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唐朝中期,为什么这场战役会失败?

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唐朝中期,为什么这场战役会失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139 更新时间:2023/12/10 18:35:48

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唐朝中期,这场战役是在唐朝军队和阿拉伯帝国以及中亚诸国联军之间展开。双方的兵力一共是有三种说法,一是唐军2万人,阿拉伯20万人;二是唐军1万8千人,阿拉伯7万人;三是唐军2万4千人,阿拉伯30万人,无论哪一种说法,唐军在人数上都是劣势的。而这场战役会失败,除了兵力上的不对等,还跟当时唐军中的胡人部队突然反叛有关,这也是阿拉伯首次战胜西安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大唐和阿拉伯帝国

欧亚大陆是一个整体,在这块土地上兴起过许多的帝国。当时很多威名一时的显赫帝国,要么是时间上错过,要么是相隔太远,没有碰面。

早起一东一西的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当时分属欧亚大陆的东西,他们都实现了伟大的征服和梦想,这两个帝国主要是相距太远,没有形成过实质性的接触和碰撞。

但是,当罗马慢慢衰落,中世纪的西欧陷入一片黑暗的时候,在中亚地带,慢慢地崛起了一个帝国,这就是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在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罗马的兴起和中国的秦汉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都是公元前二三百年。

但是在4、5世纪的时候,也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帝国就衰落了,先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然后没过多久西罗马就灭亡了,只剩下东罗马。而第二波斯帝国,则是在公元226年建立的,也就是曹丕去世的那一年。

在地理位置上,东罗马和波斯相邻,东罗马差不多位于今天的土耳其,而波斯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伊朗。当时波斯和东罗马不仅相邻,而且那一片地区,除了它俩之外,再没有其他同等量级的明了。

所以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就成为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双方一打就是几十年。结果是不仅谁都没占到便宜,而且都因为长期战争导致国力衰弱,这就给了阿拉伯人很大的机会。

这个时候,阿拉伯帝国西扩张,虽然还没有攻陷君士坦丁堡,但是已经把东罗马帝国的生存空间压缩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在8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已经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的世界性帝国,鼎盛时期的领土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

不过,就在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同时,东亚地区也崛起了一个,鼎盛时期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公里的帝国,就是大唐。

大唐崛起的过程就不细说,这个时期地球上当时最强的两大帝国,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他们终于在怛罗斯这个地方相遇了,当时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两大文明之间一次有重要意义的交锋。

2、怛罗斯之战

当时唐朝经营西域的人是一代名将高仙芝,他当时是安西节度使,统辖天山南北和咸海以东的地区,整体上唐朝在西域的政策就是,以稳定为主,谁干不听话就打谁。

当时的西域是小国林立,各种利益矛盾非常复杂,高仙芝这个节度使可是不好当,面对复杂的局面,对于那个敢磨坏和平稳定局面的国家,那该打还是要打。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石国,这个石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内却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亲唐的,一派是反唐的,亲唐的这一边,接受唐玄宗的各种册封和赏赐,反唐的一派气不过,于是就在当地招降纳叛,集结力量,组建了一个反唐联盟,然后攻击周围和唐朝亲近的国家。

被石国进攻的那些国家应付不来,就只能向唐帝国求救,而高仙芝作为安西节度使,决定出兵教训一个这个石国。

这个石国当然不是高仙芝的对手,但是他纠集一些反唐小国,转而向阿拉伯帝国求助,当时阿拉伯帝国正处在上升期,当时负责这一代事物的将领又非常渴望能在西边建功立业,于是当地一些小国就和阿拉伯帝国联合起来进攻大唐的西域地区。

消息传到长安,当时朝廷上下对这件事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只派出了少量军队,孤军深入西域,不同史料对军队人数记载不同,这里采信3万人的说法。

这三万人中,其中还有一万是西域当时其他小国的联军,而阿拉伯这边的军队人数大概在10万左右,人数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就算高仙芝的军事领导能力再强,也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

双方军队在怛罗斯这个地方遭遇,打了几天几夜,战斗中,高仙芝一度取得了一些优势,却因为盟军的背叛,被多面夹击,最终战败。

这是世界两大帝国的第一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阿拉伯帝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们也意识到,唐帝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是随便可以征服的。

这场战役之后,阿拉伯帝国也没有继续往东扩张,而唐朝不久之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在西域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部署了。

这场战役不是两大帝国的战略性接触,双方都没有用全力,但足以让双方感受到对方的实力,而且随着唐帝国自身内部出现叛乱,唐朝再也无力控制广大的西域地区,甚至此后的朝也再也没有实现过这一目标。

标签: 历史怛罗斯之战唐朝

更多文章

  • 和尚原之战发生于南宋初年,如何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和尚原之战,南宋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分别于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保住了川陕的门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金军于1127年灭亡北宋后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乘势数次南下并进攻陕西,抢占了黄河两岸

  • 邯郸之战是怎么回事?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邯郸之战,战国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邯郸保卫战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元气大伤,此时白起提出围攻邯郸歼灭赵国的计划。但范雎却不同意,他认为目前秦军应该休养生息,让赵国割让六城求和为好。最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雎的意见,不过赵国表面答应割让六城,背地里准备联合魏国、楚国抗秦。最后秦昭襄王洞察

  • 官渡之战结束后 袁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官渡之战,袁绍

    对官渡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对于官渡之战来说,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 汉水之战中赵云如何击败曹操,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之地?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汉水之战,赵云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

  • 赤壁之战曹操在兵力上占据优势 曹操最后为什么会惨败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赤壁之战,曹操

    对赤壁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十三年(208年),平定北方后的曹操,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并于同年七月率军南下,当荆州刘表于同年八月病逝后,新任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拿下荆州后,曹操遂将东吴孙权作为下一个攻击目标,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就此爆发。然而,在

  • 三国时期打败仗那么多 合肥之战孙权为何遭人耻笑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合肥之战,张辽,孙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合肥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我们都知道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诸侯有很多,都想争夺天下,而最终的结局却是由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天下三分。要说在这么多的诸侯里最舒服的、奋斗历程最短暂的当然是孙权了,接手了父兄的基业和许多老臣的辅佐,妥妥得一个富二代。

  •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鼎盛时期的蜀汉走向了什么局面?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夷陵之战,蜀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在开头便描述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开端和结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朝历代政权交替,似乎都离不开这种“死局”。而三国时期的军事历史,离不开三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都是整个三国政权的转折点,其中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更是蜀国由鼎盛转入衰败

  • 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为何还能在鄗代之战大败燕国?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赵国,鄗代之战

    在古代,兵不在多在于精,秦国退兵是有条件的,作为代价,赵国必须割让六个城池给秦国,此时赵王深知这样的行为不过是以身饲虎,于是联络魏国齐国楚国共同抵抗秦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自然不是搂草打兔子的燕国可以对抗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鄗代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九年后才开打的,

  •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为何是古代的典型战例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春秋,城濮之战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

  • 谈起古代战争史,彭城之战为何却是无法忽略的?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彭城之战,古代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楚汉时期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却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无几。个中原因只有仁者见仁。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一个无法忽略,在中国战争史以致世界战争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战争。它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