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上“逆天”的战事,笔者首先想到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这是个出乎全世界所有军事家意料之外的大胆作战模式:志愿军携带着绝对劣势的武器装备,在悄无声息中对武装到牙齿的十多万联合国军实现了伏击,一举改变了朝鲜战场的局势。“轻步兵的巅峰”,一战成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8月初,朝鲜人民军占领了南部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迫使对方残余力量退守洛东江以东。
但在7月,美国迅速纠结了17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由美军远东总部统帅麦克阿瑟统一指挥。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港登陆,一举截断朝鲜人民军的运输通道,前后夹击之下,半岛战局瞬间扭转。
为了防止局势向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中国政府警告美国不要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并倡议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
但当时的美国上下,携二战胜利之威,凭借傲视全球的强大国力军力,根本不把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放在眼里;美国政府内部,主张重视苏联、中国态度的声音,逐渐被强硬派的叫嚷所掩盖。
至于麦克阿瑟,作为当时日本的“太上皇,多年来形成的自信,让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体东亚国家更是极端轻视,压根不相信中国真的敢出兵。而他的意见,对于当时的美国影响巨大。
据悉,美国在10月中旬进行了一次民测,结果64%的美国人支持越过三八线。这一结果让美国学者感慨:只要事不关己,人们往往会毫无顾忌的拥护更激进的政策。
于是,在上下几乎一致的态度下,美军几乎把中国的警告当成了笑话,他们不仅在于10月1日越过三八线,甚至疯狂叫嚣:“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指中朝)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言下之意,是要威胁中国当时的重工业基地东北。
后来,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大卫哈伯斯塔姆这样说道:
美国在20世纪有过许多军事误判,但麦克阿瑟决定一路打到鸭绿江边这一错误绝对无人能及。
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老一辈领导人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起先,志愿军计划在朝鲜北部设立防线,其后待条件成熟后再进攻平壤;但此时美军动作之迅捷已远远超出了之前的设想,他们集结了13万的兵力,由元山、平壤,分东,西两线全面向中朝边境推进,甚至叫嚣要在在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
同时,随着“联合国军”北上,他们沿路并未发现中国军队的身影,愈发相信中国不会出兵,于是他们几乎是唱着歌、如同度假般的往鸭绿江推进。随着警惕性的降低,战线越拉越长,各路军队间的间隔越来越远、兵力逐渐分散、互相间的交通联络情况不佳;同时,朝鲜半岛冬日的天气越来越寒冷,补给线逐日拉长的“联合国军”危机四伏。
根据这一敌情,以彭德怀为首的志愿军将领根据领导人“争取战机,在运动中歼敌”的指示,进行了精心计划和周密组织,作出以下战役规划:
以第42军的两个师,位于长津以南的黄草岭,赴战岭地区进行防御,阻击、钳制东线的美军;
以第39军和第40军进抵云山,温井等地,从正面伏击冒进中的美军;
以第38军及第42军的第125师首先歼灭熙川之美军,占领德川,然后沿清川江向新安州方向迂回,阻美军增援和断美军退路;
以第50军和第66军开赴安东、新义州等地,作为战役预备队。
对于志愿军是否入朝,美军其实保持着警惕,他们的侦察机时常在朝鲜的天空中巡逻,甚至抵达鸭绿江畔。
但那时的侦查,主要靠相机拍照以及飞行员的眼睛,在漫天白雪皑皑的环境下,这两样的功能其实都被严重削弱。志愿军入朝时,挑选黄昏及夜间行进,同时每位战士都披着白布作为伪装,白天几乎看不到任何动静。在严格纪律性的保证下,20多万志愿军按照命令,按部就班抵达战斗位置,有些部队甚至已经迂回到了敌军的背后。
这期间,虽然发生了零星与中国军队交火事件,但美军上下仍认为这是区域性偶然事件,麦克阿瑟甚至自信的判断:入朝的中国人顶多五六万,构不成什么威胁。
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中国志愿军,已经静静埋伏在“联合国军”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大大咧咧的敌人越陷越深。
10月25日深夜,当敌人几乎完全掉进口袋后,志愿军在各条战线上同时发起总攻。事后美国人惊讶的感慨:在人类历史上,极少有哪一支军队在动用如此规模兵力的情况下,向对手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
开展前,领导人作出了先打伪军(韩军)、再打美军,“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西线重点、东线为辅的安排,以击垮“联合国军”的整体士气。
事实证明,韩国人“不负众望”。一跟中国军队交火,他们瞬间崩溃。
25日,志愿军在云山以北轻松击退韩军第1师先头部队;紧接着,以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全歼韩军的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其后乘胜前进,占领温井。28日,几乎歼灭了冲的最前的韩军第6师、重创第8师。
据美国军官称,出现过韩军整团携带武器全副武装溃逃的情形,这些人的军官甚至一路跑到汉城,把一个装满鸭绿江水的瓶子呈给了李承晚。
这样一来,各支美军的侧翼几乎完全暴露在志愿军的眼皮底下,军心开始动摇;11月1日黄昏,志愿军第39军发起云山战斗,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击溃第5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第38军沿清川江左岸攻击前进,严重威胁西线“联合国军”侧后。
在正面、侧后遭到严重突击、威胁后,西线美军全线撤退,11月5日西线作战结束。
东线,志愿军第42军的主要任务是阻击美军第10军向江界推进。面对双方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粮弹后勤不足的极度困难环境,志愿军顽强抗击,将敌人狙击在三丰里一带,有力地配合了西线主力作战。
这次战役,面对用飞机、坦克等最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世界最强军队,初次入朝的志愿军以战术、纪律、意志弥补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以伏击、迂回穿插等我军传统经典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了歼敌1.5万余人的战绩,把对方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这也证明,不管在任何时代,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人总是第一位的。在那个一穷二白的艰苦年代,我们的先辈以聪明的头脑、顽强的意志、灵活务实的战术,创造了对抗世界最强大阵营的奇迹,洗刷了之前的百年屈辱,奠定了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底气;时至今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毛主席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的军事眼光超前,他一生中也有很多神来之笔的军事指挥,如:四渡赤水、挺进大别山、攻占锦州等等。其中毛主席最得意的当属四渡赤水,而我认为挺进大别山最具战略意义。
1946年6月由于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围歼,周恩来给负责调停的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写了一封对和平无望的信,正式宣告“和平已死”,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蒋介石调集了30万大军对中原部队进行围剿,中原6万部队被迫突围,国民党重新占据了大别山地区,并由桂系负责管制。此时的蒋介石做梦都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多是时间,解放军又重新回到了这里,直接维系南京和武汉。
解放战争进行的第一个年头里面,解放军处在防守阶段,这段时间我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以攻城拔地为目的,双方都以各自的战略目标为胜利基准。这种情况下,解放区被进一步压缩。
1947年初,华东的苏中解放区全部沦陷,苏北也只有数县在我军手中,而山东临淄以南大片区域也丢失,整个华东野战军被压迫的只剩下纵深不到200公里的解放区。华北的解放区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已经丢失了张家口、长城以北的解放区也基本都丢失殆尽,华北与东北的通道也被国民党占领。东北方面国民党长驱直入,解放军分为南满和北满,其中北满的部队被赶到了松花江以北,南满的部队只剩下4个县城做为依靠。西北方面,胡宗南率领部队进入延安,毛主席被迫到陕北转战。只有中原还好一点,虽然损失了十数个县城,但是部队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且牢牢控制住了平汉铁路。
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此时国民党在全面进攻失败之后改为了终点进攻陕西和山东,毛主席称这段时间为爬山,马上就要到山峰了,但却也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比军事更艰难的是经济,当时由于战争基本都是在解放区爆发,严重的影响了解放区的正常生产、生活,耽误了解放区的粮食生产。再加上各地解放区的面积不断缩小,很多解放区已经不能负担起庞大的军队用粮,尤其是陕西最为艰难,彭老总基本都是要算着粮食打仗。
战争若继续在解放区进行,即使我们能更多的消灭敌人,那我们也会被自己的经济拖垮,解放区的人民也将难以生存。此时在陕北山沟沟转达,吃着黑豆的毛主席想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将部队跳到外线去,到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将战争引向敌统区。
毛主席所预定的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定在中原地区,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进入中原就需要控制大别山,大别山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我军控制大别山,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这个方略毛主席最初准备让华东野战军执行,但是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的压力又太大,所以毛主席决心将这个跃进的任务交给晋冀鲁豫大军,也就是刘邓大军。
从全局的战略角度考虑,挺进大别山是一个从敌人中心位置突破的战略;从经济角度考虑,是一次将战争引向敌占区的战略;从政治层面考虑,是一次大反攻,有利的打击了国民党。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反攻,但是所需要攻占的位置是国民党的核心地区,毕竟还是太凶险了,太凶险了。
刘伯承元帅作为一员宿将,他深知此行的艰险,而且部队刚刚与国民党鲁仲廉部干了一架,现在部队急需休整。此次千里跃进,是一次没有后方的跃进,是一个没有根据地的跃进,也是一次前途莫测的跃进,若此行稍有不慎,则十几万大军可能就全军覆没。
十几万大军没有后方挺进中原,是一把利剑,锋利无比,但是也容易折断。而从晋冀鲁豫南下,需要跨越国民党的数个军事集团,危险万分,故而刘帅在仔细查看地图之后,依然不能直接决断。
1947年7月29日,刘邓接到了一封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决定的电报,电报是由毛主席发来了,电报中赫然写到:“现陕北已经甚为困难”。看到这句话,刘邓没有犹豫,决心南下大别山。
刘帅指挥部队首先在黄河边上摆了一个迷魂阵,让国民党以为刘邓大军要北渡黄河,然后又大踏步南下,等到国民党发现的时候,刘邓大军已经到达了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为了大军渡过黄泛区,刘邓大军将所有的啊重武器抛弃,于17日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1、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24日夜,第6纵队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
当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电报发给毛主席时,毛主席高兴的笑了,他对周总理说,“我们熬过来了。”
毛主席曾经对进入大别山此行有过三种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毛主席一生自信两百年的,做出这样的估计,可见挺进大别山的艰难和不确定。
进入大别山的部队也异常困难,由于红军曾经两次离开了这里,所以当地的百姓都对红军产生了不信任感,再加上桂系的严苛管制,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受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他们最终站稳了脚跟。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此次战略具有极大的魄力,此战为直接改变了中原战场以及全国战场的局势,整个中国的一盘棋下活了。
很多人说进入大别山的时候,12万多人,出大别山的时候,不到六万人,就认定大别山是一个失败的战略,其实这是不懂全国战略。此次挺进大别山,不仅仅牵制了数十万的国民党部队,而且改变了战争在解放区进行现状,从经济层面也是一次反攻,故而被称之为“战略大反攻”。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无人能及,挺进大别山的成功,更可谓逆天的军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