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以农耕社会的形态创造了殷实的财富,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却也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劫掠。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和交汇中,既有昭君出塞的无奈和亲,也有勒石燕然的雄壮军旅。
其实,历史如果得到简单化处理,就会让人明白许多道理。比方说,过去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集团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总会入侵、抢劫、骚扰中原民族,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本性”,史者也分明对他们有偏见,总不看好他们。但若静心一想就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即是这些民族入侵、抢劫、骚扰中原民族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原因在于我们每天都要享用好几次的粮食。没有粮怎么能行呢?他们又不会耕种,所以也就只能出来抢了。而中原民族又不愿意让他们把粮食白白抢去,所以,就有了摩擦、冲突甚至战争。汉朝向匈奴开战、东突厥被所灭的原因都在这里。
汉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不容抹杀的封建王朝,给中华大地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今我国的主体民族为汉族,其实就发轫于当年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而即使是在《汉书》中出现过“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人们还是无法否认那个让人头疼的能征善战的“匈奴”的存在。匈奴曾是一个长期盘踞我国北方地区,以游牧为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族群,从先秦时期开始就与中原王朝,展开了几百年的战争史实。可以说,匈奴的存在往往都使得古人头疼不已。这便出现了长时间的求和情况。一时间,匈奴的活动使得汉朝帝王头痛不已。
作为与汉朝相互争斗角逐数百年的游牧民族,匈奴以其惊人的战斗力与生命力一度让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相当头疼。与曾经同样叱咤风云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女真人已经逐渐演变成我国的少数民族相比,曾经的匈奴人如今又演变成我国哪个民族呢?说起来,你可能想不到。
一、来源成谜,争战多年
想要搞明白匈奴人去了哪里,我认为先要搞明白匈奴是怎么来的,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据《战国策·燕策三》记载:“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这段文字中记载的匈奴一词,是匈奴这个民族族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原文献资料中。
按照匈奴人的说法,他们是夏桀的儿子淳维(头曼单于)的后裔,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匈奴人传说,记载为“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司马迁认为,在边境为祸多年的匈奴人其实是夏朝王族的后人。他曾在夏朝灭亡后,为了躲避殷商军队的追击,率领夏朝部分遗民遁逃至北方地区,并以武力渐吞并当地部落,并和这些部族的人不断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匈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很清楚,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遗民和北方当地部族的融合体。也就是说从商朝灭夏之后,夏朝的一个分支便北去,并最终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并且不断侵扰中原王朝,成为了历朝历代的边疆大患。匈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由众多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集合。然而,通过一窥匈奴人的风俗习惯和出现在史书中的时间,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当然,也有资料认为匈奴人的祖先,应该起源于西伯利亚的森林和草原交界地带,早在战国时时期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匈奴人自出现以来,就“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而且“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与夏朝人的风俗礼节传统可以说毫无共通之处。关于匈奴人的起源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
匈奴人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其在战国时代对北方边境的袭扰,燕国、赵国都深受其害。在匈奴铁骑的威逼下,即使是有李牧、赵奢这样的名将戍守边疆,与匈奴人争战厮杀,燕赵两国还是不得不筑起城墙抵御。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从周朝开始一直到东汉,一直活跃在中原以北的民族,但是我认为匈奴应该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游牧民族大联盟,或者说是对当时整个中原以北游牧民族的统称。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这种称谓的统一应该是在汉朝时期,在此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影响力有限,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都曾吊打过匈奴,尤其是李牧曾经以少数兵力沉重打击匈奴,使得匈奴很长时间不敢再犯。
尽管双方存在战争,但是双方应该也是不断学习的。中原王朝虽说没有像匈奴那般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但是工艺相对先进,可以制造一些相对先进的武器从而占据优势。同样是也会对匈奴的优点进行吸收战国时期赵国之所以突然变强,主要原因就是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说白了就是学习胡人穿戴和打仗。从而强大了赵国的军队的作战能力。
面对匈奴人,大部分王朝都采用的是武力镇压的方式。大部分都会集结兵力抵抗匈奴,而匈奴居住的地方往往是分散而又狭小的,所以很容易溃散,但是面对一直以来的野蛮风气,更多的王朝选择的都是保守方法,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夺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却也不得不筑起万里长城,阻断匈奴人的侵袭。匈奴也算是正式的和中原王朝进行了一定的分离。
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用以抵抗侵略,也方便国家防守。但是长城的修建到底是耗费人力财力,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财力,所以更多的时刻,国家都会采用联姻的方式。
经历战国七雄争霸战统一起来的秦朝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文明之间的融合,然而秦始皇构筑长城防止匈奴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游牧文明得以快速融合,史料记载匈奴“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至汉代,“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匈奴统一塞北部族。
在刘邦建立汉朝时,刘邦曾经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吊打,还是贿赂当时冒顿单于的夫人才得以解脱,从此汉朝对匈奴就采取软弱的外交政策。
可以说,突然强大的匈奴并非单一民族的崛起,而是多民族的融合与联合,在西汉初期达到了全盛状态。
在汉朝时期,国力衰弱,根本没办法抵御匈奴的入侵,匈奴就时常骚扰汉朝边境,根本无法与之一战。汉高祖刘邦甚至被入侵的匈奴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上,不得不贿赂匈奴老婆,与匈奴和亲以缓解匈奴的侵袭。刘邦戎马一生,打仗无数,为何会败给匈奴呢?其实,很大原因就是中原文明在发展的时候,匈奴的民族也在不断发展。
经过刘邦与匈奴之战后的西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未敢对匈奴用兵,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曾写信“调戏”过吕雉,纵然下手狠毒的吕雉,对待匈奴也只能毕恭毕敬,实行了一套防御政策。根据史料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而在此期间匈奴经过不断的吸收中原文化开始慢慢变得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北方的匈奴各部逐渐统一,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统治集团。同时北方匈奴也开始尝试着农耕,在一些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让汉人俘虏屯田收粮。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当时的匈奴从面积上来说甚至超越汉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而军事力量上完全也有和汉朝对抗的能力,甚至超越汉朝,而此时匈奴也算是进入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匈奴转盛为衰,开始分化、迁徙
直到汉武帝中期国力强盛之后,才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打击之下,将匈奴人赶到了大漠以北的地区。
等到汉武帝时期百姓生活富足,粮草也积攒的具有了一定的数量,综合国力大大的提高。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可以说是受尽了匈奴各种凌辱,但无奈匈奴当时比较强大,汉朝只能够和匈奴保持着一种随时愿意和谈的态度。
汉武帝时期一共向匈奴发起了三次战争。
首先派卫青收复了原本的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此地当年也是匈奴掌握的唯一可以耕种的地方,失去了这些可耕种之地,匈奴的生产资料也就变得相对不稳固,其实力开始迅速衰退。
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被却匈奴千余里一直打到封狼山,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境内。霍去病命属下在此山设祭坛、拜天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霍去病征战生涯的最高点,也是后世武将所追求的无上荣光。
这几次战争,基本将匈奴军队主力给打散了,不过当时的匈奴还是坚挺,并没有消失。
匈奴本身就是一个游牧的民族,本来就居无定所,所以汉朝军队也不可能说将匈奴给赶尽杀绝。
但当时由于匈奴势力衰弱,内部自然就会开始出现分散现象当时有不少匈奴部落直接向汉朝臣服,成为了汉朝的子民。
汉朝则对于匈奴曾生活的河南套地区加强了管理,而在那之后,中原王朝不断的压缩匈奴人的生存空间,让匈奴丧失成气候的基础,并且不断让他被其他部落给吞并或是融合。
而三国时期,曹操对于比较乖巧听话的南匈奴不断的进行汉化,对于坚持抵抗的北匈奴则进行了驱赶。
汉朝与匈奴不断议和,进贡财宝。直到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才又一次夺得了主动权,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接二连三地对匈奴发起主动进攻。不过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方面是匈奴内部矛盾激化,加之天灾,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生存面临挑战;另一方面,汉朝也极力挑拨匈奴内部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内部截然分为两个派系,一个南匈奴,一个北匈奴。
南匈奴领导者抢先一步与汉朝议和,愿意归附。而北匈奴也看到了这一点,积极与汉王朝交流寻求和平解决纷争。可是都遭到了拒绝,并且汉王朝还联合南匈奴,以及周边小国势力对北匈奴进行征讨。北匈奴势单力薄,而且还没有汉王朝的长时间支持,战场上一战便能分高下。人数本就不多的北匈奴在战争之后人数骤减。一些人被迫西迁,进入欧洲大陆,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而一些人则融入鲜卑族,继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最终使得北匈奴消失在中国史书中。
北匈奴从此也就不复存在,而南匈奴的发展就更加可观一些了。南匈奴在归附汉王朝之后,活动范围开始向南扩张,已经到了如今的甘肃,山西以及山东等区域。随着时间的洗礼,匈奴这支游牧民族最终消失,而南匈奴的大部分族人都融入汉族,至今已经无法辨别。
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军事重挫,匈奴被打得四分五裂。汉宣帝时期依然对匈奴十分强硬,正巧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内乱,至此从一个大融合的少数民族族群,分裂成了若干个小部落,并形成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郅支单于击败呼韩邪单于之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这不仅削弱了匈奴的实力,而且也给汉朝留下了各个击破的大好机会。到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南匈奴投降刘秀,到汉和帝时期,派遣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在一系列的军事打击下,北匈奴被迫西迁康居,地点大概在现在的中亚地区,后来可能继续西迁,有学者认为欧洲的匈牙利、奥地利等民族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匈奴游牧民族从实现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算起,在历史上也存活了700年左右,在这700年间,匈奴人不仅向南侵扰汉朝边境,同时与周边部落关系紧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当然也可以说是最终融入其他民族,以融入汉族的人员最多。看到这样的解释,大家或许真想不到,可事实就是如此,我国拥有56个民族,却没有匈奴族。这个游牧民族不会凭空消失,只可能与其他民族融为一体。
二、远走欧洲,上帝之鞭
当匈奴人受到汉朝大军连番重创后,其内部的部落首领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部落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归降了汉朝,称为“南匈奴”,有的则选择出走故土,希望永远离开强大的敌人,这部分远走的匈奴部落即“北匈奴”。至此匈奴四分五裂,再也没有对抗中原王朝的能力了。存在了2000多年的匈奴,就这样消失在了华夏版图。
远走的匈奴人一度瞄上了富庶的西域地区,但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与统治增强,他们不得不继续向西迁徙,最终来到了远离故土的欧洲,开始了新的征程。法国汉学家在《匈奴通史》中称,匈奴人迁徙到欧洲后,与附近的游牧民族结盟联姻,形成了所谓的“匈人”。
而在与汉人的对垒中吃尽苦头的匈奴人,却似乎通过这场远程迁徙焕发了生机,开始了新的征程。只不过,这次他们的对手不再是坚韧不拔的汉人王朝,而是本就乱象丛生的,一个分裂无主的欧洲。
虽说无法与中原王朝匹敌,但在当时分裂的欧洲却是相当强势的。匈奴人在欧洲大地上纵横驰骋,消灭了许多弱小的欧洲王国,可谓盛极一时,部落首领阿提拉甚至被落荒而逃的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强盛的匈人部落始终不改游牧习气,最终分崩离析,被东欧的各个民族所融合。不过由于匈奴的文化相对落后,而且人口少一些,在欧洲定居后,开始不断的融入到欧洲本地的一些居民中,慢慢的被当地的民族所同化,毕竟少数被多数给融合是必然。但至今也不确定当年的这一小批匈奴人到底融入了哪些欧洲国家,均有涉及也不是没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迁移到欧洲那么远的,则是迁徙到了离的最近的中亚、俄罗斯、蒙古等国,也就是说中亚的斯坦人、俄罗斯人、蒙古人都可能有匈奴血统。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匈奴在汉武帝时期向中亚地区逃亡,并且在中亚地区繁衍生息建立国家,而现在的土耳其就是当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国家。
那么,与这些出走欧洲的匈奴人相比,留在中国的匈奴人的命运又如何呢?在无法避免的民族交融中,匈奴人会作出何种选择,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变成我国如今的哪个民族呢?
三、日久年深,多次融合
匈奴部落分裂后,北匈奴远离故土,离开了大漠,而依附中原王朝的南匈奴则被要求南迁,也逐渐离开了大漠。当然,被打跑的匈奴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的匈奴人最后都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成了新的民族,“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汉匈杂居”。尤其是南匈奴呼韩邪向汉称臣之后,匈奴基本上陷入了消亡的边缘。而归附汉朝的匈奴人,有一部分因为反复叛变,最终无奈之下被全部斩杀。。而归汉的匈奴人开始过起了农耕生活,并在长期与汉民共同生活中,一部分匈奴人则并入鲜卑族,还有一部匈奴人融入了汉族逐渐被同化并融入了汉族。
匈奴走后,同为游牧民族的鲜卑逐渐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史料研究证明,鲜卑族中就融合了相当一部分的匈奴人。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后崛起的鲜卑族一部与匈奴合并,融合为铁弗人,曾经击败东晋军队,在关中地区立国,后来又被鲜卑拓跋氏打败,后被撵到东亚。其中也有一小部分进入辽东半岛。
而南匈奴进入中原地区后,与中原王朝纠葛很深,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就有匈奴人的参与。乱世之中,南匈奴建立过许多小政权,直到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被北魏灭亡,匈奴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才消失在历史中。可以说,五胡乱华及南北朝并立期间,是匈奴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就被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中。可是自从唐朝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有关于匈奴的历史,匈奴也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了任何的消息。
南匈奴进入中原地区后,被中原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所深深地吸引。譬如他们的首领刘渊等人,就对汉人的文化典籍爱不释手,相当主动地了解、学习汉文化,耳濡目染下成为了汉文化忠实的拥护者。
而当独立的匈奴政权都被取缔后,散落各地的匈奴人开始了与其他民族的融合。长期以来与汉人的接触使得部分匈奴人被中华文化点染,逐渐脱离了游牧习气,学会了农作耕织,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通婚交融,最终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
而融入鲜卑的匈奴人也终究难免汉化的浪潮。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孝文帝的推动下进行了汉化改革,移风易俗,向汉人学习看齐。待到隋唐时期,鲜卑人也逐渐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完全地融入了汉人当中,再也难分彼此。
不过仍然有一些匈奴部落或群体也开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比如说后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等,还有一些在历史中根本没有提起名字的民族,姑且不论。后来在汉人政权再次崛起之后,有一些小民族开始不断的被汉人所吞并,并且进行了非常彻底的融合,这群人也就彻底成为了汉族人的一员。那些不愿意投降汉族的则是又被赶到了北方地区,成为了后来的西夏国,金国辽国等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之一。像金国、辽国这些学徒人所建立的国家对于国家内的一些匈奴小民族进行了统一的大融。后来在金国和辽国这两个国家灭亡之后,其主体民族则是又逐渐的被汉族以及蒙古族所同化。
在匈奴巅峰时期,其范围包括现在的整个蒙古高原地区,其文化对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产生重大影响,其信奉的萨满教与后来蒙古族、满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相同,也强有力的说明匈奴人并非消亡,而是融入到其他民族当中去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基因库分析,当时融入中国最多的匈奴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辽东半岛一带,蒙古地带,还有新疆等地区。
因此,无论是直接由匈奴人汉化成为汉人,还是由鲜卑部落汉化而来,留在中原大地上的匈奴人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也许读者们可能都无法想到,曾经气焰嚣张、彪悍凶残的匈奴人竟然都会在多次融合后,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汉人。
总的来说,严格来讲匈奴并非消失在历史当中了,他们依旧存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成为了其他国家或者是民族的一员。
小结:
作为第一个与中原大一统王朝争战多年的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勇武与军事力量不言而喻。《史记》评价匈奴人“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这种天性好勇斗狠的性格使其与中原王朝争斗不休,长期以来都能不落下风,让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都感到头疼不已。
然而正是这样一支十分强悍的游牧民族,最终却还是免不了消亡的命运,背后的原因值得人们反思。盛极一时的匈奴甚至敢于围困汉朝皇帝,让汉朝公主和亲,却最终在与汉人的对垒中一败涂地,就连自己又在民族融合中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果,的确令人诧异。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之所以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被消灭或者被其他民族同化。作为古代中国版图上的一个游牧民族,彪悍的匈奴人在历史的铁蹄下,最终被碾压得七零八碎。
话说回来,生活在农耕社会中的汉人,自古以来承受了许多游牧民族的觊觎与入侵,却始终能够保住自己文化的火种,并让那些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们逐渐认同接受汉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自发地向汉人靠拢。究其原因,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文化极致的魅力所在。
匈奴人他们过的怎么样
曾经的他们是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即便分裂了也依旧能在一些地区称王称霸,所以他们可以说还是过的很不错的。
有人或许会认为衰落后,他们一直被中原王朝打着跑,应该很可怜才对。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别忘了,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才是天性,整天跑对于他们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所以这也不是啥大问题。
匈奴人南下掠夺除了肉还需要粮食?
我们先以匈奴人为例。《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中都说匈奴“自王以下咸食畜肉”。这就是说匈奴的老百姓吃不到太多的粮食,是大量食肉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吃粮食,从人的生理机能来说不吃粮食能长久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在汉匈爆发战争的时候,匈奴也是要求开放边境的,他们需要贸易也需要粮食。一方面,他们自己不会耕种;另一方面,他们所在的区域也不适合耕种。
这样一来,就能把很多问题说清楚,即是匈奴人每回入侵而来、掳掠而去,却一直无意占领被“骚扰”的地区,抢到了粮食与人口,他们就走了。一方面,中原地区不适合他们放牧;另一方面,如果待下去,真正与中原民族交手,他们恐怕不是对手。
从一些历史事件着手说明这个问题,也是能说得通的。比方说,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围白登,匈奴人莫名其妙地将他给放了。司马迁绕了一大圈儿,说什么刘邦通过人找到了匈奴单于的老婆,单于的老婆收了刘邦送去的礼,说什么“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急”如何等情,反正最后让刘邦虎口脱险了。今天的学者研究分析这不合常理,匈奴单于不会只是个听老婆话的好丈夫,于是认定这里面一定有“城下之盟”。这盟里有什么?粮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匈奴人每年需要吃很多粮食?
匈奴人
兰州民族学者谷苞过去曾经和笔者有过一些接触,可惜老人家前年已经离世。谷苞先生不但认为匈奴人需要粮食,而且还会造城种地。我们先从匈奴有多少人,他们每年需要多少粮食说起。
粮食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学者马长寿最早断定匈奴人口为70万,后来改写为50万,学者林干觉得这两个数字多了,就假定成了30万。不管是谁,这种断定、改定、假定都不足以让人信服,但是又没办法,因为这方面确实没有资料可以查询。但是,匈奴人在冒顿单于时有三十万军队,这在史书里是有记载的,是明确的。根据这个数字分析,匈奴人口为50万相对来说合理一些。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一文,对这些匈奴人口每年所需的粮食进行了算计:如果按照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计算,我们给每个匈奴人每天半斤粮食,那么这50万人每天要消耗25万斤粮,一年365天,即需要9000多万斤粮。显然,游牧的匈奴人是很难弄到这么多粮的。
关于粮食的来源,谷苞先生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匈奴在游牧区内自己种植;二是汉朝政府赠送;三是从内地的农业区去换或者去抢。
匈奴人通过自己种粮而自给自足是完全不可能的,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发现哪个游牧民族能同时主抓农耕生产,进而满足自身需要的。那么,贸易(交换)、抢、吃汉朝政府的“供应粮”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
汉朝给了匈奴多少“供应粮”?
汉武帝
谷苞先生认为匈奴人一定是会种地的,但同时他也承认汉朝给匈奴人的“供应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的史料也是有限的,但数量却很惊人:
1.汉高祖时“崇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
2.汉武帝时“故诏使遗单于秫蘖金帛它物数岁有”;
3.汉武帝时,匈奴单于在致汉朝的信中说:“岁给遗我蘖酒万石,稷米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意思很明显,你给我这么多东西,我就是到边境去骚扰你了);
4.呼韩邪单于时,“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以赡其食”;
5.“元帝初继位,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召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石斛以给焉”。
……
这些都是汉朝人给的,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个参考。1斛=1石;1石=10斗=120斤。后两次共给了54000斛,约648万斤,相当于3240吨。刘邦给了多少,我们不知道,汉武帝在没开战之前年年都有、年年都送(岁有),匈奴在信里向他索要的东西也不少,蘖酒即曲酒,布匹当然也是钱,粮食是12万斤。
汉代鼎盛时期即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全国人口也不过五千多万,全国最多时设立了四十多个郡,平均下来每个郡也就100来万人。匈奴当时虽然人口不及汉朝一郡,但胃口这么大,这么能“吃”,老“供应”下去肯定不是个事儿。
更何况,汉朝给匈奴的“供应粮”以及其他物品,相当于汉朝养了一支生力军,而且还在别人的手里,养虎为患,会时不时地出来闹点事,杀人劫物,甚至对汉政权构成威胁。这正是汉朝政府向匈奴开战的重要原因。
攻打匈奴封狼居胥:十八岁的霍去病到底有多强?
随便翻看一本历史书,在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历史中,永远都有两个名字光芒万丈,耀眼无比。这两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卫青以及他的侄子霍去病。
殊不知,对比卫青混乱的家世,霍去病的家世也甚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史记》记载,卫青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叫作卫少儿。这个霍去病就是卫少儿的儿子,所以他是卫青的外甥,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卫少儿的夫君却姓陈,史书称其为陈掌,这个就有大问题了。
原来,跟妹妹卫子夫、母亲卫媪(卫媪一共三女,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在平阳侯府为奴期间,一个叫霍仲儒的小官来卫府上班,一来二去,卫少儿和霍仲儒就对上眼了,两人种瓜结果了,这个孩子就是霍去病。
后来,卫少儿带着这个“拖油瓶”出嫁,虽然嫁入了陈家,但是这个孩子也没有改姓氏,还是姓霍,依旧叫霍去病。
可见,跟舅舅卫青一样,这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霍去病,出身不好!
虽然跟卫青一样,霍去病也是出身卑微,但是他的命运要比舅舅卫青好得多。因为等他长大成人后,朝廷已经为他铺垫好了一条“阳光大道”。当然了,霍去病也非常清楚,他之所以能够走上这条路,完全是沾了姨妈卫子夫和舅舅卫青的光。
于是,跟自己的舅舅卫青一样,霍去病也清楚地知道,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单靠裙带关系是不行的,还得建功立业,去讨伐匈奴!
就这样,从十五岁开始,霍去病就多次随舅舅出征,参与讨伐匈奴的战役,并屡建奇功。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十八岁时,卫青正要第五次率军讨伐匈奴,汉武帝就提拔了一下霍去病,封他为“票姚校尉”,并赋予了他第一次“独立带兵”的权利。
当然,对比卫青第一次风风火火的一万大军,霍去病第一次带兵的数目就有点磕碜了,他仅仅获得了八百人马,确实少得可以。
然而,八百人马虽然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
遥想当年,巨鹿之战时,项羽麾下仅仅三千江南子弟,就敢跟四十万秦军死磕!而这八百人到了霍去病手中,也一样能折腾!
得到这八百骑兵后,霍去病没有选择龟缩防守,而是选择了脱离大军,深入敌境。人家直接找匈奴单于决战去了!
在一番交战后,霍去病大获全胜,高兴凯旋,他不仅带回了2028个敌人的首级,而且还斩杀了一个匈奴单于的叔祖籍若侯产(籍若侯是封号),还生擒了一个匈奴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至此,霍去病为自己的第一次独立带兵作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不仅告诉了卫青舅舅啥叫“后生可畏”,还用实际行动阐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
一战成名,真真正正的一战成名。
得知这个惊人的战果后,汉武帝高兴不已,他立刻颁布圣旨,封霍去病为“冠军侯”,赏赐一千六百户食邑。汉武帝不仅要封侯,还要封他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字!
可见,在汉武帝的心目中,唯有这个少年英雄霍去病才是真正的“冠军侯”!
事实证明,这个刚刚出炉的“冠军侯”,对得起这个名字,也没有让汉武帝失望。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讨伐匈奴,结果他如入无人之境,横扫整个大漠,无人敢挡,无人敢阻!
此战中,霍去病攻陷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歼敌四万余人。俘虏匈奴王五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一百二十多人,可谓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同年秋,霍去病再接再厉,他率军出击河西地区(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并一举攻陷了祁连山。
至此,在汉匈战争中,汉朝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控制了河西地区,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而且还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坚实而强大的基础。反之,失去了祁连山,匈奴只能唱起那首悲伤的挽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使我嫁妇无颜色。
《佚名·匈奴民歌》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以及数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兵,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彻底讨伐心腹大患!
此战中,卫青与匈奴主力正面交锋,在一番浴血奋战后,虽然大破敌军,但本方也损失不少,而且还让匈奴单于逃跑了。
在这场讨伐战役中,卫青虽然建立了功勋,但战绩不是很明显。特别是跟霍去病相比,那简直就是“徐庶跟诸葛亮”,一个是萤火虫,一个就是浩瀚明月了。
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这叫一个露脸!霍去病在“漠北大战”中,完成了他的巅峰一战。他率部长途奔袭2000多里,他不仅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直掩杀到了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一带,还与匈奴左贤王部直接交火,最终歼灭敌军七万余人,俘虏了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也就在狼居胥山,霍去病完成了“封狼居胥”的祭天仪式。
霍去病命令士兵堆土增山,然后傲然登上山顶,向着大汉方向设坛祭拜天地,并立碑为证,宣示此地永为大汉疆土。至此,“封狼居胥”便成为历代保家卫国武将的至高荣誉和追求目标。而这一年的霍去病,才仅仅22岁。
书归正传,在举行了“封狼居胥”后,霍去病更是再接再厉,一口气打到了瀚海,也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导致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这不仅解除了匈奴对北方长城的威胁,还将汉朝长期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彻底颠倒了。
至此,在冠军侯霍去病的帮助下,汉武帝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他终于吐出了那口窝囊气,那口从吕后时期就一直无法释怀的“致书之辱”的恶气!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武帝给匈奴写了一封国书,一封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国书!
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巨于汉,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匈奴单于你好,你不是很能打吗,来呀!老子亲率大军在边境等你!你要是不来,那就赶紧乖乖投降,俯首称臣,否则的话,你跑到漠北那个苦寒之地干什么,要当缩头乌龟吗?
看见没有,对比冒渎单于送给吕后的国书,汉武帝的这封国书连最起码的尊敬的修饰词都省了。这封信何止是嚣张跋扈,简直是嚣张到了极点!
看完这封国书后,匈奴单于这个气呀,他也必须找人泄愤呀!然而,愤怒归愤怒,匈奴单于发泄愤怒的方式,也就是扣留了汉朝的使者,且没敢把他们怎么着。他更没有调动大军,去边境跟汉武帝死磕。
为什么呀?因为此时此刻,匈奴单于已经被霍去病打怕了,他再也不敢应战了。
好吧,既然匈奴这个心腹大患已经被彻底解决了。那么负责解决匈奴的人,也应该就此离开了……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这个号称“能去一切疾病(去病)”的人,英年早逝,与世长辞,享年仅仅二十三岁。
纵观霍去病的一生,虽然他的人生就像一颗流星,匆匆划过,但是,这依旧无法掩盖他绚烂夺目的光彩,并且向我们传授了一个道理:
只要奋斗过,努力过,即使自己的生命很短,依旧能够变成永恒。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虽然霍去病是武将,死的时候也非常年轻,但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抱负的“三好青年”。
在整理他的史料时,发现了霍去病写的一首诗: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未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琴歌》
也许,霍去病死的时候,是带着无限的遗憾和不甘离开人世的,但是他的一生,是极其辉煌的,这就够了!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就是成语“封狼居胥”的由来。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志士,都对这件事情向往不已,而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这个成语更是被反复提起,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并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而投降中原王朝得以存活的南匈奴部落则与中原王朝纠葛多年,在五胡乱华的浪潮中也曾经大放异彩,建立过许多地方政权,但最终还是被一一消灭。北魏一统北方后,关于匈奴人的记载彻底消失了。那么,匈奴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中走向何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