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孙瓒:东汉末年的一朵奇葩,前期猛如虎,后期怂成狗

公孙瓒:东汉末年的一朵奇葩,前期猛如虎,后期怂成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050 更新时间:2024/2/15 17:39:40

198年,袁绍公孙瓒写了一封求和信,公孙瓒将信撕得粉碎,骄傲地说道:"四方诸侯没一个能打的,袁绍他能奈我何?“

公孙瓒出身于辽西名门望族,家世二千石。由于他是庶子,并不受家里待见,因而他成年后,只是在郡里当着一名处理文书的小吏。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公孙瓒外表帅气,声音洪亮,聪明伶俐,深得侯太守赏识。侯太守认为他是个潜力股,便把女儿许配给他。

有了岳父大人的人脉和财力做背书,公孙瓒的人生开始起飞。在侯太守的引荐下,公孙瓒拜涿郡大儒卢植为师,学习经书。

公孙瓒学成归来,继续在郡里担任小吏。太守刘其犯了事,要去京城廷尉府接受处罚。公孙瓒亲自为他驾车,一路悉心照顾,不辞劳苦。

刘太守被朝廷发配日南(今越南中部),公孙瓒伪装成士兵,一路护送。后来,刘太守在半路得到赦免,他非常感激公孙瓒,推举公孙瓒为孝廉,担任辽东属国长史。

辽东,地处北疆,与鲜卑、乌桓等游牧部落接壤,胡汉纷争不止,战事频发。在别人看来,这是凶险之地,但是在公孙瓒眼中,这是他大展拳脚的福地。

有一次,公孙瓒带着几十名骑士巡逻关塞,途中遇到数百个鲜卑骑兵。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手持双刃长矛,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杀死了几十个鲜卑兵,最终率众突围。

鲜卑人被公孙瓒的勇猛吓破了胆,从此不敢轻易进犯辽东边塞。公孙瓒因为守土有功,升为涿县县令。

由于公孙瓒是土生土长的幽州人,从小就经常见到鲜卑、乌桓寇掠边关,杀害百姓,因而骨子里就非常仇视这些野蛮人。

公孙瓒镇守辽东期间,每次只要听到边关传来贼寇入侵的警情,他就会怒发冲冠,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如虎入羊群一般,将入侵的野蛮人杀得落荒而逃。

为了有效对付贼寇,公孙瓒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这支部队只有几十个人,但都是百里挑一的神射手,他们全部骑着白马,江湖人称“白马义从“。

乌桓人相互告诫说,只要看到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赶紧扯呼。

187年,张纯勾结乌桓首领丘力居发动叛乱,烧毁城郭,杀害官吏,虏略百姓,部队多达十余万,声势浩大。

公孙瓒率领三千骑兵,征讨张纯立下战功,升迁为骑都尉。没过多久,乌桓贪至王率领族人前来投降,公孙瓒因功官升中郎将,被封为都亭侯。

188年,为了稳定边疆形势,朝廷选派在北方威信很高的担任幽州牧。刘虞就职后,对鲜卑、乌桓等采取怀柔政策,广施恩惠,并悬赏通缉张纯等人。

对于以扫灭乌桓为己任的公孙瓒来说,刘虞的做法太书生气,太软弱了。公孙瓒对这位顶头上司心生不满。

乌桓首领丘力居等人听说刘虞来到了幽州,非常开心,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顺事宜。公孙瓒担心刘虞把功劳抢光了,暗中派人截杀胡人使者。

不仅于此,公孙瓒拥兵自重,放任部曲掠夺百姓,危害地方。对于这些事情,爱民如子的刘虞默默记在心里,等待时机再跟公孙瓒算总账。

191年,青、徐两州黄巾军三十万人攻入渤海郡境内,公孙瓒率领步兵和骑兵两万人迎击,大破敌军,斩首数万余级,俘虏七万余人,缴获财物无数。

经此一役,公孙瓒威震河北,风头一时无两。朝廷为奖励其军功,任命他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191年冬,公孙瓒因为弟弟公孙越之死,携大破黄巾军的威势,举兵攻打冀州牧袁绍。冀州诸多城池,纷纷向公孙瓒投诚。

公孙瓒和袁绍的部队在冀州相持一年多,双方互有胜负,形成均势。

193年,公孙瓒的穷兵黩武引起了幽州牧刘虞的愤慨,于是减少了对他的粮草供应。公孙瓒很生气,不听从刘虞的节制,纵容兵士鱼肉百姓,并且在蓟城高筑丘垒以防备刘虞。

这年冬天,忍无可忍的刘虞率领十万仁义之师讨伐公孙瓒,出兵之前,刘虞告诫兵士不得滥杀无辜,不得毁坏百姓房屋。

刘虞的部队平时都没怎么打仗,又被他三令五申放不开手脚,因而对公孙瓒久围不下。

公孙瓒可没那么多顾忌,他选拔了数百名勇士组成敢死队,在夜里火烧刘虞的军营。刘虞的军队大败而逃,刘虞及其家人被公孙瓒抓获,全部被处死。

刘虞死后,公孙瓒尽占幽州之地,实力达到顶峰。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公孙瓒日益骄矜,疏离部属,不恤百姓;在军事上转攻为守,做起了缩头乌龟。

195年,刘虞的属下鲜于辅等人率领州兵,联合阎柔的乌桓、鲜卑骑兵,为刘虞报仇。同时,袁绍派出大将麹义率军与鲜于辅一起合击,公孙瓒多次吃了败仗以后,撤回易京,龟缩不出。

当公孙瓒的一位别将被袁绍攻打时,他拒绝派出援军相救,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如果他出兵救援,那么部下会产生依赖心理,以后不会打硬仗了。

对于世家大族的优秀子弟,公孙瓒将他们全部安排到苦寒之地。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给出的理由是:这些人安享荣华富贵,却从不知道感恩。

由于公孙瓒蔑视世家大族,因此,商贩之类的普通人成为了他的座上宾。

更奇葩的操作是,公孙瓒不知道从哪本兵书上看到“百楼不攻”这句话,他将其奉为四字真言,并付诸实践。

公孙瓒沿着易河边挖了十几道战壕,又在战壕内修筑上百个高达五六丈的土丘,然后在这些土丘上建造亭台楼阁,他自己就住在十几丈高的楼台里。

更绝的是,公孙瓒下令:七岁以上的男子不得进入易京。为了对外传递命令,他专门培训了一批嗓门大的妇人,平时的命令就靠她们的狮吼功。

除此之外,公孙瓒还在这些楼台里面储存了三百万斛粮食,他说:“如今我各营楼台千里,粮草充足,我只要在楼里静观天下大势就好了。“

在公孙瓒的这波神奇的操作之下,他的谋臣、猛将、宾客逐渐生出二心,渐渐离他而去。

198年,袁绍亲率大军围困易京,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贼首领求救。第二年春天,黑山贼首领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来援。

公孙瓒给他儿子写了一封密信:请火速带五千铁骑到北边的低湿地带,点火为号,我会从城内杀出,在那里与袁绍大军决一死战。

结果,这封密信被袁绍的部下截住了,于是袁绍按照信中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放火。公孙瓒信以为真,领军出战,被袁绍的伏兵杀得丢盔弃甲,又逃回了易京内的高楼里。

公孙瓒觉得这次在劫难逃,于是亲手把妻儿全部杀死,然后点火自焚。袁绍的兵士冲到台上,斩下了他的首级。

不得不说,公孙瓒原本有着一手好牌,却被脑子突然断电的他打得稀烂,结局令人唏嘘。

简要复盘一下,公孙瓒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一是鼠目寸光,杀害幽州牧刘虞,失去了民意;

二是军纪败坏,纵容部下残害百姓,失去了民心;

三是记过忘善,打压世家大族,失去了盟友;

四是自我封闭,疏远部队将领,导致众叛亲离;

五是不思进取,取得一些成绩后,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简言之,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一朵奇葩,前期猛如虎,后期怂成狗。最终身死名灭,成为天下笑谈,令人惋惜。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标签: 公孙瓒袁绍张纯刘虞幽州冀州

更多文章

  • 刘备同窗好友、幽州公孙瓒是何人?与《演义》完全不同,绝非善茬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刘备,袁绍,袁术,董卓,演义,三国,蜀汉,汉朝,曹操手下,幽州公孙瓒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北平太守公孙瓒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刘备的第一次出场介绍中,就提到过公孙瓒:“(刘备)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后来刘备落魄之际,又是公孙瓒挺身而出,他上表朝廷为刘备请功,最终为刘备争取到了一个平原县令的位置,以至于后来“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

  • 公孙瓒坐拥三州之地,实力远超袁绍,为何短短数年便兵败身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袁绍,袁军,大军,刘虞,汉朝,公孙瓒

    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建安三年,公孙瓒与袁绍交恶,二人兵戎相见,结果,公孙瓒兵败而走,退往易城进行坚守。而袁绍志在生擒公孙瓒,因而催动大军对易城展开了围击,公孙瓒见袁绍不想放过

  • 公孙瓒麾下的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其一,另外一位竟早早战死

    历史解密编辑:潇湘史说标签:刘备,袁绍,汉朝,曹魏,公孙瓒,赵子龙,曹操手下

    白马将军公孙瓒,汉末诸雄之一,武艺高强且长相俊美,最巅峰时势力遍及幽、并、冀、青四州,手下聚集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一众猛将,几乎可称汉末第一诸侯。除却刘、关、张这三位并不隶属于他的猛人之外,公孙瓒麾下还有三员大将最为人所熟知,他们就是严纲、田豫以及号称常胜将军的赵云赵子龙。比起后面的两位,严纲这个名

  • 年少不懂公孙瓒,读懂已是不惑年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公孙瓒,年少,袁绍,太守,平定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后汉书》每个人的人生好像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志得意满,心高气傲,认为天下都尽在自己掌握当中,只要自己愿意,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得不到的。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人们经受的挫折和失败越来越多,也开始

  • 公孙瓒是如何从威震塞外的猛男,变成一个龟缩防守的“宅男”?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袁绍,刘备,骑兵,太守,张纯,黄巾,汉朝,公孙瓒

    提起公孙瓒,大家会想起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想起他威震塞外少数民族、大破黄巾军的威势。然而公孙瓒最后的日子,却从一个所向披靡的猛将,变成了一个龟缩易京的“宅男”,直至被袁绍攻破引火自焚。长得帅、声音洪亮,被太守召为女婿公孙瓒是贵族子弟,但因母亲出身低微,只能任郡中小吏。但公孙瓒长得非常俊美、说话声音洪

  • 实力对比悬殊,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一到就把汉中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日落看比俺还标签:魏延,姜维,汉中,刘备,诸葛亮,邓艾

    魏延实际镇守汉中的时间大约是十五年。公元219年,蜀军占领汉中后,刘备决定委派魏延去镇守汉中。八年后诸葛亮挥师北伐{公元227年},汉中的最高指挥权开始落入诸葛亮手中。直到公元234年,杨仪构陷魏延意图谋反,将魏延诛杀。刘备为何要让魏延镇守汉中呢?仅以高级武将而言,刘备麾下也算是人才济济。关羽镇守汉

  • 姜维北伐,蜀汉最后的希望——二十二(2)

    历史解密编辑:城南太守标签:姜维,蜀汉,邓艾,费祎,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第二十二章:恩怨情仇第二节:姜维北伐姜维听了夏侯霸的分析,认为司马懿既然集中全部精力整顿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外事,不如乘着魏国政局不稳之际出兵伐魏。姜维为人好立功名,渴望建立不世出之功业,又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所以这些年来,他都在做着北伐准备。于是姜维将自己的想法撰写成一份军事报告,上奏给后主刘禅

  • 成也凉州,败也凉州:诸葛亮收姜维背后,隐含怎样的政治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诸葛亮,姜维,凉州,蜀汉,马超,曹操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罗贯中这位被誉为“天水英俊”“凉州异才”的人物,就是姜维。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本魏将,官天水郡中郎。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

  •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姜维,蜀汉,丞相,魏延,三国,诸葛亮,司马昭,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当家人。作为当家人,考虑的是能找一个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能忠诚治理国家的人。显然姜维魏延杨仪都不够资质。姜维和魏延属于军事将领,领兵打仗没有问题。治理国家肯定不会的。至于杨仪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通军事。只是气量太小,不够沉重

  • 刘备、关羽、姜维的后代当上唐朝大臣,其中1人后代沦为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备,关羽,姜维,蜀汉,唐德宗

    关羽是三国时期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史籍中对他的妻室和子女情况,均语焉不详。《三国志》中提到,魏国灭掉蜀汉后,庞德之子庞会将关羽的子孙灭族。但事实上,关羽的后代并没有被灭绝。到唐朝时,关羽的后代关播,还曾当过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旧唐书·关播传》中说:“关播,字务元,卫州汲人也。天宝末,举进士。”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