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历史上四次灭佛运动的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盘点历史上四次灭佛运动的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753 更新时间:2023/12/24 1:39:01

在中国最流行的两个宗教就是佛教和道教了,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而佛教则是东汉时期从古代印度(天竺)传入中国的,起初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到了战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学说给了战乱时期命如草芥的普通大众以精神信仰,因而得到迅速传播,佛教突然就火了,僧人和寺庙随处可见,仅洛阳城内的寺庙就超过1300座,杜牧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隋唐时期甚至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神话体系已经将神佛平等对待了。

佛教一直都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印象。教人向善,其旨在导人向善,讲究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人应该积德行善才能早登西方极乐世界。按理说应该受到古代皇帝的欢迎才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不仅有曲折,而且劫难甚多。就是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的教派,却在中国的历史上遭遇到了四次劫难,4次“灭佛运动”被后人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主导者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荣,这四次灭佛事件给佛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到宋朝后才彻底终结了灭佛事件的发生。

中国历史上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三武灭佛”,指的就是三个开战剿灭佛教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位“武帝”灭佛,故称为“三武灭佛”,除此之外五代十国时期的周世宗柴荣也进行了一次灭佛运动。由于其中三位帝王的谥号或者庙号都带有武字,所以史上称之为“三武一宗灭佛”。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灭佛运动,即称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三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是后周的世宗柴荣。

史上四次灭佛运动起因什么总和佛过不去

第一次:北魏太武帝灭佛

第一位提出灭佛的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的成立可以说是非常不易的。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君主是鲜卑族拓跋氏。

拓跋氏在历经被秦灭国后,忍辱负重多年,最终抓住秦国淝水之战战败,国内混乱的时机,复国成功,并统一北方建立北魏。

拓跋焘在研究北魏的历史后决定增强军队建设,希望能将北魏建成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但这时候,问题出现了,佛教徒不用服兵役。不仅不用服兵役佛教徒还不用交税。

你不来当兵就算,还占着国家的土地让国家养着你,这门儿都没有。于是在444年,拓跋焘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本来拓跋焘只是想让僧侣们去服兵役,没有想杀人。但紧接着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让拓跋珪改变了想法445年,杏城起义爆发。

446年,拓跋焘亲自率兵镇压起义,当拓跋焘带兵打到长安时,在一所寺院中发现了大量兵器及钱财。这时的拓跋焘彻底愤怒了。

前文讲到,北魏的建立十分不易,所以拓跋焘对皇权看的很重,不允许任何人冒犯皇权。这座寺庙里的发现让拓跋焘认定佛教与杏城起义有关,于是拓跋焘下令诛杀该寺所有僧众。

事后,拓跋焘又听从了身边的大臣的劝导,决心彻底灭佛并下令「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这便是第一次灭佛运动。

第二次:北周武帝灭佛

在经历了第一次灭佛运动后不到两百年,又一次的灭佛运动展开了序幕。而这次灭佛的决定者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历史上宇文邕是一位明君,为什么他也要灭佛呢?这里面原因复杂,还牵扯出了儒释道三家的地位问题。

要说宇文邕本是当不上皇帝的,因为他不是长子,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可是他的三个哥哥全被一个人杀死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堂哥宇文护。

宇文护本是北周文帝的侄子,文帝临终前让宇文护辅佐自己的儿子。没想到宇文护的野心颇大,只要皇帝小皇帝不按自己的心意办事,他就将其杀死。这一杀不要紧,一口气连杀了三个,不得已宇文邕当上了皇帝。

宇文邕在当上皇帝后,在567年有人上书,希望皇上能抑制一下佛教的传播。宇文邕本身是重视儒家思想的,于是便同意了这个提议。但宇文邕没有独断专行,而是十分民主地将道教、佛教里面的权威人士和大臣召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商议一下儒释道的排名问题。

然而这次会议并没有商议出结果。作为「顾命大臣」的宇文护是忠实的佛教支持者,他反对将佛教放在最后,直接导致这次会议以失败告终。

572年,宇文邕诛杀了宇文护,始掌朝政大权。573年,宇文邕又召集臣、道士、名僧进行第二次辩论。按照宇文邕的意思,希望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然而这次会议又没能如宇文邕所愿。

原因在于这次请来的高僧辩论水平太高,硬是揭穿了道教迷信方术和教义的虚妄,这使得本来还想维护道教的宇文邕只得作罢。已经两次会议还讨论不出结果,宇文邕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于是宇文邕也不打算维护道教了,直接下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

同年六月宇文邕下令建立通道观,这通道观内饰儒释道三家的名流,任务是探寻三教的真意,弥合三教的分歧。这就是第二次灭佛运动。

第三次:唐武宗灭佛

而第三次灭佛运动竟然是发生在民风开放的唐朝,这次下令灭佛的是唐武宗。

掀起宗教热潮的是唐宪宗。唐宪宗曾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使得全国开始推崇佛教。他本人也比较有能力,控制住了社会局面,并没有因为佛教而出现社会矛盾。

但随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就不行了,他们依旧依旧推崇佛教,但朝廷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不仅如此,佛教的兴盛还使得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而且很有许多罪犯为逃避法律选择出家,这让寺庙成了藏污纳垢之地。

等到唐武宗的时候,国力大不如前,842年,唐武宗不得已下令灭佛:「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

844年,唐武宗再次下令,「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可以看出,唐武宗的灭佛还是有针对性的,并没有「一竿子打死」。只是要求犯罪和违反戒律的僧人还俗接受应有的惩戒,拆除的寺院也都是规模较小僧人较少的。可以说唐武宗的灭佛更加人性化。

第四次:后周世宗灭佛

最后一次灭佛运动发生在后周。后周世宗柴荣个人没有任何宗教的爱好,这次的灭佛更像是为了经济。

后周时期,战争不断,后周的政权也在风雨飘摇中。柴荣登基后,国家经济状况很差,根本无力支持后周南征北战和稳固政权。于是柴荣想到了寺庙。

公元955年,柴荣下诏开始禁佛。其中规定:不许私度僧尼,不许无侍者的出家,出家必须考试和国家批准,禁止烧身焚指等修行方式,收缴不经官府核准的寺院和财产,收缴民间的铜金佛菩萨像。

柴荣这次灭佛较前三次相比更为仁慈。柴荣没有对僧人大开杀戒,只是将寺院的土地收归国有。那些收集上来的铜器也都被从新铸造成铜钱,用于流通并恢复国家经济。这次灭佛运动被世称一宗法难。

四位皇帝一句话评价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魏第三位皇帝,能文能武。

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第三位皇帝,是个改革派的实干家。

唐武宗李炎,唐朝第十五位皇帝,一生立志中兴大唐,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削弱藩镇。

后周世宗柴荣,后周第二位皇帝,一个爱学习的商人,继位之后,展现出优秀的治国能力。

四代帝王灭佛个人原因

北魏太武帝:本为胡人,统一汉地首推儒术,尊儒抑佛。

北周武帝:为接近汉文化,崇尚道教,打击佛教。

唐武宗:佛教僧徒人数众多,于统治不利,甚至有僧人参政。

后周世宗:一句“佛可以舍身救人,莫不可舍铜像救天下?“道出了自己的商人本质。

灭佛真正原因

谈到灭佛,首先得有人尊佛,大家都不尊佛,哪来的佛可灭。佛教以帮助世人脱离苦海为己任,在佛教徒眼里,世间所有相皆为虚妄,哪有灭它的理由。只有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才一定要对其进行抑制,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实在不行了呢?那就是佛教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经济,说白了,历史上四次灭佛的起因都是钱!

北魏至隋唐以来,佛教的发展给经济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

1、佛教侵占大量土地,影响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北魏高峰期境内大小寺庙3万多座。

2、严重影响税收,僧尼不仅不纳赋税,而且不参与劳役,北魏最多时有僧尼200多万。

3、影响征兵,北周曾一次强迫300多万僧众还俗,其中很多人加入了军队。

4、综合以上三点,总体来说就是佛教很“费钱”。

没人和佛过不去,要说有,那只有钱和佛有时势不两立。

有些朋友可能又要问了,印度比我们还穷,佛教为什么那么兴盛?

这是佛教文化在两个国度的不同反映,佛教兴起于印度,平移至中国,由于不同人理解不同,散播的途径也不同,分化出了很多宗派。

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密宗、禅宗、律宗。

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渐渐地,一些宗派与“能否远离颠倒梦想“背道而驰,追求精神极乐境界不再是第一位的,以至于唐代末期,很多人直接办一个僧人户籍,不缴税、也不服劳役。

那不就是传说中的“老赖”吗?

显然,历代帝王都没有精力细分出老赖,然后干掉,均采取了要灭团灭、要留全留的“一刀切“政策。

所以说时至今日,没有哪位领导人去针对佛教进行大的改革,不但不抑制,反而鼓励。

希望“钱“和“佛“过不去的日子永远不要再来,有点信仰没啥不好的,只是不要“盲信“,由信“”佛教的万法皆空“变成了信佛教的“物“。

那不就是大傻子吗?

难道不是吗?

在我们身边已经太多了,佛是不会保佑谁的,唯一对人有所帮助的是改善心态,别最后整的剪不断,理还乱。

每日急切的的患得患失,活得越来越累,那可不是佛的本意啊!

这一定不是偶然事件,那么佛教到底做了什么事,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他们为什么要灭佛,怎么开展灭佛运动的?

据史书记载“三武一宗之厄”这四次灭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动机不一,情况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辙。无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宋代宗颐禅师为此做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古德云:“要想佛法兴,只有僧赞僧。”又《百丈清规》云:“道场以无事为兴旺”;佛陀曾经说过,我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东晋名僧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太虚大师提倡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生佛教理念……也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四次废佛以后,在中国还保留着兴旺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一套《百丈清规》。除僧人立守戒律外,还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这和当时社会背景相契应,故禅宗在灭佛中影响不大。也是契合当时社会因缘的。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面对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如何与社会相适应,共建和谐呢?如何做到道场兴旺,海众安和呢?如何发挥佛教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呢?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是决定万物之本,只有固本求原,万物才能滋长,海众方能受福。所谓固本即是僧伽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否符合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没有起到引领社会、人心、和谐、净化的作用!寺院本是选佛场,是否有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还是作为一种“文物”或“神庙”来供奉?尤其从四次灭佛中看出经济是灭佛的共因,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寺院香火、弘法亦“水涨船高”。但规范、如法、利用、管理好……,为社会和谐、佛教发展,不得不“三省”吾身。终归究底,保持佛教僧团的清净庄严是关键,发挥佛教社会价值是维护佛教兴盛的根本。

在前两“武”之法难中,确实与儒学有涉,但这种关涉主要表现为政治,而不是宗教。五胡乱华之后,胡人内迁中原,鉴于当时汉人将鲜卑族视为“胡”或“戎”,而魏太武帝欲一统天下,所以要推崇汉人的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他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明自己非“胡”。其灭佛诏令中说由于“鬼道炽盛”,致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王法废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

北周武帝的排佛与魏太武帝的灭佛有相似之处。从历史看,周武帝也表示自己不在五胡之列,故无心敬佛。为了表现与汉文化的认同,他不但崇儒,本来也是偏袒道教的。这些皆表明对汉文化和儒学认识的深刻。北周武帝灭佛,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公元515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5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在公元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士这促使封建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唐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在其次道、佛之争但与儒家无关。

而五代周世宗灭佛则主要是经济原因促成的。周世宗即位后,继承后周建立者郭威的改革政策,在劫后余灰、民生凋弊的情况下,欲一统天下,采取了均定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是时中国乏钱,他想到毁铜像铸钱的方法。周世宗谈到其灭佛的理由时说:“吾闻佛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既然佛可以舍身救人急难,为什么不舍铜像救天下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在经济,而不是其他。事实上,周世宗也未敕禁绝佛教。

反佛怎么反呢?总不能说你佛教不好,教人变坏,然而你和官府争夺劳动力,你让国家降低了税收,无人种田,无人打仗了吧!所以你的从根本上反驳佛教,说他的教义存在问题,这样的话他就是邪教了!

如反佛斗士范缜,他就是从教义上反驳佛教,提出了《无神论》。他说,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没有肉体就没有精神,就像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佛教说的什么六道轮回。当时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范镇辩论说,你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那为什么我生下来是王爷,你生下来是老百姓?这不就是前世注定的吗?因为我前世积德,所以这辈子当王爷,你肯定上辈子不是好人,所以你只能当老百姓!范缜当时一指屋外的一颗犁树说,你看那颗树,你看那花,一阵风过来,花都落了,有的花飘进了主人的卧室,主人拿起来放进了水里让它继续绽放清香,这就是王爷你。有的花飘进了厕所,没人管没人问,最后干枯,这就是范缜我。哪朵花进卧室,哪朵花进厕所,这难道也是前世注定的吗?不是吧,这其实纯属巧合,风从这边来就进卧室,风从另一边来就进厕所,根本就不是什么前世注定。竟陵王气的不行,但是又无力反驳,只能干瞪眼。

历史上四次灭佛运动的原因

1、道教是本土宗教

尽管中国有句话说“外来得和尚好念经”,而印度佛教也是墙内开花墙外开,在印度现在无人问津,而在中国大行其道。但是,中国人还是普遍得存在本土情节,比较“护短”,总会认为自己得孩子是最好得,而道教也一样,是我们中国本土土生土长得宗教,自然会有所偏爱。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鬼神崇拜,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演化而来的,道教适应力和生命力明显要比外来的佛教更强。

因此,排外性质得佛道之争一直存在,大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所谓文人相轻,自然同行相仇恨,佛家认为释迦摩尼的弟子来东方投胎为老子,才有的道教,但道教说老子西出函谷去了天竺,才有了佛教,所以佛教是道教的徒弟,这对“冤家”几千年来一直是互相看对方不顺眼,所以每次灭佛运动后面都有道教的身影。一大批道教得忠实信徒为了维护本土宗教不遗余力,比如北魏太武帝时期道教的忠实信徒崔浩,其就大力支持了皇帝打压佛教发展道教,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也会厌恶佛教,比如象韩愈这样得一群人。

2、教义差异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和道教的教义的差异。相比较于佛教的入世思想,道教偏向于避世的教义注重自我修行,也就是自我的得道成仙,而不问世事。佛教教义使得它很多时候发展成为大量参与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实体。这样子,那些皇帝自然就不干了,他们是不容许政教合一的出现的,更何况还是一个番外宗教。

佛家认为遁入空门自当了却尘世间一切羁绊,但中国古代的相信的是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佛家讲究的是不侍奉父母,不娶妻生子,但中国古人的潜意识是孝道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搞笑的是,佛家口口声声不让人娶妻生子,普天之下的人都信佛教,人类不还得灭绝?

佛教的教义尽管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但是一些思想还是和传统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比如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儒家倡导忠君至孝,但佛教提倡今生来世,对现世是淡漠消极之情绪。而道教做为本土宗教,和儒家思想更加接近,也更能满足统治者需要。

佛教认为,僧侣属于化外之人,并不该受到皇帝的管辖,他们只需要礼拜佛祖就行了,曾经还有位名僧慧远写过一篇为何不礼敬皇帝的理由,但中国古人骨子里认为的都是忠君爱国,再者说,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一个小小的佛教敢跟皇帝叫板,这也是皇帝不能容忍的。

3、寺院经济

最初的时候佛教不聚财物,都是以化缘为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越来越有钱,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不读伽蓝记,不知佛浪费,寺庙占有了大规模的土地和财富,但他们不纳税,寺庙越多,财政收入就越少。

寺院经济过度繁荣也是诱发古代历次灭佛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佛寺不光有信众香火钱,在几次灭佛事件前,还占有了大量农田,免交赋税。同时,古代的中国几乎每隔段时间都需要打仗,然在战争时期,大量的青壮年为了逃兵役,躲进佛寺。这对于国家后备军事资源和土地劳动力来说都是巨大损失。他们无所事事就经常违反佛教的戒律和法律。就因为这,在元朝时候朝廷还想出一个办法,用烧戒疤的方法来避免为了逃兵役出家。

4、劳民伤财

还有一个原因是,佛教雕塑很多会用到贵金属,你看现在的佛像都是金光闪闪的,佛教寺庙的建设也是需要大量资金,你看现在建大殿那一整根整根的合抱粗的原木,都不便宜。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那时候可能不懂用寺庙开发旅游赚钱吧。如果国家贵重金属短缺,造成货币发行量不够,那统治者毁佛像也就不足为奇。当年灭佛的柴荣不就说:〝佛是佛,像是像,佛连身上的肉、眼都能施舍,砸佛像铸钱,佛也会同意的〞这样的话么。

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起因多是为了巩固皇权,增强国力。灭佛运动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小。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在每一次灭佛运动后,下一任皇帝都会再一次扶持佛教,恢复佛教的地位。说白了,佛教主要是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方面对人们产生了影响力,皇帝们自然是不会允许的。一句话,神权必须服从王权,宗教必须为封建统治服务。

北魏太武帝灭佛

首次法难是在北魏,北魏统治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道武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屯田、发展农业、注意改善民族关系等,对佛教也较为宽松,故使佛教在较短的五六十年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好景不长,后因太武帝拓跋焘听信了道教的片面言词,说佛教是外来宗教,不可信之,不如本土道教好而真,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他就断然放弃了对佛教的支持而转向道教,将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并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3月,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一纸诏书“罢沙门(佛教术语,佛教派别的统称)年五十以下”,强迫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中人一律还俗服兵役,这是他灭佛行动的开始。其运动之惨烈,着实令人可怕,逢寺庙就烧,见僧人不是被残杀,就是赶出庙门,强行还俗。当然,五台山寺庙也难逃此劫,同样被焚烧殆尽。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法难。

后来,太武帝听取三朝元老崔浩的建议,改信寇谦之创立的天师道教,开始彻底排斥佛教。也是倒霉,长安的一所寺庙后来牵连到盖吴起义之中,太武帝大怒,加上崔浩的推波助澜,正式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长安几乎所有的沙门中人被诛杀,北魏全国的经文、佛像和寺庙被焚毁。

五台山佛光寺彩塑

太武帝的灭法,从表面上看,已完全被禁绝,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公民的个人信仰问题,仅靠暴力行动或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去打击是根本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往往是事与愿违。请看:时隔不到六年,文成帝继位后的第三年,就将太武帝的灭法措施全部废除,同时,推行了复兴和发展佛教的举措。他首先在北魏的都城平阳(今大同)附近,大规模地开凿石窟,接着在五台山被烧毁寺庙的废墟上大兴土木,如对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首先动工新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对灵鹫寺又进行了扩建,在该寺周围又新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院。他不仅在台内大修寺庙,而且在台外,也新建了不少寺庙,如佛光寺、嵌岩寺等。故而佛教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僧人之多和寺庙经济的急剧增加,实令世人惊叹。据史料记载,到北齐时,仅五台山寺庙就增到近二百余处,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寺,使佛教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

周武帝灭佛

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下旨灭佛,周武帝宇文邕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南北朝时期,佛教过于兴盛。

第二次法难,是在周武帝建德三年。周武帝宇文邕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北周第三位皇帝,父亲宇文泰是西魏的丞相,掌控着朝廷大权,在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下,12岁就被西魏皇帝封为辅城郡公。哥哥建立北周之后,宇文邕更加受到器重,先后提拔为大将军、上柱国、大司空。原本宇文邕没想过要做皇帝,尽管堂哥宇文护手握大权,周明帝只是个傀儡,但宇文护觉得周明帝不好控制,就派人将他毒死,把年仅十七岁的宇文邕立为新皇帝。宇文护皇帝屠夫抢帝位给别人想过谋权篡位吗?他本人也在宇文护手里当了12年的傀儡,经过韬光养晦,宇文邕最终诛灭了嚣张跋扈的宇文护,开始执掌国家大权。宇文邕是一位励精图治、负有远见的皇帝,平时身著布袍,夜寝布被,无金宝饰物。他性格果决,能断大事,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此后不久,周武帝就进行了改革,北周国力逐步提升,逐渐有了与北齐一决高低的资本,就开始准备出兵征伐。既然是要打仗,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军饷和粮草,二是兵员的补充。面对兴盛的佛教,他认为:人民信佛,供养出家人会不专心於生产;出家人没有财产,不从事物质生产不用交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由于当时佛教盛行,许多人都出家做了和尚,寺庙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不需要向朝廷交税,也不用当兵。此外佛教还削弱了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在佛教鼎盛时期因为待遇好,不少青年人都出家做了和尚,没有人参军、种地,这极大的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上面说到了佛教存在种种弊端,这也是让统治者痛下决定“灭佛”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佛教的寺庙都有免除赋税的特权,佛教控制了很多土地和宅院还不用缴纳赋税,自然让不少财政捉襟见肘的皇帝不满。

如以此来,就导致朝廷是赋税收入减少,士兵数量不足,加上很多百姓的田地都被寺庙占据,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周武帝就决定灭佛,把文武大臣召来商议此事,并提出“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的思想。当时不少信佛的大臣,纷纷劝说皇帝不要这么做,甚至有人说:“皇上啊,若是得罪了佛祖,您以后是要下地狱的。”

当时的寺庙修建的都很华丽,所有拆了可惜,那就卖了,卖给有钱人,或直接赏给官员当住所。佛像也给融了,因为当时的佛像大部分是用铜铸的,融了以后直接就可以再铸成铜钱。所以灭佛运动开展的是轰轰烈烈,当时觉得灭佛的好处很多,如,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等好处。

周武帝非但没有害怕,反而怒喊出14个字:“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以此表示灭佛的决心。听完皇帝的话,大臣们吓得哑口无言,不敢多说一个字。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同时,还下令“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周武帝说干就干,宣布废佛,令僧尼还俗,并允许辩论。在这次运动中,灭法只毁像破塔烧经,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不杀僧人,寺僧均被勒令还俗。在很短的时间内,拆除了四万多座寺庙,三百万僧人还俗,其中一部分作为兵员被送入军营。废除寺院,使大量土地回到国家手中,同时从精神上也打破了人们对于佛寺万能的幻觉。僧尼还俗给社会增加了劳动力和军队士兵来源。

经过此次灭佛行动,北周的国力进一步增强,周武帝亲率大军出征北齐,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北齐给灭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进攻北齐的时候,周武帝下了这样一道军令:“禁止践踏庄稼,犯者皆斩。”另外,周武帝生活上极为简朴,不建造奢华的宫殿,而且关心民间疾苦,是南北朝时期难得的明君,却只活了36岁,否则会有更大的作为,他的那句“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至今让人钦佩不已!这次灭佛在全国大一统、走向封建制度巅峰的前夕。

齐亡后,北周统一了北方大部;周武帝(公元578年)死后,子继位,杨坚辅政,又宣布恢复奉行佛教。次年(公元581年)逼帝禅位,杨坚自立为帝,建立隋朝。

唐武宗灭佛

第三次法难,盛唐时期,佛教发展很快,寺庙由政府赐田,并给以免税、免役等特权,从而使佛教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如五台山的寺庙就猛增到近三百六十余座,僧尼人数最多时近万人,这时的五台山就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也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

尤其武则天执政时期,更是佛教的黄金年代,佛教居其它宗教之上,此时,社会上几乎形成了崇佛学佛热,社会人士大多数信佛,甚至有的弃官出家当了和尚。寺庙经济也急剧增加,据史料记载,寺院和地主财富,几乎占天下财富的十之七八。

面对寺院经济和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致使国家财政吃紧,正当唐武帝束手无策之际,反佛代表人物唐奕站出来,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揭露和批判佛教宣扬的唯心史观,并一针见血地说:人的“生死寿天”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他还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代表人物编为“高识传”作为反佛斗争的武器。

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的第十五任皇帝)登基。此时,佛教势力的影响十分强大,全国大中型寺院将近5000座,小型庙宇更是多达40000余座,僧尼近30万人,寺院奴隶达15万人。全国寺院占有良田数十万亩,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对封闭的庄园,寺院内部的经济大权掌握在住持手中。僧尼们极少耕种,而是靠农民耕种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和发放高利贷作为经济来源,这种做法使寺院经济得以迅速膨胀起来,以至达到了“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程度。在朝廷内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有司徒、司空、国公等一类的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而参与军机事务,涉及国家军事机密:至于那些虽无官爵但与权贵交往密切因而气焰嚣张的僧人,更是屡见不鲜。

由于僧侣队伍日渐形成的政治势力,冲击了正常的国家政治秩序。加之大量青壮年为了逃避赋税徭役,纷纷投奔佛寺,使国家兵源日趋紧张,财税收入日益减少。对此,朝中大臣们十分憎恶,刚刚登基的唐武宗也感到担忧偏好道术的唐武宗登基后不久,即召请道士赵归真等81人入宫,在三大殿修金箓。第二年6月庆阳节,武宗又设斋请僧人、道士讲法,结果两名道士被赐紫,释门大德却什么也没得到。这本来只是桩不起眼的小事,然而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经发出了:新皇上不喜欢佛法。在中国传法的天竺国僧人闻此极为不满,未经同意便擅闯内宫,面见武宗请求回归本国。见他骄狂的模样和举动,武宗大怒,当即诏令将天竺僧人收禁5日,不放其归国。天竺僧人的狂放傲慢,在武宗心中埋下了最终灭佛的种子。

唐武宗本来对佛教就很厌恶,这样下来,就更助长了他灭佛的决心。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势力,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造就了“会昌中兴”。他本人崇信道教,深恶佛教,又因,财政紧缺,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很快,一个接一个对僧人们发难的诏令由皇帝签署、发布,一桩接一桩的灾难降临到佛教徒的头上:从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开始没收寺院财产。公元843年,唐武宗下“杀沙门令”,仅因为谣传有藩镇的奸细假扮僧人藏在京师,被京兆府在长安城中打杀而死的裹头僧就有300余人;接着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全国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又令限期拆毁全国寺庙4600座和私立僧居四万多所,如五台山仅留下一个偏僻小庙南禅寺,命令僧尼全部还俗回家,使佛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这就是佛教徒称之为的“会昌法难”。但由于当时地方上藩镇割据,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例如如河北三镇就没有执行;有的地方执行命令不力,各地毁佛规模不一。

周世宗灭佛

第四次法难,是“五代十国”末期的公元954年,五代十国中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后周世宗继位后,他吸取了历史上前三次的灭佛经验教训,在经济、政治及军事方面进行了整顿、改革后,对灭佛没有采用暴力手段,而是通过行使政府职能。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下诏:恶僧尼耗硕天下,非敕额者悉废之。上都、东都两街各二寺,每留僧30人,天下节度使、观察使治所,及同州、华州、商州、汝州各留一寺,列三等,上留僧20人,中留10人,下留5人。余僧、尼、大秦穆护、妖僧皆勒归俗。寺非留者,令立毁撤,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茸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还俗僧尼261000人,收寺院奴婢15万人。同样,这次灭佛也是发生在国家统一,经济迅速发展的前夕。废除全国寺院30360所,僧居两万多处,迫使僧尼还俗回家,自谋出路,并令将寺庙铜佛全部熔毁铸钱,国家铸钱是为了利于商品交换和促进经济发展。

后周世宗灭佛,五代十国的其他国家也有小范围的禁佛,但由于隋唐佛教的盛行,效果都不大。特别是世宗下旨废除佛像时,在镇州有一处观音菩萨庙很灵验,无人敢动,世宗亲持大斧前往该处砍毁菩萨胸口,确立了皇权大于神权。

总之,后周世宗的这些重大举措,对当时经济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都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这位封建君主正处在大势将去的“五代”末期,执政不到六年,就被(宋)赵匡胤灭亡了。后周世宗柴荣是,他在位仅仅六年,但文治武功成就极高,一举扭转了唐末以来社会的颓势。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极高,称赞他为“五代第一名君”,要不是他英年早逝,赵匡胤和北宋就不可能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这两位英主不死不是幼主继位中国历史将会改写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自今不许私度僧尼,及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无敕寺舍并须停废。……此年废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存者为二千六百九十四所,以所毁铜佛像铸钱。”由此可见,柴荣在位时也兴起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只不过相对比较温和,保留了不少寺庙。

四次灭佛的影响

那么我们从佛教史上的“四次”法难和其它一些相关的问题应如何看待呢。

佛教有些教义也让皇帝很不满,比如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显然不符合统治者的思想的,凭什么你犯了罪悔改了就不追究责任了?事实上不少犯罪者都逃进了寺庙寻求庇护,士兵们碰到这种情况也不知所措,佛门境地总不能动手吧?总之佛教的种种做法导致统治者一言不合就要“灭佛”,而道教因为是本土宗教,有着天然的政治正确性,这也是他们始终安然无恙的原因。

从封建君主的灭佛看,都有因有果,并非无缘无故,也非一时心血来潮。客观些讲,也是形势所逼。就连现在的一些佛教高僧也认为当时“三武一宗”灭佛运动是对的,因为当时的佛教确是有点太过了,你出家人好好修行就行了,搞什么经济活动,要什么庙产,要什么皇帝赎金啊,你看现在的寺庙,就那几间大殿,其他的田地都没有。

这四位大规模灭佛的皇帝很明显都是非常有作为的明君,都在自己执政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他们灭佛的原因是脑子抽筋、一时兴起,而他们之所以顶着骂名乃至天谴的压力灭佛,都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而灭佛之后取得的效果也证明了他们的行动是有意义的。而深入分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在给百姓带来信仰,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

虽然“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百姓的反抗意识,稳固统治者的政权。但发展壮大的佛教徒也一度与朝廷分庭抗礼、不畏皇权,甚至干预政治、组织叛乱。仅仅在北魏时期就发生过沙门慧隐、沙门法秀、沙门司马惠御和“法庆之乱”等多起佛教徒组织的叛乱。佛教一度成为阴谋者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甚至有引发政教合一的趋势。

早期佛教传播规模不大的时候,对于经济的影响不明显。但随着佛教传播规模越来越大,信徒越来越多,它对于经济的负担就凸显出来了。佛教僧侣和寺庙不需向朝廷纳税、不必服徭役,而众多的寺庙不仅占据大量的人口和土地,而且内部也逐渐发展出剥削制度,大量的人口依附于寺庙,开始承受寺庙统治阶层的剥削,而且他们的剥削程度甚至远超朝廷的赋税。此外,统治者因信奉佛学往往会大兴土木,修建佛堂、庙宇、雕像,这本身也是对民力的一种浪费。可以说,古代的贫苦百姓不仅要承受朝廷的负担,还要承受沙门的负担。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成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加上本土又诞生了影响力同样很深的道教。而佛教无论教义如何,终究是外来文化,在很多习俗、理论上与中国传统儒学、道教格格不入。例如,儒家《孝经·开宗明义》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佛教则讲究“六根清净”,出家为僧必须要剃光头发。佛教文化如果不能根据中国传统做出改变,势必会遭到统治者的抵制。

“三武一宗”灭佛虽然略有差异,除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做法过于粗暴,出现了屠杀僧侣的流血事件之外。历次灭佛行动的方式都是拆毁寺庙、佛像,财产充公,僧众强制还俗后遣散。而达到的效果也基本相似:增加了朝廷的兵员和纳税人口及土地,增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缓和了寺庙统治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本土文化,根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在中国古代生根发芽的可能性。

不过,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终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灭佛行动仅仅只是纠正佛教发展中的一些弊端,并不能根除佛教在的传播。但是,佛教文化为了便于在中国生存,还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发展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如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等。

浅析“三武一宗”灭佛事件背后,那些发人深省的诸多原因

一、目前来说,我国的五大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就这个排序而言,便可轻松看出,佛教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宗教团体,其影响力很广。可以说,全国各地,佛教寺庙广布,几乎是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二、一般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佛教是东汉时传入我国的。起初其影响力很小,只是后来,经过不断的中国化改造,才慢慢发展壮大,直至兴盛的。显然,佛教之所以能在我国兴盛,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肯定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1)首先,主观上,佛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团体,自从其进入我国后,就一直都在进行中国化改造,不断地去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的国情。

a.虽然,起初的佛教,被我国早期的民众当作和道教差不多,但是佛教很快就进行了自我调整,向着百姓需要的方向,去演变了。说白了,就是要创造出,百姓喜欢的模样。

b.儒学是官学,本身也不喜欢佛教,诸如韩愈等文人反佛,时常有之。但是聪明的佛教,总是能不断去调整自身,逐渐地做到被儒家所容,并最终和儒家文人做朋友。

c.总之,佛教的中国化进程,足以说明中国化后的佛教,是有大智慧的。当然,佛教偶尔也会犯大错,这个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说。

(2)其次,客观上,东汉末年的,以及后续很多封建朝代的动荡局势,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土壤。

a.以东汉末年为例,彼时,局势动荡、天灾时有、战争不断,彼时的景象,真可谓是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厌战情绪浓重。

b.而两汉时期,我国的儒学、儒家,基本等于被困在了,学术和皇权争斗之中,自身很是尴尬。也就无暇顾及百姓的死活和感受了。于是乎,百姓不仅是身体疲劳和辛苦,心中也更加苦闷起来。

c.说白了,就是精神方面,失去了信仰和方向,没有排解苦闷的精神粮食了!反过来,这就间接造成了,百姓愈发地对政府和儒家学者,失去了信心。

d.至于我国本土的唯一的道教,因为儒学是官学,其本身就很难参与政治,加之还要忙于修道,就更少关心政治了。也就谈不上,能够影响到整体的大范围的百姓的命运和心理了。

e.既然统治者、儒家、道教,均无暇真正顾及百姓的死活和心理。显然,在这个近乎真空的时期,正是宣扬佛教的大好时机。

f.毕竟,佛教宣扬的是众生平等、和平相处,提倡慈悲济世、普度众生。对于身心俱疲,且有反战情绪的,东汉以及后续的百姓来说,这不正是自己需要吗?

(3)再次,客观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是支持佛教的。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梁武帝了,其甚至被称为菩萨皇帝。而灭佛的皇帝,一共就那么几位,跟支持佛教的皇帝总数比起来,确实是少之又少。

三、当然,说到菩萨皇帝--梁武帝,会有很多人认为,梁武帝虽对佛教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却也间接造成了“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事件”。

(1)为何这么说呢?只因,在梁武帝之后,很多的统治者都看到了,梁武帝时,因为崇尚佛教,大肆发展佛教和寺庙经济,导致了国家乱象丛生。

(2)所以,梁武帝之后的统治者,都对佛教的发展,持较多的负面观点,甚至是深恶痛绝!要说哪些皇帝讨厌佛教呢?这其中,肯定是首推“三武一宗”了。

(3)所以,理论上,就是梁武帝开的坏头,导致了很多皇帝,对佛教非常警觉,并间距促成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4)也因此,有很多人说梁武帝,对佛教贡献其实不多,甚至,有传言,达摩祖师也是这样认为。

四、其实,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的命途多舛的。在说完佛教,在我国能够兴盛的大致原因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佛教在进行中国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曲折和坎坷。以及佛教为何会遇到这些曲折和坎坷。

五、话说,在我国历史上,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主要的曲折和坎坷,主要有四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事件”。其中的三武,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即后周世宗柴荣。

提起此四次“灭佛”事件,相信佛教界的朋友们,对此,肯定不陌生,肯定是知道的。可以说,这四次事件,对我国佛教界的来说,真的犹如晴天霹雳,打击肯定是巨大的!

六、那么试问一句,这四位封建统治者,为何要大肆灭佛呢?他们灭佛的主要原因,又是因为什么呢?到底有哪些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这四位统治者要灭佛呢?今天,我们不妨来简单梳理一番。

(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要灭佛呢?不外乎是以下的,几个主客观原因。

a.首先,主观上,由于佛教(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且因此时,佛教规模较大。故而,彼时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政权和经济利益。

b.其次,客观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有立志武功的需要,而大量的人口,入了佛门,显然是影响其,发展军队武功的需求的。

c.再次,客观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信任崔浩,而崔浩则信封道教,故而打压佛教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2)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何要灭佛呢?不外乎是以下的,几个主客观原因。

a.首先,主观上,彼时,佛教贪心,大肆扩张,致使有寺庙近三万所,僧众近二百万人。由此,产生了诸多影响,诸如僧徒滥杂,寺庙大肆敛财,灾年,竟敢放高利贷,且侵占农田。另不劳而获,且可避税和劳役,蛊害百姓等。说白了,就是说佛教寺庙太多,佛教经济,严重干扰社会经济,佛教徒太多,严重影响国家人口和民心!

b.其次,客观上,北周武帝宇文邕,尊崇儒家,所以打压佛教,也就可以理解了。

c.再次,部分佛教寺庙包庇奸人,成为了不法之徒的保护所,密谋造反,也间接促成了灭佛事件。

(3)唐武宗李炎为何要灭佛呢?不外乎是以下的,几个主客观原因。

a.首先,主观上,由于佛教寺院土地,是不缴纳课税的,且僧侣免除赋税和劳役。如此一来,寺庙及寺院经济的过分扩张,最终,寺庙近4600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近40000所。显然,这已经严重损害了,彼时唐朝的国库收入,对政权和社会经济,均产生了严重威胁和巨大影响。

b.其次,客观上,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深恶佛教,灭佛便有了动机。

c.再次,客观上,因佛教经济大肆扩张,甚至,都影响到了普通地主的利益,故而很多大家族及利益相关的官员,也都建议唐武宗崇灭佛,间接增加了唐武宗灭佛的信心。

(4)周世宗柴荣为何要灭佛呢?不外乎是以下的,几个主客观原因。

a.首先,主观上,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彼时藩镇割据的局面继续扩大,全国连年征战,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国民经济凋敝,百姓无路可走,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入佛门,佛门迅速发展。最终,强大的佛教寺院,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税收、兵役和徭役等,矛盾一触即发。

b.其次,客观上,显然和前面几位一样,周世宗柴荣也不喜欢佛教,甚至是深恶佛教,灭佛便有了动机。

七、显然,通过分析“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这几次灭佛事件的导火索,都是因为佛教有些贪心,大肆扩张寺庙及寺庙经济,致使当时的国家财政等利益受损,甚至是威胁到国家统治,继而,引起了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显然,彼时的佛教组织,无太多自知之明,他们忘记了,其实自己是有一条红线,不能逾越的,那便是封建国家和统治者的利益。

(2)说到底,佛教是必须要接受封建统治者的领导的,佛教影响力再大,说破了天,也必须要牢记这一点。而“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事件”时期,佛教显然是忘记了,这一点,而且是忘记得很彻底,所以遭致大祸。

(3)故而,“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事件”对佛教的影响,其实是极其深远的!在接连遭到大肆的破坏后,佛教肯定会反思,会从中吸取了教训。即要尽可能避免破坏国家经济,少跟国家争夺劳动力,更不能威胁国家统治等等。

(4)毕竟,一旦忘记这些红线,说不一定哪一天,又会被封建统治者盯上,到时又是遇上,灭顶之灾。

(5)此外,在这几次灭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儒学和道教的身影。

a.其中,儒学大多数时候是官学,与统治的利益基本一致,他们肯定会维护国家和统治者利益,两者近乎一体,基本不存在谁反对谁,谁威胁谁,这个很好理解。

b.至于道教嘛,则比较特殊,他们偶尔会强盛,比如元朝时,道教势力遍布全国,会对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多数时候,道教还是倾向于默默无闻,对国家的影响力嘛,比不上佛教,更难以匹敌儒学。

c.因为道教在历史上,是本土教派,且几乎没有威胁过国家和统治政权,所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对道教的印象,相对于佛教来说,是要来的积极不少。

八、大概就是因为,在我国历史上,佛教有多次威胁到了,封建国家的统治、经济和劳动力等,而道教相对来说,好上很多,几乎是没有。故而,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即:“佛教,盛世开山迎香火,乱世封山避世;道教,盛世闭关修行,乱世下山救世。”

(1)当然,这句俗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绝对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无论是佛教也好,道教也罢,在历史上,都有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的时候。这个例子,其实很好找,笔者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查一查。

(2)所以,在封建社会,无论是道教也好,佛教也罢,都必须谨记,要维护国家统治、国家经济等,要与统治者步调保持一致。而一旦忘记这一点,偏离这个轨道,触碰红线,必将受到严厉打击。正所谓:“伸手必被捉,抬头必被打!”

(3)好现象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哲学,都能够较好地处理与国家和统治者的关系,所以“灭佛、灭道事件”,也就几乎看不到了。

(4)对了,说到“灭道事件”,也许有人不熟悉,但是笔者可以告诉你,北周武帝灭佛的时候,顺带“灭道”了,感兴趣的可以去自己查一查。

文革灭佛:极乐寺文革惨状僧人举“佛经放狗屁”示众

佛教有很多被视为圣物的东西,在佛教徒心目中,它们件件皆是无上的至宝,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一般民众也有一定的崇敬之心。哪怕是被冠以“强盗”的部分探险家、侵略者对此类生物也会敬畏三分。但在文革期间,在红卫兵那里,这些全是牛鬼蛇神,是蛊惑、诱骗人心的封建产物。图为1966年8月24日,哈尔滨极乐寺被捣毁,山门前开起批斗会。(图片摄影:李振盛)

极乐寺被一群红卫兵捣毁,寺庙墙上贴满了标语,红卫兵勒令僧人们举着“什么佛经尽放狗屁”的大横幅在寺院门前示众。(图片摄影:李振盛)

被砸烂的金刚像(图片摄影:李振盛)

他们要拆毁旧世界

佛像也要被批斗

评论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佛国灭亡,没见过佛国强盛的,曾经南朝四百八十寺也不曾见保住南朝半片疆土。

天天诵经念佛能打败敌人么?

三武一宗灭佛,都是英雄,可是下场都不好。太武死于宫廷政变,周武唐武柴荣都是壮年病亡,不过四次灭佛都在短期大幅提升了国力,太武击溃了南朝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自此奠定了南北朝北强南弱的局面,周武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武灭佛增加了国力为之后宣宗的中兴奠定了基础,柴荣击败了辽国,打残了南唐北汉,为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萧衍信佛,南梁五帝个个死于非命。一个王朝所有皇帝都这么惨,绝无仅有。宋齐梁陈皇帝平均年龄只有37岁最长寿者86岁

还有李煜,后期也是信奉佛教,下场也是悲惨。

北周武帝,后周武帝都是一代明君,旷世人杰,可惜都是三十五六岁去世,否则哪里有杨坚、赵匡胤的故事!

确实宇文邕与柴荣境遇太相似,可惜赵匡胤不如杨坚。

周武帝既然是好皇帝,是明君,为百姓谋福,这么大的功德,都低不了诸罪么?

再多活几年杨坚命就完了,杨坚他爹是大汉族主义,杨坚小时候就有很多称帝的预言。不过宇文周还是要灭亡的,北周建立之前的邙山之战就注定了鲜卑政权的灭亡。

学习佛法首先要修清净心,不然佛经里的故事会使人入魔的,不要老想着到西天极乐世界去享福,做人比神仙自由!

佛教避世灭世,倘若世人皆信佛,不近女色人类还怎么繁衍?那些灭佛的都是因为当时佛教和寺庙的盛行大多人出家,不耕田不打仗只念经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你就算好事做尽,佛说该要香火钱就要香火钱,一分不少,还是我道家好。

就是传播的过程中出了偏差,佛陀的宇宙观,利益众生的大乘精神,都是世间至宝!人眼中的宇宙和蛇眼中的宇宙不一样。色即是空。我们知道的宇宙是人的宇宙。换一个生物感觉又不一样了。

每次灭佛之后不久就是大一统的局面,宗教可以用来教化但是不能用来统治,东方文明的延续就是因为宗教只能是政权的附属品才得以传承。看看西方世界一次大的宗教改革就是一场轰轰烈烈武装革命。

灭佛后其报应之惨、之残,众生视后不可不慎之、慎之。

更多文章

  • 权臣加九锡距离帝王半步之遥 有些人想要受十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权臣,加九锡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是诸葛亮写给另一位顾命大臣李严的亲笔信中说的,这封信还被收进了《诸葛亮集》。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北定中原消灭曹魏,斩杀了伪帝曹叡,到时候咱们一起加官进爵,别说是九锡之礼,就是十种礼器

  • 洪承畴和范文程算是清朝开国功勋,还是汉奸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汉奸?

    饱受争议的范文程,到底是贤臣还是叛徒?范文程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号称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大臣、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文程是个很有能力和才华的人,十八岁考取了秀才。范文程为清朝出谋划策,计取中原、平定江南,可以说,没有他们充当带路党,清朝是不可能轻易定鼎中原,统一天下的。关于范文程的归清过程,清官修文

  • 北宋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 “金匮之盟”是否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宋,烛光斧影,金匮之盟,宋太祖,宋太宗

    宋太祖之死,与千年来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事件有关。所谓“烛光斧影”事件,源自于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曾驾御太清阁望气,当夜天气晴朗,星斗明灿,看得正高兴,突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于是移驾下阁,命宫人开端

  • 皇权专制极高的清朝 皇帝都要遵守的“祖宗家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皇权,专制,清朝,皇帝,祖宗家法

    清朝时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按照一般人的设想,此时清朝的皇帝应该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束缚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皇权此时虽然很强大,但仍是受束缚的,甚至一定程度来说这种束缚的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皇帝也不得不守这些“规矩”。而这束缚皇帝

  • 北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朝皇后,北魏皇后,东魏皇后,西魏皇后,北齐皇后,北周皇后

    北魏皇后一、神元帝拓跋力微(追尊)皇后(追尊):神元皇后窦氏(?-248年)魏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妻子。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追尊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窦氏为神元皇后。(追尊)二、文帝拓跋沙漠汗(追尊)皇后(追尊):文皇后封氏(?-?)代桓王拓跋猗卢的生母。北魏建立,追尊拓跋沙漠汗为文帝,封氏为文皇后。(

  • 刘邦8个儿子,在他死后八个儿子几乎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儿子,刘邦,帝王子女

    帝王无家事!皇帝家再小的事,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古来皇帝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身后之世却很难安稳祥和,毕竟或是地位被觊觎,所以仇家纷纷起来反抗,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子嗣不堪重用,家族内部混战一番,能够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看,生在帝王家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又或是一则惨事,并不值得炫耀。

  • 谥号本来能够体现皇帝功勋 李隆基把他玩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谥号,李隆基,唐玄宗

    谥号是怎么被玩坏的庙号制度从商朝开始,皇家非常谨慎,拿两汉来说,整个二十余帝,有庙号者不过七人。但没有庙号,也得称呼上一代皇帝啊!有人说了,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谥号,用谥号是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办法。唐高祖李渊去世后之后,李世民为了赞扬自己父亲开创唐朝基业的功德,追尊李渊为“太武皇帝&rd

  • 谁是古代最没有节操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没有节操的皇帝,皇帝

    这真不是1+1=2,没有标准答案,现列几位:一、后梁太祖朱温扒灰儿媳朱温早年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抗唐朝,后又投降唐朝镇压叛军,再后杀死唐朝皇帝,55岁建立后梁。称帝后作威作福,不理朝政,荒淫无度,乱伦成性。面对后宫佳丽无数,依然不够满足,在大臣张全义家养病期间,竟将其妻女全部奸淫。趁诸子在外统

  • 龙是帝王象征,为何宋朝皇帝不穿龙袍穿红色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龙袍

    在我们的印象里,皇帝的龙袍都是大黄色的那种华丽衣裳,其实不然,从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后,历朝历代的龙袍格式都不相同,比如大秦以水德立国,水德为黑,故而龙袍为黑色,随后汉文帝短暂用了黄色龙袍,不过后来他认为大汉以火德代水,于是将龙袍换成了红色,隋唐时期黄色龙袍开始为统治者中意,不过在这个时候普通人一样可

  • 尧舜之事当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尧舜之事,禅让

    据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志得意满地对大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可见他认为禅让是块遮羞布,本质上就是篡位。对于尧舜禅让之事,很早就有人怀疑它的真假,韩非子甚至认为事实上是“舜逼尧,禹逼舜”,都是些“人臣弑其君者也”。他认为即使是真的自愿禅让,也不值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