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慈禧太后左膀右臂,在清末危亡乱局中,文人出身的李鸿章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转而从戎。太平军被镇压后,李鸿章一路扶摇直上,封一等肃毅伯、任职剿捻钦差、湖广总督,督办军务之外更成为洋务重臣,李家的财产,不少都是来自这场洋务运动。
李鸿章不是一个“新人”,他的所为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在督办洋务、组建海军乃至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等一系列“新式”操作中,李鸿章的思维还是开阔了不少,对比朝中那些光拿着圣贤书喊家国大义的清流,李鸿章属于实干派,名声不怎么好但眼界更高点,按理说也算是见多识广了。
但到了美国后,李鸿章却深感自己就像庄子口中的“朝菌”、“蟪蛄”。早晨生长的菌不到晚上便死去,所以它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黑夜、黎明;寒蝉只活短短两个季节,所以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春天和秋天;而他李鸿章在清朝当了大半辈子的裱糊匠,游历欧美之后,才明白清朝到底已经落后到了什么地步!
百年前,李鸿章访问美国时第一次见到了之前仅仅听人说过的的“摩天楼”,他发表了一番看法,虽然含蓄,如今听起来却有些让人心酸。
对中国人而言,李鸿章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道光三年(1823年)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一个读书家庭,自幼苦读,两只脚还没跨入朝堂之前,李鸿章就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暗暗在心里想:“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所以后来,李鸿章甘当慈禧太后“御用之手”,不停地签约,签到后来,他的心理素质再强大,也开始把这种事当做终生的耻辱了。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惨遭全败,追究起来李鸿章是有极大责任的,但当时的朝廷内部,慈禧太后奢靡花费、众大臣将北洋海军视为李鸿章“私军”,不断在慈禧的面前挑拨、户部尚书翁同龢仇视李鸿章,克扣经费以至于海军舰艇老化……这些内部的腐败多少影响了李鸿章的心态,让李鸿章背全部责任倒也不公平。
对外作战失败了,代表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也失败了,又一个激起国民极大愤慨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出现了,被派去签字的李鸿章不仅挨了一枪,回来还当了慈禧太后主政的整个清廷的替罪羊,被解除职务,而后,列强的野心进一步扩张,准备将整个中国当成蛋糕切块一一瓜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鸿章带着使团乘油轮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陆续访沙俄、德国、英国,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受到了热烈欢迎。当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与清政府彼此之间也有使节往来,但像李鸿章这么重量级的东方“总督”到访,还是第一次。
当时的报纸的头版头条全都是在报道这位来自东方的高官,李鸿章此行在美国待了10天,在这10天里李鸿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也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纽约沸腾了,礼炮、军、警和豪华马队齐齐整整欢迎李鸿章的到来,媒体的镜头纷纷对准这位“东方俾斯麦”一言一行甚至一饮一食,时任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也率要员来与李鸿章会面交谈,李鸿章住进了最豪华的酒店,得到最隆重的“清使”接待待遇,美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将军带着李鸿章拜谒前美国总统的墓地后,又陪同他一起接见在美华商,并参观唐人街。
而李鸿章的脚步也并没有止于纽约,他还一道去了费城与华盛顿,当时美国的工业化已经领先世界,城市自然无比繁华,高楼林立,而李鸿章呢?他连自行车都没有见过,不知道那东西要怎么骑,在华盛顿,有人送他一辆自行车,李鸿章感到十分新奇,特意请对方演示这外国男女老少喜欢的工具怎么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鸿章更直言自己在美国见识了许多新事物。
其中最让李鸿章感到震撼的,就是我们如今习以为常、但在当时清朝连影子都看不到的高楼大厦:“那些高楼足有20层甚至应该更高……贵国建了许多,它们虽高,但看起来却十分坚固,我想即使狂风也不能摧折。在大清国还没有这样的楼。我想大清很难建这样的楼,即使建起来了,根基不大稳固,也很快会倒塌罢。”
李鸿章的话似乎有别的意思,不光是礼貌性夸赞其他国家的工业建设,想来,这个在当时已经年逾七旬、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老人,看到外国高楼大厦遍布、街市热闹的场景,再联想到清国的百姓依然住在平房,而清国已经四面受敌,内忧外患,恐怕心中也会倍感无力,李鸿章不是什么清流,更称不上一声“完人”,但作为中国人看到本国与彼国的差距怎会不心痛!
李鸿章被安排在了华尔道夫酒店,也就是在这里,李鸿章第一次乘坐了电梯,当看到电梯的时候,李鸿章为了保持清朝的体面而并没有做出太过惊讶的神色,不过他接下里所说的话则成了经典名言而流传至今,在看到电梯窄小的空间后,李鸿章说到:“这个房间也太小了吧,恐怕连椅子都放不下。”这个来自东方的大官竟然不知道电梯是什么,这让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出于礼节,随行人员还是不厌其烦地向李鸿章讲解电梯的设计还有原理。作为晚清的重臣,慈禧将之视为可以倚靠的大员,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的见识况且如此……
事实上,李鸿章在这次美国之行中还故意绕开了美国西部,目的便是抗议美国当时的排华法案。对于一些国之尊严大事,李鸿章倒也没有含糊忍辱,而是直接指出来。风烛残年,还要充当清朝的门面,如今我们再回过头来设想李鸿章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回忆起那段积贫积弱的苦难历史,更觉得时刻不能放松,唯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近代历史万分地屈辱,但它也是推着我们往前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