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蒙古大军为何惯于屠城?为什么热衷于这种屠杀?

蒙古大军为何惯于屠城?为什么热衷于这种屠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4/1/23 14:45:03

虽然现在的蒙古族只是偏安一隅,仿佛憨厚的黄牛一般,但是在历史上,这一民族拥有极其耀眼的时刻,甚至就连统治中原时间最长的汉族,都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境界。而且他们的交战风格极其剽悍,一旦攻城成功,就是惨无人道的屠杀,甚至一整座城池,都会被他们屠戮一空。

当时的蒙古人,虽然没有现在花样繁多的热武器,但是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征服天下,一旦开始,蒙古铁骑的脚步就不会停下,要么胜利,要么战死。就是凭借这种精神,他们一直从位于草原的大本营,西打到了东欧中东等地,在他们的战胜地与大本营之间,相隔的距离非遥远。显然,他们明白不能将异族安排到自己进攻的路线后方的常识,因为一旦在他们大军离开后,这些人突然发动突袭的话,就很可能切断了自己的所有后路,虽然他们民风剽悍,但是也不想白白送死。

正是因此,屠城的行动就应运而生了出来。俘虏的立场很难确定,他们这类人反水的概率很大,但是如果带着一起上路的话,又会对整个大军的行进速度产生影响。如果遣送回大本营的话,他们不仅没有什么用处,还会平白消耗无数的粮食储备,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他们当然不会做出这种决定。

综上所述,似乎也没有什么比将这群人尽皆杀死更加妥当的方式了,既有安全保障,又环保经济。

除此之外,屠城还能够对其的城池产生恐吓力,使蒙古铁骑对他们充满威慑。因为关于他们的讯息讨论最多的就是屠城,或者是鲜血淋漓,总之任一种,都在说明蒙古人的凶悍。这也就导致有很多城池,干脆的山前投降,拒绝与之交手。

而蒙古人此时也膨胀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对待敌人只有两个态度,要么屠城,要么受降。针对于前车之鉴,主动投降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类俘虏由于没有遭受战争的洗礼,所以反叛之心不强,算的上是比较让人省心的一种,蒙古人心里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险。

除此之外,屠城给他们所带来的坏处几乎没有,要知道蒙古人当时之所以会西征,并非是为了掠夺资源,更多的其实是为了占领疆土。既然是处于这样简单的目的,完全不需要那么多人参与,更何况他们原本就属于游牧民族,完全不需要太多人看守或者是维持城池的正常运转,所以说,屠城对于他们来说,益处绝对是远远大于弊端的。

屠城,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为求自保的方式,如果己方占据很大优势的话,在不担心对方报复的前提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是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己方势力的损耗。就比如说是美国用原子弹对付日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避免日本仍旧有闲暇的时间来应对美国对日本所做的一切,而且还可以很好的宣传他们所拥有的原子弹的威力。这与屠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告诉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否则就只有被屠城这一个下场。

蒙古人屠城,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有一次铁木真将中亚的乌孜别克布哈拉市攻陷,然后将当地的居民全部聚集到了一起,他气势汹汹的宣布了死刑,原因就是他们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而当问及他们犯有什么错误的时候,铁木真却立即反驳道:他就是天道灾祸的化身,之所以说他们有罪,就是现在灾祸已经降临到了他们头顶,既然灾祸已至,就说明他们是没有被冤枉的,天意如此,屠城似乎也就变得理所应当的了。

标签: 蒙古大军为何惯于屠城为什么热衷于这种屠杀

更多文章

  • 解析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解析,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背景,东汉,末年,轰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

  • 五代十国第一神射手安仁义:困守孤城逾年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五代十国,一神,射手,仁义,困守,孤城,逾年,五代十国,烽火

    五代十国,烽火连天,豪杰辈出,神射手也有不少。在北方,有以挽强弓著称的后晋名将景延广;在淮南,有百步穿杨之妙的吴国大将刘信。比力气,刘信干不过景延广;比精准,景延广未必是刘信的对手。其实,在吴国,刘信还不算厉害的,米志诚比他强得多,“吴之军中,推朱瑾善槊,志诚善射,皆为第一”(《新五代史·吴世家》)

  • 他献了啥奇计?让韩信不费一兵一卒收复燕国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他献,啥奇,韩信,不费,一兵,一卒,收复,燕国,井陉,之战

    在井陉之战中,赵相陈余被杀,赵王赵歇被枭首,赵国群龙无首,很快平定。刚刚取得北伐的重大胜利,韩信内心自是高兴异常,但高兴之余,他却惦记起了一个人来,谁?他就是赵国谋士李左车。李左车为何让韩信那么放不下呢?因为韩信虽然“国士无双”,但他并非孤傲之徒,他懂得惺惺相惜,善于博采众长,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问

  • 司马错的挖心战术究竟是什么?司马错的不朽战功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司马错的,司马,错的,挖心,战术,究竟,是什么,不朽,战功

    司马错是秦国的大将和白起王翦一起并成为秦国三大干将,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大将,但是到了现在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历史就是这样,像个沙漏,能够留下痕迹的就很少,而能真正被后来人记住的更是少之又少。司马错主张灭蜀的正确战略,使得秦国占据了巴蜀之地,大大的扩大了秦国的领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的强盛

  • 不到百年此国就杀敌140万 仅他一人就贡献90万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不到,百年,此国,杀敌,140万,仅他,一人,贡献,90万

    在日常充满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记生命的脆弱。每个人都会告诉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要好好的健康的活着,平安是福。但人生总是充满了无奈,个人在世界的大势面前,在国家机器面前,要多渺小就有多渺小,说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并不为过。最触目惊心的肯定是战争,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是什么时空,战争

  • 明军的最强军团 将领全军覆没士兵只活了几个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军,最强,军团,将领,全军覆没,士兵,活了,几个,中国,封

    中国的封建历史长达千年,期间的王朝更替多达数次,而每一个新王朝都是由敌军的血肉和自家将士的枯骨筑成的,就比较近的朝代来说,清朝在取代明朝时就有几场极为惨烈的战争,至今不为人们遗忘的就有浑河之战。天启元年(1621年)明军在萨尔浒地区被后金打败后气势萎靡,一直想等后援部队到来重整士气打个胜仗,但是当后

  • 解放军淮海战役的影响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解放军,淮海,战役,影响,都有,哪些,三大,战役,可谓,中国

    三大战役可谓是中国社会在解放战争中最为高潮的部分,而淮海战役作为第二个战役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整场战局的胜负变化,关乎着整个国家社会的走向和命运,然而中国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打败强大的国军,取得全面的胜利,对全社会、全人民的的解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淮海战役 国军撤退一方面,淮海战役

  • 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评析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评析,胜败,原因,官渡

    胜败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18]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三国二十四名将;文丑人物生平 袁绍帐下的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二十四,名将,amp,mdash,文丑,人物,生平,袁

    颜良是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有威名。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出兵攻打曹操。曹、袁两军初战白马,曹操使计分散了聚集在黎阳渡河攻白马的袁绍主力,解了白马之围,杀了袁绍负责进攻的将领颜良。曹操认为白马并不适

  • 三国二十四名将;颜良人物生平 袁绍部下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二十四,名将,amp,mdash,颜良,人物,生平,袁

    颜良是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有威名。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曹操于官渡交战。开战时,沮授劝谏袁绍:“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但是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