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的信史靠谱吗? 本是野史的第一信史《史记》

中国的信史靠谱吗? 本是野史的第一信史《史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276 更新时间:2023/12/22 22:55:19

中国人,尤其是不看史书的那些,特别钟爱信史。不是考古人士常说的那个指有考古物证可以佐证的历史时期的“信史“,他们喜欢讲的信史是指可信的历史著作。这当然是一种粗糙的说辞,到底怎样才算可信呢?中国又有正史一说,所谓历代朝廷所订,采用纪传体的史书即为正史。

在正史之外,又有各门各类其他史书,比如同样采用纪传体但不是官方选定的,那就只能叫别史,在别史之外,则还有野史、杂史等等等等。古人对这些史书的分类本是按实用来考虑的,并没说这些史书那种可信哪种不可信,可到这些年,或许因为有个“正”字,许多人开始一厢情愿的认为,正史才是信史。

(二十四史成为正史的关键,就在于“钦定”二字)

那么既然体例是不是纪传体并不是一本史书能否称之为正史的关键,关键又在何处呢?自然只剩官方编订这一点了。于是事情就变成了,只有官方编订的史书才是信史,其他都不是……更有如央视春晚女导演的丈夫,所谓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直接跑出来说西方无信史,因为他连一本西方官方修订的史书都没见过!全都是私人写!

毕竟像加洛林王朝修订的《王室法兰克年代记》,以及丕平的叔叔为了给丕平篡位解释,从而指使人撰写的《弗利德伽编年史》第二续集之类,大都不为西方人所认可,知道的中国人就更少了,著名大学者自然也是不会知道的。

(这部《王室法兰克年代记》现在也能买到原始的拉丁文版本,只不过会看的人实在不多。)

于是,中华古文化的爱好者们激动了原来只有我天朝上国才有信史,西方那些蛮子连信史都没,尽是私人胡言乱语!何其自豪,何其骄傲,西方人何其难堪!

不过……

本是野史的第一信史《史记》

一扯信史,十个人中大概有八个以上会提起《史记》。不错,《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确实是中国的第一部正史。然而这个“正史”的来历可没那么正谨。《史记》并非是大汉朝廷官方编著或认可的史书,而是到汉朝灭亡了N多年后,到清乾隆确定二十四史的时候才正式成为官方选定史书,从而跻身正史行列。

从著者身份来说,司马迁做上了太史令,是个官,可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太史令是官方的史书编写员。秦汉太史令的第一职责是天文历法,后汉书曰“掌天时、星历”;第二职责是记录皇朝事件文书,比如某些文件上传到中央朝廷,太史令要先抄写备份,这可和写史书可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传说中发明这地动仪的张衡也任职太史令,他还改进了浑天仪,由此可知汉朝太史令的职责为何)

司马迁著书是司马一家两代的愿景,要修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奇书,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弥留之际,还嘱咐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既然是“吾所欲”,那么显然,编著这部史书,并不是汉武帝或其他西汉皇帝的旨意,也不是汉朝廷的惯例,只是司马谈自己的心愿而已。

以某些国人的观点,不是官方史书,那就是野史了,所以《史记》在其诞生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部私人修订的野史,甚至汉武帝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么一部史书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史记》倒是和古希腊史学家们的私修史书如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等属于同一类。

(电视剧里汉武帝被史记气吐血,而历史上,直到汉武帝曾孙当皇帝时,司马迁后人才把史记公开出来)

《史记》中的怪力乱神和脑补

许多中国人为了自豪感,对国外一些学术行为望文生义,将国外对《荷马史诗》、《圣经》的历史研究故意理解为西方把《荷马史诗》和《圣经》当史书,以此巩固自己西方无信史的怨念。

可惜能持有这等念想的人不可能了解现代历史学研究《荷马史诗》、《圣经》,以期从古代文学中抽取历史片段佐证某些历史事件的目的,甚至连古代史书都不会去阅读,毕竟就在古希腊历史学者修昔底德笔下,就骂过这些写唱史诗的诗人“他们所关心的不在于说出事情的真相而在于引起听众的兴趣,他们的可靠性是经不起检查的;他们的题材,由于时间的遥远,迷失于不可信的神话境界中”(《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但是回过头来,以《史记》为首的中华信史们就那么严肃认真吗?

作为一本私修史书,司马迁连汉武帝的丑事都揭了,应该不太可能去无脑吹捧死了好久的刘邦,可就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出生情况是“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看看,刘邦的母亲在野外睡着了,结果和一条蛟龙交配生下了刘邦,这和《荷马史诗》中宙斯变鹅和勒达交欢最后生下祸国殃民的美女海伦怎么看都是同一个模板出来的。

可见怪力乱神方面,中国的第一信史并没给出什么好的答卷。那说《史记》脑补又是为何呢?

(史记里的刘邦神话中另一个倒霉鬼白蛇,莫名其妙就被斩了)

我们看看这一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内容: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於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这一段大意是说公叔做了相爷后,他的仆人向他进言如何迫害吴起的事情。可想而知,这种迫害朝中大将的阴谋肯定不是开着宫门让大家一起讨论的,必须得闭上门悄悄商量,参与者也只有公叔和他的仆人两人,不让其他人在场。那么,问题来了这段对话又是如何被隔了三四百年的司马迁知道的呢?若是阴谋败露也就罢了,可文中偏偏说了阴谋得逞吴起被害的跑路了,这种情况下的密室对话还能被司马迁知道,就实在是匪夷所思了。

当然这不是司马迁才有的问题,西方史学家质疑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重要一点,就是修昔底德即便参加了这场战争,但也不可能参与了其中每一次战斗,那么修昔底德笔下各种或激情或睿智的战前宣言之类都是打哪知道的?西方学界普遍看法就是修昔底德自己脑补了不少。

(魏王:屏退又咋滴,司马迁还不是会知道)

显然,司马迁笔下各路阴谋众多,密室谈话比比皆是,脑补也一点不比人少。

矛盾重重的官修史书

仅仅有点怪力乱神,有点脑补,出于古人局限性考虑,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不过那部分不看史书又爱谈历史的中国人笃信官修史书就是真实,私人修史都是胡扯,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两本官修史书内容打架了怎么办?这种事其实不少见,我们就不说《史记》和《汉书》的矛盾什么的了,毕竟史记不是官修的。

来瞅瞅同为二十四史的《梁书》和《魏书》中,前些年被传的很神的白袍将军陈庆之吧。在《梁书》中,抛开陈将军一系列的以少胜多不谈,即使在守卫洛阳一战中失败了,也依然杀伤甚众,几乎要把敌人打跑了。而到了《魏书》中,这一仗陈庆之不过是“永安二年夏,遂入洛阳,车驾还讨,破走之。唯庆之一身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没有什么把敌军大杀特杀,反而是被敌人大破,丢下部署跑路了。

这种不同书之间的矛盾还算好说,可同一部书中,照样会有各种矛盾之处。《三国志》也在二十四史之列,是陈寿依照之前的官修史书《魏书》和《吴书》,加上他自己补充编订的蜀国部分而成。想来自己编订的话,应该不会有矛盾吧?这可不见得。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事,就在《三国志》中出现了三个版本:

首先是经典的斩马谡版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见于《蜀书五诸葛亮传》。

然后是马谡死在大牢版“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见于《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

最后还有马谡跑路版本“(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见《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

从《蜀书五》到《蜀书十一》,关于马谡最终命运这么一件事,就出现了三个说法,偏偏作者还是同一人。

(马谡:老子到底怎么死的?)

信史迷信,关键在官不在信

稍微翻看下这些古代史书,各种不着边际自然就会知道。现代学术界,也早就不讲究古代史书是不是信史云云,只讲究史料互相印证,否则《蒙古秘史》作为一本野史,又如何能成为早期蒙古族生活习俗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读资料?

可就算不看书,官方写和个人写,又凭什么会因此产生可靠性的不同呢?个人会有好恶影响客观性,难道朝廷就不会隐瞒吹嘘么?这问题提出来,大概没人会想不明白,然而许多信史信徒却不假思索就接受了官史=信史的设定。

这是为什么?只能猜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冲刷后,人们产生了政府无所不能、从不犯错、绝无私利的幻想,更将之推广到一切皇帝、朝廷身上,个人是渺小、软弱、偏见的,朝廷是庞大、强力、正确的。于是任何涉及官民对比的情形,许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反馈个人哪比得上朝廷啊!权力就是正确,对信史的狂热,一层层扒开之后,没有著作的研讨分析,没有史料的对比参照,只有对权力赤裸裸的五体投地。

标签: 中国历史信史野史史记

更多文章

  • 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二十四史,中国历史,正史,史记

    中国古代史料在世界各大文明中最为丰富与真实,这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务实精神密不可分。而在中国古代史料中,纪传体史书是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几乎记载了整个华夏五千年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二

  •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朝代,历史朝代,朝代来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代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朝代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那

  • 经常被问西安城墙西南角为啥是圆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安城墙,西安,城墙,长安

    现存西安城墙是在元代奉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其子朱樉为秦王,驻守西安。【杜陵乡大府井村东朱樉墓】七月,诏令营建秦王府,由于原城墙已残破不堪,于是在修筑王府同时,又命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扩建西安城垣,断断续续历时七八年之久,方子洪武十二年竣工,“全城周二十八里,高三丈,门四,

  • 台州政治地位曾蹿到天边 南宋时地位仅次于临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台州,台州历史

    从金鳌山说起吧。它是一座濒临椒江的小山,在椒江区古章安镇南侧,因山如巨鳌,以形取名,故称金鳌山。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大年初一,宋高宗赵构南下台州湾,上金鳌山,驻跸山上祥符古寺十七日(此寺今名康王殿)。有诗云:“碧天低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王毫。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rd

  • 20世纪初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创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华民国,民国,民主共和国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当时主持朝政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突然发现,平时安享浩荡皇恩的满朝亲贵,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为朝廷分忧御敌、顶事可用的人才。眼看江山就要保不住了,隆裕和载沣不得不重新起用前些年被打发回河南“养疴”的袁世凯。袁世凯被重新起用后,立即派自己豢养已久的手

  • “光荣逊位”的清室在辛亥革命后并未得到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辛亥革命,清帝逊位,清朝,袁世凯

    中国国家记忆特辑·清帝退位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一个冬天的早晨,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可这套符合现代政治的“游戏规则”,在革命之后几乎从未得到尊重。高全喜谈百年前清帝的“光荣逊位”《清帝逊

  • 古代年夜饭都吃什么?鸡、羊、野味是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年夜饭,古代饮食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各位朋友春节好!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一起吃年夜饭乃是传承千年的习俗。现在的年夜饭越来越丰盛,甚至在初一之后的每顿饭也是各位丰富。酒足饭饱之后不得不好奇,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们能在年夜饭吃到什么?▲具有糯性的黄米首先是主食。先秦时期,我们主要的作物是“五谷

  • 宋陵是最寒酸的皇陵 专家和盗墓贼都看不上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陵,皇陵,宋朝帝陵

    说起皇家陵墓最先想到的就是富丽堂皇,规模宏大,里面宝藏无数,外面有着人层层把守,比如说秦始皇陵,武则天的乾陵,以及明十三陵等等。在封建社会中,很多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修建陵墓,只要是自己手中的奇珍异宝都要放进自己的皇陵中,她的目的就是在自己去世后能够在阴间把玩这些珍宝,于是皇帝的皇陵就成了

  • 认真看,这不是“荡妇” ——那些让人误解的题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题词,草书,书法

    有个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家里的一副书法作品就是下面这个这特么上面写的啥?是不是写的荡妇?为什么要在家里挂荡妇这两个字?有个小哥哥也跟震惊君有同样的困惑我擦!原来写的是坦荡啊!其实早就有人因为认错字闹出不少笑话的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书法风格千变万化不是所有人都能参透的比如这个炒干面看了好多遍才看明白

  • 45年前的今天 一份震惊世界的文件在杭州草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尼克松访华,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

    4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2年2月26日中午12点30分,随着一架“伊尔18”飞机在隆隆轰鸣声中平安降落,杭州笕桥机场同时迎来两位世界级的“大人物”,一位是周恩来总理,另一位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这是尼克松第一次来到杭州,尽管此次只停留了21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