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功了吗?诸葛亮舌战群儒看似赢了口舌之快 实则输了结局

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功了吗?诸葛亮舌战群儒看似赢了口舌之快 实则输了结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432 更新时间:2024/2/9 9:50:24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奉命联盟孙权抵抗曹操,但孙权手下众人大多主张投降曹操。为争取建立孙刘联盟,诸葛亮与孙权手下的主要谋士们进行了一场激烈辩论。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仅智谋当世难及,而且嘴功也是一流。在“舌战群儒”一节,以张昭为首的腐儒是典型的投降派,诸葛亮把东吴所有谋士数落得个个自惭形秽,无言以对,成为千古笑柄。人们对诸葛亮雄辩之才拍案叫绝,高唱赞歌。“舌战群儒”的故事甚至还入选过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要求学生学习其中的论辩方法。

如果了解一点三国正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段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而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超凡绝伦的智慧形象。既然《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如此深入人心,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早已活出历史,那我们权当有这个故事吧。

那么,放在历史大视野中来看这场的大辩论,到底是谁占了上风,谁又赢了结局?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江东老仲父张昭为什么当了一个“投降派”。

张昭,为何做了一个“投降派”

张昭,徐州彭城人,自少便博通经史,儒学名士。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坚辞了陶谦的邀请,随一批江北名士流亡到江东,后辅佐孙策,被尊以师友之礼。史载“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不辱使命,将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吴中人民都称呼他为“仲父”。北方的士大夫对张昭的才能也大加赞赏,豁达大度的孙策甚至把他比作齐桓公

张昭以其名士的身份,与北方士大夫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使孙策政权获得北方士大夫和朝廷的认可。建安五年,刚初定江东,正欲大展宏图的孙策外出打猎时遇刺重伤。历史上孙策死时,并未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他真正托孤的人是张昭。孙策对张昭托孤时这样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并对张昭明言,如果孙权无法驾驭局势,张昭可以取而代之;如果江东无法立足,可以慢慢归顺朝廷。

张昭不负托孤之望,辅佐年仅19岁的孙权后,大力招揽南北文士,北人如诸葛瑾、步骘、滕胤,吴地名士如陆绩、顾雍等,成就了后来被陆机称颂的“江东盖多士矣”的局面。张昭为孙权逐渐成熟并坐稳无主宝座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孙权对张昭“待以师傅之礼”,尊敬有加。

张昭出身于汉代的儒学世族,以天下一统为“天之经,地之义”,秉承先哲修身治国之道、心念黎民苍生,他不愿意看到国家分裂,更不愿意东吴人民遭受战争之苦。赤壁大战前夕,张昭希望孙权接受曹操的收编,归顺汉统,早日结束乱世。这样做,也没有违背先主孙策的托孤遗训。

张昭是这样考虑的:孙权和曹操无怨无仇,在他15岁举孝廉入仕途时,曹操有“以礼征辟”之恩。孙策死后,孙权被朝廷封讨虏将军,也是由曹操朝廷举荐的。按东汉王朝传统,孙权类似于曹操的“门生”。若孙权若举江东之地归附曹操,等到曹操统一天下称帝,作为天子门生的孙权,在朝堂之上被封侯,甚至得九卿也并不难。之后,孙权大可培养子弟,交好大族,提高门第,历几代人之功,跻身世家大族之列。

张昭对孙权视若子侄,感情真挚,他主张降曹,完全符合孙氏一族和孙权个人的利益,绝不是自己贪生怕死,也绝不会让孙权去送死。只可惜,年轻的孙权野心增长,辅佐他的周瑜、鲁肃年轻好胜,急于建功立业,未能理解张昭的良苦用心,被讥笑为贪生怕死的投降派。我们从华夏历史的高度来看,东吴之于北方的曹操,性质不是如抗日战争那般抵抗外族侵略,也不是如岳飞抗金那般对抗异族,而仅仅是作为地方势力的孙吴,归顺朝廷中枢,结束分裂,尽快实现天下一统,也理所当然。

孙权抗拒统一,以及刘备以汉室宗亲之名提出的恢复汉室的口号,皆是自己想做皇帝而已。一姓之帝业,万姓之哀毁。孙、刘为成就个人帝业逐鹿争锋,未念及天下的分崩和黎民的苦难。诸葛亮出世辅佐刘备,也只是成就个人功名,除了延迟了华夏之国近70年的统一之外,他们的“功业”原不足道,更不值得称颂。张昭主张孙权归曹,好心虽然没有被理解,但他的不朽人格、无瑕品行却值得人们称道。

诸葛亮的出场背景

诸葛亮16岁时常念《梁父吟》,并以管仲乐毅自比,以抬高自己的名望。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表面上在隆中读书做隐士,可是他背地里可没闲着,积极与荆州一带的豪强地主和社会集团建立密切联系,主动结识当地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并获得二人的赏识。诸葛亮娶了当地大地主黄承彦的女儿,并与荆州名士孟公威、石广元、徐元直、崔周平结成密友,诸葛亮积极运作,都是为抬高自己的身价造势。

诸葛亮的努力没有白费,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然而,诸葛亮辅佐刘备后,开场时局并不利于他。刘备被曹操打的屁滚尿流,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刘备孩子都丢了,老婆也投了井。诸葛亮跟着刘备一路狂奔,哪里能活命就往哪里跑。到夏口时实在没地儿逃了,此时的诸葛亮巴不得孙权能和曹操打起来,这样他和刘备就有机会浑水摸鱼。如果孙权投降了,他和刘备只能继续逃亡,随时有可能把小命丢了。

诸葛亮听说张昭等一班谋臣在鼓动吴主孙权投降,虽然孙权没答应,但说不定哪天禁不住耳边风,会改变主意呢。恰逢接到鲁肃邀请,他要过江东去,去会会这帮大儒,凭自己口舌之利把他们整趴下,自己露个脸,扬个名,再顺便扇风点火,去挑唆一下东吴君臣关系。估计诸葛亮过江东之前,已经把孙权身边的七大谋士研究透了,他们会怎样发难,自己怎样反击都有设计,凭诸葛亮的心机,做到这点并不难。

当然,江东七大谋士在鲁肃去拜会刘备时,就已经知道了会邀请诸葛亮来江东游说吴主。并没有坐以待毙,多次连夜研究议题,做好明确分工,共同来应对诸葛孔明。也是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盖世口才,刻意安排了这场令人拍案叫绝的舌战群儒大戏。于是,古今第一雄辩大才诸葛孔明先生器宇轩昂的登场了。

舌战群儒,一场稀烂的口水大战

按常理说,孙、刘两方的谋士碰面,是为了求同存异,达成既保江东又能救刘备的共识。双方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摆事实讲道理,推演降与不降的可能结局,形成最终议案,呈报吴主决策。但是这场辩论赛的主题已经不是打还是降,变成了把对方整趴下的口水大战。

首先张昭出场,他发问的几个要点综合如下:你诸葛亮高卧隆重时吹牛就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刘备本来还有些地盘的,在得到你辅佐之后反而越混越差,连驻扎的荆州都丢了,这是咋回事?接着列举管、乐的丰功伟绩,又摆出诸葛亮的种种败绩,问你怎么能比呢?你觉得你牛,下一步是怎么打算的?

客观的讲,张昭问的都是事实,也都问到了点子上。由于诸葛亮无法正面回答事实,只能拔高境界。诸葛亮回答说:我们起点低,客观条件差,为了照顾老百姓耽误打仗了。在道德上不忍夺同宗基业,战略上别有良图。又进一步为自己圆场说:韩信也曾经如此不堪呢,我诸葛亮已经做得不错了。你说我滥,至少我实干哪,不像你只会空谈。我自有大计划,怎么能给你这个等闲之辈说。

第一回合较量,张昭败了。不是败在嘴功不好,也不是败在事理上,张昭觉得自己是主对方是客,自己又是一个长者,不能再和诸葛亮计较下去。看这态势,再计较下去诸葛亮可能会骂起来,我不能跟这个狂徒比滥吧,实在有辱斯文。但是,张昭已经看清了诸葛亮的面目,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不再追问。

第二个发问的是虞翻,要点及潜台词是说:曹操有百万雄兵,战将千员,虎视眈眈要灭了刘备,吞并东吴,你能有啥好办法?并再次列出诸葛亮的败绩,强调你一个你屡战屡败,不在这吹牛,行不?虞翻也是问道了点子上,诸葛亮不好回答,只能占据道德制高点:我们是弱,但是我们敢打,你倒是强,却只知道屈膝投降,你反过来质问我,你还要点脸不?虞翻也不想和诸葛亮对骂,及时住嘴,算是他败了。

第三个发问的是步骘,要点及潜台词是说:你诸葛亮就是个大忽悠,想无成本的鼓捣我主和曹操打,你好坐收渔翁之利。你是想仿效苏秦张仪做说客,你当我们是智障者啊?诸葛亮自知被击中了要害,但他避重就轻应辩:苏秦、张仪可是大才,又都有丰功伟绩,就凭你个投降分子也敢谈论此二人,完全回避了自己是不是个大忽悠的话题。步骘也不想和诸葛亮对骂,默然无语,自认败了。

第四个发问的是薛综,要点及潜台词是说:汉室的灭亡,曹操的兴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规律。曹操代表的是朝廷,现在天下有三分之二归曹操,老百姓都渴望国家安定,我们东吴不愿做逆历史潮流的事,归降他也算是正道。你诸葛亮不识天时,非要与他对着干,注定是要失败的。平心而论,薛综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指出了历史发展规律。诸葛亮也是知道王朝兴衰的道理的,但他抛出了王朝正统观点论,几乎是诅咒和辱骂:大丈夫当以忠孝为本,像曹操这种反贼,天下之人都恨不得宰了他,你怎么能说出这种无君无父的狗屁言论,你不配与我说话,闭上你的臭嘴。诸葛亮的这番恶语,在当时的封建王朝是符合儒家正统学说的,薛综明知被骂,却无言以对。诸葛亮再次占据道德制高点取胜。

第五个发问的是陆绩,要点及潜台词是说: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却无法验证,我们只看到他是个织席卖草鞋的,怎么能与曹操抗衡?诸葛亮其实也知道陆绩说的不假,但是他嘴功确实一流,你跟我讲事实,我跟你讲境界,跟我讲境界,我再跟你摆事实:曹操再高贵也是个贼子,刘备出身低微咋了,他的身份皇帝可是认证过。高祖刘邦又怎么样,出身比我主刘备更烂,你凭啥瞧不起刘备。你也只是小儿之见,不配与我这个高士辩论。诸葛亮还不解恨,把陆绩当年参加袁术宴席,偷了一个橘子的事抖落了出来,羞辱陆绩。

平心而论,诸葛亮极不地道。当年陆绩年幼,家境贫苦,趁着参加袁术宴席的机会,偷偷拿了一个橘子,准备回去给家中忍饥挨饿的老母亲吃,这完全是在无奈之举下的孝道啊。你诸葛亮也是娘生娘养的,怎么能拿这事儿来羞辱别人呢?估计也只有诸葛亮干的出来吧。陆绩是儒士,在封建年代,儒士极重个人品行,被诸葛亮羞辱后惭愧的无言以对,算是败了。

第六个发问的是严畯,要点及潜台词是说:你诸葛亮强词夺理,说的都不是正论,也不是君子该说的话,你既是大才,研究的什么典籍啊,我看你是没啥学识?诸葛亮更加不客气了:直接痛斥严畯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个只会寻章摘句,纵然写得千言,胸中却无一策良谋的腐儒。

第七个发问的是程德枢,他重复了严畯的意思,直接批评诸葛亮,你特么也太狂了吧,爱吹牛的人多半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诸葛亮再次回避了正面话题,称程德枢是小人之儒,自己则是君子之儒。潜台词也是骂他和严畯是一路货色。程德枢没有接着对骂,也算是自己败了。剩下的其他谋士张温、骆统二人又欲发问,黄盖突然闯入,说诸葛亮可是客人啊,在这里斗口骂战可不对呀,于是这场辩论赛结束。结果:诸葛亮以1对7 ,获得了7:0的辉煌战绩。

此处虽然没有掌声,但是后人们可是对诸葛亮的雄辩之才称颂有加,佩服的五体投地,纷纷总结和学习诸葛大才的雄辩技巧,巴不得能遇到一个极为重要的雄辩机遇来获得赏识。

诸葛亮赢了口水战,输了结局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三国演义》文学作品中的“舌战群儒”大戏。总体来说,东吴的七位大儒还是比较有品的,一旦被击中立即退出,没有死缠烂打。毕竟是江东名儒,不想像市井无赖一样在那里骂架。他们的问话,也都可圈可点,也正是他们要全面窥视诸葛亮所抛出的主要论点。

反观诸葛亮,强词夺理,他不是来辩理的,就是来骂架的。通过口舌之利人身攻击,越辩越烂,直到无下限,引得七位大才都不屑和他再争论下去。通过诸葛亮的恶言恶语,他的品行,野心,以及此次过江东的图谋暴露无疑,焉知不是吴主孙权故意安排,来试探诸葛亮的?诸葛亮急于表现自己,结果被江东文武看个通透。

鲁肃,黄盖、孙权,谁又是智障者?难道不能说是自作聪明的诸葛亮落入了东吴的圈套。当然,可以说这是罗贯中在文学作品中的刻意安排。从舌战群儒为序幕的赤壁大战,罗贯中分别安排了“草船借箭”,“诸葛借东风”,潇洒游江,赏玩之间,摆脱周瑜加害等大戏。罗贯中在铺排诸葛亮绝世才能的同时,却又实实在在的为诸葛亮平添了几分妖气。只能说,罗贯中在设计这场大戏时用力过猛,成为人们质疑诸葛亮的一个败笔。也有很多人喜欢把《三国演义》小说当成历史来看,那我们就权且认为这个故事是“正史”吧。

放在正史中又如何评价这个故事和诸葛亮的表现?首先,孙刘联盟是由东吴先提出来的,是孙权觉得刘备有利用价值,鲁肃请诸葛亮过江是研讨御敌策略的。诸葛亮在这场辩论大戏中没有辩到正题上,使他“坐山观虎斗,于中取事,坐收渔翁之利”的险恶用心暴露无疑。

再者,参与此次辩论的七位谋士,都是孙权的辅国重臣,尤其是张昭,他是江东老仲父,在江东政权中一言九鼎,说话分量极重。你说,孙权是相信自己人呢,还是相信诸葛亮这个外人?所以我们就不奇怪了,诸葛亮精心谋划的《隆中对》难以实现。所谓的孙刘联盟,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孙吴手里。从关羽发动的樊城战役开始,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每到关键时候,孙吴总是背后掣肘,诸葛亮最终累死在五丈原。无论从文学作品,还是正史来看,诸葛亮的这场“舌战群儒”大戏,虽然赢了口舌之快,但都输了结局。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左宗棠收复新疆 维护了主权和领土完整 彻底避免了新疆的封建割据之患 左宗棠是怎么收复新疆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1875年,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了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清军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战争的胜利,也为在新疆设立行省,打下了基础。左宗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却屡试不

  •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之初希望重筑宋金对峙格局 立志要做南宋第二 弘光政权坐拥数十万军队 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安宗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弘光政权。朱由崧在位仅八个月,便被清军攻破南京,朱由崧逃亡芜湖,后被捕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闯王进京,清兵入关,整个北方兵荒马乱,战火洗劫之下,一副末日景象。但此时的南方尤其是

  • 大唐盛世是古代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 大唐盛世到底有多繁荣?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实现大唐盛世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比繁荣昌盛形象。对日本、西亚乃至欧洲的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时期属于中古时期,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排得上名号的。而这一个时期是中

  • 古代的殉葬制度究竟从何开始,有多恐怖?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说到最没有人性的制度,那么非殉葬制度莫属了,那么它究竟从何开始的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殉葬制度始于春秋春秋晚期,奴隶制濒于崩溃,人殉的作法引起非议。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用177人殉葬,其中包括三名才能出众、深孚众望的良士。国人因此作《黄鸟》诗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暴君的憎恨

  • 古代盐的发展历史,不是武器胜似武器,齐国靠它成为春秋五霸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同样的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古代盐的发展历史,不是武器胜似武器,齐国靠它成为春秋五霸。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音:试)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 “羝(

  • 中山国:神秘的战国第八雄 数次被灭又数次复国 最终彻底被同化 堪称春秋战国时时期最悲催的国家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中山国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中山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最终为赵国所灭。历史上,一个国家一旦国土面积小,就特别容易被灭亡。比如二战时期的卢森堡,5月10号凌晨和德国开打,当天中午就投降了。比利时也好不到哪

  • 齐魏马陵之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齐国兴于马陵也衰于马陵 魏国成于武卒亦亡于武卒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战国中期的齐魏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对于损失了十万武卒的战败国魏国而言,其走向衰亡已是必然;而对于战胜国齐国而言,其实也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是秦、赵两国崛起,开启了新一轮的争霸战争。魏国称王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婴的一番多边操作基本落空。魏国不仅和赵国关系破裂,还

  •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 险些埋没于烟尘 册府元龟的历史价值有哪些?册府元龟被忽视的原因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将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于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目的是“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宋代重视文

  • 民国时期的青天白日勋章,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使得人人向往?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民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勋章,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要数青天白日勋章,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使得人人向往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青天白日勋奖的设颁,始于1929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特于同年四月十六日明令规定,凡民国十八年以前,所有以政府名义颁发之勋位勋章,一律废止。1929年5月15日《陆海空军勋章条

  •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力推汉化 胡汉通婚革风易俗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开创一片太平盛世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灰暗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