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鄂尔泰: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雍正朝最红的人 鄂尔泰为何能让雍正情有独钟?

鄂尔泰: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雍正朝最红的人 鄂尔泰为何能让雍正情有独钟?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575 更新时间:2024/1/23 10:48:37

鄂尔泰是清朝中期名臣,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改土归流”的成功,结束了土司制度,解除了千百万人民的苦痛,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是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的条件之一。就此而言,鄂尔泰应该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人物。

四十二岁的鄂尔泰写了一首感叹仕途不顺的话:“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此时他任职于康熙时期内务府员外郎,长期得不到提拔已经使他心灰意冷,对自己的仕途已经不再抱有任希望。然而雍正继位后,他的仕途在弯道之中快速晋升,一时之间政治前途柳暗花明,也让他最终成了雍正一朝最受崇信的满族大臣。

鄂尔泰,举人出身,从二十一岁进入到内务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员外郎。除此并无任何职务调整和提升,鄂尔泰的郁闷也折射出康熙晚年整个官场的懈怠。在雍正没继位的时候,二人已经有过一个插曲。当时的雍正还是“四阿哥”,要鄂尔泰为他办事,没想到,鄂尔泰以“皇子应珍惜时光读书养德,不可交结外臣”的理由给顶了回去。就这样给雍亲王留下非常特殊的印象,认为他原则性强,继位后特意召见他说:“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其守法甚坚,今命汝为大臣,必不受他人之请托。”

关于使用鄂尔泰之前,雍正并无太大把握。在年羹隆科多接连出事后,雍正经过全方位考察,确认鄂尔泰不存在任何朋党行为,决定对他实施快速使用。他的的政治仕途由此开始得到跳级提拔,先是外放江苏布政使,主管水利。三年升任广西巡抚,但雍正仍然认为大材小用了。在上任途中,雍正命令调整为云南巡抚管理云贵总督事,兼任兵部尚书。

雍正六年,由于工作出色,雍正让鄂尔泰兼管广西,封为云贵广西总督。四年后,雍正将他调回北京,担任保和殿大学士,居首辅地位,并封一封伯。鄂尔泰成了雍正朝提拔最快,最受崇信的大臣,并被雍正钦点死后入祀太庙。

据统计,关于雍正对各省各级官员谕旨中要他们向鄂尔泰学习的批示不下二百余条,其眷宠地位,为历代罕见,“鄂尔泰乃满汉内外大臣中第一人也。”的赞美则处处可见,以鄂尔泰为榜样叫各省文武官吏向他学习的要求,雍正所批示之多,涉及人物之广也是非常少有,甚至成了当时唯一的“鄂尔泰现象”。

雍正多次对田文镜、李卫提出表彰,不吝言辞,称赞田文镜“巡抚中第一”,称赞李卫“尔乃国家伟器”。然而,这似乎更多出自鼓励或是御下之术。在雍正眼里,鄂尔泰才是最倾心大臣。与田文镜、李卫相比,不仅在学识、修养上,更多的是鄂尔泰能够帮助雍正统揽全局,设计政治改革,其高度应为是雍正新政改革设计者和推行者。雍正有时看了鄂尔泰对时政方针的建议时,激动地说:“览此奏而不嘉奖赏悦者,除非不是皇帝!”

鄂尔泰能够提出当时针对性的切实政治改革,源自其长期坚持学习的结果。而对比很多满族大员们,甚至大字不识。如雍正在任用直隶总督宜兆熊时,他上奏表示不认字,恐怕不能担任。鄂尔泰正是机会留给准备的人生动写照。他二十一岁中举以后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扔下书本,他在宫中当侍卫时把有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手不释卷,竟夜忘寝达旦”鄂尔泰后来对人说,自己年少时学习只是应付考试,而生平学问都是在宫廷值夜班时学来的。

正因为有学识才有了能力,让鄂尔泰在满族大臣中显得尤为耀眼。在得到重用后,他先后平定苗乱,推行“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国家政策影响深远。在雍正眼里鄂尔泰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筹及远大”的重臣。不仅如此,雍正对鄂尔泰的家事也非常关心,在五年五月初十的鄂尔泰奏折上这样批示:“默祝上苍后土、圣祖神明,令我鄂尔泰多福多寿多男子,平安如意”。在庆贺五旬的宴会上,鄂尔泰没能出席,特意将亲自尝过的食物寄往云南,就如同君臣对席了。鄂尔泰最终以雍正“公忠弼亮”的评价走进了历史。

鄂尔泰原本是想走文官之路的,已经中举了。但是他却不得不世袭了佐领的官职,成了皇帝的侍卫。一下子成了武官,而且当了很久。但是鄂尔泰后来说,他这辈子最重要的时光就是当侍卫的时候。鄂尔泰在这段时间里也没有放弃读书学习,看的都是古代治国方略。后来翰林院考试,这本来和鄂尔泰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鄂尔泰是皇帝侍卫,有机会和皇帝接触,他便也作答了,写了文章交给康熙。皇帝一看,鄂尔泰是个人才,当侍卫是浪费了。皇帝让鄂尔泰去慎刑司任职。

鄂尔泰能抓住机会,也是因为他时刻在准备。这也是为什么鄂尔泰说当侍卫的时光是最重要,最难忘的。后来的功绩都是建立在之前的积累与学习。也正因为去了慎刑司,才与雍正有了接触。为以后的命运开了一扇大门。鄂尔泰与雍正第一次有接触的时候,雍正还是王爷。雍正想让鄂尔泰帮忙办件私事。但是鄂尔泰拒绝了,而且还告诉雍正,他作为皇子,不应该和大臣结交。之后雍正做了皇帝,便召见鄂尔泰。雍正还记得这件事,他夸赞鄂尔泰的勇气与正直。雍正任命鄂尔泰为江苏的布政使。鄂尔泰这次升迁是非常重要的,开启了地方大员的治理之路。

当年鄂尔泰拒绝给雍正办事,但是受到了雍正的嘉奖。当上布政使之后,却是做了真正惹恼雍正的事。因为鄂尔泰将与雍正的密折给他的家人看了,雍正很生气,取消鄂尔泰可以上密折的权力。鄂尔泰只好请上级帮忙写奏折向皇帝请罪。之后还有一件事,鄂尔泰办得不好。鄂尔泰推行移风易俗,初衷是好的,但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和。雍正皇帝也说,这样使得一些百姓失去了饭碗,与地方情况不符和。鄂尔泰也知道了错误,进行了更改。这样看来,鄂尔泰的前途是不乐观的。熬了几年,鄂尔泰终被任命为广西巡抚。

鄂尔泰要去广西赴任了,所以要检查交接鄂尔泰这些年的工作情况。鄂尔泰在财政方面一分钱都没贪,而且还把可以拿走的钱都留下了。清代后来实行养廉银,就是防止官员贪污更多。有一些名目的钱都是可以归鄂尔泰的,鄂尔泰都没要,而是买了粮食,屯放在各个州府,若是发生灾荒,可以赈灾。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雍正皇帝知道这些后,觉得鄂尔泰是个很好的官员。于是更改了任命。还没到广西,就成了云南巡抚,而且管云贵总督事。把云贵总督给挤了。鄂尔泰在云南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开始了他的治理。云贵等地当时还是土司制,土司在当地有很大权力,随意压榨百姓。而且土司还世袭,百姓世代受苦。土司还有兵马,这是对朝廷不利的。朝廷只能通过安抚土司来治理,还没有真正地将云贵等地收归朝廷。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取消土司制度。这件事是很难做的,容易使得土司反叛。而且朝廷派去的官员也很难做,土司的势力太大,号召不动当地百姓,都被土司控制。

鄂尔泰知道,要想改,必须用武力。从一开始,鄂尔泰就下定决心,动用武力,打败土司。对于情况不同的,鄂尔泰也会进行招抚,只要愿意执行改土归流的土司,也是可以继续担任朝廷官员的,但是不能世袭。皇帝见鄂尔泰办得不错,把广西也给鄂尔泰,继续进行改革。鄂尔泰制定了很多方针,为改土归流建立了巨大的功勋。而且这次改革,是影响深远的。只有改土归流之后,朝廷才能开发,治理西南地区。鄂尔泰在西南地区办学堂,修路,修水利工程,使得西南地区得到很好的开发。

雍正后来想让鄂尔泰去担任两江的总督。两江是富庶的地方,两江的总督地位也是很高的。而且两江的总督待遇也是很好的,超过了其他总督。很多在两江担任总督后被调进内阁,成为辅臣。但是鄂尔泰不想去。因为他在西南的改土归流还没全办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鄂尔泰想把事情办完再走。雍正很感动,认为鄂尔泰是真心实意办事,有长远的目光。一直到了雍正十年,鄂尔泰回到京城,进入了内阁。后又成为了军机大臣。

鄂尔泰一生是有波折,有传奇的。如果在没有发迹的时候不提前做好准备,也无法获得机会。而且机遇都是一连串的,都是互相关联的,上一步会影响下一步,认识雍正就是如此的机遇。虽然也办过错事,但是只要本质是好的,恪尽职守,还是有转折的机会的。要是他贪污,那么即使升职,也会被查出来。在哪个阶段,就先做好哪个阶段的事。鄂尔泰一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忠于职守,办好自己的事。他为人并不是很机巧,只是努力办事。实干的人总会有机会的。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傅介子:真实版的战狼,千里斩杀楼兰王,几百年后被李白、杜甫竞相歌颂!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西汉傅介子,他堪称真实版的战狼,千里斩杀楼兰王,几百年后被李白、杜甫竞相歌颂!李白在他的《塞下曲其一》上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意思是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诗中“斩楼兰”的典就是出自《汉书·傅介子传》。王昌龄在他的《从

  • 一代英主陈霸先:一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 力挽狂澜 堪称南北朝最有能力的皇帝 却遭后人讥讽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在位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意义重大,他和他所建立的陈朝,在恢复江南经济、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后来陈朝虽然被隋朝灭掉,但陈朝却在文化上战胜了隋朝,隋唐延续了陈朝的礼乐的制度。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见长。”这首叫做《六朝

  • 司马孚:大魏最后的忠臣 曾侍奉曹家四代六帝 至死都自称魏朝忠臣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司马孚是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西晋代魏后,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司马孚,是魏晋时期一个身

  • 汉章帝刘炟:宽厚治国 被称为东汉贤君 却因放纵外戚 埋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实现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其统治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明章之治”。但是过于放纵外戚,种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汉章帝名叫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东汉王朝的第三位

  • 章佳·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 巨贪和珅的真正对手 最终以八十高龄得以善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章佳·阿桂是清朝名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阿桂不仅是著名的统帅,而且是一代名臣。他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功勋卓著被抬旗至“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其父阿克敦,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 五阿哥永琪:清朝最知名的皇子 年仅25岁就去世了 无缘皇位 后代也很出色 他不死或许能拯救清朝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爱新觉罗·永琪是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自幼聪慧好学,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母族势弱爱新觉罗·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人称“五阿哥”,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称“海氏”“海佳氏”,即《如懿传》中的海兰。

  • 隋末英雄杜伏威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十六岁聚众起义 屡败隋军精锐 降唐不久后暴卒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杜伏威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虽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阻碍了统一的进程,但因江淮义军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灭诸义军并夺得天下做出了贡献。杜伏威祖辈都是农民,但他生性就不愿意种地,家里穷得丁当响,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

  • 高阳酒徒郦食其:楚汉争霸时期著名的说客 才智超群 最后却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郦食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郦食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具有才能的谋士,他曾经辅助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并且为刘邦最后成功地建立汉朝提

  • “装甲兵之父”许光达: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开创的初期有许多著名的大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他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家,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

  • 宦官张承业:为唐朝守节尽忠的最后一个忠臣 竭尽忠心匡复大唐 最终含恨而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张承业是唐末五代宦官。张承业一生忠于唐朝,曾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与篡唐的朱梁王朝对抗数十年,始终以唐朝的官职自居。最后张承业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以致忧愤得病,最终死于晋阳。大唐天佑十九年,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废弃十多年的年号。早在15年前,大军阀朱温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