其实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一,北方处于中原地带,而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七大古都有六个在北方。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北方,同中原对峙,对中原虎视耽耽,经常挑起战乱,这其实是强烈嫉妒中原心理的直接体现,要么想占领中原,统治中原人口,以中原人养活少数民族的人,要么想掠夺边疆的人口牲畜财富,以满足本民族的日常需要。一旦国家衰落,少数民族便趁火打劫,而中原掌握兵权的武将也会趁机作乱,谋取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战乱频发是自然的。而南方远离中原,很多地区靠沿海,气候适润,雨水充沛,属于鱼米之乡,商业发达,又能发展沿海贸易,物产十分丰富,比北方人更能享受美满幸福的生活,人们的思想先进稳定,只想保持现有的生活,稳步提升。
古代战争往往是先锋大将的对决,大将的实力决定一场战事的胜负,为什么?
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影视剧看多了。
我们看《三国演义》类的电视剧,张飞长坂坡一声大吼,就吓死了曹操的一名将军,结果曹军时期大减,急忙撤退。
我们设想,如果这样的场景在历史上常见的打仗形式,那么还需要双方的军队干什么呢?让白起和廉颇干一仗,长平之战就分出胜负了,让项羽和刘邦干一仗,也不用楚汉相争5年之久了。
而且,单单以将领的武功高低决定战争的胜负,进而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那汉民族妥妥地要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吊打啊。
所以,这绝不是历史的真相!
那么,为什么影视剧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呢?小编认为原因有二:
1、需要用这种形式突出主角光环,如果两军交战,主将和历史上真实的场景一样,居于大军的最后方,这必然会影响主角的出镜率,让关中摸不着头脑。而将他们往阵前一摆,跨上战马和对方干一场,比如“三英战吕布”,观众一下子就知道几个人的武力值了,也知道谁是主角了,所以这样的安排很有必要,也最有艺术效果;
2、受西方中世纪战争的影响。我们看西方的战争剧,尤其是古希腊的战争,例如《特洛伊》,开战前双方的将领决斗的场景数不胜数,而如果主将被杀,那么战败的一方就要乖乖撤军。而西方的思维,和我国春秋早期的战法又如此相似,都是在开战前,双方各报自己的军队数量,以及为何而战,所谓“义战”,即是如此。但是在春秋后期,随着贵族势力的大量消耗,这种义战的影子也不复存在,战争形式开始变得更加野蛮。
所以,题中的所谓将领对决,是绝对不存在的。要不然,也不会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了。
历史记载的最后一次将领对决,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喊话要刘邦和自己决斗,省得生灵涂炭,而自觉不敌的刘邦告诉项羽咱们不比力气,要比智慧,也就是怂的另一种说法。从此之后,双方将领的决斗基本就绝迹了。
之所以绝迹,也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战争烈度越来越大,对将领的消耗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在战场上保护好将领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2、将领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就是信仰和精神支撑,不能有闪失,否则对于士气的影响绝对很大。所谓群龙无首,最后被消灭的危险骤然上升;
3、道德崩坏,尔虞我诈,让双方将领决斗没有了市场。试想你刚要出列决斗,对方突然来个万箭齐发,是不是很尴尬?
因此将领大战绝对战争胜负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也不合理,这些场景也就在电视中让观众过过瘾罢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