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每个封建王朝都希望能够千秋万代。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周朝、汉朝这样历经数百年的王朝,也有秦朝、隋朝这种短命王朝。纵观历史上的短命国家。其中,就秦朝、隋朝这样的“二世而亡”的国家,通常是第一代国君开国立业,等到第二代就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到战乱,乃至走向灭亡。那么,除了秦朝和隋朝这两个“二世而亡”的国家,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国家活不过二代呢?
不论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割据一方的偏安政权。长寿者不过传承十余代、国祚二三百年;短命者甚至只传承一二世、国祚最多几十年。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二世而亡的朝代。
一、秦朝,共传二世,享国14年
公元前768年,秦国正式建立。春秋时期,虽然秦国全据关中、称雄西部,但是,综合国力依然远远落后于东方诸侯。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主持下进行了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六代人的努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王朝。因为没有经验可供参考,所以,秦始皇继续沿用法家思想治国、没有休养生息。因此,秦朝刚刚统一就埋下了灭亡的伏笔。所有人都敬畏秦始皇,所有的矛盾被掩盖起来。胡亥即位后,荒淫无度、滥用民力,并任由赵高垄断朝政和清除异己。秦始皇在位时期被掩盖的矛盾迅速激化并猛烈爆发出来。最终,秦朝灭亡。秦朝共传二世,享国14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规范,创立了帝制和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彻底打破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统一文化风俗,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结束了五百年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因此,历史上有“百代都行秦政法”的说法。秦始皇做了那么多事,为的是什么?他为的不是天下百姓,而是自己的权力欲,他以为自己打下的江山是铁板一块,想千秋万世地做皇帝,想让子孙世世代代统治中国,但结果如何?二世而亡。到秦二世的时候,天下百姓就开始造反,秦二世被杀之后秦王子婴继位,过了不到两个月,刘邦带领十万大军攻入咸阳,子婴为了保护咸阳百姓,向刘邦投降,秦朝随之灭亡。这就是秦始皇强力统治的结果。中国在两千年里只有七个“二世而亡”的朝代,秦朝便是其中之一。
秦朝灭亡适得其所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攻齐,齐王田建听从齐相后胜建议,手捧印信向秦军投降。自此,长达五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被终结,华夏大地迎来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大秦一统之后,始皇帝嬴政为了巩固统治,施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书同文,车同轨,收缴天下兵器于咸阳。
同时为了防止六国贵族图谋复辟,天下重现割据,始皇帝将六国贵族及富豪强行迁至咸阳,使他们远离故土,以便监视。为了控制偏远的岭南之地,始皇帝接受了赵佗的提案,从秦关中地区征调五十万百姓,前往岭南地区拓荒。
始皇帝在秦先人的基础上,将庞大的秦帝国变成了一个完美运作的国家机器,然而始皇帝身死后,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竟然在数年间分崩离析,二世而亡。究其根源,无非是以下数点。
岭南迁徙关中空虚。
“赳赳老秦,慨慷赴死”,自秦献公以来,无数老秦人之所以能前赴后继、不畏牺牲、战胜千难万险、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根本原因都在于他们心中那份秦人东出的理想。
但是秦一统六国之后,老秦人心中的那份热血也被天下太平的大势所泯灭,本该在家乡安度余生的他们,却被始皇帝要求迁徙至千里之外的岭南拓荒。
五十万的秦人被迫远离故土,大量原六国百姓以及贵族却涌进了秦王朝的核心地带,导致了秦关中地区的空虚,一旦战乱爆发,核心地带的原六国贵族及百姓必定响应,始皇帝的迁徙政策,反而极大削弱了秦中央政府对关中地区的控制力。
军功机制后患无穷。
自秦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功勋爵制度。春秋战国时代,秦国通过征伐六国,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资源以及土地,这些战利品不仅可以充实国库,同时也可以奖励获得军功的士卒。然而在秦一统天下之后,而始皇帝为了巩固秦帝国的根基,击匈奴,筑长城,大量民夫被征赴至前线。
这些举措,虽然能保证秦帝国不受外侮,但同时也加大了帝国的内耗。而这些被征赴至前线的民夫,他们早已享受不到秦国那套军功勋爵机制的激励,迎接他们的只有无尽的徭役与沉重的赋税。
不知变通政策死板。
秦通过贯彻法家思想,历经数代秦王,终于将秦国打造成一尊所向披靡的战争机器,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争机器的使命也应该随着完结。但是始皇帝及秦国高层决策者却错估国内形势,在应该无为而治,发展生产的阶段选择沿用严刑苛法,大兴土木。
说到底,秦朝前进的方向,是要将一个以战争为中心的国家转变为以统治为中心的国家。但无奈的是,秦朝政府的统治者没有意识到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
虽然嬴政在任期间,能通过自己的执政能力来控制整个国家,但是一旦嬴政驾崩,无法出现第二个政治强人的情况下,国家只会陷入动乱与分裂之中。
鱼目混珠胡亥继位。
嬴政为君的36年间,没有立后,也没有确立太子,这位千古一帝在史书的记载中,更像是一位为政治和统一而生的工具人,这或许和他年轻时所经历的嫪毐之乱有关。
在扶苏公子向嬴政表达出要施行仁政的谏言时,震怒之下,始皇帝将这位他最欣赏的儿子贬谪至北境戍关。
公子扶苏作为最优秀的继承人候选者,在关键时刻离开京畿,意味着其再无机会在朝中培育自己的势力,也再无机会继承大统。纵然始皇帝驾崩前指定扶苏为继承人,但是身边的宠宦赵高与宰相李斯联手矫诏,扶植公子胡亥登基。
并假传圣旨逼令公子扶苏自尽,被愚孝驱使的公子扶苏不假思索,吞药自裁。自此,秦帝国朝政被权宦赵高及权臣李斯所把控,前途本就不太明朗的秦帝国,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总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灭亡不禁让人扼腕,但是无视历史发展规律,强行与天下大势对抗,不愿改变自身政策,不愿向统治方向转化,秦朝的灭亡也是必然。
但是秦帝国的灭亡,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秦亡汉兴,汉初在黄老之学的思想加持下,走上了一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仁政之路。也许正如孙皓晖在《大秦帝国纵横》中写道:于子孙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二、蜀汉政权,共历二帝,享国四十三年
蜀汉:刘备到刘禅
从曹操口中的编席小儿,到蜀汉国的开国皇帝,刘备的一生虽然没有秦始皇精彩,但已经足够励志。公元211年,蜀汉在益州和汉中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不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的战略空间被大大压缩。尽管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延缓了魏军的集中,利用攻势防御为蜀汉多撑了一段时期。但是,刘禅即便不昏庸,也无法改变蜀汉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全面落后,加上百姓对于统一的渴求,蜀汉在263年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公元221年,汉室宗亲刘备在四川称帝,延续汉祚,史称“蜀汉”。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伐吴,在夷陵惨败。不久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诸葛亮辅政时期,蜀汉政治清明,国力得到恢复。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接任,维持了蜀汉的平稳。费祎死后,姜维总督军事。姜维多次北伐,虽然取得一定成果,却大量消耗了蜀汉的国力。而且费祎死后,刘禅也开始贪图逸乐、重用宦官、不理朝政。公元263年,曹魏进攻蜀汉。钟会在剑阁与姜维对峙,而邓艾则绕过剑阁出奇兵直扑成都。面对魏军,刘禅不敢抵抗,率众出降。至此,蜀汉政权灭亡。蜀汉共历二帝,享国四十三年。
三、隋朝,共传二世,享国37年
公元581年,杨坚逼迫北周静帝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北周灭亡,隋朝建立,杨坚是为隋文帝。公元598年,隋文帝攻灭南陈,完全统一全国。隋文帝在位时期,休养生息、全面改革,天下大治,史称“开皇盛世”。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隋炀帝即位之初,南平占城、西讨吐谷浑、修大运河、整顿边防,一度延续了开皇盛世。但是,隋炀帝好大喜功,完全不顾惜民力。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炀帝连续三次征讨高句丽。因为好大喜功、胡乱指挥,三次征讨不仅没有取得成果,反而损失惨重,并彻底激化了国内矛盾。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弑杀,隋朝灭亡。隋朝共传二世,享国37年。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实乃共有7个皇帝4个傀儡
四、前蜀,共历二主,国祚18年
前蜀:王建到王衍
王建一开始是唐朝的禁军将领,公元886年,王建被调到壁州做刺史。公元891年,,王建趁乱攻占了成都地区,基本实现了对川蜀之地的掌控。公元902年,和刘备的蜀汉国非常相似,这王建也向汉中地区发动了进攻。公元907年,王建不满足唐朝册封的蜀王,决定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蜀,这就是历史上的前蜀。公元918年,王建逝世后,儿子王衍成为第二代国君。七年后,王衍就向后唐庄宗李存勖投降,标志着前蜀国的灭亡。
公元881年,黄巢攻占长安。因为护驾有功,忠武军将领王建开始崭露头角。不久后,王建拜宦官田令孜为父。在田令孜提携下,王建被任命为利州刺史,开始有了自立的资本。公元891年,王建控制了整个西川。公元897年,王建征服东川,全据整个巴蜀。公元902年,王建攻占汉中。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于是,王建也在四川称帝,定国号为“蜀”,史称“前蜀”。王建称帝后,因为没有大的战争,所以四川的社会生产比较稳定,百姓能够平稳生活。公元918年,王建死,其子王衍即位。王衍即位后,荒淫奢侈、政治混乱,前蜀开始衰弱。公元925年,见有机可乘,于是后唐发兵攻蜀。没多久,后唐军就攻至成都城下,王衍出降,前蜀正式灭亡。前蜀共历二主,国祚18年。
五、五代中的后蜀、后晋、后汉
后蜀:孟知祥到孟昶
前蜀、后蜀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在后唐将前蜀消灭后,孟知祥成为新一任的西川行政长官。在镇压反叛将领李绍琛,孟知祥治理下的成都得到安定。公元934年,孟知祥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后蜀国。相对于秦始皇的后代胡亥,这孟知祥的儿子孟昶颇登基后发愤图强,一度让后蜀维持了三十年的和平与稳定。不过,因为晚年的生活昏庸无道,孟昶在公元965年向宋朝投降。
后唐攻灭前蜀后,孟知祥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后,后唐爆发内乱,无力顾及四川,孟知祥产生割据的野心。公元932年,孟知祥攻占东川、全据巴蜀。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帝,仍以“蜀”为国号,史称“后蜀”。不过,称帝半年后,孟知祥就病死,其子孟昶即位。孟昶即位之初,能够厉行节俭、休养生息。但统治后期,孟昶生活也开始腐化奢侈,且政治也混乱不堪。于是后蜀国力开始衰微。公元964年,宋太祖发兵攻蜀。次年正月,孟昶投降,后蜀正式灭亡。后蜀前后仅二帝,享国30年。
后晋:石敬瑭到石重贵
公元963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为了获得契丹在自己称帝上的支持,甘愿赠送幽云十六州。这一年,晋国建立,为了司马炎建立的晋朝相区分,所以被史学家称之为“后晋”。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继位国君。公元947年,在契丹的攻打下,石重贵被迫投降,标志着后晋的灭亡。
公元936年,为了避免权位被剥夺,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发动叛乱。因为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所以,契丹全力支持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没多久就攻入洛阳,灭亡了后唐,建立起后晋。公元942年,石敬瑭病死,养子石重贵即位。石重贵不愿意当屈辱的“儿皇帝”,所以即位后不久就与契丹爆发冲突。但因为用人不当,契丹最终杀入开封,俘虏石重贵,后晋灭亡。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享国12年。
后汉:刘知远到刘承佑
在后晋灭亡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抓住契丹士兵大肆抢掠,失去民心的机会,在太原地区登基称帝,国号为汉。为了和西汉、东汉相区别,所以在后世被称之为后汉。公元948年,刘知远的第二个儿子刘承佑继承皇位,三年后,汉隐帝刘承佑遭到郭威的反叛,并被溃军所杀。从公元947年到公元951年,后汉的统治时间不过五年。
后晋灭亡后,契丹残酷暴虐、不得人心,引起中原人民全力反抗。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起后汉政权。不过刘知远短命,称帝一年后就病死。刘知远死后,儿子刘承佑即位。为了大权独揽,刘承佑大肆诛杀功臣,这引起了郭威的不满。公元951年,郭威发动兵变,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起自己的后周政权。后汉一共传两世,享国不到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正统王朝。
对于以上七个只经历两代皇帝的国家,只有秦朝和隋朝可以说是相对统一的国家,而余下五个基本都是地方的割据势力。其中,蜀汉、前蜀、后蜀这三个国家都是以今天的四川地区为根据地,这也体现出巴蜀地区易守难攻的特点。不过,偏安一隅的国家终究活不长,因为真正能守卫国家的不是地形,而是人。
深究这些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无一不是立国后不久,第二代君主就开始贪图逸乐、昏庸无道,进而导致朝政混乱腐朽、百姓生活极端困苦,最终使得王朝短命夭折。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
两个二世而亡的大一统王朝
提到秦朝,隋朝,不可避免的会将两者进行比较,这两个王朝同样是久乱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同样二世而亡,同样留下了震撼世人的超级工程……
一、从分裂走向一统
秦朝之前东周末年,春秋战国,乱世纷争。
隋朝之前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战火纷飞。
秦始皇一统六国,正式开启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分裂的历史。
同样,隋朝统一全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又存在着第二段长达三百年的大分裂时期“十六国和南北朝”。杨坚通过禅让的方式取代了北周政权,结束了这段大分裂的历史,从这一点来看隋秦两朝无疑是极其相似的。
二、政治体制奠基人
秦朝废除了夏商周以来的封建制度,在整个中原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政权。这种制度的好处不用多说,对后续的各个朝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朝意识到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造成的政权更替,从隋文帝开始就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性的设立了科举制度,使普通百姓和寒门子弟有可能进入统治阶级上层,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国家统治权力的垄断。隋朝还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成为权力中枢所在,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分管不同政务的部分直到清朝时依然在沿用。
三、修长城开运河
秦朝统一以后,为了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秦始皇在原先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又大修长城,西起甘肃省岷县,东抵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口,初步奠定了万里长城的雏形。长城此后也成为历朝历代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工程,在明朝再次得到大规模的重修,最终在清朝时才失去其作用。什么是长城?了解中国象征万里长城的前生今世
隋朝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起点,南达会稽,北至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途径7个省市,和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相通,这条大运河的贯通对古代的漕运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运输效率不高和困难的情况下,大运河的贯通毫无疑问的促进了隋唐以后的经济发展。
四、二世而亡让人唏嘘
二代帝王的选择,秦始皇和隋文帝都犯了错误。秦始皇临死前仓促传位给扶苏,这就给了赵高、李斯等小人操作的空间。而且秦始皇看人也不够准,没发现赵高的本质,也没有考虑到李斯的软弱性。
隋文帝晚年之后越来越猜忌多疑,连自己两个儿子都看不出来,杨广本身能力是有的,但他并没有让杨广在治理国家方面经历足够的锻炼,造成了杨广继位后失去控制。
可惜了扶苏和杨勇两个原来选定的继承人,这两人的能力同样与自己的父亲相去甚远,但性格还都算宽厚,当个守成之主还是有可能的。
秦二世、隋二世的严重失误,给了敌对势力反扑的机会。胡亥是问题的制造者,问题出现后又没有及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才给了旧势力加入到陈胜吴广起义队伍当中的机会,使反抗秦朝统治浪潮蔓延全国,造成了秦王朝的灭亡。
杨广实际上还是个平均水平以上的帝王,只是急于把所有问题都一次性解决,三征高句丽、建大运河对民力消耗过甚,隋末农民起义的成果同样被旧势力篡夺,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密、王世充,包括之前起兵反隋的杨玄感都是门阀士族的代表。
五、引领盛世开端
秦朝和隋朝灭亡之后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接替他们的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迷人,最强大的王朝。
秦朝灭亡以后,汉朝诞生,从此以后“汉人”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自称,如汉服、汉语、汉字,由此可见汉朝对中国的影响。
而隋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同样迎来第二个最迷人的朝代,那就是唐朝,繁荣诗歌文化,包容多元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环境。“唐人”也是那个时候中国人的自称,所谓“唐人街”成为各国城市汉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秦、隋两个王朝的寿命都不长,在历史长河中,白驹过隙一般,如同大和民族的樱花一般,瞬间开花结果,绽放出耀眼的光华,然后迅速凋零,空留下声声叹息与后人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