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汉武帝刘彻一生征伐四方 横扫匈奴 晚年深刻悔悟 转变政策 颁布轮台罪己诏悔过

汉武帝刘彻一生征伐四方 横扫匈奴 晚年深刻悔悟 转变政策 颁布轮台罪己诏悔过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36 更新时间:2024/2/2 12:42:06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横扫寰宇,使得华夏民族威名远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韬武略的帝王,在晚年时却颁布《轮台诏罪己诏》,表达自己的悔恨,它可能是汉武帝这位雄韬武略而又穷兵黩武的帝王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为汉朝作出的最后贡献。

汉武帝到了中年,军事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但他仍不满足,还穷兵黩武,在边境四处用兵。渐渐地,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赞美之声少了,大臣们讲话也吞吞吐吐起来。汉武帝看在眼里,心里越来越不高兴,国事家事都觉得不顺心。这天,他正在午休,忽然觉得一个人拿着刀向自己冲来,转眼又突然不见了。他一声惊叫,吓出一身冷汗。

经过这次惊吓,汉武帝变得神经过敏,处心积虑要搞清楚谁想谋害他。他组织了一个以江充为首的特务机构,号称“绣衣使者”,分散到全国,收集各地官员和百姓的情报。这些“绣衣使者”权力极大,到处敲诈勒索,加害无辜,在全国制造了很多冤狱。偏偏汉武帝谁也不信,就相信能言善辩的江充,对江充总是言听计从。好端端的一个国家,很快就让江充这帮小人闹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江充得寸进尺,黑手又伸向后宫,他扬言在后宫搜到皇后诅咒皇上的符咒,逼得皇后含冤自尽。他接着去搜太子宫,太子刘据知道大祸临头,便在宫中埋伏刀斧手,杀了江充。

汉武帝知道江充被杀,暴跳如雷,认定太子是谋逆篡位扰乱天下的主犯,命令御林军捉拿太子刘据。刘据为了保命,亲率卫队与御林军在京城决战。经过一天一夜的厮杀,刘据兵败,带着儿子连夜逃出京城,千里奔逃,隐藏在民间。汉武帝一面在全国展开大网搜捕太子,一面开始大清洗。凡是与太子刘据有牵连的人,不分贵贱,一概诛杀。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怖之中。此时又遇上灾年,百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全然不见当年的升平景象。

老百姓和许多大臣都知道太子是受了冤屈。太子平时亲政爱民,在百姓中极有声望,百姓都冒着危险收留他。无奈中,汉武帝发布诏令,谁提供线索或是抓住太子,封万户侯。有两个与县令差不多的小官探知太子躲在一个名叫鸠居里的山村,便派兵围住村子,要抓刘据回京。在大兵重围中,刘据出逃无望,与儿子一起悬梁自尽。这两个小官果然被汉武帝封了万户侯。

转眼十多年过去,不知不觉,汉武帝已成年迈之人。“绣衣使者”的风波使国家元气大伤,其中又经过几次边境战争,昔日显赫的大汉如今已是衰弱不堪。在空寥冷清的宫中,汉武帝深深陷入莫可名状的寂寞中。自己老了,年轻有为的太子和聪明伶俐的皇孙却死了,他觉得自己做错了。可自己是代天行命的皇帝,怎么可以错呢?他随便找个由头,杀了那两个出卖太子的万户侯。

被寂寞和矛盾困扰的汉武帝走出深宫,想在自己治下的国土上散散心。一路上,荒芜的田园、凋敝的村落强烈地刺激着他。早些年,那是一个多么欣欣向荣的国家啊,田园青青,炊烟袅袅,帝王的车辇过来,老百姓箪食壶浆,跪迎路边,心中的热爱和虔敬洋溢在脸上。现在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不知是害怕帝王的威严,还是当地官员怕自己看见百姓脸上的青色。

不行,一定得公开认错,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谅解,他们才会拥戴自己带领他们重开太平盛世。汉武帝回到宫中,马上在做“轮台”的宫殿内写了《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任用奸人为害百姓的错误,为太子刘据平反,并表示要爱护百姓,予民休息,蓄养国力,让大汉重新强大起来。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用书面形式公开承认自己错误的皇帝。

《轮台罪己诏》的核心内容有三条:第一,表达了北伐匈奴之悔,否定了将战争继续升级的屯田轮台的计划;第二,宽待百姓,今后废止一切劳民伤财之举;第三,全面停止征战,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当然,与此同时,汉武帝并未矫枉过正,完全放松警惕,而是要求继续补充战马和武备,只是改功为守,不再主动出击而已。

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轮台罪己诏》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汉武帝的治国路线由"尚功"调整为"守文",不再横征暴敛、穷兵黩武,从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局势,避免了"亡秦之祸",为日后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西汉统治得以延续近百年之久。

但是,《轮台诏》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罪己诏"?它的作用是否被班固司马迁过分夸大?对此,史学界仍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向来刚愎自用的汉武帝,能在晚年深刻悔悟以往过失,做出停止征战、休养生息的重大决策,这无疑是他作为帝王的可贵之处,也是利国利民的正确选择。

其实,不光是对《轮台罪己诏》,对于汉武帝本人,历史学界的评价也存在巨大争议。汉武帝之前,他的祖父汉文帝刘恒,以及父亲汉景帝刘,都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于是才有了君主社会的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但是,汉武帝登基后,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则是外儒家内法家,与秦始皇的治国方略如出一辙。

汉武帝最为后世诟病的自然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穷兵黩武,征战匈奴。当然,这宣扬了国威,扩张了疆域,不过,虚名背后却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汉武帝时期的百姓生活,远不如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百姓生活。汉武帝在死前两年,将治国方针突然从"尚功"调整为"守文",这是对以往过失的幡然醒悟,也是对岁月的妥协,对年老的无奈。

即便是帝王,也终究会被时间打败,汉武帝毕生征战,毕生渴求名垂千古,毕生奢望长生不老,直到老眼昏花时他才突然意识到,一切不过是妄想,与其学秦始皇好大喜功导致亡国,不如学父祖休养生息创造治世。

无论功过是非,总体来说,汉武帝仍不失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帝王,在他的统治下,大汉王朝威震四海,中华民族千古荣耀。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宋朝军事实力薄弱 而且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庇护 为何还能成为历史上经济最强的时代?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汉唐。中国古代有二十多个封建历史的正统王朝,他们有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所承认的大一统王朝,也有划江而治割据半壁江山的王朝;这些王朝的疆

  •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清明政治 经济复苏 文化繁荣 将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奠定了唐朝二百多年的基业。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能力,素为世人称颂,亦常被后人赞之为“千古第一明君”。他十六岁应募从军,十八岁助父起

  • 黄巾起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虽然最终失败 但是也正式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而东汉末年正是这样一个造就英雄的乱世。东汉王朝自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起,之后的皇帝包括殇帝刘隆、安帝刘

  • 揭秘:清朝后宫妃子戴的白领子,竟然有着特别的用途,说出来你别不相信!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现代古装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清代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后宫妃子戴的白领子,竟然有着特别的用途,说出来你别不相信!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人们穿什么衣服是有严格规定的,从衣服的材料、颜色,到长短,纹饰都有讲究。比如绫罗绸缎不是普通平民可以穿的,明黄色则是天子一个人独

  • 汉末枭雄刘表:身为书生,却单骑取荆州,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东汉末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枭雄般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汉末枭雄刘表,身为书生,却单骑取荆州,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根据史料记载,刘表出身汉室宗亲,是鲁恭王的后裔。鲁恭王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而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刘秀的先祖长沙定王刘发也是汉景帝的儿子。虽然和东汉皇帝是本家,但刘表

  • 晋惠公:背信弃义 出尔反尔 一步步沦为背信弃义之徒 是春秋史上最卑劣的国君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晋惠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晋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说到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不论是其个人励志事迹,还

  • 唐肃宗李亨:命途多舛 娘胎里差点被杀死 通过隐忍登上皇位 一生充满戏剧性的沉浮荣辱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史上最多灾多难的皇帝,非唐肃宗李亨莫属。李亨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杨家,为太子李隆基姬妾。杨

  • 斯巴达克: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 反对罗马的残酷镇压 最终数十万奴隶军队全军覆沒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斯巴达克是一名古罗马色雷斯角斗士,于公元前73年与高卢人克雷斯、埃诺玛依以及甘尼克斯一起领导了反抗罗马共和国统治的斯巴达克斯起义。在罗马军队的围攻下,6万名起义军战死,斯巴达克斯也壮烈牺牲。公元2世纪左右,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奴隶制强国,伴随着连年的对外战争,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

  • 宋神宗赵顼:勇敢面对锐意进取 开明民主渴望伟大 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却无奈带着遗憾离开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北宋的

  • 克拉苏:古罗马三巨头之一 消灭斯巴达克斯起义 最后败给帕提亚骑兵 死于帕提亚人之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克拉苏是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罗马共和国末期声名显赫的罗马首富。他曾帮助苏拉在内战中夺权建立独裁统治,苏拉隐退后,他和庞培、凯撒合作,组成三头政治同盟。 相对于两巨头,克拉苏控制的军队最多,拥有的财富也最多,但是在战功方面却有所不足。克拉苏是罗马共和国晚期最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由于他的运作,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