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才失败的吗?在战争的准备上有什么问题?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才失败的吗?在战争的准备上有什么问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440 更新时间:2023/12/18 3:53:33

长平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长平之战是历史之中的著名战役,而且长平之战的影响很深远,不但是直接消耗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还造成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的惨剧。在《史记·秦本纪》当中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上党郡被秦军围困,但是赵孝成王却轻易接受了上党郡的投降,就导致了秦军将大军指向了赵国。

实际上长平之战只是历史中的偶然,原本范雎对秦国所规划的统一策略是远交近攻,也就是达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的目的。也就是要真正消化自己的土地,并且保存住胜利的果实。也正是这一策略的形成,从此秦国将自己的目光定位在三晋上。秦昭王时期秦国正式讨伐韩国,根据《史记》记载“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随后又“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直接切断了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没有办法韩国为了求和只能够向秦国献上上党。然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轻易投降,所以暗中将上党送给赵国,赵孝成王欣然接受。

而有关于长平之战的失败很多人都将原因怪罪在了赵括的身上,并且还流传下了一个成语,那就是纸上谈兵。认为赵括空有军事理论但无经验,所以造成了之后的长平悲剧。但事实的确如此吗?其实战争的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但是奠定胜利条件的过程是漫长的,故而说长平之战并非败在了赵括上,而是在于战争准备上。

能而示之不能

在《孙子兵法》当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反之亦然。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所以说用兵之道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欺骗的过程,而且战争并非投机取巧,而是不断创造不败条件,再等待对方失误然后取胜。

所以在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的做法是保守作战,《史记》记载“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在连续的失败之后廉颇选择坚守不出,即使面对任何的挑衅廉颇都不为所动。秦军方面为了能够创造胜利条件,故而在赵国内部制造矛盾,先是暗中安排奸细在赵国散播谣言,说秦军并不害怕廉颇而是害怕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随后又是将白起给调换,暗中等待机会。《史记》记载“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所以这便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策略。

而这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而且赵括在上任之前就曾说,对方只要不是白起就没有问题,要是白起还可能需要考虑考虑。显而易见秦国的策略成功,不但是给胜利提供了条件,还换掉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人。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兵法》中说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在长平之战的兵力对比上,双方并无太大的差距,故而说这也符合了《孙子兵法》中的倍则分之。而白起所采取的正是这也的方式,《史记》记载“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这里说到的分兵不但是要分自己的兵,更要分敌人的兵,这也才能扩大胜利的优势。杜牧在注解孙子兵法的时候,就曾经提到这一点,要让对方分兵然后逐一击破。随后这进入了被围困阶段,《史记》记载“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陷入包围的赵军失去了补给只能选择突围,但因为被分兵的缘故,所以力量上并没有秦军强,最后数次突围失败,只能是战败告终。

《史记》记载:“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根据其记载可以想象当时赵军内部的惨状,因为失去了粮食的补给,缺少食物的赵军只能够互相残杀,四五次的突围都是失败,最后赵括自己本人也在战斗中被射杀。

知己知彼

同样在《孙子兵法》之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然而这句话虽然著名,但是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知己知彼的前提是知己,而并非知彼。赵括的指挥失败也就是不懂得知己,而光是关注秦军动向了。

实际上替换廉颇的时候,赵国中就已经有了反对的声音,名相蔺相如就曾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变也。”;也就是赵括虽然是赵奢的儿子,但是却只知道理论不知道实际应用,恐怕不了解战场的变化。

同样赵括父母的态度也一直反对赵括为将,例如在赵奢生前就曾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将来要是赵国失败,那一定是败在赵括的手里。赵括的母亲也一样,请求赵王不要因赵括怪罪自己,说“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可想而知赵括不得为将并不是秘密,其周边人早有预料。

而这也并非只是单纯的臆测,赵括母亲的一番话当中就已经说明了赵括不可为将才的原因。

《史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这段话是说赵括的父亲为将时总是亲自捧着饭伺候的人有十几个,而被认为是朋友的则是几百个,所得到的赏赐则是分给同僚,接到了军令之后则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而赵括却在成为将军之后,军官们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得到了赏赐总是自己藏起来,还每天到处寻找田地房产,便宜就买下来。从这些对比上,也能看出赵括和其父亲的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母亲始终不愿赵括为将的原因。

长平之战在历史之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可磨灭,赵军方面在这一战之中全军覆没,而秦军也并非毫无损伤,双方总体伤亡多达六十万人。而这也是在春秋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正所谓是“长平之战,血流漂橹”。而也就是在这一场战争之后,战国时期开始结束,秦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前提,从此形成了历史中的第一个集权帝国。

标签: 历史长平之战赵括

更多文章

  • 淝水之战中,东晋是如何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四世纪初,中国当时短暂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西晋王朝土崩瓦解,产生了一南一北两个政权,南方的汉族政权东晋,控制了长江流域,国都为建康(今南京)。北方黄河流域州被氐族政权前秦控制,国都为长安(今西安)。前秦皇帝苻坚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重用汉族

  • 柏举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是什么决定吴国和楚国的胜负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柏举之战

    很多人都不了解吴楚柏举之战,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

  • 白马之战爆发的经过是怎样的?关羽在此战中的表现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关羽,白马之战

    对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汉末三国时期,关羽无疑是一位人气最高的武将了。关羽(?~220年),字云长,小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早在东汉末年,关羽流落到涿郡,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参与平定黄巾起义,跟随刘备颠沛流离。雄壮威猛,号称“万人敌”

  •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战后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唐朝的?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怛罗斯,唐朝

    说到怛罗斯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中国与阿拉伯人的交往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当时阿拉伯人将来自印度洋的中国货物,运抵埃及,然后转运到西方。成书于一世纪的《印度洋航海指南》中提到,“在马六甲半岛(Chryse)之北,在海之极端,有一国家名秦(Thin)

  •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率领着六十万精兵为何还会兵败?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鄱阳湖之战,朱元璋

    说到鄱阳湖大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刘基:“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陈友谅性格强势而疑神疑鬼,喜欢以权谋操纵属下。他已自称为皇上,并且尽占江

  • 官渡之战的失败为袁绍带来了哪些损失?他损失了哪些人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官渡之战

    对官渡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 松锦大战简介:明朝从此面对清朝的进攻再无力抵抗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松锦大战,明朝

    在介绍松锦大战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当时的局势。当时大明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实力不同的势力:北边的蒙古、西北的农民军、东北的后金。皇太极在1636年改后金为清,三支势力中,以清的实力最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次战争,由皇太极发起,明朝和清朝双方都投入了十几万人的兵

  • 萨尔浒之战简介: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萨尔浒之战,明朝

    后金和明朝共进行了两次大的决战,一次萨尔浒之战,一次松锦大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619年,对明朝来说,是万历四十七年;对后金来讲,是天命四年。这一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进行了一场大战,这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

  • 宛城之战简介:汉末时期宛城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汉末,宛城之战

    宛城之战简介:宛城之战经过是怎样的?宛城之战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宛城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宛城之战简介宛城之战,又称“淯水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和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张绣取胜,曹操败逃。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所杀。“战宛城

  • 就在努尔哈赤战无不胜,宁远之战怎样终止了他的神话?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努尔哈赤,宁远之战

    萨尔浒大捷之后,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努尔哈赤的心情,那就是:爽。孟郊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充分写出了努尔哈赤此时的心情。几家欢乐几家愁。明朝这边,换将领跟换衣服一样,一天一个样,但是也无法挽救败局。就在努尔哈赤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终止了他的神话,让他的光彩瞬间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