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民族,他自身羞耻感极强,在羞耻感的教育下,也让日本的国民极其担心因为自己的某种行为而给家族蒙羞,这也导致他们过度的崇拜了军国主义思想,将军国主义思想高度强化至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因此才让日本化身成为可怕的侵略者。
日本经过了维新改革之后,其军事实力大幅度增长,同时本国境内的军国主义思想又在横向增长,而日本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则不得不对外发动了侵略战争。
日本想要占领全世界,则必须要以中国为跳板,于是自1931年日本便开始攻占了我国东北三省,自东北三省沦陷,之后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日本人带着侵略性的目的,走上了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十四年的抗战,也让中国军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这一段历史也给中国人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在对亚洲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主战场,除此之外,日本还向南一路进发,侵略了多个国家,其中包括菲律宾,朝鲜以及越南。
为了反对侵略者,世界也组织了反法西斯联盟,于是不愿意被侵略不愿意被压迫的人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可是,在这期间日本也派兵攻打了印度,为什么日本侵华战争一共耗时14年,却只攻打了印度一次就放弃了呢?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
日本当年发动侵华战争无外乎是转移内部矛盾,同时又进行资源掠夺,日本想要实现自己的军国主义野心,想要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那么必须要进行资本的原始略夺,所以他所侵占的地区,基本都是可以让自己获得大量的工业原料的。
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之后,自此一路南下,他占据了多个沿海交通要塞。其实日本此举,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出他想要在殖民地掠夺工业原料之后,再利用了交通线向南运输。日本发动战争之所以要以中国为跳板,是因为中国占据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他们想要实现称霸世界,必须要先占领中国,而日本之所以不派兵攻打印度,是由以下3点原因组成的。
1、需求度不高。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是,为了满足资本的原始掠夺,满足自己对工业原材料的掠夺,在掠夺完工业原材料之后,可以将原材料通过已经攻占的交通运输线运送至东南亚地区,而印度本国境内没有日本急需的工业原材料,同时又不在东南亚的交通输线上,所以日本人对于印度的需求度并不高。
2、特殊的地理位置,加大了作战难度。
印度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那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特殊的文明,同时印度的气候又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可是印度酷热的气候,会加大战争推进的难度,因为印度大多都是密林,复杂的环境以及多变的气候,本就会出现虐疾以及登革热等情况,而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加大日本兵的非战损比例。
日本的军事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是其本国境内却没有太多的劳动力,此时日本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尽量地减少战损情况,所以攻打印度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3、日本此时已经力不从心了。
日本在攻打印度的时候已经在一九四二年之后了,在此时已经陷入了十多年的战争中,早已经让日本人以及日本政府疲惫不堪,他们早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攻打印度。
太平洋战场上的接二连三的失利,已经让日本无暇顾及东南亚国家印度,所以印度也成为了极少数的没有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
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是有其具体原因的,日本当初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战略意图,而日本当初仅仅攻打了印度一次就放弃了,是基于实际情况考虑的。首先,印度的地理位置并不能够满足日本的军事原材料的运输,同时印度复杂的环境又会加大日本兵的非战损比例,以及一九四二年之后,日本太平洋战场上接二连三的失利,已经让他们无暇顾及印度,所以才让印度勉强的逃生了。
侵略者在中华大路上犯下了累累罪行,历史早已经过去,但是我们需要铭记历史所留下来的经验和教训警惕战争的灾难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