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齐魏马陵之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齐国兴于马陵也衰于马陵 魏国成于武卒亦亡于武卒

齐魏马陵之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齐国兴于马陵也衰于马陵 魏国成于武卒亦亡于武卒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70 更新时间:2024/2/9 9:50:55

战国中期的齐魏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对于损失了十万武卒的战败国魏国而言,其走向衰亡已是必然;而对于战胜国齐国而言,其实也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是秦、赵两国崛起,开了新一轮的争霸战争。

魏国称王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婴的一番多边操作基本落空。魏国不仅和赵国关系破裂,还为自己的北线竖立了一个长期的对手。而在消灭了庞涓的部队后,齐宋卫三国联军也顺势前进,又击败了匆匆赶来的钻荼部魏军。至于西线战场,秦国的卫鞅在公元前352年挂帅攻陷了魏国的故都安邑,并包围了重镇固阳。

眼看战局越来越复杂,魏国马上与损失惨重的赵国言和。紧接着又从东线战场上抽身,调动盟友韩国的军队从襄陵展开攻势。利用平原战场的优势,一举击败了齐宋卫联军。最后迫使齐国委托第三方的楚国将军景舍来求和。这样,魏国人就基本上扳平了桂陵之战后的不利局面。最后,魏军才将邯郸退换给了赵国。

在以胜利之资与齐赵谈和后,魏国着手反击在河西咄咄逼人的秦人。魏侯魏婴集结军队将之击退,并顺利收复了旧都安邑。秦孝公被吓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日担心魏国马上就要报复性入侵。这也说明在当时,魏国的实力依旧比较可观。两国就在前350年会盟修好,缓和了紧张的关系。

稍微清醒过来的魏侯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国际形象不佳,在各大国中受到孤立和敌视的待遇。于是想到了效仿春秋时的霸主作风,团结小国对抗其他强权。但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已经建立初级军国体制的魏国,居然要通过春秋霸主路线来做战略破局,还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公元前344年,魏婴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12个小诸侯国举行会盟,图谋向西大举讨伐秦国。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秦孝公一面下令加强防守,一面采用卫鞅的“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卫鞅被派去游说魏侯,劝说其在号令12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然后可以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的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为了打击齐楚,并将魏国的祸水东引。因为魏国曾经希望用换地的方式包围周王室,所以卫鞅看出了魏侯取代周室的野心。因此建议魏侯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称王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避讳。楚王在春秋时代的称王活动,让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邦,并遭到打着尊王攘夷的中原强权讨伐。但此时的周王国已经分裂成了东周和西周两部分,自身的神圣性已经打了折扣。所以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性已经越来越低,只是需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打破这个规矩。

魏婴依旧十分膨胀,便听从卫鞅的游说,成为了历史上的魏惠王。因为国都在大梁,所以在《孟子》中被又称为梁惠王。他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建立起以魏国为中心的新秩序。但依旧模作样地走春秋霸主的路线,带着弱国去朝拜周天子。

但就在魏国洋洋得意之时,大规模舆论战也在诸夏世界打响。当时的两大显学分别是儒家和墨家。前者主张仁义治国、善待百姓,后者反对大国的侵略战争。齐国就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学宫,专门养育这些不务实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人士,帮其进行舆论战。在这些人的论述中,魏国成为了恃强凌弱,失道寡助的典型代表。所以当时魏国的风评还是没有好转。很多野生的墨家和儒家人士,还会主动反对魏国,为齐国发声。甚至向齐国宫廷通报种种关于魏国的动向。最终是让诸侯们纷纷背离魏国。

韩魏矛盾

称王后的魏国,像春秋时代的晋国那样统领了一些小诸侯,当了诸侯盟主。还让完成复国的中山国国君来魏国当相国,让其举国臣服。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其他六大诸侯国都对此并不买账。韩国还公开宣称:只有小国才朝拜周天子,大国根本就不会朝拜天子,完全是公开给大哥拆台。

这一幕无疑点破了魏国借朝拜天子之名为自己牟利的本质。魏惠王虽然愤怒,但是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于是继续用春秋霸主的逻辑对付韩国。由于韩国灭亡了郑国,所以韩国要效仿春秋时代的霸主兴灭继絶,给郑国公室的后人划一块土地,这样才符合春秋时代的灭国原则。如果韩国能这样做,实在是功德无量。实际目的还是想将韩国一分为二,便于自己控制。

但韩国对此绝不退让。一个叫姬食我的韩国公子出使魏国,尖锐地反驳魏惠王。他大骂魏国每次都带头迁移晋国公室后裔,瓜分公室土地。所以魏国用自己都办不到的标准去要求韩国,实在是难以服人。这就在韩魏两国之间结下了梁子。

另一方面,韩国也正在进行的变法图强,刺激了魏惠王的神经。韩昭侯已经开始任用申不害,帮助自己整顿吏治。建立对臣子的监察和监督体系,防止官员的贪赃枉法和越权行事,明确各个官员的职能范围。接着,进一步推广郡县制,训练军队,让诸侯不敢随意进犯韩国。

在外交上,由于郑国已被吞并,临近的领土除不能过分侵略的周王室外,就只剩下宋国。但是宋国也被魏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与魏国矛盾不可避免。于是,申不害在外交上主张多边外交,不再一定为魏国马首是瞻。努力在各方势力中间周旋,左右逢源。为此,韩昭侯甚至亲自出马去拜见过秦孝公。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4年,魏国拉着三心二意的赵国准备对齐国复仇。在魏人的指挥下,赵国先联合魏国对齐国进攻,夺去了齐国五都之一的高唐。但是齐国深知韩国和魏国的矛盾,以及之前韩昭侯和秦孝公会盟的消息。所以鼓励赵国加入自己这一方。并联合韩国,从北面和西面包抄魏国。加上西边的秦国也是虎视眈眈,又让魏国再次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局面。赵国伐齐不久便被成功策反,在公元前343年突袭了魏国境内的首垣。韩赵联军还一起行动,前进到了魏国的南梁。西边的秦国看到了机会,再次让卫鞅带军进攻魏国的河西。

公元前342年,面对多方围攻,魏惠王凭借着不错的国力积累做出了三方部署。公子卬带兵前往河西防御秦军。太子申带领主力进攻齐国,为他积累经验和功绩。邺城令穰资负责对付韩国军队。最弱的赵军首先被击退,接着是穰资在南梁击败了韩国军队。这支魏军顺势包围了韩国都城新郑,想要迫使韩国屈服。韩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求援。

在接到韩国发出求救信息后,齐国还是准备用三晋的内部矛盾去充分消耗魏国和韩国的实力。所以在战役初期,齐国仅仅予以口头许诺。结果韩国主动出击,与魏国次主动开战但五次失败。一直到等到申不害变法的实力被充分地消耗掉后,齐军才投入战争。这样一来,齐国会得到一个分裂而实力打折的三晋,而不是让魏惠王成为三晋霸主。以田盼和孙膑为将领和军师的齐军,再次准备向着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大梁就位于黄河平原之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供防御。当发现齐军再次来到大梁城下挑衅,魏惠王命令太子申带领10万人出兵抵抗。齐军经过一系列诈败和诱敌性的溃退之后,再次营造出了害怕晋人的假象。由于在襄陵之战中再次领教了魏军的正面作战实力,所以孙膑的用兵原则依旧是诱敌深入,使魏军暴露弱点再造成致命性打击。

在魏太子申统帅10万魏军东进的过程中,一个名叫徐子的谋士点出了魏太子的微妙处境。如果打赢了战斗,太子也不过是成为万乘之尊的魏王。但要塞打败了,就意味着地位被废,或被齐国俘虏后斩杀。所以他建议太子退军回师,是最好的万全之策。但是随行的魏国将领提醒太子申,按照魏国军法,作战无功而返与战败同罪。在这样的威胁下,太子申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征途。

不过在看到齐军貌似不堪一击表现后,魏太子魏申松了一口气。魏人决定顺势杀出国境,和齐军来一次最终对决,不让齐人再次干扰魏国的称霸之路。在本次作战中,魏国计划学习齐国搞个长驱直入。全军从宋国的外黄出发,攻克齐国的重镇莒邑。这一招是为了威胁临淄,进而逼迫齐军主力回国决战,与齐军包围大梁的思路类似。但是魏太子申依旧迷信正面作战,而没有考虑过伏击对手。而且在战败会危机地位的情况下,太子非常渴望胜利。只是自己缺乏战斗经验,所以容易轻敌冒进,最后酿成悲剧。

在发现了魏军的意图后,孙膑决定将计就计。齐军沿着丹水一线向着齐国南境撤退,在魏军前往莒的道路上设置伏击。齐军一路上让持长兵器的军兵在前,持短兵器的战士殿后,并配备弓弩应急。全军随时与魏军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早日追上溃退的齐军,魏军派出了最精锐的骑兵去追杀对手。结果造成了魏军的步骑脱节,为齐军创造了将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最后在黄昏的马陵道上,魏国的精锐骑兵被孙膑安置的蒺藜绊住。齐军弓弩手展开了对魏国骑兵的密集攒射。魏军试图冲击高坡上的齐军营地,但却被连城车营的齐军战车挡住。在给对手造成了足够的混乱之后,手持长矛的齐军纷纷冲出战车营垒,攻击在狭窄地形中无法策马冲击的魏军骑兵。最后才让手持短兵的技击之士纷纷上前,歼灭了整支魏军骑兵部队。

在损失了与步兵脱节的骑兵部队后,10万魏军不至于在一次夜袭之后全部被消磨。剩下的军队在太子申的指挥下扎营列阵,开始与齐军对峙。由于是在本土作战,齐军充分发挥车骑兵和补给线短的有利态势,切断了魏军的后勤补给线,让数目庞大的魏军陷入缺粮的危机。与此同时,齐军反复制造恐怖气氛,宣传对魏军的不利消息。因为断粮和不断的夜间袭击,魏军在士气和人数不断下降。在数次车轮战般的冲击之后,最后齐军在来年春天发起总攻,一举击垮了魏国军队,擒获并处死了太子申。

天下易主

公元前340年,齐军联合宋国一起包围了魏国东边的平阳,赵国也加入了对魏国的发难。看到魏国的败绩,秦军更是开始了新的攻势。卫鞅摆下鸿门宴,邀请魏将公子卬前来赴宴。然后趁机拿下公子卬,并袭击失去了主将的魏军,魏军就此惨败。

到了公元前330年,秦军在公孙衍的指挥下在雕阴之战中大破龙贾统帅的魏军,魏国彻底丧失了从魏文侯吴起时代就开始经营的河西之地。后来,秦惠文王又出兵帮助魏国攻击楚国的胫山,结果取得惨胜的魏国再次遭到秦国讹诈。秦国扬言要联合楚国伐魏,魏惠王被迫将上郡的15个县割让给秦国。

在东线,在魏国大败于齐国后,魏惠王被迫亲自前往齐国谢罪。至此,魏国不仅沦为了二流国家,而且三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各自发展的道路,魏国整合三晋的理想就此告终。而且魏国和韩国将在很多时候,成为破解六国合纵的开启点,长期被秦国掠夺土地。在称王的问题上,魏惠王通过与齐侯“徐州相王”的形式,挑起了早已称王的楚国和齐国的矛盾,通过楚国之手打击新称王的齐国。这样一来,王冠在战国时代更加普遍,周王的存在感可谓微乎其微了。

赵国也开始凭借着边缘国家的优势,成为了后发的军事强国。但由于位于季风区边界线上,所以领土多山、地狭人稠。楚国人则惊喜得发现,三晋已不是那个强大的真晋国不了。这样,秦楚齐三国就成为了天下的一流大国,开始了新一轮争霸战争。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 险些埋没于烟尘 册府元龟的历史价值有哪些?册府元龟被忽视的原因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将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于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目的是“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宋代重视文

  • 民国时期的青天白日勋章,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使得人人向往?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民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勋章,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要数青天白日勋章,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使得人人向往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青天白日勋奖的设颁,始于1929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特于同年四月十六日明令规定,凡民国十八年以前,所有以政府名义颁发之勋位勋章,一律废止。1929年5月15日《陆海空军勋章条

  •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力推汉化 胡汉通婚革风易俗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开创一片太平盛世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灰暗的时

  • 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侯景之乱是如何发生的?侯景之乱与南北朝后期局势是什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北魏于永熙三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高欢与西魏宇文泰彼此争雄,与南方的萧梁政权对峙,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在历史上成为“后三国时代

  • 三朝元老是从何而来的?有哪些著名的三朝元老呢?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大臣,由于他们作为时间较久,被称为三朝元老,那么三朝元老是从何而来的?又有哪些著名的三朝元老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三朝元老,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出自:《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权在握的他为何不称帝,是不是我们误会了他?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甚至留下了许多的谚语,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权在握的他为何不称帝,是不是我们误会了他?司马昭的夺权之路司马昭是司马懿的二儿子,他是晋景帝的司马师的弟弟,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曹魏末期手握大权的臣子,也为西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劳。成年后司马

  • 宋金隆兴和议丧权辱国 金宋关系由君臣之国变为了叔侄之国 宋金隆兴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隆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主要内容为: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唐、邓、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与金。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1141年,南宋在宋金战争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一心想与金人

  • 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何二世而亡?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暴政吗?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秦朝仅仅二世就灭亡了。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暴政吗?公元前207年的11月14日,刘邦率领军队进入秦朝国都咸阳,

  • 三国时期机械大师​马钧是一位可以和张衡并齐的发明家 改造织绫机为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马钧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最突出的表现有还原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马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看似用最简单的话做了最成功的事 实则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政治错误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