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奋起,各路军阀彼此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为人熟知的人物便是刘备、曹操和孙权,以及这三大阵营的能人异士。不过,在此期间还有一些早早落幕的大才,虽辉煌短暂但也留下了自己的传奇。
幽州大将公孙瓒便是一位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人,只不过他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孙瓒在东汉末年也是一位强人,他的队伍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公孙瓒麾下的将领很多都是强悍所在,连曹操、刘备都垂涎已久。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公孙瓒麾下的三位大将,最终分居于曹操以及刘备的阵营。
不过,有一人却没有靠任何的阵营,不仅是因为时间不允许,而且也因为无人能降服他。那么,此人是谁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公孙瓒
谈起公孙瓒就不得不先讲一讲他的生平!公孙瓒出生在贵族人家,但母亲却出身卑微,故而身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长大后只能够担任书佐这样的小官职。
本以为公孙瓒的一生都将在这个微小的官职中过去,幸运的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才智,受到了太守的垂爱。当时,涿郡太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由此公孙瓒成为太守的女婿。
背靠大树好乘凉,公孙瓒仰仗着岳父大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加官授爵成为了朝廷的中郎将。这一时期,公孙瓒面临的强敌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其二国内的黄巾其一。
此后公孙瓒便将他的本领悉数表现出来,公孙瓒的作战风格倾向于主动出击,直率勇猛的出击方式让对方意料不及,战场上的那叫一个威猛震撼,《三国演义》则没有将这一方面刻画出来。
对战黄巾军的时候,公孙瓒曾多次主动出击,一举将黄巾军攻破。黄巾军大败、死者数万,公孙瓒一方则俘虏七万余人,所收获的车甲财物更是数不胜数,与黄巾军的战斗将他的名气彻底打响。
随着征战次数的不断累积,公孙瓒的作战经验和技术也不断提升,他的队伍更是得到了强化,甚至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他的态度都十分的强硬、威震边疆。
正所谓“实力决定一切”,公孙瓒有了强大的实力便有了野心,不将幽州一把手刘虞放在眼里,多次与他在政见上不和。公元193年,刘虞一怒之下组织10万军队攻打公孙瓒,结果却被公孙瓒击杀。
东汉朝廷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惩罚公孙瓒,而且还将北方四州的总督之位给了他,自此公孙瓒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完成了自己的逆袭。
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通过上面的讲述可知,公孙瓒本人的武功和才智绝非等闲,他的功业是在尸山血海中打出来的,可以想象他的手下必然猛将如云。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能够在多次战役中取胜,更多的还是依靠于手底下的兵力。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公孙瓒手下有三位大将,各个都是为人称道的英雄形象,此三人分别就是赵云、田豫以及严纲。
可惜的是,公孙瓒在群雄逐鹿的大势下没能活到最后,他被袁绍所击败,三位大将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那么,在公孙瓒失败之后,这三位将领又将会何去何从呢?
赵云和田豫
首先咱们来聊一聊赵云!世人皆知赵云是刘备麾下的一位猛将,可很少人知晓他在与刘备相识之前,是公孙瓒阵营之下的一员将领,但却不怎么受重视。
当时公孙瓒称霸一方,各地英雄好汉都愿意前去投靠,赵云也不例外。可是,赵云的才能并没有在公孙瓒的队伍中发挥出来,其一公孙瓒对于外来人的不信任,其二赵云去的时候公孙瓒班底已经形成。
故而,赵云虽武功高强,但却一直不得志,并没有受到重用。当然,这或许与公孙瓒本人也有关系,他一步步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怎么可能看得上一个毛头小子呢!
也正是由于公孙瓒提供的这一背景,使得赵云和刘备相识,并且被后者所发掘。公孙瓒活着的时候,赵云不愿意去做背弃之人,没有直接跟随着刘备,继续留在公孙瓒的阵营之中。
公孙瓒失败并去世之后,赵云在邺城再度遇到刘备,进而加入了刘备的集团。说来也算是凑巧,这个时候的刘备刚好需要猛将的加持,赵云的出现无疑是最好的安排。
时势造英雄,不同于公孙瓒的事业早已成熟,那时刘备的事业正处于发展期,赵云也因此才能得以发挥,个人的传奇拉开了帷幕,留下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公孙瓒麾下的第二位大将田豫,他的人生轨迹与赵云有所相同,但是又有所不同。田豫的第一任主公是刘备,但刘备当时正处于创业初期,相比于文臣他更看重武将。
田豫虽然也是一名武将,但他的才华更倾向于智谋,所以并不被刘备看好,便以母亲年老为理由回家了。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初期阶段的刘备势力十分弱小,而田豫是个很现实的人。
他在刘备的身上看不到未来的前景,便开始寻了一个借口离开了刘备,离开刘备之后的田豫就投靠了公孙瓒,成为了守东州的县令,为公孙瓒出谋划策。
公孙瓒去世时,田豫可谓是被当头一棒,思来想去他就说鲜于辅加入曹操,以此为投名状正式进入了曹操的阵营,而这一去便是一辈子。
曹操击败袁绍、攻略河北后,田豫开始得到曹操的重用,先后担任颖阴令、弋阳太守等,为曹操镇守北疆,后期更是斩骨进、破轲比能,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
无人能降得严纲
最后一位将领名叫严纲,之所以说他无人能降,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另一方面他很可能也不会投降于任何人,毕竟此人铁血的性格在那里摆着呢!
严纲和赵云、田豫完全不同,他在公孙瓒阵营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重用,靠着自己一身的本领,为公孙瓒南征北战、金戈铁马,深受公孙瓒的信任。
因为严纲在三国去世得比较早,所以很少人知道他,三国时期著名的“白马义从”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大约在公元181年,公孙瓒从自己的部队中挑选出来了一些善射之人,而后组成了一支特种作战部队。
因为公孙瓒喜欢白马,所以就给这些士兵人手配了一匹白马。这些士兵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们对公孙瓒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
自此之后,这一支部队便被誉为“白马义从”,独属于公孙瓒的部队。对于此事《后汉书》是这么记载的:“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的成立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公孙瓒在与匈奴的对战中,深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所以才会成立这支部队。因此,白马义从是一直轻装起兵,主要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
可是,东汉国内的环境与边塞的环境不同,东汉内部的军队都倾向于重甲步兵或者重甲骑兵,比如知名的“陷阵营”。因此,公孙瓒在内部的角逐中渐渐落入下风。
他与袁绍的战争爆发之后,因装备上的落后,再加上为战略指挥上的影响,白马义从几乎全部伤亡。可以说,“白马义从”就像是一颗流星,它辉煌过,但却很短暂。
通过上面的讲述便可知,白马义从实力非凡,而严纲就是这支部队的领袖之一,赵云就曾是白马义从的一名将士,也算是严纲的手下之一,从这点也能看出严纲有多厉害。
可惜的是,武力出众、体力惊人的严纲死的却很可惜。白马义善于射箭,每次与胡人战斗都能将胡人打得落荒而逃,但在内部打攻坚战却不行。
以至于严纲也因为如此,在与袁绍战斗时,被他手下的大将麴义斩杀,死的时候仅仅只有28岁。一些演义小说中则是这么写的,严纲的本领曾受到了袁绍的赞赏,故而他被俘虏后,袁绍曾抛出橄榄枝。
只是,严纲并没有接受袁绍的邀请,袁绍自知严纲的本领高强,秉承着不能够放虎归山的宗旨,最终就将严纲处决了,也因为他英年早逝的结局,注定了他的名气落后的可能。
公孙瓒本身就是一位枭雄,而能够被他看重的人才,可以说都不是等闲之辈,严纲更是如此。奈何,最终落得了个悲惨的下场,可悲可叹!
正所谓:“艺术来于生活”,民间野史、小说将严纲的死刻画成“不投降”,想来即使严纲真的被俘虏,他也不会投降的,毕竟在他的心中公孙瓒才是他的伯乐,古人又崇尚“士为知己者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