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权臣加九锡距离帝王半步之遥 有些人想要受十命

权臣加九锡距离帝王半步之遥 有些人想要受十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990 更新时间:2024/1/5 13:33:31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这是诸葛亮写给另一位顾命大臣李严的亲笔信中说的,这封信还被收进了《诸葛亮集》。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北定中原消灭曹魏,斩杀了伪帝曹叡,到时候咱们一起加官进爵,别说是九锡之礼,就是十种礼器,我也敢要!”

九锡中的每一种礼器都是皇帝应用之物,赏给大臣是表示格外尊崇。九锡之礼已经是人臣顶级待遇,表示该大臣的待遇仅比皇帝低一点点,再进一步,就跟皇帝肩膀头齐论弟兄了。这时候我们就要感到诧异了:九锡几乎已经包含了皇帝所有应用之物,九锡之外的第十种礼器是什么?

在诸葛亮所知道的后汉三国枭雄之中,只有两个人享受到了九锡之礼,一个是人所共知的曹操曹孟德,另一个就是孙权孙仲谋,但是这两位枭雄对九锡之礼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可能有读者认为董卓和袁绍也曾享受过九锡之礼,但是细看《后汉书》和《三国志》乃至《晋书》,我们就会发现不但董卓袁绍没有加九锡,就连司马懿也没要这个待遇。

按照《后汉书·卷六十四》的记载,九锡其实由皇帝赐给彰显尊贵身份的九种礼器,九锡实际就是“九赐”:

“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

(红大门)

,五曰纳陛

(据说就是贵宾专用通道)

,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祭祀用酒,原料中有郁金香和黑黍)

。”

袁绍喜欢讲排场,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曹操把自己的大将军之位让了出去,并请大汉天子赐给袁绍三分之一的九锡:

“使将作

大匠

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

袁绍有了面子,这才消停了一段时间。

这也难怪袁绍心满意足,因为像董卓那么豪横的枭雄,待遇也不如自己: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不在九锡之内,董卓只有“假节钺虎贲”这两种,没有弓矢。

董卓也觉得自己只有“两锡”不够体面,就照猫画虎自己瞎搞,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

,时人号曰

竿

摩车。”

曹操为了加九锡,不惜跟自己的老朋友荀彧翻脸,说明他对九锡之礼十分看重,同时也说明他并没有篡汉之心。如果曹操想当皇帝,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当了皇帝,那可就是“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曹操想加九锡,是因为他吃过手下没有虎贲侍卫的苦:

“操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被吓得汗流浃背的曹操,心中肯定在许愿:“有朝一日,我加九锡有了自己的虎贲护卫,就不用这么担惊受怕了!”

跟费劲巴力讨要九锡的曹操不同,司马懿根本就没拿九锡当回事儿,皇帝主动送上门他都不要,《晋书·卷一》记载得很清楚:

“嘉平元年春二月,天子

曹芳

以帝

(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追尊其为高祖宣皇帝)

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

真正从天子那里得到九锡的,是吴王孙权,但是他心里却未必真把给他九锡的曹丕当做天子。

曹丕给孙权加九锡,是很郑重其事的,那份册封诏书很长,咱们只挑有用的说,如果把“锡”读作“赐”,可能会更通顺:

“今封君为吴王,又加君九锡……锡君大

、戎辂各一,玄牡二驷……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锡君朱户以居……锡君纳陛以登……锡君虎贲之士百人……锡君鈇钺各一……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孙权得到了九锡,却根本没把曹丕当天子,他想要的是九锡之外的第十种礼器玉玺。

曹丕想怀柔孙权,可以赏他九锡,却不会送他玉玺,于是孙权自己刻了一个,就这么自称起“吴大帝”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表示愤怒了:你说诸葛亮想要的第十种礼器是玉玺,岂不是说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不臣之心?

读者诸君切莫着急,如果看清了诸葛亮说这话时候的三国局势,就会理解他的苦心与无奈。

诸葛亮是没有半点取代刘禅自立的心思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后事的安排上找到有力证据。

跟所有的三国枭雄都不同,诸葛亮并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子孙接掌季汉军政大权,他推荐的两个继任者,都是刘备刘禅的心腹近臣:

蒋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先主立太子,费祎董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把权力移交给费祎蒋琬,却没有交给亲传弟子姜维,更没有传给诸葛瞻,这说明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汉室江山着想,诸葛家族的利益,并不在诸葛亮考虑范围之内。

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甚至没时间教导自己的子孙,以至于诸葛瞻诸葛尚忠心有余而能力稍逊,既不能制约姜维,也收拾不了黄皓。在社稷倾颓之际,诸葛瞻诸葛尚为汉室江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也成就了诸葛家族的千秋忠烈。

既然诸葛亮绝无二心,又怎么会说“十命可受”呢?他就不怕有人猜测他对皇帝玉玺感兴趣吗?

诸葛亮当然不怕,因为他不但对刘禅的权位绝无觊觎之心,甚至对能否兴复汉室也近乎绝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给刘禅上的《出师表》中窥见端倪:诸葛亮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天命不可挽回,所以他悲从中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就是一个绝望的忠臣的心声。

当时蜀汉形势危急,外有曹魏孙吴虎视眈眈,内有蜀中士族蠢蠢欲动,内外交困之下,诸葛亮只能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以鼓舞士气:灭魏国斩曹叡兴复汉室,到时候你们都加九锡风光无限,我把曹叡的玉玺拿回家去给孙子当玩具,我岂不是就能在九锡之外,又多了一种礼器?这岂不是“十命可受”?

十命可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以诸葛亮的聪明睿智,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人总是要希望的,诸葛亮内心绝望,但却不能不给季汉文武群臣一个人人加九锡的希望,这是画饼充饥,也是望梅止渴,更是诸葛亮的无奈与苦心。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想必对诸葛丞相又多了一分理解:仅看他不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子孙,就足以证明他的忠诚与坦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别说加九锡受十命,就是把和氏璧刻成的传国玉玺摆在面前,也动摇不了诸葛亮辅佐刘禅兴复汉室的决心……

标签: 权臣加九锡

更多文章

  • 洪承畴和范文程算是清朝开国功勋,还是汉奸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汉奸?

    饱受争议的范文程,到底是贤臣还是叛徒?范文程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号称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大臣、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文程是个很有能力和才华的人,十八岁考取了秀才。范文程为清朝出谋划策,计取中原、平定江南,可以说,没有他们充当带路党,清朝是不可能轻易定鼎中原,统一天下的。关于范文程的归清过程,清官修文

  • 北宋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 “金匮之盟”是否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宋,烛光斧影,金匮之盟,宋太祖,宋太宗

    宋太祖之死,与千年来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事件有关。所谓“烛光斧影”事件,源自于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曾驾御太清阁望气,当夜天气晴朗,星斗明灿,看得正高兴,突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于是移驾下阁,命宫人开端

  • 皇权专制极高的清朝 皇帝都要遵守的“祖宗家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皇权,专制,清朝,皇帝,祖宗家法

    清朝时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按照一般人的设想,此时清朝的皇帝应该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束缚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皇权此时虽然很强大,但仍是受束缚的,甚至一定程度来说这种束缚的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皇帝也不得不守这些“规矩”。而这束缚皇帝

  • 北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朝皇后,北魏皇后,东魏皇后,西魏皇后,北齐皇后,北周皇后

    北魏皇后一、神元帝拓跋力微(追尊)皇后(追尊):神元皇后窦氏(?-248年)魏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妻子。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追尊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窦氏为神元皇后。(追尊)二、文帝拓跋沙漠汗(追尊)皇后(追尊):文皇后封氏(?-?)代桓王拓跋猗卢的生母。北魏建立,追尊拓跋沙漠汗为文帝,封氏为文皇后。(

  • 刘邦8个儿子,在他死后八个儿子几乎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儿子,刘邦,帝王子女

    帝王无家事!皇帝家再小的事,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古来皇帝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身后之世却很难安稳祥和,毕竟或是地位被觊觎,所以仇家纷纷起来反抗,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子嗣不堪重用,家族内部混战一番,能够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看,生在帝王家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又或是一则惨事,并不值得炫耀。

  • 谥号本来能够体现皇帝功勋 李隆基把他玩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谥号,李隆基,唐玄宗

    谥号是怎么被玩坏的庙号制度从商朝开始,皇家非常谨慎,拿两汉来说,整个二十余帝,有庙号者不过七人。但没有庙号,也得称呼上一代皇帝啊!有人说了,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谥号,用谥号是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办法。唐高祖李渊去世后之后,李世民为了赞扬自己父亲开创唐朝基业的功德,追尊李渊为“太武皇帝&rd

  • 谁是古代最没有节操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没有节操的皇帝,皇帝

    这真不是1+1=2,没有标准答案,现列几位:一、后梁太祖朱温扒灰儿媳朱温早年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抗唐朝,后又投降唐朝镇压叛军,再后杀死唐朝皇帝,55岁建立后梁。称帝后作威作福,不理朝政,荒淫无度,乱伦成性。面对后宫佳丽无数,依然不够满足,在大臣张全义家养病期间,竟将其妻女全部奸淫。趁诸子在外统

  • 龙是帝王象征,为何宋朝皇帝不穿龙袍穿红色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龙袍

    在我们的印象里,皇帝的龙袍都是大黄色的那种华丽衣裳,其实不然,从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后,历朝历代的龙袍格式都不相同,比如大秦以水德立国,水德为黑,故而龙袍为黑色,随后汉文帝短暂用了黄色龙袍,不过后来他认为大汉以火德代水,于是将龙袍换成了红色,隋唐时期黄色龙袍开始为统治者中意,不过在这个时候普通人一样可

  • 尧舜之事当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尧舜之事,禅让

    据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志得意满地对大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可见他认为禅让是块遮羞布,本质上就是篡位。对于尧舜禅让之事,很早就有人怀疑它的真假,韩非子甚至认为事实上是“舜逼尧,禹逼舜”,都是些“人臣弑其君者也”。他认为即使是真的自愿禅让,也不值得宣

  • 自古晋王多皇帝,细数登基前被封晋王八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王,王储,封王,王爵

    古代皇帝一般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封王的时候都习惯地采用东周时的国名,例如秦王、齐王、赵王,其实都是东周时的诸侯国。之所以,会采用东周时的国名来封王,主要是因为,象征性参照周代进行封王,表示后来的君主都是尊重周礼的(中国古代可是以周礼为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准的)。而封年龄,资历比较靠前的王一般以战国时代国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