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蒋经国发动“十大建设”刺激台湾经济腾飞十大建设是指台湾当局於1970年代时在台湾所进行的一系列国家级基础建设工程。政府在当时,有鉴於台湾许多公共基本建设,如道路、港埠、机场、发电厂等尚且处於匮乏欠缺的状态,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所以为了提升跟深化总体经济发展而开始规划进行10个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由时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所提出,建设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共动用新台币3,000馀亿元。在十大建设中,有六项是交通运输建设,三项是重工业建设,一项为能源项目建设。
“十大建设”包括兴建岛内南北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花莲到苏澳的北回铁路、台中港、苏澳港、桃园机场、核能发电厂、高雄钢铁厂、高雄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建设项目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七项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后三项为重化工业。总经费在初时估计约需要50亿美元,即1974至1978年间平均每年10亿,相当于当时外汇储备的40%,流通货币的60%。由于当时正是石油危机造成物价上涨、民间投资意愿低落之际,“十大建设”所需经费庞大,需要大举借款,因此这一决策受到国民党内外许多人的质疑。在巨大的压力下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今天不做,明天将会后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十大建设”完成。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公路)北起基隆,南至凤山,贯通台湾南北,连接高雄、基隆两港,全长约373公里,这是蒋经国亲自筹划的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1969年,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的蒋经国带领“行政院”经济及交通专业人员,开始进行南北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当时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已经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所以,蒋经国决定应该效法美、韩等国建立一条贯通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路。然而,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会遭遇许多困难,当时曾参与工程建设的陈世圯先生回忆说:
除了施工规划和天然灾害,当时最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土地取得,高速公路的宽度是40公尺,绵延南北,民众对如此大规模的土地征收相当反感。台湾当时是农业社会,农民安土重迁,土地等于是他们的根,被征收之后根都没了,民怨可想而知。另外,依据民间习俗,“对路冲”是非常犯忌讳的,即使当时台湾民众都相信能体谅政府公共建设造成的不便,但土地取得仍是非常困难。记得当时有一位年轻有魄力的桃园县县长,就是现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用无限的耐心与民众沟通,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该县的土地征收,深获经国先生赏识。
十大建设对台湾当时经济指标影响极大,在缓和台湾省内经济停滞的同时,带来高通货膨胀率的副作用。根据当时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现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资料,南北高速公路1971年开工四年之后,1974年台湾经济成长率1.16%,工业成长率-4.5%,通货膨胀率47.5%;1976年经济成长率13.86%,工业成长率24.4%,通货膨胀率2.48%。
十大建设的内容
1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凤山,中以支线连接中正国际机场(今桃园国际机场),全长373公里。1971年8月14日开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坜路段率先通车,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桥启用,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2
铁路电气化:因1972年至1973年期间,台湾对外贸易发达,而国营铁路台铁之现有车种、车次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而开发。计画施行范围为西部干线纵贯线全线,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3
北回铁路:为使东部铁路干线与西部接轨,将花莲车站移至现址,兴建花莲(新)车站至宜兰线南圣湖车站(今蘇澳新站)之单轨新线。1979年12月全线通车。
4
中正国际机场(今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因应台湾台北松山机场的运量饱和,於距台北市西南方约40公里的桃园县大园乡,另新建占地1,223公顷的新国际机场,1979年2月26日启用。
5
台中港:延续日治时期之新高港计画,并解决台湾中部无国际港口的问题;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
6
蘇澳港:原为小型港口,而後为具备国际港口功能而扩建,1983年6月完工。
7
大造船厂(中国造船公司高雄总厂):座落於高雄市小港区的临海工业区内,是十大建设中第一个完成的重要建设,该厂的设立肩负支持航运、贸易、国防及发展关联工业多目标之基本任务。於1975年建厂同时,即承建美商44万5千载重吨超级油轮,同时中国造船公司也合并原位於基隆的台湾造船公司为其基隆总厂。
8
大炼钢厂(中国钢铁公司):为了防止依赖外国钢品太深,减轻外汇负担,并解除过去因钢源不一,影响产品精度的缺点,遂决定兴建一贯作业炼钢场,於是出资兴办中国钢铁公司,并将其纳入十大建设之一。中国钢铁公司的一贯作业炼钢场,占地约480公顷,位於高雄临海第四工业区,滨临高雄港第二港口,自远洋输入原料後,可迳泊厂区码头起卸,节省运费与转运成本。
9
石油化学工业(中国石油公司高雄炼油总厂):在高雄县开发两处石化工业区「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业区」和「林园石化工业区」。中国石油公司高雄炼油总厂的兴建对於台湾的塑胶、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化学品工业之发展而言,不仅减少国内工业对外之依存性,且将增加下游加工产品在外销上的竞争力。
10
核能发电厂:第一核能发电厂一、二号机组,其装置容量各为63.6万瓩,核能一厂列入十大建设计画优先兴工,两部机组分别於1977年与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发电厂、第三核能发电厂为核能发电的延伸计画,後续列入十二大建设计画,分别於1981年与1984年完工。评价十大建设对台湾当时经济指标影响极大,在缓和国内经济停滞的同时,带来高通货膨胀率的负作用。根据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公布资料,南北高速公路1971年开工四年之後,1974年台湾经济成长率1.16%,工业成长率-4.5%,通货膨胀率47.5%;1976年经济成长率13.86%,工业成长率24.4%,通货膨胀率2.48%.十大建设实行在当时国民经济所得尚低的台湾,以及同时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联合国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等外交困境,宣布时不知财源何在,实行建设与经费均冒著很大的风险与考量,当时遭到舆论界极大的批评和恐慌。例如当时兴建中山高速公路时,有人批评此高速公路是为富人而建设的。虽然日後证明十大建设刺激了台湾景气、高速公路也是人人皆可使用。李国鼎则以「歪打正著」来形容十大建设十大建设中绝大部份的人记得中山高速公路、中钢、石化工业等相对成功的案例,至於台中港、蘇澳港、中船等相对失败的案例,则被人遗忘。十大建设带有鲜明计划经济色彩,其後,中华民国政府也陆续推出与之类似的计画方案,如十二大建设、十四大建设、六年国建、新十大建设等,但影响性相较起来皆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对台湾政治社会的影响
“十大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方面影响,的确给台湾带来焕然一新的生活风貌,但另一方面也牵动了政治与社会的演化。在人民知识与经济能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原来严密的政治控制体系已逐渐不能应对人民的要求了。
台湾新十大建设
1.顶尖大学及研究中心
2.国际艺术及流行音乐中心
3.M台湾计画
4.台湾博览会
5.台铁捷运化
6.第三波高速路
7.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
8.北中南捷运
9.污水下水道
10.平地水库海淡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