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探秘古代人谈恋爱的方式

探秘古代人谈恋爱的方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044 更新时间:2024/1/14 7:10:01

在几千年的古代,男女是高度不平等的,男女婚配,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男女婚前都没有见过面,全凭媒婆的一张巧嘴与父母的判断……

爱情,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在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层出不穷,卓文君司马相如私奔,焦仲卿与刘兰芝殉情,牛郎与织女“天河会”,七仙女与董永“天仙配”,白娘子与许仙遭遇法海叹别离,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往情深化双蝶,牡丹亭与花为媒,蔡锷与小凤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古人是如何谈恋爱的?可以说林林总总,各种情况,不尽相同。

孔雀东南飞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恋爱是常态

在几千年的古代,男女是高度不平等的,男女婚配,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男女婚前都没有见过面,全凭媒婆的一张巧嘴与父母的判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抱着走”。根据儒家制定的伦理,女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时“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反正自己说了不算。在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况下,哪有什么爱情可言?认命是女人的唯一选择。

因为女人的社会地位低,她不可能象现在一样,随便提出什么离婚的,所以相对来说,古代的婚姻是很稳定的。在男权社会,男人可以休妻,可以一妻多妾,追求男人所谓的“幸福”,而女人就只能顺从,保持“四德”,也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男人花心找了个妾,从理论上来说,是不能吃醋的。她应该做的是,与这个妾和平相处。贤妻良母,是古代女人的典范。

古代结婚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大多数古人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尤其是女人,想得到一个如意郎君,是难上加难。所以才有潘金莲偷情西门庆、药死武大郎这样的悲剧发生。但人又是感情的动物,除了少数人婚前有恋爱经历以外,大多数古人属于婚后恋爱,慢慢培养感情。因为伦理的约束,女人往往将全部的情感用于丈夫,如果这个男人同样也喜欢这个女人的话,婚后自然也会碰出爱情的火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时的爱情,大多为婚后恋爱的“夫唱妇随”型,这一习惯一直影响到如今。

追求幸福,勇敢的女人一直在反抗

婚后恋爱的“夫唱妇随”型在古代也遭受到不少女人的反抗,她们不甘于受命运的支配,不甘于没有与男人见面就以身相许,于是她们突破种种窠臼,主动出击追求自己的幸福,幸运者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但由于这种行为会受到社会世俗的反对,不幸的悲剧也时而发生。

主动追求最终得到幸福的故事,信史上、野史上都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卓文君听到来到家中的司马相如之琴声,偷偷又看到司马相如的帅模样,不禁心生爱意,她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成功。幸运的是,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生米煮成熟饭”的情况下,卓文君的父母不再坚持反对,反而资助了小两口不少金钱,而司马相如也争气,受到了皇帝的宠幸,并没有落魄一生。夫妻恩爱虽然也有过感情上的波折,但最终以和好结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杨家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杨宗保与穆桂英的故事,也是一段富有传奇的爱情故事。穆桂英主动追求杨宗保,将杨宗保生擒活拿,同时又击败过杨宗保的父亲杨六郎,最后在献出降龙木的条件下,得到了杨家人的爱情许可。虽然这段历史是野史,但现在北京仍然有穆柯寨的遗存,据说是穆家后人。

但大部分的爱情故事,可没有卓文君与穆桂英那么幸运。天上的织女与七仙女,都是主动追求幸福型,但最后织女与牛郎只能每年鹊桥相会见一次面,七仙女也被逼返回天庭夫妻分离。地上的就更别说了,焦仲卿与刘兰芝,最后双双殉情而死,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同样殉情化蝶。水浒中的潘金莲,则更被描写成淫妇。当然西门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潘金莲嫁给武大郎,显然不是合适的一对佳偶,按现在来说,她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在那个时候,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守着武大郎厮守一生。

撩女人,古人风雅远超今人庸俗

由于古代是男权社会,所以爱情往往是一边倒,男人撩女人的情况比较多。除了一些地痞无赖欺辱妇女型,古人的爱情,尤其是文人的爱情都比较儒雅,比现在大要彩礼、比车子、房子、票子的庸俗好得多。

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许多情诗流传下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虽然没有名字留存,但从诗中完全可以读出当时浪漫的情爱之风。

《诗经》中的情诗

秦汉以后,中国的诗歌渐渐发达起来,以诗词歌赋求爱成为最受欢迎的爱情表达方式。司马相如的《凤求凰》这样写:“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光武帝刘秀的“丽华之叹”这样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唐朝的李白说:“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白居易的《浪淘沙》这样描述他的情愫:“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而元如问则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秦观用《鹊桥仙》这样表达他的感情:“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晏殊则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流传千古。

以诗寄情,男人有之,女人亦不乏,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从写情书,偷写个小纸条扔过去,约会个时间地点就可以了。而在古代,要靠寄信解相思之苦,用诗这种方式,既表达了感情,又锻炼了文笔,这样才不愧风流才子、才女之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七七事变29军将领佟麟阁壮烈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抗日同盟军被迫撤销后,宋哲元回察主政。佟麟阁深感抗日之志未遂,而山河破碎,国运垂危,不胜悲愤,于是退居北平香山寓所,与家人团聚,奉养双亲。寄情于研读圣经、周易,写字、摄影、打猎,以待报国时机。在隐退期间,宋哲元再三敦请佟麟阁出山,负责军事。第二十九军的师长冯治安、赵登禹、张自忠、刘汝明等亦联袂相邀。

  • 七七事变29军副军长佟麟阁阵亡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演习,以搜查"失踪"士兵为名,进攻宛平城。驻防在此的29军37师219团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29军军长宋哲元正在山东乐陵为父亲修陵墓,军务暂由佟麟阁代理。同在军中的还有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日军对卢沟桥的进攻在7月8日清晨5点左右。当时,日军的炮火

  • 七七事变29军五位师长:一人殉国一人被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后仍不满足于反而相继在上海、华北等地制造事端妄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进而吞并中国。1933年,日本占领热河后向长城沿线进攻遭到我军民顽强反击,之后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1935年国民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 七七事变抗日将领冯治安功绩不可磨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日本策划“华北自治”阴谋之际,地方性军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宋哲元任委员长。日本特务机关,将29军及冀察政权首领们作了分类,计有“亲日派”、“知日派”、“抗日派”三类。冯治安不但被划为“抗日派”,还单独加戴“顽固抗日派”的帽子。日军经常制造挑衅事件。1936年6月,日军开始不断向二十九军官兵

  • 七七事变29军大刀队:英勇杀敌浴血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7年7月7日夜,守卫北平西南卢沟桥的第二十九军遇到日军挑衅和进攻,当即奋起还击,这次史称的“七七事变”开始了中国的全面抗战。消息传来,全国群情激昂,音乐家麦新在事变三天后便创作出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

  • 七七事变中宋哲元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7年2月初,日本林铣内阁上台,立即宣扬不尚武的新政策。日本商界则频频伸出橄榄枝,派团访华,只谈经济,不谈政治。4月,日本外务省通过了《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表示要"采用公正的态度...形成日中间的友好关系。"华北驻屯军也一反常态,主动和冀察当局改善关系,不仅史无前例地赠送二十九军十几门山炮,还

  • 七七事变历史影响及后世纪念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 七七卢沟桥事变29军伤亡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为了进一步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军陆续运兵入关。1936年,日军从东面、西面和北面包围了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附近的卢沟桥发动进攻,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日军进攻北平早有周密的军事计划,他们将目光瞄准了北平的南大门——

  • 七七事变宋哲元29军溃退:对日军抱有幻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七七抗战 1937年7月7日,驻守丰台的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进行夜间演习,当晚以丢失士兵为借口寻衅,二十九军军部下令死守阵地,8日驻守芦沟桥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冯治安)步兵一一○旅(何基沣)二一九团(吉星文)第三营(金振中)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9日蒋介石电宋哲元积极准备,谈判

  • 七七事变平津沦陷:李文田发起天津保卫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文田(1894—1951)字灿轩,1894年生于河南浚县,国民党二级上将、原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幼丧父,生活十分困难,由舅家供养。高中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六期步科。李文田参加西北军后,曾任滦河兵工厂总监、团长、旅长等职。西北军失败后,坚持在山西练兵,拥护宋哲元重组二十九军,是八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