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和曹丕给父亲谥号,都对父皇留了一手

李世民和曹丕给父亲谥号,都对父皇留了一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67 更新时间:2023/12/13 4:22:19

贞观九年,退位九年的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违背李渊要求薄葬的遗言,加班加点给父皇修建了献陵,并且为父皇举办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葬礼。按照惯例,父皇驾崩了,接班的儿子,要给父皇上庙号和谥号。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给父皇的庙号是高祖,谥号是武皇帝。由于李渊当过太上皇,所以他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就是“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曹操薨殁之后,曹丕接过了魏国社稷。曹操下葬的时候,还是魏王爵位。汉献帝按照曹丕的意思,给曹操上谥号曰武王。曹丕登基称帝之后,马上就给曹操升职了。曹丕按照惯例,追封曹操为皇帝。

曹操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曹操是皇帝了,就应该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资治通鉴》记载,曹丕给父皇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武皇帝。曹操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就是“大魏太祖武皇帝”。

《谥法考》云:“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古代的时候,谥号是对大人物盖棺定论的评价。对于皇帝来说,最高的谥号是文皇帝,紧随其后的谥号是武皇帝。一般情况下,奠基之君的谥号是文皇帝,后继之君的谥号是武皇帝。

曹丕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举个例子,周朝的奠基人姬昌,他的谥号就是周文王。姬发是后继之君,他的功劳虽然超过了父王,但还是把文王谥号给了父王。文王谥号被父王用了,姬发就只能得到武王的谥号。

北周的奠基人是宇文泰,宇文泰的谥号,就是文皇帝。隋朝的奠基人和开国皇帝都是杨坚,杨坚驾崩之后,杨广就给了父皇文皇帝谥号。

曹操活着的时候,不顾荀彧等人的强烈反对,逼着汉献帝册封他为魏王。按照礼制,王爵就可以建立社坛和稷坛。曹操建立了魏国,是魏国社稷开创者,是魏国的奠基人,理应像周文王一样,得到魏文王的谥号。

杨坚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曹丕给父亲追加武皇帝谥号的时候,心里有个小九九。曹丕想把文皇帝的谥号,留给自己,所以才追谥父亲为武皇帝。

曹丕驾崩之后,果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魏文帝谥号。只可惜,曹丕的谥号虽然看起来比父皇高档,但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比父皇差得太远了。

李渊不仅仅是大唐的奠基人,还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一手建立了大唐王朝,并且在任期内,消灭了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高开道、杜伏威、徐元朗、辅公祏等割据势力,完成了光宅中夏的伟业。

李渊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李渊还建立了大唐王朝的礼制,《武德律》和“租庸调法”,“开元通宝”等等功绩,都是李渊文治的功劳。李渊文治武功俱佳,本来应该得到文皇帝的谥号。李世民追谥父皇的时候,心里有个小九九,想把文皇帝谥号留给自己,所以给了父皇武谥号。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给了父皇太宗庙号,文皇帝谥号,李世民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就是“大唐太宗文皇帝”。

唐文帝李世民有“贞观之治”,业绩和知名度,都超过了唐武帝李渊。唐朝文武二帝,皆是人中之龙,为何人们只知道他们的庙号,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谥号呢?这事说来说去,还得怪武则天。

李世民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就撺掇李治给祖宗加谥号。李治在上元元年,给李渊上了一个新谥号“神皇帝”,给李世民上了新谥号“文武圣皇帝”。

其他的皇帝再厉害,“文武”两个谥号,最多只敢占一个。李世民一个人占了“文武”两个谥号还不算,还要加一个“圣”字,明显当不起这么牛的谥号。自从李治给祖宗增加谥号之后,谥号就贬值了。

李治、武则天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在李治给祖父增加谥号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是称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等等。李治让谥号贬值之后,人们就不称呼皇帝的谥号,而是改称庙号了。

于是乎,李渊的日常称谓,就成了唐高祖。李世民的日常称谓,就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给自己留了一个文皇帝的谥号,结果被儿子和儿媳给弄贬值了。李世民若是泉下有知,一定会扇李治几个耳光吧。

标签: 李世民曹丕谥号曹操李渊

更多文章

  • 让中原朝廷头疼的少数民族“匈奴”,最后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少数民族,匈奴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以农耕社会的形态创造了殷实的财富,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却也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劫掠。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和交汇中,既有昭君出塞的无奈和亲,也有勒石燕然的雄壮军旅。其实,历史如果得到简单化处理,就会让人明白许多道理。比方说,过去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集团匈奴、鲜卑、柔然、突厥

  • 明帝王的最后远巡:嘉靖帝南巡承天府与明后期政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帝出巡,嘉靖皇帝

    不同帝王的巡幸,史书有不同的评价,如隋炀帝、明武宗的巡幸,史书在记述时多贬义;而如康熙帝的巡幸,史书在描述时却少有这类贬义的意涵。清朝仅乾隆帝就曾六下江南,相比之下,明朝皇帝巡幸的次数无疑是较少的。是非难定论明代皇帝巡幸概说明前期,永乐帝、宣德帝北巡,被后世视为护卫北边的需要,备受褒誉;而英宗欲效仿

  • 秦始皇陵封土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陵封土,秦始皇陵,秦始皇

    ▲秦始皇陵封土秦始皇陵全景人们对秦始皇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山一样高大雄伟的封土。封土整体呈覆斗形,覆土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封土的北侧有287级台阶,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登上冢顶,极目远跳,四野风光,尽收眼底。在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商周时期的墓穴上“不树不封&rdq

  •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的楚国,究竟有多少个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楚国,都城

    寿县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这一点,我不怀疑,因为最近几十年,在寿县周边,陆续发现了许许多多楚国的古迹。而且,史料上,也有明确记载,说寿春这个地方,在古代,就是区域性的中心,如今,进入寿县,依然能感受到楚文化气息的存在!但是,多年前,我去湖北荆州的时候,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说:我们荆

  • 李鸿章初次访美,看到高楼大厦没有惊讶 却因电梯犯傻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鸿章访美,李鸿章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慈禧太后左膀右臂,在清末危亡乱局中,文人出身的李鸿章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转而从戎。太平军被镇压后,李鸿章一路扶摇直上,封一等肃毅伯、任职剿捻钦差、湖广总督,督办军务之外更成为洋务重臣,

  • 皇帝不急太监急:盘点中国历史上恶名昭著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监,干涉内政,皇帝不急太监急

    太监旧称宦官,又称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阉竖等。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在唐朝之前,并没有太监这一词,一般称呼这类人为宦官。在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而宦官则开始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一

  • 5元纸币上的泰山“五岳独尊”是谁题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五岳独尊”成为游人在泰山必定要合影打卡的景点众所周知,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的背面图案是著名山水画家李叔平先生所绘制的泰山雄姿图,其中,“五岳独尊”石刻被作为标志物放大。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岳”之说,其实就是国内五大名山的总

  •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权为什么没计算在明朝年代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明,明朝,正史

    其实南明也还是明朝的一部分,因为当时弘光帝朱由崧继位的时候国号依旧是“明”,说明当时并不存在南明的概念,还是视明朝为正统而不是自立门户,而之后写史书的人称之为“南明”。那为什么没有将弘光政权计算在明朝年代里?满清统治者故意不想将南明这段历史写进《明史》

  • 九五之尊也有如草芥 因一句玩笑话惨死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晋皇帝,司马曜

    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李陵容(孝武文太后)所生,是会稽王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子,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372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简文帝逝,他继位,是东晋的第九任皇帝,当时才11岁。他是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第二年立年号为宁康。一开始由太后摄政。1

  • 汉朝的韩王信和韩信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王信,韩信,汉朝

    有人说,看了史书记载,我怀疑韩王信,和韩信就是同一个人。刘邦时候有一个韩信,功劳很大,军事很牛,但是最终却叛逃匈奴了。就像林某人叛逃成功了。于是刘邦为了消除影响,把真韩信的事迹拆成两部分,把韩信奔匈奴的那年写成被弄死了,然后嫁接同年被弄死的另一个小功臣,让他顶着韩信的名头叛逃。这个人应该才是真淮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