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出征福建抗击法军,他向曾国荃要五万两粮饷。曾国荃说:“五万两不够,我给十万两。”同僚却说曾国荃打肿脸充胖子。
1883年中法战争开打,73岁的左宗棠上书朝廷、分析局势,并且主动要求赴边督军抗敌。可面对此战,清政府却没有多少的胜算。一来是因为主帅左宗棠年事已高,不管是精力还是体力都极有可能力不从心;
二来法军不管从兵力上来论还是从装备上来收都明显高于清军。所以清政府虽然表面上同意了左宗棠的出征,可实际上他们已经做好和谈妥协的准备。
不过这一切左宗棠并不知情。身为湘军将领,他自知军人信念感的重要性。未在战场较量过又岂能善罢甘休。
为了对付法军,左宗棠是做好万全的准备,他四处招兵买马,摇旗呐喊,从湘军中抽调出上万名精兵组建御敌队伍。
可眼下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他及时去关注:上万人的队伍千里迢迢赴闽作战,路途以及战时、战后的粮饷发放又该如何解决?
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来打仗吧?为此左宗棠找到李鸿章,希望他能批给自己五万两银子用作粮饷。不过李鸿章一早便知此战是不会打起来,所以是一分钱支出都不想给。
面对李鸿章冷淡的态度,不免让左宗棠想起自己昔日领导曾国藩的好。倘若曾国藩在场,必定是大力支持自己出征。
只可惜中法战争发生之时曾国藩已经去世多时,无奈之下左宗棠只能转道江南省,去拜访另外一个人曾国荃。
这个曾国荃是谁呢?他是曾国藩的同胞兄弟,在曾家十三个兄弟中排行老九,所以人送外号“曾九”,曾国荃同样也是湘军将领之一。
早年间他曾因力挫太平军而留下赫赫战功,光绪年间他曾先后历任山西、湖北等地的巡抚,如今他又是时任的两江巡抚。两江地区由于富庶,所以在战时一般都会被上级要求筹措粮草。
如今左宗棠直接去找他,就是希望能凭借他的威信和实力助自己一臂之力。话虽如此,可左宗棠和他的交情一般,外加时局动荡,谁也不敢保证曾国荃就一定会买账。
左宗棠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曾国荃,不过曾国荃当时的礼数态度还是让左宗棠吃了个定心丸。
此话怎讲呢?原来曾国荃听闻左宗棠即将到访消息,当日便带着仪仗队亲自赶到码头迎接。稍后还为左宗棠接风洗尘,甚至召集来江宁所有的官员陪同吃饭。
如此盛大的排场,搞得有事相求的左宗棠都快抹不开面子了。
不过酒过三巡之后,左宗棠还是和曾国藩说明原委,并且跟他提到想要五万两军饷的可能。要知道那时的五万两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已知清朝1两银子就可以购买100多斤的大米,五万两就等于现在的1千多万元。
如此庞大的开支,即便是两江地区再富庶,曾国荃就真的拿得出来那么多钱出来吗?
其实在座众人听闻后,也都纷纷劝诫过曾国荃:钱可以出,但还是要少出。不如就和左宗棠来个讨价还价,先出了3万两再说。
可曾国荃却并没有这么做,他直接告诉左宗棠自己会负担抗法湘军的军费,只要等朝廷的调令一到,自己立马去调钱过来。
眼看着左宗棠还有几分的犹豫,曾国荃继续补充到“五万两应该不够,我补十万两给司令。”此话一出,左宗棠立马两眼放光,对曾国荃是感激不尽。紧接着他马不停蹄赶回去继续筹备军事,但求力挫法军。
曾国荃的应允就好比给左宗棠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两江的同僚可差点要被曾国荃的“狮子大开头”给吓死了,毕竟十万两军费非同儿戏,一时半会上那去筹措那么多军费给左宗棠呢?
曾国荃这下可是打肿脸充胖子,要逼死他这些下属了。
可事实上曾国荃有自己一套见解。首先左宗棠不能冒冒然来伸手要钱,军费支出还是需要朝廷的调令。
可左宗棠即便向上去申请这份调令,朝廷也未必会批复给他。毕竟局势艰难,朝廷态度也不明朗,此战还打不打的起来都不一定,更何来统借军费一说。
再者,中法战争即便真的一触即发,那么曾国荃的两江地区也免不了要征收军费,到时候谁哭穷都没用。倒还不如先答应了左宗棠再说。
更何况左宗棠一把年纪都还能有如此的决心和斗志,曾国荃还是不忍灭了他的信念,所以也就随口答应下来,权且就当开张空头支票、给他一点心理安慰罢了。
最后的现实也证明曾国荃所言非虚。中法战争始终未能开打,左宗棠也没有被派去前线出战,法国甚至可以不胜而胜,换到对越南的宗主权。
这场冲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而告终,纵然难得有如左宗棠这类的“硬骨头”,也始终无法改变清朝没落的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