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徐庶、典韦、夏侯惇靠杀人出名,看两汉三国的“任侠”之风

从徐庶、典韦、夏侯惇靠杀人出名,看两汉三国的“任侠”之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凡读史 访问量:4964 更新时间:2024/2/11 23:44:33

游侠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特殊的人群,最先兴起于春秋战国,至汉初其势力发展日盛。西汉初立,因人们尚武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游侠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至于汉武帝不得不重点对游侠进行打击,以稳定社会。

但两汉三国,游侠之风其实一直在延续,很多三国人物的传记中都有“豪侠之气”的记载:

徐庶——为人报仇杀人,后洗心革面

看到徐庶杀人是不是很意外,明明是个儒雅之士,居然会提剑杀人?据《魏略》记载,公元189年徐庶为人报仇,而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

官吏于是把徐庶绑在柱子上作出准备肢解的样子,并击鼓下令周围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但都不敢说认识这个人。后徐庶的党羽一起来将徐庶救走。徐庶经过这次事情后,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

这段记载其实说明,徐庶作为一个寒门出身的人,年轻的时候就是社会上的一个游侠儿,为了义气(或者钱)替人报仇,结果被抓了,差点被当街肢解,幸亏被同党救走了。经过这次事情,徐庶很受触动,不再放荡游侠,开始专心读书,这才有了日后的名士徐庶。

典韦——性格任侠,为人报仇出名

典韦,曹操的贴身护卫,他是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当时,襄邑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为刘氏报仇。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于是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

等到李永出府时,典韦便怀匕首向前截杀李永,并杀李永妻,再慢慢走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永的住处靠近集市,整个集市的人都震惊了。虽然有几百个人追赶典韦,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的伙伴,双方激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史书中关于典韦记载原文是“有志节任侠”,有志节好理解,就是有志气有气节,任侠的意思其实就是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属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种。如果高度上升一点,也可以像金庸大师所描述的那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夏侯惇——14岁为老师杀人

夏侯惇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渊族兄,勇猛善战。不同于《三国演义》里,真实历史上夏侯惇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将,曹魏八虎骑之首。曹操势力不断扩大之后,除了曹操,曹魏军队中夏侯惇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人。

从一件事可以看出夏侯惇身上的“侠气”,十四岁时夏侯惇跟随他的老师求学,有人羞辱他老师,夏侯惇直接把那人杀死了,自此名声远播,人人称赞。十四岁在今天不过是一个初中生,但夏侯惇当年居然直接提刀杀人,一方面显示了他对老师的尊重爱护,另一方面展现的就是他的勇武豪侠之气。

司马迁在《史记》单独有一篇《游侠列传》,记载了秦末汉初的一些民间“大侠”;金庸大师用许多作品为每一个中国人建立了一个“武侠世界”。可见游侠、侠义精神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记得曾经有人总结道:“中国老百姓最喜欢两种人,一种是清官,另一种是大侠。”

清官,表达了老百姓对政治环境的理想状态,那就是希望政治清明,不要贪赃枉法,不要压迫百姓;大侠,表达了老百姓对正义、对邪恶,希望有大侠来守卫他们,希望“锄强扶弱”、“路见不平”的侠义精神能够让他们有一个安宁的世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三国演义》

标签: 徐庶夏侯惇典韦任侠曹操李永

更多文章

  • 徐庶为什么不愿意回来辅佐刘备?想知道原因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徐庶,刘备,曹操,诸葛亮,程昱,孙权

    徐庶不回刘营有三条理由徐庶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次要人物,是为诸葛亮的出山作铺垫的,但他的形象被写的十分生动,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字元直,少时好学击剑,曾为人报仇杀人,被官府缉捕,逃脱后化名单福,折节学文,大成之后,刘备拜其为军师,小显身手,即退了来攻的曹

  • 从庶民到国之重臣,徐庶的崛起之路靠的是什么?这三点值得去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徐庶,曹操,刘备,诸葛亮,庞统,刘表

    网上有这样一个笑话,三国时期最穷的名人是谁,答案是“庶民”,因为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处于最底层的老百姓应该是最无奈和最穷苦潦倒的,而此“庶民”指的就是徐庶本人。徐庶这个人出生贫寒,是真正的草根,当然就像人们俗语所讲,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老徐这个人性格上有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也成为他不断攀升的

  • 除了徐庶离开过刘备,原来还有一人,直接飞黄腾达,安享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待沽君标签:徐庶,刘备,公孙瓒,曹操,孙权,赵子龙

    刘备手下人才众多,许多人都奔着刘备的仁德之治而去,但是也有不少人不看好刘备,或者有意外的事情而离开。像徐庶为救母而离开刘备,赵云投入刘备麾下等。而刘备麾下有一无名小卒,离开刘备后加官进爵,战功赫赫,最终活了八十二岁,和孙权同年病逝,这个人便是田豫。他有什么特殊的呢?刘备早年间便拜卢植为师,卢植还有另

  • 快评 抖掉“徐庶化”干部的“包袱”

    历史解密编辑:张晓霖剪辑标签:使命,徐庶化,光荣感,坚持到底,共产党人

    当前,部分干部空有才能,却出现“徐庶化”倾向,效仿三国名士徐庶“不献一计”,挑选“骑驴找马,得过且过”的隐性退出模式。这不仅影响地区党政机关的运行绩效,更埋藏了“人才流失、为官不为”的长远隐患。“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面对干部“徐庶化”现象,必须深究“症结”、抖掉“包袱”,在清思想灰尘、

  • 徐庶因为性格缺欠,成为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后代如今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徐庶,刘备,魏国,魏略,诸葛亮,三国演义,曹操手下

    小说《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它也被翻拍成各类影视剧广受好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且杂,因此有些重要人物也容易被忽略,比如徐庶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上,徐庶因为干了一件傻事,最终成为了悲剧人物,后代子孙也都变得默默无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程昱模仿徐母笔迹骗来徐庶,三国真的有笔迹模仿与鉴定专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程昱,徐庶,钟会,曹操,诸葛亮,孙权

    大抵是刘备的人格魅力与交友手段都非常出色,以至于与他有过往来的名士、才子,大多都曾被其折服。对比之下,徐庶的离开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意难平”。对此,小说《三国演义》曾给出了一个恰当解释:刘备得到徐庶后,如虎添翼,屡次击败曹军;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见状,便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封信;后者收到信后,

  • 徐庶入曹营真是一言不发吗?真实历史并没有那么感人

    历史解密编辑:听说跟你说谈标签:徐庶,曹营,曹操,蜀汉,曹魏,刘备,三国,诸葛亮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徐庶徐元直这个角色总是有一层非常美好的滤镜的。在小说中,他谋略过人,谈笑之间便破掉了大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又略施小计便攻下了樊城。可以说,在诸葛亮出场前,他几乎独领风骚。就连曹操身边备受倚重的程昱也这样评价他:“元直之才,胜我十倍。”更难得的是,徐庶不但才华出众,还至忠至

  • 三国时期,隐士徐庶在曹营真的“不献一谋”?你看诸葛亮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徐庶,曹营,刘备,曹操,魏国,诸葛亮,古装剧,天文学家,三国(电视剧)

    看过三国演义,大家都对其中的一个超级隐士非常感兴趣,这个隐士就是徐庶。他原本是刘备手下谋士,结果后来被曹操设计骗到了曹营,而他在曹营中,是真的做到了他所承诺的那样,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吗?不献一谋“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歇后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指代关羽忠义,还有就是指代徐庶对刘备的忠心了。在演义中,徐庶

  • 三国时期徐庶母亲的墓在许昌, 徐庶进曹营为何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徐庶,曹营,曹操,刘备,关羽,张飞

    有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说的三国时期的颍川人士徐庶,他虽是曹操的谋士,却不在曹营出一个计谋。而徐庶之母高风亮节、深明大义的做法一直为后人称颂。徐母去世后,被曹操厚葬在今天的建安区蒋李集镇刘庄村,如今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曹操是如何让人模拟徐母的字迹写信把徐庶

  • 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听闻后为何叹息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诸葛亮,徐庶,曹魏,曹操,刘备,魏国,三国,天文学家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在此基础上,“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