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双堆集围歼战:淮海战场上莫名上演的同室操戈

双堆集围歼战:淮海战场上莫名上演的同室操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27 更新时间:2023/12/14 2:05:16

在淮海战场上,积聚了众多黄埔师生:黄维与陈赓是黄埔第一期的“同窗”,胡琏是陈赓在黄埔四期步科第一团七连当连长时的该连学员,熊绶春则是黄埔三期生。在黄埔期间,他们对黄埔三杰的传说,早有所闻,对陈赓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更是熟悉。11月24日,陈赓部队浍河南岸出击时,熊绶春(被很多观众视为是《亮剑》中楚云飞原型)被俘后逃回部队,而梁岱则称是“书记官”而被放回,并给熊绶春带来了劝降信。熊绶春一气之下,竟也把带给黄维和第十师师长张用斌的信,连同烧掉。此时,他似乎有些后悔,不该鲁莽行事。这次陈赓要求他24个小时内答复,眼下仅剩1小时了。

是投降,还是坚守?几个人一时拿不定主意。熊绶春转过身,看着梁岱:“你看怎么办?”梁岱眨巴着眼睛说:“钧座,上次就该……”熊绶春忧虑地问:“你说的优待俘虏是真?”“是真的!钧座,我深有感触呀!”梁岱心中有些焦急地解释道。“像我们这样的人,会不会被杀?”熊绶春还是将信将疑。“不会,不会!还给烟抽哩。”梁岱连连回答。“只要不被杀就行。”熊绶春算是下定了投降的决心。“钧座,你赶快写回信吧。”梁岱怕时间来不及了。“嗯,还是你写吧。”熊绶春不容置疑的说。“那好,你说我写。”梁岱应下了。就这样,熊绶春口述,梁岱写了“奉谕”接受投降的复信。然而,实在是令人遗憾。信虽写好了,不过为时已晚,信还没交到师兄陈赓的手里,第四纵队总攻围子的战斗就开始了。敌第十四军军部设在杨围子村的西北角。总攻的炮声刚一响,军长熊绶春、副军长谷炳奎、参谋长梁岱、副参谋长詹壁陶,便急忙钻进隐蔽洞,但炮火越来越密,震得洞子摇摇晃晃,土块刷刷地落下来。

“这里不安全,另找地方躲吧。”谷炳奎说完第一个钻出洞子逃向西南。正在这时,一颗炮弹落下来,“轰隆”一声,洞子塌了半截。熊绶春惊跳着跑出来,拼命地向西南跑。就在这时,一颗子弹穿过他的左肋,熊绶春“扑哧”一声倒了下去。詹壁陶刚跑到洞口,就被炮弹打伤,倒在地上狂呼“救命。”梁岱与一个卫兵最后逃出洞来。卫士问:“参谋长,往哪里逃?”梁岱看着一片狼藉,遍地尸体的村庄,没好气地说:“还往哪里逃?到哪还不是混饭吃!”仅仅一个小时激战,敌守军全部被歼。战斗结束后,陈赓骑在马上亲自查看送往后方的俘虏,看有没有黄埔军校的老同学。“你们是哪个部队的?”陈赓高声问。“十四军的。”梁岱答。“你是干什么的?”“参谋长梁岱。”“你们军长呢?”“他已经阵亡。”“尸体在哪里?”

“在杨围子村里。”“熊军长的卫士在吗?”“我就是。”卫士走出队列。“我派人协同你去找他尸体,一定找出来,好好埋葬,立个碑,让他家人好查。”熊绶春的尸体找回来后,陈赓亲自在南坪集附近给他选了地方埋葬,并在墓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第14军军长熊绶春之墓。”陈赓是多么有情有意的老同学啊!12月15日17时,陈赓指挥的东集团继续向黄维兵团进行总攻击。第四纵队以五个团的兵力,向双堆集的屏障杨学村发起总攻。战士们在“活捉黄维,打倒蒋介石”口号的鼓舞下,前赴后继,冲向敌阵。突破正在进行,陈赓来到前沿阵地鼓励战士们说:“要拿胜利的消息给党中央、主席拜年!”战士们激动不已,冲出战壕,迅速敏捷地楔入敌纵深,穿插分割敌人。

守敌仍在负隅顽抗,各突击队边向敌堡和火力点冲击边进行政治攻势,逐屋、逐堡、逐壕地进行争夺。经过一个半小时激战,歼灭该村守敌,扒去了双堆集敌兵团部的最后一层皮,敌兵团核心阵地暴露在解放军的枪口下。连日征战,陈赓已许多天昼夜未眠。在亲自向总前委报告以后,他准备在简陋的作战室里休息片刻。正在此时,电话铃急速地响起,他一把抓过话筒。“喂,司令员,黄维逃跑了!”周希汉报告。“什么时候?”“一个小时以前!”“你怎么知道?”“俘虏供的。”“逃跑的还有谁?”“胡琏!”陈赓知道敌人不会从东集团阵地逃窜,他立即命令第九纵队向双堆集核心阵地前进;令第四纵队各旅不要顺着敌人逃跑的方向追击,而是绕到兄弟部队驻地外围去堵漏网之敌。

黄维一逃,敌第十二兵团如鸟兽溃散,纷纷夺路外逃。第九纵队二十六旅迅速占领了敌十二兵团部,控制了敌简易飞机场。一部兵力直指双堆集以东地区,占领敌炮兵阵地。二十七旅攻占了吴庄、赖庄、金庄等地。部分兵力和友邻部队协同攻占了双堆集核心阵地。至午夜24时整,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协同将敌十二兵团全部消灭。敌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兼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第十军军长覃道善、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至此,20多天的双堆集歼灭战胜利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淮海战役民国

更多文章

  • 解放军忆接管上海:每名军人发二斤猪肉六角钱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淮海战役,民国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刚结束,我从华东野战军第八野战医院被抽调到三野后勤部政治部政训队培训,为接管上海做准备。渡江后,政训队住苏州木渎镇,学习城市政策,掌握旧政府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姓名、住址、电话等内容。1949年5月下旬,正是黄梅季节,几乎天天下雨,很少见到阳光,我们都是从北方过来的军人,穿的是

  • 长春围城战的真相:城中的国民党军队从未断过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辽沈战役,长春围城战,民国

    (按:据王大珩(1915)的《我的半个世纪》中回忆:我刚到长春的时候,长春城战后的那副样子简直是满目疮痍。整个城里找不到一棵有皮的树。在几年前那场长达5个月的围困战中,城里所有的树皮都被老百姓扒光了,吃掉了。先从榆树皮吃起,待榆树皮扒完以后就不管什么树都扒,都吃了。听说后来连吃死人肉的都有。据说,那

  • 辽沈战役神秘的内蒙古骑兵师:阻击廖耀湘兵团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辽沈战役,廖耀湘,民国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活跃着一支以蒙古族为主,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士兵组成的内蒙古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于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先后参加了解放军同国民党军争夺东北的一系列战役、战斗。特别是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昭衡)、第二师(师长白音布鲁格、政委

  • 辽沈战役最后阶段蒋介石为何不让卫立煌离开东北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辽沈战役,卫立煌,民国

    辽沈战役:如果位于沈阳市区内的机场都已不能降落,说明沈阳已经处在共产党军队的攻击中。杜聿明立即想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卫立煌的安全。深陷沈阳的卫立煌从地面逃出来的希望几乎为零,如果听任他落入共产党军队之手,除了国民党军将颜面扫地之外,又如何对得起他本人?卫立煌与蒋介石一向不和,蒋介石不会像对待他亲近的将

  • 辽沈战役国军是否有取胜的可能:错过了哪些机会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辽沈战役,民国战争

    辽沈战役国军错失哪些机会:林彪指挥共产党军队在东北黑土地上与国民党军队较量3年,相继歼灭国军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名将麾下108万兵力,解放东北全境,使得共产党手中有了一个资源雄厚的战略区和一支实力强大的战略预备队。11月3日,中共中央电贺东北野战军:“热烈庆贺你们解放沈阳,全歼守敌,

  • 被西方军校纳入教材的抗日战役:击毙四千多日军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抗日战争,民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作品《蜀道难》之中,曾经对入川的线路之险进行了非常传神的描写,而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被誉为“中国斯大林格勒”的要塞,成为阻击日军大举入侵四川的关键所在。它就是位于长江边上的石牌要塞。石牌要塞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南岸,地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

  • 中国抗倭战争由来已久 戚家军令倭国“闻风丧胆”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抗日战争,民国,戚家军,明朝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经过我国军民不怕牺牲、不怕苦的精神,历时八年,粉碎了日本一举占领中国的妄想,解放了中国,赶走了日本主义侵略者!这又让小编想起了我们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

  • 江桥抗战:“土匪”马占山率部空腹苦战日军多日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抗日战争,马占山,民国战争

    嫩江是日军进攻齐齐哈尔的一道天然屏障,位于嫩江泰来段的铁路桥长853.2米,高30.6米,距齐齐哈尔市80公里,它既是齐齐哈尔的南大门,也是从洮南北进克服水障的唯一通道。日军沿平齐铁路线北进,唯一的咽喉要道是松花江上游一大支流上的嫩江大铁桥。此处是阻扼日军的要塞。舍此将无险可守。马占山遂率部在此积极

  • 一介书生的抗战: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大批精英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抗日战争,民国,抗战

    无论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史、文化外交史,还是电影史上,厉麟似都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物。他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文化外交家,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和中欧教育文化交流的先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斐然成家的留日学者还是一位抗日斗士。抗战时期,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

  • 国民党新六军为何被四野全歼:廖耀湘负很大责任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辽沈战役,民国,廖耀湘

    1945年,远征缅甸的新6军军长廖耀湘奉诏回国受降。临走前,廖专程看望了在缅甸野人山守护牺牲战友坟墓的伤兵们--新6军即将返国,但伤员们将留在缅甸。廖耀湘豪情满怀地对他的士兵们说:“弟兄们,胜利后我就回来接你们的!”然而,守坟的伤兵们望穿秋水,再也没有见不到他们的廖长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