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戚家军所向披靡 让倭寇闻风丧胆 戚家军百战无败 一败无军 结局惨烈

戚家军所向披靡 让倭寇闻风丧胆 戚家军百战无败 一败无军 结局惨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51 更新时间:2024/2/2 12:42:19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公元1561年4月,正值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兵分三路,一路烧杀抢掠,一路张牙舞爪地向浙江台州奔去。本以为能肆无忌惮的他们,却没想到在一个名为花街的小村子里栽了大跟头。在这里,有一支明军队伍前来阻挡进犯的三千倭寇。这支明军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面无血色、筋疲力尽,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军容齐整。从他们疲惫却坚毅的眼神中,倭寇们感受到的不是畏惧,而是一阵彻骨的杀气。没有任何花架子,两军相交后便展开了厮杀。

令人意外的是,这支看似已是精疲力竭的队伍,不仅没有如其他明军那般一触即溃,反而打出了凌厉的攻势。在明军的长矛和火铳之下,千余名倭寇结束了罪恶的生命。当然,更多的则是惊慌失措、落荒而逃。一阵交手后,这帮倭寇就这样鸟作兽散,丢下上千具同伙的尸体,而明军仅仅战死三人。拿下这场大胜的,不是准备充分的大军,而只是由一千五百名困乏的士兵组成的小队伍。这支能在如此状态下以少胜多的军队,就是由名将戚继光训练打造的精锐之师——戚家军。

生于草根,军魂彪悍

戚家军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倭患严重,许多从日本渡海而来的浪人、武士,在一些走私贸易者的资助下,登陆浙江、福建两省作乱。在长年累月的战斗中,纵使明军中涌现出如胡宗宪俞大猷、谭纶这般名臣能将,却仍未能彻底击败倭寇。就在这时,一个出身将门世家的年轻将领——戚继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很快,戚继光便上书嘉靖帝,认为倭寇不平,原因在于卫所兵战力低下。因此,他恳请朝廷允许他在浙江当地招募士兵训练,以抗倭患。他的意见得到了朝廷的准许,总督胡宗宪也十分认可他的胆识,支持他训练新兵。戚继光听说浙江义乌的百姓好斗成风,于是他便前往义乌,招募当地人入伍。

话说这义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的农民往往也会参与采矿当中。由于当地治安恶劣,常有强盗来盗取抢夺矿产,当地民众不得不与之斗争。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彪悍的民风。戚继光到来时,恰好遇上一场大规模的械斗。他既惊讶又欣喜,在当地县令的帮助下,招募了四千壮年男子,组成一支抗倭劲旅。

虽然义乌人战斗起来英勇无畏,但戚继光还是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在训练的时候,戚继光和他们同甘共苦、上下齐心,在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戚继光特别强调士兵的纪律,不允许他们抢劫、赌博等,使戚家军军纪严明。就这样,一支原本是流民和矿工组成的队伍,成为了那个时代少有的强悍之师。

扫平倭寇,“但愿海波平”

其实,早在训练义乌兵之前,戚继光就曾与倭寇交手,深知倭寇不是等闲之辈。为了战胜倭寇,戚继光不仅苦练士兵,还专门针对倭寇的战术开发了新的战法,也即是大名鼎鼎的“鸳鸯阵”。

纵观整个戚家军抗倭史,鸳鸯阵是戚家军最常用,也是最核心的战法。在这个阵法中,士兵分为十二人一组的团队,分别使用狼筅、长枪、短刀、火铳、镗耙等武器。这些平凡而普通的武器,加上戚家军长久训练培养的默契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让倭寇无力招架。

原先,倭寇在与明军战斗的时候,习惯由勇猛的武士先打头阵。他们手中的倭刀往往制备精良,而这部分倭寇本身又悍不惧死,时常让普通明军心生畏惧。但面对鸳鸯阵的时候,这些武士会首先遭到明军火器的打击,靠近之后则会被狼筅阻挡难以贴近明军,即使侥幸贴近,也会被明军的盾牌手抵挡,然后遭到长枪的刺杀。最终,当这些打头阵的武士被击倒后,背后那一帮毫无战力的乌合之众也便望风而逃了。

伴随着鸳鸯阵与戚家军战斗力的融合,这一支新兴的明军在东南沿海连战连捷。仅在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战中,戚家军便一举歼灭了五千五百多名倭寇,解救了数千被倭寇擒获的百姓,一下子名震天下。接着,戚继光带领部队在浙江境内乘胜追击,彻底歼灭了盘踞的倭寇。浙江倭寇平息后,又转战福建,依然未尝败绩。

转战蓟辽,“立体战斗”

在戚继光等人的努力之下,东南沿海的倭患逐渐平息,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嘉奖。但好景不长,南部平定了,北部边境战乱又起。隆庆年间,北方的蒙古俺答部落来犯。兵部认为戚继光治军得力,朝廷上下都非常信任、重视他,因此,朝廷众臣极力推荐他,让戚继光前往北方主持并总督蓟、昌、保、辽一带的军务。

戚继光前往北方赴任时,带了三千戚家军随行。当时,战力高昂、令行禁止的戚家军一度成为了北方边镇士兵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戚继光继续改进北方的防务和戚家军的作战方式。其中最有针对性的,就是根据游牧骑兵的特点采用车营作战。

由于蒙古人弓马娴熟,与步行近战的倭寇不同,戚家军若仅继续依靠鸳鸯阵,不可能打赢高机动的骑兵。为此,戚继光组建了车营,意在遭遇敌人骑兵时,战车迅速组成防线,保护步兵和骑兵。在接战过程中,战车上配备有的弗朗机炮、火箭等火器向敌人开火。当敌人靠近时,步兵结成鸳鸯阵保护车阵。当敌人溃退时,骑兵前往追击。这样“立体化”的作战,在中国古代实属罕见。

利用车营出色的战斗力,戚家军在北方再次大显神威。万历元年,蒙古小王子与董狐狸向明朝索要赏赐不得,便在喜峰口肆意掠夺。戚继光受命领军前往平定,几乎活捉董狐狸。后来,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被戚继光多次打退,只好向明朝献出关隘,不再进犯。

屡战屡捷的戚家军,不仅平定了南方的倭寇,还保得北方边境的长久安宁。而在多年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中,戚家军累计歼灭敌军达十五万,自身伤亡竟仅有二百余,不得不让人折服。

雄师日暮,死守浑河

万历十五年,戚继光病逝。在戚继光身后,戚家军是明朝少数能委以重任的中坚力量。南平倭寇、北击蒙古、甚至入朝抗倭,百战百胜。但戚家军最后一场战斗,也是唯一一次败仗,就发生在沈阳城南的浑河岸边。明朝天年间,后金部落发展壮大,并不断向明朝的辽东发动攻击。当时,戚家军由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带领。在朝廷的命令之下,三千精锐的戚家军将士前往拯救危急的沈阳城。与他们一起作战的,还有来自四川的“白杆兵”。后者出自名将秦良玉麾下,战力同样不容小觑。

可惜,当这支不足万人的援军来到辽东时,沈阳已被攻陷,明军被迫面对数万后金大军。四川兵率先渡过浑河,与八旗兵展开激战,一度打退后金的精锐骑兵。但最终独木难支,后金军渡过浑河,将戚家军重重包围。面对强敌,精锐的戚家军丝毫不惧,列好车阵、架上火炮、排出著名的鸳鸯阵与八旗兵接战。双方厮杀甚久、不分伯仲。但明军毕竟寡不敌众,又被切断补给,在战斗中损失渐多。

正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来援的明军部队却不敢加入战斗,只是隔岸观火。而后金却源源不断地投入部队,似乎要把戚家军淹没在人潮中。到了傍晚,戚家军只剩下寥寥数十人。余下的将士把主帅围在中心,鸳鸯阵的阵型仍不动摇。他们弹尽粮绝,连箭矢都所剩无几。后金军队将他们包围、万箭齐发。在友军无情的注视下,这支骁勇之师倒在了滂沱的箭雨挽歌中。

浑河一战后,浙江各地官员都上书诉苦:长久的战争和募兵,已经让江浙地区流失了大量人口,特别是重要的壮年劳动力。朝廷不得已停止在浙江招募士兵,威名远扬的戚家军就此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在明朝中后期,像戚家军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是极为罕见的。而他们的战斗力不仅仅来源于本身的兵员素质,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战法兵器和严明的军纪。戚家军在当时,是火器配备率最高的部队。在戚继光的车营中,有四成以上的士兵装备火器,这个比例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位列前茅的。而严明的军纪更使他们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支持,成为一支从朝廷到民间都信赖的威武雄师。

幸运的是,戚家军的传奇没有随着明朝的崩塌而被人遗忘,在许多国人心中都有着属于他们的一方印记。同样的,这般家国情怀亦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这种精神穿过历史,流淌在往后的中国军队身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支柱,国人走出了近代曲折的历史进程,享受到了当今的和平盛世。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刘彻一生征伐四方 横扫匈奴 晚年深刻悔悟 转变政策 颁布轮台罪己诏悔过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横扫寰宇,使得华夏民族威名远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韬武略的帝王,在晚年时却颁布《轮台诏罪己诏》,表达自己的悔恨,它可能是汉武帝这位雄韬武略而又穷兵黩武的帝王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为汉朝作出的最后贡献。汉武帝到了中年,军事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但他仍不满足,还穷兵黩武,在边境四处用兵。

  • 宋朝军事实力薄弱 而且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庇护 为何还能成为历史上经济最强的时代?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汉唐。中国古代有二十多个封建历史的正统王朝,他们有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所承认的大一统王朝,也有划江而治割据半壁江山的王朝;这些王朝的疆

  •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清明政治 经济复苏 文化繁荣 将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奠定了唐朝二百多年的基业。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能力,素为世人称颂,亦常被后人赞之为“千古第一明君”。他十六岁应募从军,十八岁助父起

  • 黄巾起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虽然最终失败 但是也正式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而东汉末年正是这样一个造就英雄的乱世。东汉王朝自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起,之后的皇帝包括殇帝刘隆、安帝刘

  • 揭秘:清朝后宫妃子戴的白领子,竟然有着特别的用途,说出来你别不相信!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现代古装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清代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后宫妃子戴的白领子,竟然有着特别的用途,说出来你别不相信!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人们穿什么衣服是有严格规定的,从衣服的材料、颜色,到长短,纹饰都有讲究。比如绫罗绸缎不是普通平民可以穿的,明黄色则是天子一个人独

  • 汉末枭雄刘表:身为书生,却单骑取荆州,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东汉末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枭雄般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汉末枭雄刘表,身为书生,却单骑取荆州,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根据史料记载,刘表出身汉室宗亲,是鲁恭王的后裔。鲁恭王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而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刘秀的先祖长沙定王刘发也是汉景帝的儿子。虽然和东汉皇帝是本家,但刘表

  • 晋惠公:背信弃义 出尔反尔 一步步沦为背信弃义之徒 是春秋史上最卑劣的国君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晋惠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晋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说到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不论是其个人励志事迹,还

  • 唐肃宗李亨:命途多舛 娘胎里差点被杀死 通过隐忍登上皇位 一生充满戏剧性的沉浮荣辱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史上最多灾多难的皇帝,非唐肃宗李亨莫属。李亨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杨家,为太子李隆基姬妾。杨

  • 斯巴达克: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 反对罗马的残酷镇压 最终数十万奴隶军队全军覆沒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斯巴达克是一名古罗马色雷斯角斗士,于公元前73年与高卢人克雷斯、埃诺玛依以及甘尼克斯一起领导了反抗罗马共和国统治的斯巴达克斯起义。在罗马军队的围攻下,6万名起义军战死,斯巴达克斯也壮烈牺牲。公元2世纪左右,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奴隶制强国,伴随着连年的对外战争,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

  • 宋神宗赵顼:勇敢面对锐意进取 开明民主渴望伟大 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却无奈带着遗憾离开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北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