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一个人放弃原本属于他的东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想让人放弃高高在上的“皇位”那就更难了。古往今来,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那个“皇位”争得头破血流,又有多少无辜冤魂惨死。而曾经做过皇帝的“末代皇帝”溥仪自然也不甘心皇位就这样没了。被赶下台后,他一直都在想着怎么复辟,想着怎么光大清,再次坐上那把“龙椅”。
大清要亡了,需要雄主的时候,为何选择溥仪而不选择载沣?
晚清的清廷可以说是到了垂死挣扎的地步了,在立谁为下一任皇帝的这个人选上面,慈禧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就是选择3岁的溥仪即位,让26岁的载沣摄政,到底慈禧在买什么关子呢?为何要这样立帝,而不是立资历高的载沣呢?这不就是想要加速大清的灭亡吗?
同治帝死的时候,慈禧太后没有遵循清朝立储父死子继的传统。她的决定就是选溥仪继位,让溥仪他爹载沣实际主政,这个慈禧的肚子里面到底买了什么关子呢?
对于慈禧来说,虽然溥仪继位当皇帝,但是实际的权利却是掌握在载沣的手里,其实这样的安排是慈禧早就打好的小算盘,因为他知道只有载沣去制衡和袁世凯才是让他放心的,因为载沣和袁世凯有不共戴天之仇,他绝不会像奕劻那样与袁世凯同流合污,这样也不会让兵临灭绝的大清加速灭亡的脚步。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慈禧对于权力还是有着无限的留恋在里面的,对于她来说,万一自己长寿了怎么办呢?如果载沣和其他的人继位的话,就会严重的影响到自己垂帘听政了,于是让这对父子这样的上位,也是慈禧考虑进去的。
要知道如果载沣亲政的话,慈禧太后就是太皇太后了,也就只能在后宫喝喝茶了,怎么可能会摄政,朝中所有的权利都会在载沣的手中,但是要是溥仪继位的话,就可以继续的垂帘听政了,何乐不为呢?
对于拥立溥仪还是有很多的原因的,慈禧太后之所以会这样的选择,也就是因为他没有忘记给光绪立嗣。于是便接受了奕劻的意见,让溥仪继承光绪的大统,前提就是让光绪立嗣,要知道光绪是没有孩子的,也就是说溥仪要管光绪为爸爸,喊隆裕皇后为妈。所以慈禧太会选择在“溥”字辈上面选择一个小孩来继承大统。
其中也就是慈禧根本就没有先要把权利交到其他的人手中,就连自己死后也是这样想的。清朝的时候有个这样的传言,及时叶赫家族将使爱新觉罗家族灭亡的传说,虽然这是个传说,但是结局还是应验了。其中隆裕皇后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呢?
隆裕和慈禧的关系是血亲一家人,父亲是慈禧的亲弟弟,隆裕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而载沣是咸丰的弟弟,说到底,他与慈禧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慈禧还在遗诏的末尾最终还是加上了这么一条:遇有重大事情,必须请皇太后懿旨。也就是说她到死了也没有真正的将权利交给了谁,还是给了自家人,大清最后还是在叶赫家族的时候灭亡了。
三次登基做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是清朝的亡国之君,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三岁登基,一生三次称“帝”,历经晚清、民国、伪满洲国,在新中国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他一生奇特的经历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溥仪曾三次当“皇帝”,第一次晚清皇帝(1909年到1912年),第二次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第三次满洲国(1934年1945年)。就是清帝退位后经历了两次复辟,溥仪两次重新当上皇帝,却没过多久快活日子,毕竟此时全国的势力已经四分五裂,大清皇室能够掌控的权力已经所剩不多,因此他也一直处于被利用的阶段,在日本人的怂恿下成为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出行和生活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溥仪第一次登基时大哭,父亲在旁边说了一句话,竟成了大清灭亡的征兆?
1908年11月14日,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去世,结束了他痛苦的一生。光绪帝死了,全皇宫上下连悲痛的时间都没有,慈禧太后当天连下两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光绪帝四岁时即位,在慈禧太后续的淫威下长大,但是他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稍微长大些,光绪帝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为慈禧是尊。他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下诏变法,却遭到慈禧太后等人的反对。慈禧太后下令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出逃国外,而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一直到死都没有获得自由……
光绪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暗无天日的环境,身体更加不堪重负了,光绪帝一直到死都没有获得自由。光绪帝去世之后,继承人成了头等大事。因为光绪帝没有儿子,慈禧需要挑选其他的人来继位。最终,溥仪成了那个既幸运又不幸的那个人。幸运的是,天下人谁不想当皇帝,不幸的是从此他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毁灭。他成为了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老醇亲王奕環的孙子,小醇亲王载沣的长子,亲苏完瓜尔佳·幼兰。他的母亲又是慈禧的养女。综合种种条件,慈禧决定让溥仪进宫教养,成为大清朝培养的接班人。就是这道把溥仪宣进宫的懿旨,改变了溥仪的命运,他的命运和光绪帝的如出一辙。
这时候的慈禧已经是大病缠身,终日卧床不起,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她命人宣布由溥仪继位,让醇亲王载沣监国,并由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太后裁决重大事项。慈禧去世的半个多月后,溥仪即位,他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
民国初期醇亲王载沣全家福,这时候他已经是平民,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父亲,溥仪是长子,其余的都是溥仪的兄弟姐妹。
1908年,载沣与溥仪(右)、溥杰(怀抱婴儿)合影
至于为什么没有让溥仪的父亲载沣当皇帝,由于辈分的原因,载沣肯定是不能当皇上的。再加上此人无心政治,一心只顾自己生活得快乐,但是无论是血统的远近、能力的考察、人脉关系的考量,载沣还是很合适的,因此他的儿子溥仪也自然是合适的人选了,父亲是光绪的亲弟弟,母亲是慈禧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无论是血亲远近还是身份尊贵的程度,当上皇帝都是没什么争议的。因此光绪皇帝知道这件事后,也十分满意。
第一次登基
1908年12月2日,这天的天气很不好,天空阴蒙蒙。溥仪这个年仅三岁不谙世事的孩子被搀扶着坐上了皇位,接受了一场盛大的登基仪式。而他的父亲醇亲王单膝跪在他的旁边,为了不让他掉下来,双手扶着他的身子。面对着大殿内的一众官员,年幼的溥仪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更别提什么登基礼仪了。由于天下很冷,加上繁琐的即位事宜,三岁的溥仪马上就失去了兴趣,开始大哭大闹,一直哭喊着要回家。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了当时的感受,“照章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领侍卫内大臣们的叩拜,然后再到太和殿受文武百官朝贺。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他边哭边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身边的父亲只好尽力安抚他,安慰着:“别哭了,别哭了,快玩了,快完了”。醇亲王的话被底下的大臣听到了,他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讨论的大概就是今天是登基的大好日子,怎么可以说“快完了”这种不吉利的话呢。殊不知,醇亲王的一句话竟然成了大清朝灭亡的征兆!
1956年,香港记者潘际垌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采访了溥仪。潘际垌掏出随身携带的清末进士金梁所写的《光宣小纪》,翻开一页给溥仪看。那段文字的大意是,登基仪式上,载沣见溥仪大哭不止,忙让随从拿了一个玩意儿放在溥仪手里,他这才停止大哭。当时,大臣们都非常惊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原来,溥仪拿的玩意儿叫“虎小儿”,就是纸糊的小老虎,老百姓又叫“傀儡虎”,一听这名儿大家就明白了。
登基大典上,让人“讶为不祥”的,还有载沣的一句话。据说,登基大典上为了哄溥仪别哭,载沣慌不择语,说:“别哭,别哭,快完了!”这话从宫内传出去,很快就搞得满城风雨,“快完了”,这可是不祥之兆啊!然而,晚清研究学者,著有《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贾英华却从韫龢(溥仪妹妹)那里听到了另一种说法,“我父亲说自己明明说的是‘快好了',此话被误传,以致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把大清朝灭亡的原因归结在他说的这句话上,他百口莫辩,直到临终也咽不下这口气。”
出席登基大清的清朝官员,他们正在等待摄政王载沣和3岁的溥仪到来
溥仪登基大典之中,士兵们和宫廷太监站在了一起,很大的差别就是,一半人还留着辫子,而一半人却已经剪掉了辫子。在1906年的时候,部分新军剪掉了辫子,这件事是由袁世凯上书请求慈禧太后批准的。
京城巡警部在溥仪登基当天庆祝溥仪登基
其实溥仪登基时的大清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尽管隆裕太后推出了很多年的政策,也只是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3年后,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了起义,南方和西部的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这种情况之下,隆裕太后和大臣们为了保住皇帝的称号和自己的性命,走投无路投靠了袁世凯。1912年1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发了清帝溥仪的退位诏书。
至此,大清王朝彻底灭亡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也宣告结束了。然而,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退位后还继续生活在紫禁城中。溥仪退位时刚好6岁,到了开始上学读书的年龄。每天上课,溥仪需要乘轿到毓庆宫,等着师傅进来行礼授课。作为徒弟的溥仪则端坐不动,更不需要向师傅行礼。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便从心里渴望做一名真正的皇帝。
溥仪对于皇位的概念也逐渐清晰起来,也越发想要回到皇帝的宝座之上,
第二次登基
在退位之后,1917年7月1日,他经历了一场如闹剧般短暂收场的张勋复辟,算是他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只是这也仅仅只有10多天的时间,这样的复辟闹剧就草草收场了。他这位第二次“登基”的“皇帝”,又再次跌落神坛,过回了茫然不知所措的生活。
1917年,民国六年,“宣统九年”。
这一年,6月16日,陈宝琛、梁鼎芬两位“帝师”一起走进毓庆宫,告诉溥仪:“今天不用念书了。”
原因是前清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要来请安。
按照惯例,两位“帝师”开始教溥仪,等会儿召见张勋时要怎么应对。总体原则就是要他保持谦逊,以显圣德。
这一年,溥仪12岁。日常生活除了跟着师傅们读书、看报,就是玩游戏。他还是个孩子。
但他不仅是个孩子。他知道张勋及其军队一直保留着辫子,知道张勋在袁世凯死后曾发表通电,第一条就是表示“尊重优待清室各条”。他因此对张勋颇有好感,想看看这位“忠臣”长什么样子。
这次召见仅持续了五六分钟。
溥仪对张勋的印象并不太好:一身纱袍褂,胖乎乎的,黑红脸,眉毛很重,辫子花白色。“如果他没胡子,倒像御膳房的一个太监。”
少年溥仪要到半个月后才了解这次召见的意义。这个相貌不咋滴的胖军阀,半个月后让他登极做了“真皇帝”。
1917年溥仪复辟朝服照
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溥仪第二次做皇帝。
他第一次做皇帝时还太小,未满三周岁,只知道哭。见了濒死的慈禧,嚎啕大哭。举行登极典礼,中场也是放声大哭。
第二次做皇帝,这个表面懵懂的少年已经略有感觉。
当天,还是在毓庆宫,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师傅一齐出现,面色都十分庄严。陈宝琛先开口:“张勋一早就来了……”
溥仪插话:“他又请安来啦?”
“不是请安,是万事俱备,一切妥帖,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大清复辟啦!请皇上务要答应张勋。这是为民请命,天与人归……”
溥仪后来在“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呆呆地看着陈师傅,希望他多说几句,让我明白该怎么当这个‘真皇帝。”
陈宝琛给他支招,说不要立刻答应张勋,要先推辞,半推半就,最后表示勉为其难接受。
溥仪按照陈师傅的教导操作,接受张勋劝进,当天就又成了“大清帝国”皇帝。
然后,陆续有成批的人来给他磕头、请安。太监们拿来一堆写好的上谕,一口气就下了九道上谕,包括即位诏和各种封官分猪肉。
少年溥仪也许并不太懂复辟意味着什么。他仅知道内务府的人多了,穿戴整齐了,迎来送往频繁了,几个太妃高兴了。他自己不用念书了,每天只需半天接受陈师傅们的指导,半天看待发的上谕和内阁官报,接受各种人的叩拜,或者把内廷养的骆驼弄出来溜溜。
溥仪和婉容
但是,这个12岁的孩子是有皇帝瘾的。
宣统三年,溥仪虽然退位,但通过民国政府清室优待条件,遗老遗少们仍在紫禁城内廷保留了小朝廷。
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吐槽”,他从退位后到1924年被驱逐出紫禁城,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这其中,包括别人向他应话的“嗻嗻之声”,他从小便习惯了。如果别人不以这个声调回答,他反而觉得不能容忍。
对于跪地磕头,也是这样。他从小就看惯了人家给他磕头,大都是年岁比他大十几倍的,有清朝遗老,也有亲族中的长辈,有穿清朝袍褂的,也有穿西式大礼服的民国官员。
小朝廷中的宫廷群体把“恢复祖业”(其实就是搞复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小皇帝身上,因而极其重视溥仪的教育问题,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帝王教育计划。
溥仪的师傅(即“帝师”)均由隆裕太后于饱学之士中亲自挑选,其中有清末状元、大学士陆润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满汉双榜进士伊克坦,文学大儒梁鼎芬,翰林兼御医朱益藩等。
为了将溥仪培养成合格的大清皇帝,帝师们教授的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以及列祖列宗治国驭民的经验。
童年时代的溥仪经过这些“洗脑”,虽然也保持着其他孩子一样爱玩的天性,但他的脑子里已经装满了“效法康乾”“光复旧物”“还政于清”等梦想。
这明显不是一个心地单纯的孩子。
溥仪英文手迹
回到“宣统九年”。
溥仪的“真皇帝”不过做了四五天,宫中就掉下飞机炸弹,遗老遗少们吓傻了。
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空袭,宫中根本不知道怎么应对,各人赶紧躲到各自的卧室里,把廊子里的竹帘全放下来,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当然,段祺瑞的讨逆军也只是恐吓为主,没有真炸。
但局面已经完全变了。少年溥仪的记忆中,前几天那种欢天喜地的氛围没有了,磕头的不来了,上谕没有了,大多数议政大臣们也没了影子。
几天后,辫子军战败的消息就传入宫,张勋早早躲到荷兰使馆去了。
溥仪的父亲载沣和陈宝琛带来了拟好的退位诏书,垂头丧气。溥仪看了,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
仅仅12天,帝位又没了,就像游戏结束了。
后来,民国许多写到这场复辟大戏的笔记,都把溥仪和小朝廷的遗老遗少写得很被动。比如写张勋凌晨两三点拥兵入宫,把溥仪从床上拎起来,强令他登极,溥仪被吓得大哭不止。
在最爱君看来,这些说法都是别有用心的造谣。溥仪是哭了,但他分明是丢了帝位才哭,不是捡了帝位还哭。
但是谣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符合民国官方对这场复辟的定性。
复辟失败后,民国政府并未追究溥仪及其小朝廷的任何责任,而是把责任都算到了张勋头上,说“张勋叛国矫挟,肇乱天下”。
实际上,自民国元年退位后,小朝廷内部的复辟派就没有停止过活动,对张勋搞复辟一直也是主动参与谋划,根本不是被动迎合那么简单。
溥仪后来明白了其中的道道。当时当权的北洋系元老们都曾是热心于搞复辟的人。所以他们把张勋当做靶子来打,对溥仪却无一不是尽力维护。
张勋
溥仪没弄明白的是,作为一个孩子,他不过是成人世界的一颗棋子。
张勋搞复辟,源于民国总统黎元洪请他进京调停府院之争。当时,为了是否加入协约国参加世界大战,想夺实权的黎元洪和想武力统一全国的段祺瑞闹得不可开交。
结果,段祺瑞被免了职,跑到天津,暗地里却要发兵威胁京师。
黎段相争,争成了张勋的机会。张勋此前已经探了各省督军和冯国璋、段祺瑞的底,都支持他搞复辟。他为此飘飘然,认为自己做了督军们的盟主和复辟的领袖。
谁知,张勋刚搞复辟,段祺瑞就誓师讨逆。各地督军也纷纷变卦。张勋成了孤家寡人。
搞定了辫子军,段祺瑞以再造共和之功重返中央,跟黎元洪saygoodbye。
小朝廷自以为的复辟大事,不过是民国政治权力重组可以利用的小旋律罢了。
连孙中山当时都很“别有用心”地希望小朝廷公开搞搞复辟。早在张勋搞复辟前4个月左右,孙中山就预言了这场复辟必然发生,并表示欢迎一时复辟的成功。
孙中山的理由是,眼下的共和拥护者不少实际上是帝制拥护者,一旦时机成熟,就要破坏现状,复辟必定成功。但是,因民情不能容忍,复辟又必定会很快失败,到那时,帝制余党就会被全部消灭,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理想的共和时代。
很明显,孙中山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
帝制派并没有因复辟受到追责,更没有全部消灭。
后来,吴佩孚曾上书向溥仪称臣,张作霖向溥仪磕过头,段祺瑞主动请溥仪见面……
“宣统九年”复辟失败后,随着一些遗老的陆续故世,少年溥仪逐渐成长。
小朝廷青年成员更多去追求时尚生活。三年后,溥仪在紫禁城内带头剪掉了辫子。
时间的推移,以及现实复辟的无望,或许会重新塑造一个溥仪。直到1924年,冯玉祥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宣布“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事情就起了变化。驱逐溥仪表面上看来是铲除了“帝制”的最后象征,实际上是迫使怀抱复辟之心的溥仪真正走上复辟之路。
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乾隆、慈禧都遭到剖棺毁尸的厄运,而国民政府对这一引起公愤的恶性事件处置不当,未能妥善安抚溥仪,致使溥仪等人更加仇视民国。
溥仪后来自己说,这一事件比他自己被驱逐出宫还严重,致使他复辟、复仇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第三次登基
也正是在他茫然之时,日本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让他到“满洲国”担任皇帝。尽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日本人的计谋,但是重登皇位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一直在苦苦寻找复辟机会的溥仪怎肯放弃,于是就做出来他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到“满洲国”第三次“登基”坐上了“龙椅”,当起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
溥仪逮到机会出逃东北,在日本人的支持下,1934年3月1日,溥仪身着清朝龙袍,率随扈祭天大臣走向杏花村郊祭场临时搭起的“天坛”登坛祭祀,这是溥仪“登基”仪式的重要程序,出任满洲帝国皇帝。
这是他第三次做皇帝了。
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以为复辟了……
溥仪的“登基”御座。祭天当日中午,溥仪在伪皇宫勤民楼东大殿举行“登基”仪式。
溥仪第三次“登基大典”仪式后,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等侵华头子合影,行为让人怒不可遏
历史留下了这样珍贵的影像,这位末代皇帝悲剧的命运在于他要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家族任务,想要恢复大清王朝的基业,在这个他祖先的龙兴之地,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渴望能够成功,只是却在民族大义走错了路,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傀儡皇帝,这也是他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的。
成为皇帝后的溥仪出宫车队。
溥仪满洲国执政时期的戎装照片
比起12岁那年的似懂非懂,他无疑是越成熟越堕落了。
可以说此时的溥仪是迷茫无奈的,他当然知道日本人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更明白日本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是不应该与日本人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帮助日本来侵略中国的。
只是此时在他的心目中,自己除了是个中国人外,更是大清的皇帝,是爱新觉罗家最后的希望。他的肩上肩负着恢复大清统治的重担,他不想清朝几百年的国祚在他手中断绝,更不希望自己成为亡国之君。正是这样的想法,私心战胜了民族大义,让他不得不选择铤而走险,投向了日本人的怀抱,妄图借日本的手,实现自己的复辟梦想。
对日本支持他复辟抱有幻想的他,很快就被打回了现实。自己名义上虽然是“满洲国”的皇帝,坐的是皇帝的宝座,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出入也是前呼后拥,过的也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手中却没有半点实权,自己就是一个摆设,是日本人手中的一颗棋子。
作为“满洲国皇帝”,在1934年到1945年这长达11年的时间里,溥仪没有一天真正有过实权,始终是日本人的傀儡。之前希望借助日本人之手复辟大清的愿望早就落空了,深陷这个泥潭之中,他再想抽身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溥仪作为满洲政府的皇帝,和日本的关系貌似不错,他曾经一满洲国皇帝的身份两次访问日本。
溥仪访日
1935年的时候,溥仪为了感谢日本天皇的访问,在关东军的安排下到日本访问,溥仪从长春出发访日,首先乘坐火车到大连,对于这次的访问,日军那边看的非常重要,他们做了周密的安排。对于溥仪的访日,组成了枢密院顾问林权助男爵为首的14人接待委员会。
日本军方还派出了战舰和多艘护航舰来迎接溥仪的到来,溥仪到日本检阅了当时日军较强的第12、15驱逐舰队。溥仪到达横滨之后,坐火车到东京,得到隆重接待,日本天皇亲自到车站欢迎,可以说是收到了广泛的关注。
之后溥仪访日在陪同下乘坐宫廷马车,来到当时日本欲仁天皇居住的宫下榻,收到了很高的待遇,溥仪第一次访日过程中还检阅了日本近卫军等诸多日本部队,还到医院慰问了日本受伤的士兵。
溥仪第二次访问日本是为了庆祝日本纪元2600年的大庆,1940年溥仪访日,他带来了日本天照大神的三件神器,还颁布了《国本奠定诏书》,然后满洲国各地就渐渐多了许多神社和神庙供奉着日本的一些神明。
溥仪第三次退位
日本投降这个消息一开始还是由吉冈安直通告给了他,而这个满洲国的“皇帝”接下来的举动把日本人也给惊呆了。
他朝着日本方向磕头跪拜,口中还念念有词:“老天爷一定要保佑天皇的平安。”说完,竟开始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来。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举动,其实是出自他内心的恐惧,由于,害怕日本杀人灭口,溥仪只得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忠心”。
溥仪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日本也没有想过杀溥仪灭口,因为,他还要再次在一份“退位诏书”上签字。他作为皇帝,连签退位诏书这种事也有过几次经验,这皇帝当的确实窝囊。
日本方面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满洲国的总理张景惠还召开了一个“临时会议”,参与会议的都是所谓的一些“随行大臣”。在会议上,先由担任总务长官的武部六藏宣布了天皇宣布停战的决定,并且,给简要的介绍了目前的战争形势,日本已无力抵抗。
其说完,张便接着说:“苏联方面已经派了三路大军来侵入我满洲国,先头部队快要抵达我们的首都,我们的盟友日本已经宣布了投降,满洲国根本就没有力量单独抵挡苏联部队。失去了最大的依靠,满洲国也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皇帝应该宣布退位,我们算是到此为止了。各位若是没有意见,我这就拿退位诏书给皇帝签字。”
张说这段话的时候还带着几丝哭腔。说完便和两位伪大臣去见溥仪了。
溥仪自己也早就有思想准备,当他看到这份“退位诏书”后,没有任何犹豫便表示愿意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或许,这对于他来讲也是一个解脱吧。在换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后,溥仪站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面前,开始宣读“退位诏书”,读完后就开始和周遭的“大臣”们一一握手以示告别。
溥仪宣读完“退位诏书”后,“满洲国”实际上便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如何处置这位“满洲国”的皇帝,这也称为了日本关东军的一个难题。
当时,在关东军有两种声音,一方认为溥仪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应该送回日本。而另一方则认为此刻国际形势复杂,日本又刚战败,国内的局势十分不稳定,此时送溥仪去日本无疑会平添麻烦,难以保障溥仪的个人安全。
但是,溥仪最后还是因为一部分人的强硬坚持,被送往了日本。
因为飞机上的位置有限,溥仪不可能把一大家子人都给带去日本,所以,跟随他一同去日本的只是家族中的核心男性成员。他们先分成三批人送往沈阳,准备在这里一起坐飞机去往日本。
甚至,溥仪随身还带了一些贵重的财物,而其家族中的女性成员则一个也没有带上。
家族中的女性全部成为了抛弃的对象,当时满洲国的“皇后”婉容还在病中,这些人被后来当地的游击队给俘虏。在之后发生的一场暴动中,婉容和溥仪弟弟的妻子是暴乱者抢夺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处境十分凄惨。
中国的末代皇后最终于1946年夏天病死在监狱中,就连尸体也找不到。这个消息直到三年后才传入身在苏联的溥仪的耳中,但是,当他得知自己妻子死亡这个消息后情绪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
溥仪到达沈阳准备在机场候机准备前往日本时,苏联的飞机突然在旁边降落了。之后,红军士兵将在场的日本人都缴了械,溥仪并没有防抗,愉快的交出了自己的随身武器一把小手枪。他用自己蹩脚的英语对苏联军官要求自己被带往苏联,在溥仪看来,尽管都是当俘虏,但是,当战胜国的怎么说也会处境好一点。
八月二十一日,溥仪被一架双引擎杜格拉斯载到苏联赤塔一号军用机场,被囚于莫洛可夫卡三十号特别监狱直到十一月初。后被拘押在伯力四十五号特别监狱直至民国三十五年春。
然而,在拘留所里受到优厚的待遇,令溥仪多次上书向苏联表示愿意永久居留苏联,请求加入苏联政党,但是,也有推测认为有可能是溥仪害怕日后追究责任,故而申请永居。1947-1948年,溥仪被前苏联转移到同一城市的另一个看守所里,他仍享受与其他被拘人员不同的生活待遇。如仍可单独用餐,不必参加劳动,甚至不用打苍蝇、蚊子。
满洲国的总理张景惠,仍被看作是一个对日本有用的人物,其被送回长春与当时在重庆的国军取得了联系,准备加入国军的阵营。当苏联红军进入长春,张前往迎接,因为,苏联长官对他说了一句,等候吩咐的话,他回到家中竟喜不自胜给自己的妻子说他这次又有好处可捞。
可是,这个吩咐令张没有想到的是却是被送往苏联。
满洲国的皇帝和他的官员们最终又在苏联团聚,只不过,这位末代皇帝的大臣们不再喊他皇上了,改称为“大爷”。自此,十多年的满洲政权正式落幕。
一九五零年七月,苏联通知溥仪引渡回中国时,他在45号收容所再次向翻译别尔缅阔夫提出留在苏联的要求。八月,溥仪与其他满洲国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
溥仪再一次退位,也从此彻底终结了他的复辟大梦。在国人眼中他相当于一个亲日的汉奸,因此他想带着自己的一部分财产逃往日本,路上却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来又被送到抚顺监狱,一呆就是十年,直到1959年才被特殊释放,此时他已经54岁,这些年经历的沧桑使他早已不再年轻,皇帝美梦也彻底成为了泡影。背离民族大义的复辟终究是痴人说梦,如果时光倒流,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不知他会如何选择?
在被监狱关押的这十几年里,溥仪不得不放下他的皇帝架子,学会了很多日常生活的技能,失去皇族的光环之后与普通人无异。使得他能够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生存下来。因为他自己从小身体不好,这么多年也懂得了一些医术,在抚顺关押时还能够给其他犯人看病。
他出狱后,周总理曾经接见过他,并要给他提供一份工作。当被问及想做什么工作时,溥仪第一反应就是当一名医生。但是周总理考虑到,溥仪的身份特殊,而且虽然他会一些医术,但毕竟医术还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如果给人治病出事的话责任是免不了的。然后溥仪表示想要留在故宫,毕竟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太多他的回忆。但是周总理想到,溥仪身份特殊,在故宫每天被游客看到,很容易引起骚动,因此也被周总理否决了。
最后周总理考虑再三,将溥仪安排在了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北京植物园,溥仪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园丁。几年后,由于国家文史研究的需要,身份特殊的溥仪又被调到了文史资料委员会,开始了他的新工作,溥仪1967年溥仪去世,享年61岁。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记录了这个末代皇帝悲剧色彩的命运,也成为了清王朝一个时代最后的缩影。
当然这种想法他并没有实现,一生过得苦不堪言,自己却沉醉其中。溥仪的晚年应该是最幸福的一段时刻了,他有了自己的合法身份公民。
出狱之后,本来想找个女人好好过日子,在别人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护士李淑贤,李淑贤本来是旧上海的舞女,曾经嫁给国民党军官,解放后被安排当了护士,开始李淑贤对溥仪还比较不错,但是后来她却发现溥仪不仅什么也不会做,而且还没有生育能力,此时的李淑贤已经崩溃,她对溥仪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时常辱骂溥仪废物,而且还经常拿菜刀吓唬他要离婚,甚至把溥仪吓的跪地求饶,溥仪无奈,只能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没几年就因为得了肾癌离世了,而让溥仪更感到寒心的是李淑贤在溥仪死后,拿溥仪的私事到处炒作,临死时还留下遗言不与溥仪葬在一起,说自己很后悔与溥仪结合,可怜溥仪一代帝王,最后却被一个女人嫌弃到如此程度,连点情分也没了,实在是悲催至极。
溥仪什么时候死的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又逃亡苏联被关押五年之久。在软禁五年期间曾有一次去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日本统治者在中国的罪行做证明。后被拘押在伯力四十五号特别监狱直至1946年春。
1950年溥仪被押解回国,被罚有期徒刑15年,后来表现良好提前出狱,又成为中共政协委员之一,并在后来有了其著作《我的后半生》……将自己丰富而又悲催的一生记录了下来,留给后人品读大清王朝清朝落败的终点。
他去世后,以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为素材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这部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历史题材电影,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可以说,这部艺术水平极高的电影在今天的历史和影视领域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经了封建主义至民主共和,见证了清代王朝至红色中国,溥仪的身份也从末代皇帝变成了平常无奇的普通公民。他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极富传奇色彩。
溥仪是1967年死的,当时正值中国的文革时期,但是因为周恩来总理的特别指示,溥仪在文革当中却没有受到过过分的侵扰,只不过就是被扣上了各种高帽而已,所以当时溥仪的日子并不是特别难过,要真说让溥仪不好过的,应该是溥仪的病。
晚年溥仪
1967年的时候,溥仪因为身患尿毒症而病倒了,周恩来知道之后,亲自打电话对政协的工作人员做了指示,还说一定要尽全力把溥仪给治好了。后来周总理还把溥仪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会诊,但是溥仪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于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派了著名的老中医蒲辅周去给溥仪看病,还向溥仪转达了周总理的问候。1967年10月17日的时候,溥仪因为医治无效在首都医院去世了。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中国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末代皇帝溥仪也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传奇又滑稽的人生,溥仪的死也标志着整个封建王朝的覆灭,因为这个身上带着封建王朝的符号的人的离开,这一段屈辱、落后的历史也都尘归尘土归土了。还记得奥斯卡得奖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从监狱中出来,买了一张故宫的门票,他走到了正殿当中的那条龙椅之前。这曾经是他的住所,而如今他却连碰都不能再碰,这里曾经留下了他儿时所有的记忆,但是现在却成为了别人观光的风景。这样的心情,谁都没有理解,这也注定了溥仪是近代经历最为波澜起伏的一个人。
和打倒他的人合影
溥仪和鹿锺麟、熊秉坤合影
在熊秉坤与溥仪合影的照片中一共有三个人。按照照片由左到右这样的一个顺序,分别是鹿钟麟、溥仪和熊秉坤。通过搜索很多关于熊秉坤与溥仪的合影,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合影中两个人是在一起愉快的交谈,有的则是在握手谈话,有的几个人还互相攀住对方的肩膀,一举一动都透露着亲切的信息。清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便是由熊秉坤等人发起的武昌起义。不过历史上,尽管熊秉坤让溥仪的大清王朝毁于一旦,但在后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是相处的不错的。这一点从熊秉坤与溥仪两个人的合影中便可以看出。很明显,熊秉坤和溥仪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已经缓和了许多。三个人合影的时间背景是在纪念辛亥革命成功五十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因此三个人此次合影的地点也选在了北京。
在整个熊秉坤与溥仪合影的拍摄过程中,溥仪还曾经笑着对熊秉坤说“是你打响了第一枪,让我成了一个普通人”。当时关于熊秉坤与溥仪的合影信息,在新华社还曾经被报道过。在相片中的三个人,年龄基本都已经过了六十岁,虽然头上的白发清晰可见,但面容上却依然散发着光辉。他们三个人的这次合影,同样也被视为彼此之间关系缓和的重要标志。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业界人士的关注。
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还有多少钱?
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朝代被推翻之后,前朝皇帝的命运往往非常凄惨,或是被杀,或是被囚,或是选择自尽。不过,有一个皇帝却是例外,他就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不过,由于清帝是主动宣布退位,所以得到了《清室优待条件》的保护。作为前朝皇帝的溥仪不但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的内廷中,保留皇帝的尊号,民国政府每年还要向其拨发四百万两作为生活费。此外,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所谓“清帝私产”当时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根据清室的理解,紫禁城内廷中的所有物品,都算是清帝私产。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还有多少钱呢?
溥仪退位后,他的私产主要包括:紫禁城内廷中的所有物品、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内藏物品、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内藏物品,颐和园内藏物品,以及东三省大量皇家庄田、林地、矿场(包括煤矿、铁矿)。在上述私产中,光紫禁城内的藏品价值,就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了。
清朝灭亡后,溥仪在紫禁城中仍然享受着皇帝的各种待遇,日常生活方面都是极尽奢华。以饮食为例:当时不满十岁的溥仪,加上隆裕太后、四位太妃共计六人。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外加五个女人,一个月光“吃”猪肉这一项,就花掉了二千多两。而当时北京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平均开支也就是100两左右。那么,溥仪一家一年要花多少钱呢?根据一份内务府(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提供给溥仪的开支表上的记载:民国四年是二百六十四万两,民国八、九、十年是二百三十八万两,一百八十九万两,一百七十一万两。平均起来就是二百万两上下。足够当时北京两万户家庭一年的开支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巨大的开支,真正花在溥仪一家身上的钱不过是九牛一毛。其中的大部分都被内务府的相关人员通过各种手段给捞走了。
由于开销过于巨大,以至于入不敷出,溥仪的小朝廷经常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民国政府每年提供四百万两生活费,溥仪花了两百万,不是应该还有剩余吗?其实不然。民国政府在《清室优待条件》里是写明了“清帝岁用四百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可是,民国政府是真没钱,所以给溥仪的生活费只好成了空头支票。不过,对溥仪来说,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虽然开支太大入不敷出,但紫禁城里有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每当经费不足的时候,就由内务府将一些古玩字画、金银瓷器拿出去变卖。
民国十三年(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员会”出具了一份清室当年变卖金银古玩的款项,竟然高达五百多万。而这些被拿出去变卖掉的金银古玩,大多都是紫禁城中较常见的宝贝,并非是那种稀世珍品。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宫中的大部分物品都被收缴了。交由溥仪带走的主要是珠宝、银两、日用品,其中银两一项共计十一万余两。对溥仪而言,他的财富在这次事件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不过,在此之前,溥仪倒是未雨绸缪,做了一些准备。他通过赏赐溥杰(溥仪的二弟)的方式,将紫禁城中许多稀世珍宝偷偷运到了天津英租界的一所楼房里,其中就由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1925年,溥仪移居到天津的租界生活。此时,他的主要财产就剩下了当初偷运到天津的这些文物。虽然跟在紫禁城中是无法相比了,但数量还是非常可观。在天津生活的七年时间里,这些文物有少量被变卖以维持日常开支,绝大部分仍在溥仪手里。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满洲国”。他开始将自己的这些私产秘密运往长春伪满皇宫。根据资料显示“有法书名画1300件,约30箱;法书名画册页40件,共4箱;书画挂轴31件,装1箱;宋元版书200部,装31箱;殿版书装3箱;大金库两个,内装皮匣两个,手提小金库30余个;皮货200件,装8箱”。
1945年日本战败后,伪满洲国也随之灭亡。溥仪只携带两皮箱书画和珍宝出逃,但在机场被苏军俘虏。1949年后,苏联将收缴的两箱书画、珍宝中的一部分还给了中国。
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他向国家上缴了藏在随身携带的箱子夹层中的近五百件宝物,这也是溥仪最后的家底了。此后,溥仪也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成为了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一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