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战中德国不愿议和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不愿议和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739 更新时间:2024/1/18 15:58:14

相信大家对二战非常熟悉,是规模最大,也是毁灭最大的战争。在刚刚开始战争的时候,希特勒的德国军队进展极为顺利。可以用有百战百胜这个词汇,来形容当时的状态,几乎拿下了整个欧洲。

德国“命中注定”的败局

当时法国已经在他手里,甚至将英国灭掉。不过,英国还是凭借自己强大的海军以及地形苦苦防守,因为没有办法拿下英国,所以德国将主力军队,调至苏联开始攻打。

一开始苏联也是被打的落花流水,没有反抗之力。而且那时候德军已经杀到了莫斯科,差一点就将这个地方拿到自己手里。不过最后整体局势发生了变化,两军陷入到焦灼的状态。

因为苏联的国土非常庞大,拥有众多士兵在,加上战略很好,所以德国根本没有办法再次取得胜利。拖的时间越长,对于德国军队越来越不利。因为反对法西斯的同盟已经成型了,当时在美国的领导之下,中国、苏联、英国等很多国家,都开始反对德国以及日本的反攻。

到了1944年,白俄罗斯因为战争失利,以及盟军在诺曼底去到德国,当时的德国就陷入到东西夹攻的局面,其实当时的局势就已经注定他们肯定会失败。

对于这一点,所有的德国人内心都非常清楚,继续攻打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只会导致自己死的人更多。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德国最好的办法,不就是选择与这些盟军讲和,而不是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虽然也可以让盟军损伤一定的人马,但是在当时那个情况,德国不管在什么方面都已经处于劣势打下去,只会导致自己损失更加严重。那为什么德国最后也没有选择议和,还是让盟国一直进攻到柏林才选择投降?

为什么德国最后才选择议和呢?

一是由于希特勒个人原因,在那个时候,只要不傻最好的办法应该是选择议和。在这里面最大的障碍,就是当时的首领希特勒,因为盟军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

然而,希特勒作为引起战争之人,肯定会被处决的。所以站到希特勒的角度来说,不管当时形势如何,他都不会选择议和,因为议和就代表着去死。

在这里,也想起在三国曹操打下荆州后给孙权写信的事情。那时候鲁肃也劝解他,其余人都可以选择投降,因为在投降之后,依然可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好好活下去。但是你绝对不可以投降,因为在你选择投降的时候,就是放弃性命。

而当时希特勒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希特勒绝对不可能选择投降,他也成为两军之间最大的障碍。所以后来也出现德军内部人员,选择刺杀希特勒的情况。只不过他们的刺杀没有成功而已。

他们当时应该是想先将希特勒杀掉,然后选择议和。不过,在其他行动失败之后,希特勒也非常狠决,直接将这些人全部清洗。

二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如果那个时候德国真的选择投降,他们真的能够拥有好运气吗?其实也不一定,因为在这一次战争当中,德国犯下了很多罪行,他们不知道制造了多少次种族屠杀。

而德国人会将所有的事情,全部推到希特勒身上。德国很多高级将领,根本没有办法说自己是完全清白之人,因为他们参与到了这些事情当中。一旦选择投降,会面对什么样的命运,谁也无法说明白。

前车之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德国就选择了投降,而且一战是他们并没有犯下太多罪行,最终的命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在当时,德国就是任人宰割的战败国,遭受了这么多危难。所以,投不投降基本都没有什么区别。

德国军队有自知之明,并且知晓战败国的惨烈下场

二战时之所以会爆发,也是因为一战之后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所以他们也想赶紧复仇。所以在这一情况之下,德国军队里很多人并不会选择投降,因为他们真的投降了之后,以前所犯下的那一些错,就会被大家翻出来。

而且作为一个任人宰割的战败国,他们会面临特别痛苦的事情。这个不需要从别人身上找例子,只需要看一下一战之后自己,所遭受的待遇就可以清楚了。

所以现在战争最后,很多德国人宁愿一直抵抗,也不愿意选择投降。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绝对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德国在选择无条件投降之后,最终的命运还是不错的。在这一次战争之后,他们也很快富强起来。但是在那时候的德国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知道,最后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样的,所以只能继续战争。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二战中德国赢了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二战是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轴心国与美国、英国、中国展开的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迫卷入战争,导致伤亡人数达到9000多万,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二战最终以德国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二战虽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无尽

  • 一战中德国输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1918年11月由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不顾民众的反战声音,坚持要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底,饱受战争苦难的德国普通民众被彻底激怒,他们拿起武器向德皇为首的统治阶级宣战,并于9日成逼迫威廉二世退位,史称“德国十一革命”。11月11日5时德国临时政府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议”,德国承认自己输掉了战争,听候协约国

  • 一战后德国军事迅速发展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话说,纳粹德国是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也是发起者之一,作为轴心国头把交椅的德国,已然成为众矢之的。欧洲战场美、苏、英联合攻击德国,用了好多年才将其击败,在其战败后,一直压在同盟国心里的巨石终于落地,因为德国实在是太厉害了,其“危险系数”也要大于日本很多。作为轴心国二当家的日本,在大哥德国投降没多久后,他们

  • 一战后德国通货膨胀的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一战远远没有二战的名声响,不过这两场大战最后都是以德国失败结尾,可是一战当中,德军的强大实力让各国不得不重视,当时的德国在经济上也仅仅落后于美国,在战斗中德军几乎已经打赢了所有战役,可是最后却是败得一败涂地,甚至把自己的本钱都输掉了。很多德国人对此非常不满,尤其是《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德国必须佩服大

  • 一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我们知道,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仅许多城市沦为废墟,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凡尔赛条约》还将全部战争责任归于德国,要求其向英法等国支付巨额赔款,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德国的经济恢复,还导致德国民众的不满和绝望,转而支持希特勒上台。据统计,在1931年时,德国的失业率高达25%,共有600万人失业,数

  • 德国一战前的军事准备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在战前制定的计划能和德军在一战前的军事计划“施里芬计划”相提并论,无论是它的完美性还是对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施里芬计划”不仅主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总格局,而且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各国战争计划制定的参照物。它将德意志民族思辨的天赋,大胆严谨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 施里芬计划的具体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施里芬计划可以看成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也可以说,施里芬元帅也就是

  • 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按照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迅速对法国发动进攻,希望速战速决、获得胜利。结果仅一个多月德国就在马恩河受阻,陷入长期对峙的局面,施里芬计划破产。那么施里芬计划为何会失败呢,小编为你一一道来。一,制定原因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不仅赔款50亿法郎,还将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

  • 施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法国政府,基于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失衡”而对普鲁士宣战却折戟色当。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未来的法国任何的军事威胁,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很

  •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两大强敌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