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帝国、皇朝、王朝有什么区别?别再傻傻分不清

帝国、皇朝、王朝有什么区别?别再傻傻分不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60 更新时间:2023/12/31 16:09:06

王朝和帝国这两个简单的词汇看似区别不大,但是这里面有着很大的门道,准确来说自秦朝时代开始,中国就没有王朝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王朝的性质和划分

在秦国统一以前,最大的君主就是王,譬如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

而“王朝”中的朝还有多种解释:

首先这个字的文本意义就是今日、早晨的意思。

而在政治上它就被延伸解读为当下的统治政权,引申出朝廷和朝代的划分。

先有朝代,才有朝廷。

古代政权只有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以后,才有资格称朝。譬如秦国和秦朝就是严格区别开来的,秦国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即便周天子被秦国俘虏以后,周朝灭亡,秦国也不具备称朝的资格,因为这时候还有其它六国。

又譬如三国时代,都只是称蜀国、魏国和吴国,肯定没有人称它们为蜀朝、魏朝。

即便魏国接受汉献帝的禅位以后,也还是称呼其为魏国。

因为它并不具备开朝的条件,那就是统一和天下共主。

那么晋朝统一天下以后,成为天下共主,且以司马氏为世系统治,所以就称其为晋朝,而不是晋国了。

秦国称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建立起一个统一,且以世系相传的政权,而从这时候开始秦国就变成秦朝了。

因此这里要注意朝和国的区别,必须是天下共主,且世系相传的政权,才能建立朝,而在这个朝以下,只有一个唯一的国号,譬如秦和汉。

而这个世系统治的时间就称之为朝代,譬如汉朝虽然下面有许多藩属国,而这些藩属国也是以世系相传的方式延续。

但是它并不是朝代,因为它是汉朝的附庸,并且要听从中央的调度。

汉朝中的汉是国号,朝则是指汉是唯一的天下共主且正统的政权。

所以所谓的汉朝其实就是指以刘氏家族建立起来的以汉为国号的政权统治时期。

譬如韩愈《答刘正夫序》中就提到:

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所以这里的朝其实又是一种用来概括某一政权统治阶段的划分标志。

譬如汉朝以前的统治政权是秦朝,它的主体国家就是秦国,秦是国号,而朝则是指秦国统治阶段,不管它有多长,只要它满足了开朝的条件,就称为朝。

所以秦朝、隋朝的统治时间虽然都短,但依然称之为朝。

开朝以后,才有朝廷,就是指君王议事的地方或者场所,代表的是一种权力机构。

朝廷中又有朝臣,所以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这里有两层意思:

①是指广义上的朝代,譬如汉朝臣子和秦朝臣子的区别;

②是指狭义上各个君王统治的不同时期,譬如有些电视剧中常说“嘉庆朝”和“乾隆朝”怎么怎么样。

但是王朝这种称呼本身也是不严谨的,因为自秦国时中国就出现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

而王则成为了屈居于“帝号”之下的爵位,换言之王已经不具备天下共主的身份,只是一个诸侯性质。

自秦始皇规定“帝号”是君主的称呼以后,王爵就成为册封给皇室宗亲的爵位。

既然是以“帝号”开朝,那么怎么能够称呼为王朝呢?

譬如大秦王朝或大汉王朝,实际上我们应该称呼为皇朝,其依据在哪里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所以开创了中国的“皇帝”系统。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所以自秦始皇开始,中国君主们都称皇帝。

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称呼上的误区,那就是皇帝称呼的简略问题。

李世民来说,他帝号的全称应该是“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里的“太宗”是庙号,后面的是谥号。

而且都是皇帝死后才议定的,要是皇帝活着的时候就称呼他为太宗皇帝,那就犯错误了。

所以就出现了以年号来区别各个皇帝的统治阶段。

但是因为称呼太长,所以一般都进行简略称呼。之所以要提及这个,就是因为由于秦朝开始,国家君主已经拥有帝号。

所以再称其为王朝是不合适,正确的称呼应该是皇朝,譬如大汉皇朝,晋皇朝。

这样一算,中国实际上只有商周两代王朝。

帝国和皇朝的区别

严格来说,帝国和皇朝都是同一级别的,这里也有一个称呼上造成的误差。

帝国是指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家,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文献中是没有“帝国”这个词汇的,它是十九世纪时期英文Empire的汉译词。

也就是说在十九世纪以前,没有那个人会把中国皇朝称之为帝国。

而帝国这个词则清朝时比较常见,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

譬如清朝的国歌《巩金瓯》中就出现了“帝国”这个词汇: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fú]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但是由于上文中我们说了

国并不等于朝,国是指统治政权的名号,譬如汉朝的国号是汉,但是国并不等于朝。

朝是用来描述统治阶段的单位,就像秦国并不等于秦朝,大清帝国并不等于大清皇朝一样。

因此,帝国是指某一政权建立起来的称号,譬如大清帝国的意思是指:大清这个政权以皇帝为代表进行统治的国家。

而大清皇朝则是指大清这个政权统治的阶段,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动态性,而帝国是一个静态词汇。

上面这个是狭义上的帝国的解释,而广义上的解释则是指区域性的统治国家,具有广袤的疆域和藩属国,或者极度强盛的国家。

如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中华帝国(近代才出现的概念)、日本帝国。

但其实“帝国”这个词汇在十八到二十世纪使用的极为泛滥,一个国家一旦强盛起来以后,就迫不及待的把国家等级升级为帝国。

譬如我们的邻居朝鲜李氏王朝在摆脱清朝的附属关系后,就把自己升级为大韩帝国。

而这时候的清朝也喜欢把自己称呼大清帝国,可能是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显得具有威慑力一些。

由于“帝国”这个词汇的内涵比较简单,那就是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家,其实这个词汇已经被西方人自己给玩坏了。

罗马皇帝这个称呼一直以来都是徒有虚名,只有帝号而没有国家,各个朝代都只是继承了这个帝号而已。

所以罗马帝国瓦解后,罗马人的皇帝既不罗马,罗马帝国也不是罗马。

因此伏尔泰评价神圣罗马帝国说: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而帝国作为一个外来词,近代以来也被用在我们的古代皇朝身上,虽然说这样表述也并非不可以。

只是由于中西方在表述上的不同,西方习惯用帝国,中国习惯用朝代。

但是我认为用帝国来称呼我国封建皇朝有些不合适,因为这点牵扯到一个词汇叫“帝国主义”。

什么是帝国主义呢?

简单来说就是资本主义从自由贸易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蜕变为帝国主义,而这种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和国家紧密联系到一起的。

也就是说是以国家作为资本力量,对其它国家进行剥削和利益瓜分。

但中国古代皇朝从来没有迈入过资本主义阶段,所以称之为帝国虽然听起来霸气,但是却有点四不像。

不过,非要称之为帝国又并非不可,毕竟这些古代皇朝还是符合帝国在狭义上的定义的。

为什么西方叫“帝国”,中国却叫“王朝”呢?

“帝国”这个名词有广义上和狭义上的区别,打个最直接和最好理解的比方吧,中国的帝国制是从秦朝开始的,秦之前,我们没有皇帝,只有国王,也就是一个个诸侯国所组成一个大国家。什么叫帝国?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把中国的历朝历代都称之为帝国?

皇帝:皇帝其实是中国专有名词,在西方一般叫奥古斯都、沙皇等,是一种尊号,皇帝统治的国家就叫帝国,比如罗马帝国,一般指国力强盛,领土占据欧洲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国,皇帝的地位受到教皇和周边国家的承认。帝国可以有许多附庸国,还可以分封大公爵以下所有爵位。

帝国首先需要统一且疆域辽阔,类似大韩帝国之流你可以当个笑话,也没有人会承认。其次,帝国需要有多民族,一般按西方封建来说,普遍都是某一民族的国王,众多王国的皇帝(这个王国可能只是法理存在,实际不存在)还有一点比较实际,你得有传承,得有别人认你。

其次,中国古代王朝的疆域可以灵活调整,几乎可以无限扩展。狭义来说,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统一也有分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广义来说,在统一或者分裂时期,中国的版图也始终在灵活调整。就像是汉朝、唐朝的各个都护府,在唐朝又出现“羁縻府州”,它们不同于藩属国,因为这些羁縻府州“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与唐朝的直接领土没有什么区别。

标签: 帝国皇朝王朝朝代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和曹丕给父亲谥号,都对父皇留了一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曹丕,谥号,曹操,李渊

    贞观九年,退位九年的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违背李渊要求薄葬的遗言,加班加点给父皇修建了献陵,并且为父皇举办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葬礼。按照惯例,父皇驾崩了,接班的儿子,要给父皇上庙号和谥号。《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给父皇的庙号是高祖,谥号是武皇帝。由于李渊当过太上皇,所以他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就是&ld

  • 让中原朝廷头疼的少数民族“匈奴”,最后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少数民族,匈奴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以农耕社会的形态创造了殷实的财富,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却也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劫掠。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和交汇中,既有昭君出塞的无奈和亲,也有勒石燕然的雄壮军旅。其实,历史如果得到简单化处理,就会让人明白许多道理。比方说,过去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集团匈奴、鲜卑、柔然、突厥

  • 明帝王的最后远巡:嘉靖帝南巡承天府与明后期政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帝出巡,嘉靖皇帝

    不同帝王的巡幸,史书有不同的评价,如隋炀帝、明武宗的巡幸,史书在记述时多贬义;而如康熙帝的巡幸,史书在描述时却少有这类贬义的意涵。清朝仅乾隆帝就曾六下江南,相比之下,明朝皇帝巡幸的次数无疑是较少的。是非难定论明代皇帝巡幸概说明前期,永乐帝、宣德帝北巡,被后世视为护卫北边的需要,备受褒誉;而英宗欲效仿

  • 秦始皇陵封土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陵封土,秦始皇陵,秦始皇

    ▲秦始皇陵封土秦始皇陵全景人们对秦始皇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山一样高大雄伟的封土。封土整体呈覆斗形,覆土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封土的北侧有287级台阶,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登上冢顶,极目远跳,四野风光,尽收眼底。在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商周时期的墓穴上“不树不封&rdq

  •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的楚国,究竟有多少个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楚国,都城

    寿县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这一点,我不怀疑,因为最近几十年,在寿县周边,陆续发现了许许多多楚国的古迹。而且,史料上,也有明确记载,说寿春这个地方,在古代,就是区域性的中心,如今,进入寿县,依然能感受到楚文化气息的存在!但是,多年前,我去湖北荆州的时候,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说:我们荆

  • 李鸿章初次访美,看到高楼大厦没有惊讶 却因电梯犯傻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鸿章访美,李鸿章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慈禧太后左膀右臂,在清末危亡乱局中,文人出身的李鸿章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转而从戎。太平军被镇压后,李鸿章一路扶摇直上,封一等肃毅伯、任职剿捻钦差、湖广总督,督办军务之外更成为洋务重臣,

  • 皇帝不急太监急:盘点中国历史上恶名昭著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监,干涉内政,皇帝不急太监急

    太监旧称宦官,又称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阉竖等。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在唐朝之前,并没有太监这一词,一般称呼这类人为宦官。在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而宦官则开始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一

  • 5元纸币上的泰山“五岳独尊”是谁题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五岳独尊”成为游人在泰山必定要合影打卡的景点众所周知,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的背面图案是著名山水画家李叔平先生所绘制的泰山雄姿图,其中,“五岳独尊”石刻被作为标志物放大。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岳”之说,其实就是国内五大名山的总

  •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权为什么没计算在明朝年代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明,明朝,正史

    其实南明也还是明朝的一部分,因为当时弘光帝朱由崧继位的时候国号依旧是“明”,说明当时并不存在南明的概念,还是视明朝为正统而不是自立门户,而之后写史书的人称之为“南明”。那为什么没有将弘光政权计算在明朝年代里?满清统治者故意不想将南明这段历史写进《明史》

  • 九五之尊也有如草芥 因一句玩笑话惨死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晋皇帝,司马曜

    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李陵容(孝武文太后)所生,是会稽王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子,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372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简文帝逝,他继位,是东晋的第九任皇帝,当时才11岁。他是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第二年立年号为宁康。一开始由太后摄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