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北魏孝文帝改革 力推汉化 胡汉通婚革风易俗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开创一片太平盛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力推汉化 胡汉通婚革风易俗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开创一片太平盛世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062 更新时间:2024/1/16 13:45:27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灰暗的时期。在小冰河期的作用下,气温大幅降低,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计不得不向南逃窜,并与中原汉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冲突。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北方生灵涂炭,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空间尖锐。如何平息尖锐的民族矛盾、如何化解百年来的仇怨、如何重建秩序,构建一个多民族共荣的新王朝,成为了每一个北方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这乱世之中,有的王选择了清除异族,大开杀戒,让民族间的仇恨继续延续下去。而有的,则通过汉化的方式革风易俗,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大家庭,这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化解了鲜卑人与汉人的仇怨,还开创了一个民族融合、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而他的后代,也将与汉人一起,共同开创中华文明的顶峰——大唐帝国。

公元3-5世纪,太阳陷入休眠期,活力减弱,欧亚大陆由此迎来了千年难遇的小冰河期。这一时期,气温大幅降低,北方的牧草成片的枯萎,因为食物匮乏,牛羊大批饿死,而以肉奶为主食的北方牧民也理所当然的陷入了饥馑之中。为了生计,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得不背井离乡,南迁至中原地区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并与中原王朝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

魏国和西晋初期,由于国力尚存,尚能勉强维持秩序,但随着西晋王朝八王之乱的爆发,西晋的国力被大幅削弱,朝廷再也没有能力约束这些好战的胡人。内迁的胡人部族看到了西晋王朝的衰弱,纷纷起兵进行扩张,中原大地遂陷入一片战火之中。在诸多的胡人部族中,最为强大的五支便是匈奴、鲜卑、氐族、羯族和羌族。

五胡之中,匈奴人率先扛起反旗,匈奴刘氏连连击败西晋军队,并于317年彻底灭亡了西晋。北方残存的西晋皇族和其他士族因此纷纷南逃,史称衣冠南渡。随后,其他胡人部族也开始鱼贯而入,纷纷在中国北方圈地称王,建立自己的国家。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厉兵秣马,建立北魏,统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到孝文帝拓跋宏继位时,北魏的统治已经将近百年,但拓跋宏继承的王朝,远非一个太平盛世。他继承的王朝,民族矛盾空间尖锐,鲜卑与汉人间的厮杀从未中断,鲜卑贵族和传统汉人士族之间更是水火不容。拓跋宏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帝国,如何弥补帝国内不可调和的分裂,是拓跋宏的当务之急。

北魏自建国后,一直压榨境内的其他民族,其中,尤以压迫汉人最深。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记到:“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老百姓苟不保命,安无宁日。“或死于干戈,或弊于饥谨,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自胡人入侵以来,老百姓苦不堪言,朝不保夕,死于干戈者不计其数,十人里大概能存五人。

而《通典·边防典》记载:“每以骑战,驱夏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北魏军队作战时,都先将夏人驱逐在前,这里的夏人即是汉人,让汉人充当肉盾,消耗敌军,而骑兵则在后面不断督促驱赶步兵,很多汉人都被鲜卑骑兵活活踩死,未上战场就已死于非命。从这两个例子足以看出北魏视汉人如草芥,是随时可以牺牲凌虐的对象。

北魏初期对于汉人的歧视,不仅局限在物质上的剥削和压迫,在文化上,也严禁族人学习汉人文化,比如鲜卑贵族贺狄卡就应着装颇似汉服而被北魏皇帝怀疑学习汉文化,下令将其斩首。可以说,拓跋宏之前的北魏,是执行的彻彻底底的歧视政策,在文化下,鲜卑贵族残酷的剥削汉人,在文化上,则严禁族人学习汉风,力求保持自己草原民族的原始风貌。

因为北魏的歧视政策,汉人士族也对北魏朝廷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致使北魏的统治一直不得稳固,民族矛盾层出不穷,汉人的反抗更是像星星之火一样无法扑灭。面对国内的乱局,继位的拓跋宏下定决心革风易俗,学习汉化,彻底融入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他明白,只有融入汉文化,北魏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再这样对抗下去,迟早会激起汉人的反抗,并让自己的王朝死无葬身之地。

推行汉化,革风易俗

拓跋宏推行汉化的第一个政策,就是迁都洛阳。

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洛阳曾是汉朝旧都,拥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更在天下汉人士族的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拓跋宏想利用迁都,赢得汉人士族的忠心,并向天下昭告自己推行汉化的决心与意志。二则是北魏的旧都乃是鲜卑保守贵族的盘踞之地,阻挠改革的势力过于强大,待在那里,拓跋宏的改革将寸步难行,而迁到洛阳,不仅汉人士族众多,随之前去的也多是鲜卑族中的开明人士。在这样一个支持者遍地的地方,革风易俗显然要容易的多。

第二个举措,则是禁用鲜卑语,推行汉语汉字。

魏太和十九年,拓跋宏下令:“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即是鲜卑语,这句话是说以后在朝堂之上再也不许说鲜卑语,违抗命令的立即撤职查办。拓跋宏认为,语言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推行汉化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汉语,一旦鲜卑人都学会了汉语,就能与汉人自由交流,交流多了,矛盾自然就小了。因此推行汉语乃是重中之重。但强行推行汉语,鲜卑人反对怎么办?拓跋宏用一项政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这句话的意思是30岁以上的人风俗已定,难以改变,可以不强求他们学习汉语,但是30岁以下的人,尤其是少年,应当从小教习汉语,即汉语从娃娃抓起。如此隔上几代,鲜卑就能人人说汉语,完全融入汉文化和中华文明。除此之外,拓跋宏还严令想要入朝做官的人必须会汉语,因此大大提升了鲜卑贵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在拓跋宏的倡导下,不出几十年,鲜卑族就已经皆会汉语,局势大为改观。

第三个举措,则是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拓跋宏明令鲜卑大小人等不许再穿夹领小袖的鲜卑服饰,而应依照汉人习惯穿汉服。为了推行汉服,拓跋宏带头将自己的礼服从鲜卑服装换成了汉服中的衮冕。并于同年按照南方汉人王朝的样式制作五等公服,并逐渐向民间推广。而那些拒绝改变服饰的官员,都被拓跋宏一并罢免。

第四个举措,改鲜卑复姓,配以汉之单姓。

拓跋宏因嫌鲜卑旧姓冗长,而采用汉族姓氏,后世一些鲜卑姓氏,如长孙、叙孙、穆崇等,其实并非其本来面目,而都是经过汉化处理的姓氏,真正的鲜卑姓氏,早就在拓跋宏的改革之后销声匿迹。

第五个举措,则是大力推行胡汉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第五个举措可以说是推行汉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前四项举措几乎都是在为这最后一项做准备。拓跋宏的前四项改革,是通过推行汉化让鲜卑人转变习俗,尽量的向汉人贴近,而习俗贴近汉人的目的,则是为了和汉人更好的通婚,以赢得后者的信任爱戴,两族在不断的通婚之中逐渐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坚如磐石,万古长存。有了前四项改革做铺垫,相当数量的鲜卑人在拓跋宏执政的后期已经汉化极深,具备了和汉人士族联姻的基础。因此,在拓跋宏的支持下,胡汉联姻水到渠成,成为那一时期的一个风尚。

《资治通鉴》记载:魏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魏孝文帝说:“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以上祀宗庙,下以继后世。这里的四姓都是汉族有名的门阀世家,拓跋宏亲自纳其女为嫔妃。并将自己的亲弟弟们与其联姻,为下属做出表率。在鲜卑上层的示范上,民间的两族通婚也愈加普遍,俨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鲜卑与汉人,也就渐渐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胞。

开创民族融合的新时代,为大唐帝国的强盛打下基础

在拓跋宏的政策下,鲜卑人不出几代,就已完全与汉人融为了一体,他们穿汉服,说汉语,行汉制,持汉姓,除了鲜卑的名头外,无论是文化还是血统,他们都与汉人已经别无二致。中国北方也由此迎来了一段相对繁荣的时代。拓跋宏死后,鲜卑的文化与汉文化高度交融,汉文化在保留自身核心的前提下融入了鲜卑文化的剽悍与粗犷。在军事上,鲜卑人的加入也让中原民族的尚武传统和骑兵力量大幅增强,南北朝的具装骑兵,就是鲜卑人马匹和骑术与中原先进锻造技术结合的结果。

而鲜卑族的血脉也与汉人相融,并由此诞生了集文雅与刚毅并存的新汉族,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开创中华帝国黄金时代的李唐家族,他们既像传统的汉人士族那样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又有着古老游牧民族的剽悍与勇猛,隋唐时的汉人,远非后世那般软弱温顺,他们是文明的捍卫者,是野蛮的文明人,他们一手持剑,一手握笔,文武结合,共同开创了光耀世界的大唐盛世。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侯景之乱是如何发生的?侯景之乱与南北朝后期局势是什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北魏于永熙三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高欢与西魏宇文泰彼此争雄,与南方的萧梁政权对峙,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在历史上成为“后三国时代

  • 三朝元老是从何而来的?有哪些著名的三朝元老呢?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大臣,由于他们作为时间较久,被称为三朝元老,那么三朝元老是从何而来的?又有哪些著名的三朝元老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三朝元老,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出自:《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权在握的他为何不称帝,是不是我们误会了他?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甚至留下了许多的谚语,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权在握的他为何不称帝,是不是我们误会了他?司马昭的夺权之路司马昭是司马懿的二儿子,他是晋景帝的司马师的弟弟,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曹魏末期手握大权的臣子,也为西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劳。成年后司马

  • 宋金隆兴和议丧权辱国 金宋关系由君臣之国变为了叔侄之国 宋金隆兴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隆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主要内容为: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唐、邓、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与金。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1141年,南宋在宋金战争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一心想与金人

  • 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何二世而亡?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暴政吗?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秦朝仅仅二世就灭亡了。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暴政吗?公元前207年的11月14日,刘邦率领军队进入秦朝国都咸阳,

  • 三国时期机械大师​马钧是一位可以和张衡并齐的发明家 改造织绫机为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马钧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最突出的表现有还原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马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看似用最简单的话做了最成功的事 实则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政治错误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

  • 张居正变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明朝,张居正,变革

    张居正变革是指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变革。变革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然而,变革在张居正死后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隆庆元年,以吏部左侍

  • 大明勇卫营:大明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 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明朝天启末年,京军按三大营的体制,分弓弩、短兵、火器三营,加以训练。崇祯年间改称勇卫营。勇卫营在选拔人才方面不拘一格,所选之人都是真正忠勇能战之士。而经过训练,部队更是焕发出了活力,即便崇祯穷的叮当响,也依然给这支部队提供极为优厚的待遇。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辽东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内部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

  • 初唐四杰都是天纵之才 然而他们一个个活成了天妒英才 初唐四杰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公元618年,唐朝开国。一年后,619年,骆宾王出生。又十余年后,卢照邻出生。又十多年后,650年左右,王勃和杨炯同年出生。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