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轻易上当 赵国如果换人会怎么样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轻易上当 赵国如果换人会怎么样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198 更新时间:2024/1/26 0:28:27

对长平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受成王败寇观念的影响,对待历史上的人物,咱们很容易把胜利者视为聪明绝顶、将失败者看成愚蠢至极。被贴上“纸上谈兵”标签、两千年来沦为笑柄的赵括,就是这一逻辑下的标准受害者。

赵国的45万精锐被带到坑里,真的是因为赵括太蠢吗?如果咱们撇开思维定势、尝试站在客观的角度略加分析,也许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面对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能够在战国那么高强度的竞争格局下屹立上百年的赵国,其君臣难道会愚不可及?

赵括若真的像史书中描写得那么草包,秦昭襄王会至于亲自出马、调动河内郡所有青壮年男子上战场?

面对秦、赵对决,东方五国为啥从头至尾作壁上观?为何不趁机押宝、渔翁得利?

咱们先带着问题去查看史书中的记载。对于长平之战的过程,正史中记载的最详细的,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根据该篇的描述,笔者梳理下赵括被推上台前的过程: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下韩国野王,上党郡沦为孤岛;上党郡守冯亭为了拉赵国下水,向赵孝成王抛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方案——向赵国投降;赵王权衡利弊决定答应,其后派平原君前去接收,同时命廉颇驻守边境的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但赵王并不傻,接下来他用上党的韩人消耗秦军的力量。直到公元前260年初,秦军在左庶长王龁率领下彻底攻下上党,当地人纷纷逃向赵国,廉颇在长平率兵接应;

秦国不满,4月开始进攻长平。双方爆发小规模接触战,互有胜负;随着两军的针锋相对,战事规模逐渐扩大;6-7月,秦军主攻、赵军主守,后者屡屡失利;但廉颇并没有选择出击,而是加固营垒、摆出了持久战的架势,无论对方如何挑战都不出战;对于赵军被动挨打的状况,赵孝成王极为不满,多次派使者去前线斥责廉颇消极避战,但廉颇偏偏不改;秦相范雎趁机派奸细携巨款前往邯郸制造舆论,声称廉颇的态度及能力都有问题、对秦军毫无威胁,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才最让秦人害怕。赵孝成王临阵换将,7月下旬,兵法知识青出于蓝的赵括火线上阵。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赵括之所以能够成为赵军主帅,是出于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不满。

根据史料来看,廉颇虽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当时的表现看起来确实比较糟糕:6-7月的交手中,采取守势的赵军接连战败,先后三座城垒被攻陷、6名尉官被俘;“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

我们都知道,胡服骑射的赵军向来以机动性强大、进攻能力爆棚闻名,这种军队最擅长运动战;而城垒的攻防战,更适合以步兵为主的军队,秦军对此非常擅长。

因此,廉颇的举动就非常让人疑惑了:行军打仗,向来讲究以长敌短,如今他却以己之断、对敌之长,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态度和能力确实有问题。

至于赵括,史书中多次强调:是范雎精心设计、刻意把他拱到台前的,仿佛秦人早就预料到了赵括会把赵军带进沟里。

那么这里有个矛盾之处:既然廉颇的表现那么差,处处被动挨打、气势全无,让赵王也忍无可忍,那他应该是秦军最理想的对手才是,为何范雎费尽心思的想要把他换下去?并且,对于赵括是什么样的人,秦国人没理由比赵国人了解得更多。面对涉及到国运的生死之战,赵国统治层凭借毫无来由的民间传言就临阵换将,岂不太儿戏了吗?

此外我们要注意一点,司马迁编写《史记》,素材来源有两方面:汉朝皇家所藏的古籍,自己四处游历实地收集。但在100多年前,秦朝焚书令有这么一点:“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由于立场不同,各国记载的史料里有不少对秦国不利的内容,出于统一思想、稳定统治的目的,秦始皇才下达了这一命令。

那什么历史记载是对秦国不利的?一种自然是抹黑、污蔑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事实”。

正是由于六国史书被焚烧,司马迁的《史记》才经常出现明显的的矛盾、不合理之处。因此,对于赵括取代廉颇的真实原因,现有史料极有可能记载的并不完全。

范雎设计诱使赵王换上赵括→赵括把赵军带进包围圈,逻辑严丝合缝,但这是典型的从结果反推过程,看似合情合理,但也许并不符合事实。

敌人反对的,那就是正确的;廉颇既然让秦国忌惮,说明他的打法是没问题的。秦军在之前已经连续战斗了两年多,而且远道而来,可谓疲惫之师;而赵军则完全相反,属于以逸待劳。但廉颇为什么老是打不过秦军呢?

有两种可能:其一,战术相克,廉颇的风格就是被秦军克制;其二,急于求胜的秦军孤注一掷,所以斗志更猛。

综合来看,这两种因素都有。所以廉颇采取坚壁清野的龟缩大法,是要泄掉秦军的锐气。在历史上,类似的战术数不胜数,前有春秋时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论战,后有南北朝时期拓跋珪参合陂之战大败前燕。

因此,从战术层面而言,廉颇是没问题的。但他的做法不符合赵国的战略与实力。

赵国虽然是唯一能与秦军正面抗衡的军事强国,但它的综合国力远远不能与秦国相提并论。打仗打的是后勤、国力,胡服骑射的赵军,最擅长的是机动作战、速战速决;而廉颇带兵的三个多月里,数十万青壮年耗在前线,每多待一天就意味着海量的后勤物资消耗,赵国压根扛不住。

但从秦王、范雎急切的举动来看,秦国同样扛不了多久,这个时候,两国比的就是战略定力与外交手段。年轻的赵孝成王还是在这方面吃了亏,他听信楼昌的建议,派郑硃前往咸阳商谈停战事宜;但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借此造势,让各国以为秦、赵之间有缓和的可能,由此不敢轻易站队赵国。

因此,赵王只剩下跟跟秦军死磕这一条路,但老将廉颇显然信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不听指挥,那自己只有换上一个更有执行力的统帅了。于是将门之后赵括就这么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从赵括上任后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确实有两把刷子。“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换人、换军令,立即集结军队准备出击。如此雷厉风行、举措果断,这种有执行力、有能力、严格贯彻领导意图的下属,试问谁不喜欢?

由于其后赵军被全军包围,我们由此指责赵括顾头不顾尾、应当分兵出击才是;但换个角度来看,分兵岂不更容易被各个击破?(后来白起就是这么干的)

从秦昭襄王秘密换上白起、下令任何人不得泄露消息的举动来看,他是在进行一场赌博:按照常规的战术,秦军没有打赢赵括的信心;只有派上老将白起、兵行险着,秦军才有获胜的可能。

随后40多万赵军被白起一分为二、分割包围。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秦军兵力并没有达到赵军的两倍,这也是赵括敢于全军突进的底气;但白起强就强在,他能够巧妙地利用营垒、地形,对敌人形成包围圈。其后秦王亲自赶赴河内郡,以升爵一级为刺激,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赶赴长平战场,彻底阻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食。

也就是说,秦国胜在战术,也胜在人多、粮食多。

赵括被包围了46天,队伍中已经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但此时的赵军并没有崩盘,仍在顽强向秦军发动冲击、等待救援。

相对于国力更为强大的秦国,此时的赵国无论在人力、物力上都处于下风。但秦国最怕的就是各国合纵,为啥其他各国不趁机捅秦国一刀呢?

那时的韩、魏可能早就没了抗秦的勇气和实力,但其他强国有。据《资治通鉴》记载,此时“齐人、楚人救赵”;《史记》也称,“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即秦国当时已经心里打鼓,如果齐楚来真的,那么秦军就撤围而退。

据后来白起坦言:“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可见当时的秦军也是在苦苦支撑。如果齐、楚给点力,战国的走向也许就改变了;但从齐王不愿借粮来看,他们并没有真心帮助赵国。也许在他们看来,秦、赵同样具备威胁,秦军固然是虎狼,赵军也不是软柿子。如果秦军获胜,由于三晋的缓冲,齐、楚暂时无忧;但假如赵国赢了,果子是紧挨着秦国的三晋的,齐、楚很难分到好处。也许这就是他们出工不出力的考虑。

最终赵括被射杀,赵军崩盘投降,战国时期的两大军事强国的决战,以赵国完败告终。但纵观这一战争过程来看,秦国的胜利,既有综合实力占优的因素,也有运气的成分。面对初出茅庐的赵括,秦国三巨头——秦王、范雎、白起全部上阵,而且还动用了所有的阴谋阳谋,最终还只是“杀敌一千、自损五百”的惨胜,我们能把赵括视为“纸上谈兵”的笑柄吗?

标签: 历史长平之战赵括

更多文章

  •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与朱棣在滹沱河之战的战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朱允炆,朱棣

    滹沱河之战发生于明建文三年闰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与建文帝军吴杰、平安部在滹沱河地区(在今河北境内)的作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401年(明建文三年)闰三月,燕王朱棣于夹河战败大将军盛席所部后,挥师西向,进攻真定(今河北正定)的副将军吴杰和右军都督佥事平安部,为使吴杰

  • 阪泉之战的“阪泉”位于何处?阪泉之战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阪泉之战,炎黄

    说到炎黄阪泉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一直以来,古代中国都存在一个历史宿命,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搏杀数千年,其间和平居少、战争居多。从中原文明来看,来自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入侵者,是不折不扣的蛮人坏人,但中原文明又尊黄帝为祖,那么黄帝源于哪一种文明呢?作为中华文

  • 街亭之战究竟是谁的错 马谡为什么要做出错误的判断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街亭之战,蜀汉

    你真的了解街亭之战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马谡是在主观上犯了最大的错误---专搞形式主义。不仅照搬照抄兵书上所写所述,而且如果以其下属大将王平所述为信,那么最致命的是他刚愎自用,没实战经验,没有根据实际的山地情况和按照客观的地形来进行安排。从马谡在登山弃径而驻的兵法部署中看出,有一股想要置

  • 长平之战赵括被白起围困 赵国为何没有人派兵救援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长平之战,赵国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长平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赵国这个国家后人给的评价就是不作就不会死。原本的赵国经过赵灵王的一系列改革以后,实力空前庞大,甚至已经能够和秦朝平分秋色了。不过可惜的是战国后期,赵王老眼昏花,而且受人蒙蔽,硬是把一个足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玩坏了。而最终导致赵国彻底毁灭的还

  • 长平之战赵括需要负主要责任吗 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长平之战,赵括

    你真的了解长平之战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赵括对于长平之战的失败,绝对要负主要的责任。诚然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赵国一开始就准备不足,被韩国祸水东引拉入战团。而赵国的内部对于长平之战的意见也不统一,比如是联合其他国家与秦国决战,还是与秦国和谈都有争议。这样的意见也反应在是否用赵

  • 淝水之战前秦拥有二十万军队 前秦是怎么败给东晋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淝水之战,东晋

    对淝水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好多人都觉得人多,就比较有安全感,特别是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哪一方人多,就会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在战场上,两军兵力的多少,是人们预判战争结果的重要依据,战场上兵力并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唯一因素,但是在气势上就能压过对方一筹,

  • 唐朝建立后的第一场战争,揭秘浅水原之战的经过与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对于浅水原之战来说,是唐朝建立后的第一场大战,所以,这场战役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唐朝的发展。此役,唐朝一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在

  • 建文帝朱允炆因夹河之败,再次罢免了朝中哪三位大臣?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朱允炆,夹河之败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们必然合力援攻。坚城在前,强敌在后,此为危道。真定与德州相距二百余里,我

  • 官渡之战对曹操的影响有多大?其实被演义夸大了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三国,官渡

    提起官渡之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还是有些夸大了官渡之战的价值。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并没有获得多大优势,其劣势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袁绍随时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客观事实来判断的。第一、官渡之战结

  • 宁平城之战有多重要?对西晋王朝与汉民族有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宁平城之战,西晋

    说到宁平城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大家可能如数家珍,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但若问及宁平城之战,很多人可能就懵了:宁平城在哪?谁和谁打的?此战在中国古代战史上很重要吗?对,很重要!宁平城之战从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