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千古忠魂巴蔓子:一颗头保住三座城 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千古忠魂巴蔓子:一颗头保住三座城 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24 更新时间:2024/1/23 10:48:09

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发生内乱,当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后,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传颂。

巴蔓子是战国中期的巴国一位出色的将领,面对国家的危难,他尽心尽力,保住了巴国的利益,却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在战国中期是一个战国七雄不断崛起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发生,甚至就连诸侯国的内部都发生了动荡,巴国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候。当时的巴国由于地理位置,所以在中原诸侯的眼里一直都是蛮夷之地,很是看不起他们。

正好当时巴国内部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本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就趁机巴国室发起了动乱,当时的巴国人民遭受了巨大沉重的灾难。当时的巴蔓子可以说的上是巴国人民唯一的指望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镇守在巴国东部边境的巴蔓子立刻就匆匆的赶回国家,但是他当时掌握的兵力根本就无法当时贵族的反动势力相抗衡,在无奈之下,巴蔓子不得不借助外界的力量,那就是向当时的楚国借兵来化解国内的这次危机。

当时的楚国和巴国一样都被中原的诸侯国瞧不起,于是巴楚两国结成同盟关系,但是两国之间也是有交战的,这在当时也是十分见的事情。在巴国发生危机之后,巴蔓子就只能向楚国借兵了。于是巴蔓子就来到了楚国,向楚王说明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得到楚国的帮助。

王经过考虑答应了出兵,但是却向巴蔓子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巴蔓子割巴国的三座城池给楚国,并且让巴蔓子的儿子来到楚国当人质,并且表示他的儿子什么时候到楚国,楚国就什么时候借兵给他。在古代,以人质作为双方国家的信用,这是一种常见的办法对于巴蔓子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样一来就会耽误借兵的时机,到时候巴国国内还不知道成为什么样子呢?

这是巴蔓子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巴蔓子就直言说道,如果楚王不相信他的话,那么这个兵也就没有必要借了,如果楚王还相信他的话,请让他今天就把军队带回去,到时候如果楚国拿不到三座城池的话,那么他就把自己的脑袋给楚王,他说到做到。楚王也是十分了解巴蔓子耿直的性格的,看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同意今天出兵了。巴蔓子带着楚国的军队来到巴国后,很快就打败了贵族的军队,很快就稳定了巴国内部的经济政治环境。过了一段时间,楚王派使者来到巴国,让巴蔓子兑换当时在楚国许诺的事情,割让三座城池给楚国。

面对使者的追问,巴蔓子义正言辞的对使者说道,自己当时确实是答应了这件事情,但是那是楚王趁着巴国内乱的时候强加给自己的,自己是巴国保家卫国的将军,有责任守护巴国的领土,怎么能够私下里把巴国的三座城池给楚国呢?不过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既然自己答应了就一定要遵守承诺,绝对不会让使者为难的。城池是坚决不能割的,但是他的头可以割,用他的头来换巴国的城池。

于是巴蔓子就立刻用自己的佩刀割掉了自己的头,这个时候奇迹就发生了,断头之后的巴蔓子依旧站着没有倒下。楚国的使者把巴蔓子的头带回楚国,向楚王说明当时的情况,楚王听后十分的感慨,也是十分的敬佩巴蔓子的忠孝之举,对他进行了厚葬。而在巴国也为巴蔓子进行了厚葬,希望后人能够永远记住这位爱国的将军,他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巴蔓子一腔忠义、舍身为国的壮举,既得到了巴王的称赞,也得到楚王的称赞,还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和拥。巴蔓子精神经过2300多年来传承,已深深地融入忠县人民的血脉之中,形成了独具影响力的“忠化”。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鄂尔泰: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雍正朝最红的人 鄂尔泰为何能让雍正情有独钟?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鄂尔泰是清朝中期名臣,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改土归流”的成功,结束了土司制度,解除了千百万人民的苦痛,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是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的条件之一。就此而言,鄂尔泰应该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人物。四十二岁的鄂尔泰写了一首

  • 傅介子:真实版的战狼,千里斩杀楼兰王,几百年后被李白、杜甫竞相歌颂!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西汉傅介子,他堪称真实版的战狼,千里斩杀楼兰王,几百年后被李白、杜甫竞相歌颂!李白在他的《塞下曲其一》上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意思是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诗中“斩楼兰”的典就是出自《汉书·傅介子传》。王昌龄在他的《从

  • 一代英主陈霸先:一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 力挽狂澜 堪称南北朝最有能力的皇帝 却遭后人讥讽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在位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意义重大,他和他所建立的陈朝,在恢复江南经济、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后来陈朝虽然被隋朝灭掉,但陈朝却在文化上战胜了隋朝,隋唐延续了陈朝的礼乐的制度。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见长。”这首叫做《六朝

  • 司马孚:大魏最后的忠臣 曾侍奉曹家四代六帝 至死都自称魏朝忠臣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司马孚是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西晋代魏后,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司马孚,是魏晋时期一个身

  • 汉章帝刘炟:宽厚治国 被称为东汉贤君 却因放纵外戚 埋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实现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其统治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明章之治”。但是过于放纵外戚,种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汉章帝名叫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东汉王朝的第三位

  • 章佳·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 巨贪和珅的真正对手 最终以八十高龄得以善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章佳·阿桂是清朝名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阿桂不仅是著名的统帅,而且是一代名臣。他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功勋卓著被抬旗至“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其父阿克敦,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 五阿哥永琪:清朝最知名的皇子 年仅25岁就去世了 无缘皇位 后代也很出色 他不死或许能拯救清朝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爱新觉罗·永琪是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自幼聪慧好学,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母族势弱爱新觉罗·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人称“五阿哥”,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称“海氏”“海佳氏”,即《如懿传》中的海兰。

  • 隋末英雄杜伏威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十六岁聚众起义 屡败隋军精锐 降唐不久后暴卒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杜伏威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虽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阻碍了统一的进程,但因江淮义军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灭诸义军并夺得天下做出了贡献。杜伏威祖辈都是农民,但他生性就不愿意种地,家里穷得丁当响,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

  • 高阳酒徒郦食其:楚汉争霸时期著名的说客 才智超群 最后却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郦食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郦食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具有才能的谋士,他曾经辅助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并且为刘邦最后成功地建立汉朝提

  • “装甲兵之父”许光达: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开创的初期有许多著名的大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他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家,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