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系图示大全

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系图示大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426 更新时间:2023/12/20 3:21:07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看似复杂,其实总体框架仅有三类,那就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六部制。历朝历代虽然官制不同,但基本都可以从这两类当中找到影子。今天,便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从夏朝开始的官制。

夏朝

夏朝的官僚制度主要来自于后世的传说,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天子身边的“四辅”,四辅名称来自于贾谊的《新书》。这里的“史”类似于后世的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并记录,鼓目是乐官,羲和主管历法,士主管国都内的司法,后稷主农共工主工,人主管园林田猎,啬人是近臣。

商朝

这里的“阿、保、师”类似于夏朝的“四辅”,乃是天子极为倚重的官员。其中“阿”通倚重的“倚”,类似于谋士;“尹”则是外廷主管;“宰”是内廷总管。

政务官:亚、马亚、射、戍等都是武官。作册是后来意义上的史官,还主管颁布官员册命,而史、卜、巫都是主管观测星象占卜祭祀的,巫还有管医疗的。

事务官:宰,指罪人之中比较有才能者,可以通过管理事务来赎罪。“小多马羌臣”,是指主管多马羌部落的羌民官吏。臣则是对奴隶的称呼,此时还不是官员的代称。

西周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这有点类似于商朝的“阿、保、师”。保,负责身体保育;傅,负责道德培养;师,负责知识教育

三事:准人主管司法,司寇主管刑狱;常伯(牧)是国都地方长官,常任主管政务。司空、司马、司徒合称三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西周时的太宰仅主管周王室事务,而东周时太宰为百官之首。

春秋

1、春秋主要国家官制

2、战国主要国家官制

秦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设左右丞相,取消三公官。太尉主管军事,但不设常职,出征时临时任命;御史大夫主管刑宪、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秦汉时期的卿不再单指个人,而是指负责该项事务的部门。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西汉

依旧沿用三公九卿制,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调整。“太尉”改“大司马”;“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又改“司空”;“丞相”改“大司徒”又改“司徒”;“奉常”改“太常”;“典客”改“大行令”又改“大鸿胪”;“郎中令”改“光禄勋”;“卫尉”改“中大夫令”又改回“卫尉”;“廷尉”改“大理”改回“廷尉”;“治粟内史”改“太农令”又改“大司农”。

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逐将奏章的拆读和审议之权交给尚书,尚书最初由宦官担任,在汉成帝时改由士人担任。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位卑而权重,以小制大。

录尚书事初称“领尚书事”,此外还有省、视、平尚书事,不是一个独立官职,通常由皇帝指派其他心腹重臣兼任。

东汉

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权力,三公基本被架空,只有议事之权,至此尚书台开始成为国家决策机构。并增加了太傅、太保拜为上公,董卓时自封“太师”,位在太傅、太保之上,不过这些官位均不常设。

此外,东汉时期由于战事频繁,武官地位得到提高,其中大将军更是位居三公之上。

三国

此时期战乱频发,官制虽然较为完备,但职权大小已经无法判断。尤其是东吴和蜀汉方面自成体系,无法记入。例如刘备的官职虽然一直不怎么高,但难道说他的职权不够大吗?

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两晋

2、北魏、北齐

3、北周

隋朝

隋朝时期以贵族统治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开始逐渐瓦解,“三省六部制”开始初现雏形。

唐朝

唐朝开始正式推行“三省六部制”,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及“工、刑、吏、礼、户、兵”六部开始成为整个朝廷运转的核心。

两宋

1、元丰改制之前

2、元丰改制之后

宋朝官制有一定特殊性,因为其总体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宰相职权开始被严重限制,都堂实际上已经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内阁和军机处,是主要议政场所。而官员通常也分为“职、权”分离模式,“职”代表你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权”才是实际权力。

辽国

1、北面官

2、南面官

辽国因占据了部分汉人地区的原因,官制也分为两种。北面官主要沿用契丹时期的官僚体系,而南面官则沿用汉人常用的官僚体系。

金国

元朝

明朝

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朱棣建立内阁制度之后,逐渐形成了“内阁六部制”这种新的官僚体系。

清朝

清朝与明朝基本类似,只是军机处取代了明朝内阁的作用而已。

以上就是历朝历代的官僚体系,至于每个官职的具体职能,在知道职务名称后完全可以百度,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否则篇幅实在太长。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何会存在多个兵部尚书,谁才是真正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兵部尚书,清朝

    兵部,作为封建王朝设置的中央“六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的“五兵制”,当时曹魏军制设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等五兵,长官称五兵尚书。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

  • 隋炀帝背负昏君暴君之恶名 修好大运河利于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炀帝,隋朝大运河,隋朝

    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有着诸多问题,比如刚愎自用,比如猜忌多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不喜欢接受旁人的建议,但是,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一边,也正是由于杨广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才给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在位时期,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比如营建东都、两巡塞北、修缮长城、修大运河等等,在后世很多人看来

  • 李世民被李渊宠妃所害 最后也因为他们得到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婕妤,尹德妃,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晚年有两个最受宠爱的妃嫔,一个叫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史书记载二人与李建成、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秦王李世民。第一招:造谣诬陷。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李渊晚年,娇艳出众的张婕妤和尹德妃成了李渊新的“绝代双骄”。据说这两个人的耳边风胜过十二级台风,可见她们两人的受宠

  • 唐代诗人做过的左拾遗和右拾遗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左拾遗,右拾遗,古代官职

    左拾遗是个什么官位呢?左拾遗是唐朝开始设置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封建时代中央政府设立谏诤机构,有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左右拾遗是唐武则天在垂拱元年设置的,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

  •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到底是长孙皇后还是杨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长孙皇后,杨妃

    在历史上,杨妃受宠吗?为什么喜欢李世民的人都比较讨厌李恪和杨妃?如何评价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韦贵妃,杨妃,唐太宗这三位后妃到底是否得宠?为何说法不一?如果李世民死后不是李治上位而是李恪或李泰会怎么样大唐会有什么不同样?当然是长孙皇后!玄武门兵变,为了能够兵变成功,李世民把自己所有的武装力

  • 皇太弟——另类的储君 经选定继承皇位的皇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太弟,储君,继承皇位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皇位传承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事情,被视为国本,关系着王朝的兴衰。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皇位顺利传承给子孙后代呢?古代中国是有一套严格制度的,分别为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父死子继是最常见的主流,而在乱世,比如五代时期,十国的君主也多为兄终弟及。比如杨吴的高祖、烈祖、睿帝三兄弟;吴越国的忠献王

  • 朱元璋称帝才31年 为何还有洪武三十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洪武,明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当了三十年皇帝的朱元璋,在西宫病逝升天。他这一死,给朱姓后代和历史学家都留下了大量谜团,至今不解。民间传言和正史上的记载都说,朱元璋1328年9月18晚上出生时,就有异象发生。而他的死,民间传说也应验了天意。本来朱元璋应该当35年皇帝的,结果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怎么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

    有些人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牵强附会的解释这里的五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所谓中国,在地理意义上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文化意义上,则指古人认为的拥有最高文明的地区(在古人看来,就是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很常见的措辞,《史记&m

  • 保护君王的军队叫什么,到底是不是叫御林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御林军,羽林军,皇帝的禁军,禁军,禁卫

    御林军,是民间对皇帝禁卫军的俗称,指古代护卫皇帝亲军及京城的卫戍部队,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皇帝禁卫军名号。在一般人眼中,御林军意味着忠心耿耿,装备精良,能征善战,攻无不克。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哪一支正规军被官方命名为“御林军”。在二十四史中,并不能找到哪怕一条关于&ldq

  • 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 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钱镠,唐朝藩镇

    提起钱谦益、钱其琛、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这几个名字,那真是如雷贯耳,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当然这个共同点不是姓钱这么简单,而是他们都出自吴越钱氏家族,而这个家族的开创者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国王钱镠[liú]。来过西湖的小伙伴都知道,在西湖边上有一座钱王祠,专门纪念钱镠为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