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简单,因为姜维是个降将。他从魏国而来,需要有一个融入圈子,获取大伙认可的过程。二十年时间其实不算太久。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姜维的关系被拔高了,仿佛给人一种武侯陨落五丈原,姜维马上就接班的印象。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历史上,姜维降汉后,虽然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不仅封了侯,而且还出任中监军兼征西将军,统领五六千虎步军。
但诸葛亮在去世前,他向刘禅推荐的第一接班人是蒋琬,第二接班人是费祎,姜维根本就排不上号。
姜维当时只是右监军兼辅汉将军,受大将军蒋琬节制。地位不仅远低于蒋琬,甚至还不如同为降将的王平。
那个时候的王平是镇北将军兼汉中太守。无论是军事地位,还是实权,都远高于姜维。
之后,姜维一直待在后方。直到刘禅给大将军蒋琬下旨,要求他北伐。蒋琬接诏,移军至汉中,姜维随军行动,才又回到了前线。
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刘禅这段诏书的意思是说:辽东的公孙氏举兵造反,司马懿被曹叡派去镇压去了。现在正是丞相所说的待天下有变,出师北伐的机遇。你怎么能无所作为呢?你现在应该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并联络东吴,东西夹攻,伺机进击。
蒋琬接诏后,随即率军抵达汉中。
公元238年,姜维被任命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出陇西,落实刘禅的旨意。这姜维的第一次北伐。
公元240年和246年,姜维又两次兵出陇西。
但可能是因为出兵规模太小,所以这两次出兵没有被统计入姜维的11次北伐中。(从这也可以看出姜维早期的地位并不高)
在这两次小规模出兵间隙,曹爽伐蜀,姜维随蒋琬一起增援汉中。这一次行动被后人视为是姜维的第二次北伐。不过说实话,说这就是北伐,有点名不副实。很牵强。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
而在这之前,老一辈的将领,如吴懿、王平等人亦先后去世,汉军出现了人才断层。急需要姜维这种中生代顶上去。
因而当费祎出任大将军后,姜维被刘禅顺势提拔为卫将军,与费祎一起共录尚书事(相当于宰相),成为蜀汉决策层领导。
此时的姜维勉强算是获得了北伐的主导权。
不过,由于费祎的排名比姜维高,所以姜维仍然要受其节制。而费祎因为又保守,不愿意招惹是非。所以对北伐这件事,他不放在心,亦不支持姜维大举北伐。
也就是说。此时的姜维勉强可以说的获得了出兵北伐的决定权。但因为受费祎节制,所以北伐出兵的规模,他仍然不能做主。
公元247年、249年、250年。由于曹魏先后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曹魏的凉州羌胡族人造反,主动派人联络蜀汉求援;二是高平陵政变,曹魏高层出现巨大的人事变动,如夏侯霸出逃,投奔蜀汉;三是高平陵政变后遗症显现,负责西线雍凉地区的主将夏侯玄被调回洛阳,导致雍凉大乱。
由于这都是机遇,所以姜维瞅准机会,连续出击了三次。费祎也没有阻拦。他只是限制了姜维的兵力。
这三次北伐,没什么好说的。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公元250年的那次。
因为这次北伐,姜维在回军途中抓了一个叫郭修的魏将。由于后来费祎就是被这个郭修刺杀的。所以关于费祎之死,一直有人怀疑是姜维暗中指使。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放开手脚,独当一面,不受任何约束。
当年恰好东吴发兵二十万进攻淮南。姜维得知消息后,便也乘机率数万人,出陇西。这是姜维的第六次北伐。也是他人生第一次统兵超过两万。
这次北伐结束后,姜维升获得“督内外军事”的权力。此时的他,虽不是大将军,但实际上已经是大将军了。
而有了权力,姜维再用兵,亦不仅不用再看人脸色。到了后来,就连出兵的理由也不找了。比如第十一次北伐。
之前北伐,他好歹还找个理由,以“天下有变”的名义出兵。而第十一次北伐,“天下没变”,他也要出兵。堪称是硬上。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姜维遭到了朝野群臣的围攻,不仅奸臣骂他,忠臣也骂他,就连将领们也骂他。他被骂的不得不躲到沓中避难。幸亏是刘禅会做人,庇护姜维,他才没有倒台。
总体来看。北伐是大事,决策权必然是掌握在蜀汉最高层手中的。姜维是个降将,而且又年轻。尽管他很有能力,诸葛亮也很器重他。但降将就是降将。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可能直接让姜维这个新人执掌兵权,负责北伐大业。
就算刘禅敢提拔,其它人也会不服。
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姜维所有行动都受其节制。要不要北伐,蒋琬说了算,姜维说了不算。姜维几次出击,幕后主导人都是蒋琬。他只是负责冲锋的将领而已。
费祎时代,蜀汉出现了人才断档的问题,姜维因此才上位。但因为费祎保守,姜维的用兵规模一直受限制。所以直到费祎死后,姜维才得以放开手脚。
但可惜的是,他纵然有心,可以做到“人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人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以及“士为知己者死”。
但他的能力有限,蜀汉的国力也有限。放开手脚后的姜维,反而不如此前了。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修改错误之处,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