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光绪皇帝的天价鸡蛋和慈禧太后日均500个鸡蛋

光绪皇帝的天价鸡蛋和慈禧太后日均500个鸡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799 更新时间:2023/12/24 10:20:25

对于鸡蛋,我们都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家常菜中的一种食材而已,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两银子可能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而在清朝的宫廷鸡蛋十几两白银几十两白银一个,那这鸡蛋这么贵,里面又暗藏着什么的样的玄机呢?真是特别的鸡蛋吗?“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顽疾,它带来的贪污腐化以及民间财富的浪费等弊病通常是封建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清朝皇帝吃鸡蛋为啥都算奢侈品?

清朝早朝时间从凌晨5点开始,大臣们为了不迟到,每天起得比鸡还早。

即便是精明、聪睿的乾隆皇帝,也相信鸡蛋是物稀价贵的奢侈品,寻常百姓是绝对吃不起的。某日,他因事召见某大学士,见时间尚早,于是邀他共进早膳。那大学士回答说:“老臣家中寒素,只是简单在家吃过四枚鸡蛋作晨餐,陛下慢用”!乾隆愕然道:“鸡蛋一枚要十余两银子,四个就是四十余两。朕广有四海,尚且不敢如此挥霍,卿怎敢如此饕餮纵欲?还敢骗朕说家里穷”?

那大学士心知自己说漏嘴了,慌忙拿话搪塞:“臣家买的鸡蛋,都是市场上处理的、有破损或不新鲜的,每个只须数文钱。皇上您吃的鸡蛋,那是马虎不得滴,鸡都是餐风饮露、采食中草药长大的,所下之蛋都是精选、特供之物,个个赛过金蛋啊。如此珍贵之物,臣家怎能吃的起”?乾隆这才释怀,反过来安慰大臣:“别急别急,咱以后涨工资。”

光绪的爷爷道光以节俭著称,史料记载他穿的龙袍上都打着补丁,他也一直认为鸡蛋是异常珍贵的稀罕物。抠抠搜搜惯了的道光帝觉得吃鸡蛋太过奢侈,一直不太舍得吃。某日,他问军机大臣曹振镛:“你家里一个月吃鸡蛋要花多少银子啊”?机灵鬼曹振镛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含含糊糊答道:“臣自幼患有气病,此病最忌鸡蛋,故从未吃过鸡蛋,因此也不知道此物价格”。

道光帝的节约可是让大臣们闻风丧胆的。更不用说赏赐大臣们什么贵重的东西了。就连皇宫宴席都极为的节约。这不还闹出一个笑话。当时有清朝对回疆的战争,大学士长龄等人取得胜利回京复命,向道光帝献上战俘,道光于是宴请这些立下战功的将领们。可说是宴请,其实寒酸得要命,二十个人挤在两个桌子上,每一桌只有五六个菜,在座的大臣都不敢举箸,那么多人几口就会把这区区几样菜吃光,吃光了皇帝哪还有面子?家面面相觑,一群大臣就这么饿着肚子退了席。

道光帝不仅自己节约,而且对妃子们,大臣们也是严厉要求。限制宫内的各种吃穿用度,搞得他自己和嫔妃们都没有新的衣服穿,龙袍上甚至都带补丁,所有衣服都破旧不堪。他看到大臣们谁穿了崭新的衣服,都会十分不高兴,责骂他们不懂得勤俭节约。就这样,京城还闹出一家荒唐事,京城里的各个裁缝铺的旧衣服全部脱销,他们发现了这个商机,就趁机抬高旧衣服的价格,旧衣服到最后比两套新衣服的价格还要昂贵,这真是道光时期特有的怪现象。原来都是大臣们在搞鬼。新衣服不敢穿,只有买旧衣服来冲数。

道光皇帝成天与内务府“斗智斗勇”后来就成为,大清王朝的佳话。《清宫补闻》中记载:道光在签署《南京条约》之前的晚上,彻夜不眠,绕殿逡巡,不停的拍案叹息,等上谕发下后,他连连流泪,说是对不起祖宗。他希望他的继任能够为他雪耻。

道光一心想改革大清,可惜还是没有办成,最终还是含恨而去。

光绪皇帝消费观念也许挺先进,他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才有派嘛。鸡蛋当然也有营养,但胆固醇挺高,多吃有害健康,但因为鸡蛋贵,所以再有害也要吃。光绪皇帝“日必食鸡子四枚”。四枚鸡蛋的政府采购价是多少呢?“御膳房开价至三十四两”。这价格当然是单价。每天单是吃鸡蛋,光绪皇帝耗费纳税人的税收就是20000来元。这么贵,光绪皇帝心里就喜滋滋的,这样高消费的,天下有几?就他一个嘛。所以,他有一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手里高举一只鸡蛋问他的老师翁同龢:“此种贵物,师傅亦尝食否?”让领导永远保持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是臣子的天职,所以这个翁同龢就回答说:“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南亭笔记》卷11)

有资料记载:清朝内廷每年要用掉近四五百万两白银。清末李伯元《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则“鸡蛋问题”,说的是光绪小皇帝喜好吃鸡蛋,一天要吃四个。四个鸡蛋在光绪时期也就十二三个铜钱而已。而御膳房狮子大开口,开价整整三十四两银子。御膳房的蛋价是市场价的四千倍以上!称它“牛价鸡蛋”,毫不为过。光绪有次与他的老师翁同龢闲谈,说道:“鸡蛋真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深知其中猫腻,知道是内务府的人虚报冒领,但又不便直说,只好推脱道:“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这样一来,光绪皇帝吃鸡蛋就可以吃掉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两白银。管中窥豹,由此可知,内务府通过虚报帐目,低价买进,高价卖给皇帝,冒领银两大肆贪污的现象有多严重和普遍。清朝内廷一年用掉四五百万两白银,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因有二。其一,光绪皇帝吃的东西都是内务府置办的,有的是钱。最关键的是,这是花皇家的钱,公款,不心疼!其二,宫中惯例,采办的各个环节都有好处,即从中吃回扣。内务府上上下下,就靠报花账发财呢!

光绪帝时期,鸡蛋进价已变成30两银子一枚。清朝光绪皇帝每日要食四枚鸡蛋,自幼长于深宫的他一直以为鸡蛋是价格不菲的奢侈品,吃得起鸡蛋的人非富即贵,宫外的平民百姓人家一定吃它不起,因为御膳房报上来的账目明细上清清楚楚写着:鸡蛋采购价是“每个三十四两银”。三十四两银子买一枚鸡蛋,下这蛋的鸡是吃啥长大的?可是光绪偏偏好这一口,因此每年要“吃”掉上万两白银的鸡蛋,弄得自己都有点儿负罪感。

一天,光绪一边吃鸡蛋一边盯着老师翁同的眼睛问道:“鸡蛋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贵了。此种价格昂贵的食物,翁老师可曾经常吃?”深谙个中奥妙的翁同忙不迭答道:“臣只是在祭祀大典或过年过节时,才偶尔吃一次鸡蛋,平时可不敢轻易吃它,臣家已经很久没吃,早已忘了此贵物之滋味了”/“过年的时候买个把鸡蛋,给孩子们解解馋,平时不敢想。”可怜的光绪皇帝,终生都以为吃鸡蛋属于高档消费。

政府采购价也许都是贵的,从古到今好像莫不如此。譬如一个鸡蛋,光绪年间的市场价格是,一文钱可买三四个鸡蛋;而政府采购呢,却是价达30两一个。有好事者按照购买力计算了,光绪年间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170元人民币,也就是6000元才能买个鸡蛋,这不吓死人吗?但是,东西再贵皇帝也要吃啊。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30两=30x170=5100元

无怪乎台湾教授说咱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

那么,清代鸡蛋的市场价到底几许?资料记载,不过每个三、四文而已,也是寻常百姓家常吃之物。三、四文一枚的鸡蛋进了宫怎么就身价暴涨?是谁胆大包天,敢吃皇家回扣?原来问题出在负责内廷采购的内务府身上。内务府利用他们手中握有的特殊权力,硬是将鸡蛋的市场价格提高了数百倍。一个微不足道的鸡蛋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利益输送链,这里面的猫腻大家都懂,只是没人敢说破。

皇上整日里操心国家大事,加之很少出宫,自是没时间关心、了解鸡蛋价格这等小事,这满朝大臣们天天吃鸡蛋,难道也不知道其中蕴含的机密吗?他们为何不敢如实告知皇上呢?

内务府在清代的权力机构中有些特殊,它独立于政府职权范围之外,属于专门掌管皇家成员吃、喝、拉、撒之“家事”的宫廷特设机构,别的权力机关不方便过问,更不敢责罚、纠偏其过。内务府里的领导名曰“大内总管”,是皇帝的心腹、亲信,像家臣一般,内务府里的员工们大都是由内廷太监充当,等于都是皇帝的家奴,且都是曾在皇帝身边侍奉起居之人,是皇上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内务府虽然不是管理国家的正式机构,但隐性权力不容小觑,朝臣们岂敢随意得罪?一个小小的鸡蛋,背后牵扯着大内系统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假若哪个外臣不顾死活实话实说,或敢于捅破这层窗户纸,等于挡人家“内臣”之财路,必会惹来难以预知的奇灾大祸。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能进内务府的人,大多出自正黄、镶黄、正红三个满军旗系皇室。因此,除了个别大臣,内务府差不多被三旗世家所包办了,因此有了“视中饱舞弊,如奉明言”的现象。

参照光绪朝的《大清会典》可知,内务府主要的机构有:广储司、都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慎刑司、营造司等处,此外还有不少附属机构,如三织造处、内三旗参领处等。整个机构的规模相当庞大,几乎就像是推动整个清朝国家事务六部机关的缩影。曹宗儒在其《总管内务府考略》中,对内务府的职掌有一番评判:“……总管内务府衙门拟内阁,内务府大臣拟阁揆,广储司拟户部,都虞司拟兵部,掌仪司拟礼部,庆丰司则因清代起于游牧,故甚重之;而会计司拟税关与丁粮之税收,营造司拟工部,慎刑司拟刑部,至于吏部铨选之事,则归之于坐办堂郎中”。

内务府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内务府七司之一的广储司,是掌管内务府府藏和出纳的总机构。广储司下设六库,储藏着金、银、珠、玉、珊瑚、玛瑙和宝石等物品的为银库,是六库之首?康熙十七年(1678年)开始,内务府向皇帝奏报各种事务的题本也存放在了银库里。银库设在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紫禁城太和殿西侧的弘义阁内,设员外郎、司库、司匠、库使等共25人。按照规定,银库开库收发都有明确的时间和人员限制,若遇有急需要开库,需逐级上报。在得到内务府堂郎中的准许时,方可开库。开库之时,一定要有库官二、三人在场。

闭库时,库官二人要共同签画锁封后,再将锁封粘在锁上。每晚有库官一人值班,但值班的人却不能掌管钥匙,而是由乾清宫侍卫将六库的钥匙集中起来保管,待第二天再分发给六库,这就是清朝皇宫著名的门钥制度。对于银两及珠宝等物品的出纳,每月要按照旧管、新收、开除、实存这四项送司核对,然后送交内务府堂奏销。年底要造黄册题销并造蓝册呈堂查核,每五年皇帝亲派大臣进行盘库一次。尽管各项规章制度如此的严格,依然抵制不了内务府的贪污现象。皇帝再圣明,家务事也不可能件件亲历亲为,得需要手下人去办理,内务府的人手中掌握着此等权利,天天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在自己手里流来流去,总会有眼红的时候,只不过内务府赚油水也赚得太多了些。

清人笔记中经常有内务府贪污之弊的记载。何刚德《春明梦录》中说,道光皇帝很节俭,平常穿的湖绸裤子的膝盖处破了个洞,仍不舍得扔掉,便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谁知后来花了三千两银子,比买一条新裤子贵多了。道光责问为何这般贵。内务府回答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

邓友梅先生的小说《那五》里两句话谑称:“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说的是如果簇新的大宅里,树是刚植的,墙头没有蒿草,书画是今人手笔,便可断定其业主是新暴发的内务府官员。

清朝内务府的中饱、舞弊的事,当然不止这一两件,完全可写成厚厚的一本书。皇室的用度,因为内务府太监从中牟利,大得实在是没了边际。

慈禧一天消耗500个鸡蛋,难道都是她吃的?

清朝灭亡后,一个名叫信修明的太监将他经历光绪、宣统两朝的晚清宫廷生活写成了一本书《宫廷琐记》。文中记述了他在宫中耳闻目睹的有关政治、生活的情景,并着重描述了封建帝王、大臣及太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许多情节都鲜为人知。其中特别记载到,慈禧太后的寿膳房一天就要消耗掉500个鸡蛋。

据《宫廷琐记》记载,当时的皇宫负责做饭的地方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为光绪皇帝做饭的御膳房,一个是为慈禧太后做饭的寿膳房和寿茶房,其中寿膳房负责慈禧的饮食,寿茶房负责慈禧的水果,茶水,点心等零食。

由于清宫中皇帝、太后、妃嫔等人,每人每天都按照品级不同,都有各自专门的“份例”,也就是每天饮食所需的原材料,包括鸡鸭鱼肉、调料蔬菜等项目。其中特别提到,在专供慈禧一人的寿膳房,仅以鸡蛋一项,买办处每日交进500个。

一天500个鸡蛋慈禧到底是怎么消耗的呢?慈禧太后壮如牛?一年要消耗几十万个水果?

事实上,慈禧太后鸡蛋一天的份例只有20颗,但是这些负责买办的人,为了捞点好处,肯定不是按正常数量来买。

《宫廷琐记》中表示,皇上太后买办之物,过一处扣一处,为了大家都可以有油水可捞,就把鸡蛋的数量报到500个,这样大家皆大欢喜,就瞒着慈禧一个人。

不光寿膳房如此,御膳房也是如法炮制。每一样食材他们都会照此办理。据悉,光绪皇帝每天连一斤紫米都吃不了,御膳房每天却要采办25斤上好紫米。

这些多出来的米,往往都是被大小头目中饱私囊,掌案、厨役头、大火烛、二火烛四人一班,共两班人,每班每天分到10斤上好紫米,私分变卖,从中渔利,而寿膳房多出来的480个鸡蛋,当然也是照此办理。

溥仪有一本书记录了他在5岁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里光是吃饭就用掉了660斤菜肉,150斤汤肉,30斤猪油,60只肥鸡,90只菜鸡,90只肥鸭。

如此内忧外患,他们的奢侈的生活习惯从来没有改变过,甚至还更加铺张浪费,也难怪后来再也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

溥仪回忆皇室奢靡生活,5岁时一个月就用掉810斤肉,240只鸡鸭

中国古代帝王,作为一国之君,往往希望体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有许多地方都很特殊,比如吃饭。对于普通人来讲,吃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这却是一个展示排场的绝佳方式,因为人天天都要吃饭,所以皇帝的与众不同,就可以每天都展示出来了。

关于清朝皇帝的饮食,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有过详细记载。首先,皇帝吃饭是有一套专用的术语,皇帝所吃的饭统一被称为“”,为皇帝做饭的厨房叫做“御膳房”,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有些人认为皇帝的吃饭时间是有规定的,但是溥仪说他吃饭并没有一个固定时间,完全是由皇帝自己决定的。

皇帝想什么时候吃饭,只需要动动嘴,吩咐一声“传膳”,身边的太监就会立刻将指令传到御膳房,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有几十名排列着整齐队伍的太监,将几十道菜送到皇帝面前。他们有的捧着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有的抬着膳桌,队伍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皇帝所用餐具也与其他人不同,都是特殊定制的。餐具颜色都是明黄色的瓷器,餐具上面还绘着龙纹,还有写着“万寿无疆”的字样。冬天则用银器,下托盛有热水的瓷罐,用来保温。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皇帝吃饭前,会用银针测试饭菜是否有毒,为了保险起见,还有太监亲自去尝一尝。这套流程在真实历史中是有的,但并没有银针,而是每道菜都有一个银牌,就是为戒备下毒而设置的。太监尝菜也是有的,这叫做“尝膳”。

这些菜品在确认无毒之后,就会被摆放整齐,在皇帝入座之前,太监需要喊一声“打碗盖”,之后几个小太监就会将每道菜上的银盖取下,收好之后,皇帝就可以开始用膳了。溥仪记载说,他每餐的菜品大概有三十种左右,而裕隆太后则更多,每餐的菜肴有上百样,要用六张膳桌才能放下所有菜品,这些都是她从慈禧那继承下来的排场。

那么,皇帝每天都吃什么菜呢?下面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溥仪的菜谱: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闷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上面这些菜,是溥仪的早膳,仅一顿早饭就有这么多菜,奢侈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这些菜除了显示皇帝的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皇帝甚至都不会吃这些菜。因为这些菜由于数量太多,现做的话就会很慢,为了保证上菜速度,这些菜都是由御膳房早在半天或者一天前就已经做好的,然后煨在火上候着。皇帝只要一说传膳,这些菜就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面前。

毕竟这些菜早已过了火候,口感上并不是最佳,所以溥仪也不会吃这些菜,这些菜品只是用来显示排场。溥仪真正吃的饭菜是由太后或者四位太妃送来的,他们一次大约送来二十多道菜。因为太后或太妃都有各自的膳房,并且还有高级厨师,所以他们送来的菜比御膳房准备的更美味可口。这二十多道菜放在溥仪的面前,而御膳房那些过了火候的菜,就远远地摆在一边,做个样子而已。

按照这种讲究排场的吃法,皇帝一个月吃饭要用掉多少食材呢?在《宣统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内外膳房及各等处每日分例肉斤鸡鸭清册》上记载到:

皇帝前分例菜肉22斤计30日分例共660斤汤肉5斤,共150斤猪油1斤,共30斤肥鸡2只,共60只肥鸭3只,共90只蒸鸡3只,共90只

不仅皇帝有,太后和太妃们也有分例,他们一个月所用食材如下:

太后,肉1860斤,鸡30只,鸭30只瑾贵妃,肉285斤,鸡7只,鸭7只瑜皇贵妃,肉360斤,鸡15只,鸭15只珣皇贵妃,肉360斤,鸡15只,鸭15只瑨贵妃,肉285斤,鸡7只,鸭7只

溥仪加上太后还有四个贵妃,仅这六个人一个月就要用掉3960斤肉,388只鸡鸭。其中810斤肉和240只鸡鸭是当时年仅5岁的溥仪用的。这还不是宫内所用食材的全部数量,还有像军机大臣、御前侍卫、翰林、有身份的太监等,这些人也是有分例的,连同皇帝一家,皇宫里面一个月要用掉14642斤肉。这些是正常用量,每天宫内还会有添菜,每个月可多添肉3万多斤,这还不算点心、果品、饮料等小吃的用量。

清朝皇室仅吃饭这一项所造成的浪费,就已经无法统计了,大量饭菜做而不吃,要知道溥仪所处的清朝末年,正是内忧外患非常严重的时期。大量百姓食不果腹,而皇宫内却过着如此奢靡浪费的生活,真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清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欺君之罪乃死罪为何敢骗?

街头牛二都不容许有人骗他,何况皇帝?你骗起皇帝来了?杀!皇帝的面子自然也是要紧,但,这里还有国策大理由的。皇帝是常常要出国策来治国的,所有的国策出台,都必须源自真实,下面若是把情况乱报一气,那不害死人吗?亩产百来斤,上报皇帝是百万斤,天下就会遭殃啊。所以,把欺君定为死罪,既关皇帝那块脸皮,更关百姓生死大事,自有其合理之处的。然而,历朝都把欺君定为不可赦免的死罪,可是文武百官常常犯此大罪,却是一点事情也没有。一个鸡蛋,不足一文,却大家都齐心协力欺骗皇帝老子,不是什么罪也没有么?村骗乡,乡骗县……这骗不是没有法律管,统计都是立了法的,可是,谁以骗而定过罪,入过狱,吃过?

万千愚氓群众,千万社会精英,却无一个说真话的么?皇帝赤身裸体,穿行于街市,无数人都捧,可是终究有一个小孩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光绪吃的明明是“臭鸡蛋”,却人人都说他是吃“高丽参”,没一人给个真话。光绪问翁同龢吃不吃鸡蛋的时候,旁边还有许多人的,那些人都捏着一把汗,生怕翁同龢说出了鸡蛋的真实价格。而翁同龢对着皇帝说假话后,这些以国家栋梁社会精英自命者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向老翁同志夸奖:“闻者咸服其善于辞令。”翁同龢是个“软骨头”,《凌霄一士随笔·卷六》中说他是天天在家里练三跪六拜九叩头的功夫的。他把跪拜之礼当体操锻炼身体,但他是帝王师,职业使他很有“傲骨”的,一般人不跪,跪的不是一般人,男儿膝下有黄金,要跪只跪一把手。“光初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议事,偶有不合,翁则拂然,常入报帝。”(《四朝佚闻》)你跟我闹别扭,敢与我持“不同意见”,我到皇帝那里告状去,看你吃不了兜着走。从这里看这个翁同龢是不怕得罪同志们的,可是一个鸡蛋干嘛让他如此显示出一副“奴才相”呢?摆在翁同龢面前的不是一个鸡蛋,而是一块泰山磐石,那就是官场生态。一个“鸡蛋”怎么能够去碰“石头”呢?如果把“政府采购”中的腐败捅了出来,你就是潜规则的死敌,你就是众矢之的,你就没法在官场里混下去了。

翁同龢看到了鸡蛋里的大腐败,但他想都没想从这里给清朝末世动手术刀,他之所谓“善于辞令”者,就是善于维护既得利益集团,善于在官场里浑身自保,善于替腐败、替官场游戏规则打掩护也。

一个鸡蛋里的腐败都铲除不了,没谁想去铲除,清朝岂能不灭亡?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杨广难图大业:其原因在于急政外加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唐太宗和隋炀帝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个是公认的暴君,一个是流芳百世的贤君,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唐太宗与隋炀帝很像,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真的很像。有本书形象地称之为“暴君与圣主的如影随形”。唐太宗和隋炀帝的皇位都是通过非法手段得来的,都干了若干有悖于儒家礼法道德的事情:隋炀帝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这样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由来1949年7月初,中共中央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主任,彭真、林伯渠、李维汉任副主任。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此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于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就国号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协商。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致词时最后呼喊的

  • 盘点历史上四次灭佛运动的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四次灭佛运动,灭佛运动,灭佛

    在中国最流行的两个宗教就是佛教和道教了,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而佛教则是东汉时期从古代印度(天竺)传入中国的,起初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到了战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学说给了战乱

  • 权臣加九锡距离帝王半步之遥 有些人想要受十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权臣,加九锡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是诸葛亮写给另一位顾命大臣李严的亲笔信中说的,这封信还被收进了《诸葛亮集》。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北定中原消灭曹魏,斩杀了伪帝曹叡,到时候咱们一起加官进爵,别说是九锡之礼,就是十种礼器

  • 洪承畴和范文程算是清朝开国功勋,还是汉奸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汉奸?

    饱受争议的范文程,到底是贤臣还是叛徒?范文程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号称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大臣、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文程是个很有能力和才华的人,十八岁考取了秀才。范文程为清朝出谋划策,计取中原、平定江南,可以说,没有他们充当带路党,清朝是不可能轻易定鼎中原,统一天下的。关于范文程的归清过程,清官修文

  • 北宋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 “金匮之盟”是否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宋,烛光斧影,金匮之盟,宋太祖,宋太宗

    宋太祖之死,与千年来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事件有关。所谓“烛光斧影”事件,源自于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曾驾御太清阁望气,当夜天气晴朗,星斗明灿,看得正高兴,突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于是移驾下阁,命宫人开端

  • 皇权专制极高的清朝 皇帝都要遵守的“祖宗家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皇权,专制,清朝,皇帝,祖宗家法

    清朝时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按照一般人的设想,此时清朝的皇帝应该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束缚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皇权此时虽然很强大,但仍是受束缚的,甚至一定程度来说这种束缚的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皇帝也不得不守这些“规矩”。而这束缚皇帝

  • 北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朝皇后,北魏皇后,东魏皇后,西魏皇后,北齐皇后,北周皇后

    北魏皇后一、神元帝拓跋力微(追尊)皇后(追尊):神元皇后窦氏(?-248年)魏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妻子。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追尊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窦氏为神元皇后。(追尊)二、文帝拓跋沙漠汗(追尊)皇后(追尊):文皇后封氏(?-?)代桓王拓跋猗卢的生母。北魏建立,追尊拓跋沙漠汗为文帝,封氏为文皇后。(

  • 刘邦8个儿子,在他死后八个儿子几乎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儿子,刘邦,帝王子女

    帝王无家事!皇帝家再小的事,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古来皇帝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身后之世却很难安稳祥和,毕竟或是地位被觊觎,所以仇家纷纷起来反抗,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子嗣不堪重用,家族内部混战一番,能够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看,生在帝王家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又或是一则惨事,并不值得炫耀。

  • 谥号本来能够体现皇帝功勋 李隆基把他玩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谥号,李隆基,唐玄宗

    谥号是怎么被玩坏的庙号制度从商朝开始,皇家非常谨慎,拿两汉来说,整个二十余帝,有庙号者不过七人。但没有庙号,也得称呼上一代皇帝啊!有人说了,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谥号,用谥号是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办法。唐高祖李渊去世后之后,李世民为了赞扬自己父亲开创唐朝基业的功德,追尊李渊为“太武皇帝&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