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主导曹魏灭蜀汉成功后,为何会引发钟会、邓艾自相残杀

司马昭主导曹魏灭蜀汉成功后,为何会引发钟会、邓艾自相残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大学堂 访问量:4693 更新时间:2024/1/2 2:13:02

发生于三国末期、由司马昭主导的曹魏灭蜀汉之役,在成功后却引发了钟会邓艾两大功臣的自相残杀,最后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这一故事在后世经《三国演义》的妙笔演绎,在今日可谓家喻户晓。

无独有偶,由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所主导的西晋灭吴之役,在成功后再度引发了两大功臣王浑、王濬的反目成仇,差一点重演了“二士争功”的一幕。雷同的剧情、相似的过程,不禁令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司马氏所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在大功告成后却总要发生功臣之间的龃龉?

上图_ 司马炎(236年-290年),即晋武帝 (好像有版权)

钟会VS邓艾:两个阶级之间的争斗

钟会与邓艾的“二士争功”,表面上看是两个人之间的利益之争,但实际上,这却是魏晋时期两个不同阶级间的权力之争。

我们知道,汉末到晋初,是世家大族政治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时期。尤其在三国时代,世家大族对于各方势力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刘表没有荆州大族蔡氏、蒯式的支持,袁绍没有河北大族田氏、崔氏的力挺,也就不可能成为一方豪强。同理,颍川荀氏、谯沛夏侯氏之于曹操,江淮顾氏、陆氏之于孙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个人职业生涯”一说,一般而言作为政治人物,多是得益于家族的关系而出仕,为家族的前途去奋斗。而这些人与自己老板的关系,更像是借助家族的力量带资入伙,而不是个人去人才市场应聘就业。

上图_ 钟会(225年—264年),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

而司马氏集团也不例外,在魏末晋初支持、追随、辅佐司马氏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出自与司马氏通世交好的曹魏政权中的名门大族,钟会就来自这样一个大族——颍川钟氏。其父钟繇与司马懿同为魏臣,关系密切,钟会之兄钟毓与司马师情谊甚笃。更重要的是,钟毓因反对曹爽,被视为高平陵之变的重要支持者而极受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器重。得益于家族的关系,钟会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30岁时已作为司马师的重要谋士掌典军机,而后又成为司马昭的心腹,被称为“时之子房”,“当世与夺,无不综典”(《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而与魏晋大多数重臣出身名门不同,邓艾出身非常低微。他本是襄城典农属下屯田的部民,因其才能被司马懿发现而辟为掾属。虽然在对抗蜀汉、经营关中的军事领域中屡建功勋,但鉴于其出身,司马师兄弟始终对其不甚重视,也从不将其视作肱股。史籍记载,邓艾口吃,自称时总是“艾艾艾”说半天停不下来,为此司马昭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嘲讽他:“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世说新语•言语二》)这其中就很能反映出司马氏对邓艾的态度。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在日后的灭蜀之役中,出任主帅的是钟会,而不是对蜀军事经验丰富且在魏官兵中深孚众望的邓艾,就能理解为何司马昭要派自己的主簿师纂出任邓艾的司马,同时又以卫瓘持节监视邓艾所部。

上图_ 邓艾(本名邓范,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二士争功”:司马昭拉偏架

据史籍记载,本来魏军议定的伐蜀计划,是钟会率主力出骆谷、斜谷取汉中,邓艾以偏师攻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以另一偏师占武街断姜维归路。不想,姜维行动迅速,突破诸葛绪的阻挠,率军进驻剑阁,倚仗地利与钟会对峙。在这种情况下,邓艾本应率军与钟会合兵一处共取汉中,但他却不经请示,走阴平小路穿越七百里山地,一举攻占绵竹、杀败诸葛瞻,成功迫降刘禅,立下了灭蜀的第一功。

然而,在这之后,他又再次独断专行,以邓禹故事承制拜后主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邓艾的所作所为,虽为灭蜀贡献甚巨,但却招致了钟会的不满和司马昭的猜忌。司马昭专门让卫瓘告诫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邓艾却不以为意,由此更加深了司马昭对他的猜忌。

上图_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

利用这一契机,钟会、卫瓘、师纂共同上奏,说邓艾“所作悖逆”,于是邓艾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并押回洛阳。但是,我们需要看到,邓艾虽然独断,但这是属于战争期间的相机行事,此外并无特别过分之处,无论如何不至于以“悖逆”而下狱。

但是,因其并不是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成员,当身为大族名士的钟会、卫瓘(卫瓘出身河东卫氏)等异口同声表示邓艾要反时,司马昭便毫不犹豫将之锁拿。值得注意的是,钟会、卫瓘在灭蜀时并不与邓艾在一起,他们对邓艾的所作所为并不了解,而在邓艾身边、熟知邓艾行事的师纂却睁眼说瞎话,跟钟、卫二人众口一词,可见邓艾在司马昭时代已经被大族名士们边缘化到了何等可怜的境地。

上图_ 《三国演义》中的卫瓘

事实上,司马昭也深知邓艾一案是冤案,邓艾甫一被杀,他便派亲信唐彬巡视陇右,以防邓艾旧部借机滋事。但即便如此,他不仅无意于为其平反,更是在钟会因兵变被杀后,对邓艾的处置比对钟会还要严酷。钟会仅是处死其子钟毅一人,钟氏家族其余成员凭借与司马氏密切的关系不仅得免,为官者仍留职不撤。可怜的邓艾在被卫瓘冤杀后,不仅诸子悉诛,其妻及孙流放西域。

在这场冲突中,不管愿不愿意,司马昭只能选择袒护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大族名士,因为这些人是他用以巩固地位、代魏自立的资本。为了维系司马氏集团的稳定,即便是对于有大功于己的邓艾,他也只能“拉偏架”。

上图_ 孙皓

王濬VS王浑:“二士争功”的翻版

多年之后,因灭吴而引发的王浑与王濬间的争斗,几乎就是钟会与邓艾“二士争功”的翻版。从益州出兵的王濬没有按照晋军的总体谋划接受王浑节度,而是利用自己顺流而下的优势直趋建业、迫降孙皓,拿下了灭吴的头功,从而引发了王浑的极大不满。王浑出自魏晋时代的名门——太原王氏,其父王昶与司马氏关系亲密。而王濬一家虽非布衣寒士,却和司马氏等曹魏大族毫无渊源。在王浑诬告王濬悖逆妄为时,朝堂之上几乎众口一词,建议押解王濬回京受审。好在晋武帝司马炎非昏庸之主,只是下诏告诫王濬要听从指挥,不要辜负朕意云云。

然而,司马炎有意“息事宁人”,却并不能使王濬摆脱朝臣的不断参劾。而王濬也深知自己的处境,故而时刻小心,与人交往必备有警卫,以免成为“邓艾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东晋初立时曾大封开国名将之后以笼络人心,而王濬后代却没有受封记载,这其中怕与司马昭严惩邓艾之后不无相似之处。

上图_ 东晋时期形势图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不难得知,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战,在功成之后总是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表面上看是功臣之间的利益之争,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占据司马氏集团核心地位的世家大族子弟与出身微末的功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族子弟通过相互抱团,对与自己质不同类的阶层实行“党同伐异”,从而保证家族势力长盛不衰。

这种壅塞统治阶级内部人才上升渠道的做法,不仅使得西晋政治丧失了应有的活力,酿成了一系列“同室操戈”的悲剧,更为后来武帝身后的种种灾难性冲突埋下了祸根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晋书•文帝纪》《晋书•武帝纪》《晋书•王濬传》《世说新语•言语二》

[2]仇鹿鸣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3]谢文学 《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司马昭邓艾钟会蜀汉司马师曹魏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司马昭一开始想立司马攸,而不是嫡长子司马炎呢?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司马昭,司马攸,司马炎,司马师,司马懿

    咸熙元年(264年)十月,司马昭立司马炎为世子。咸熙二年(265年)五月,魏元帝曹奂加司马昭殊礼,进王妃为后,世子为太子,由此司马炎也成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炎之前,司马昭其实有意册立司马攸为继承人。不过,因为不少大臣支持司马炎,这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笑道:免死,群臣不解,昭:反过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刘禅,司马昭,刘备,诸葛亮,钟会,蜀汉

    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中,新政权的统治者对于前朝或者其他王朝的皇帝,普遍都抱有戒备心理,为了防止其谋反作乱威胁自己的地位,他们一般都会下毒手永绝后患。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就曾面临过这样的危机,平时木讷的他此时却展现出惊人的智慧,仅用3个字便保住了性命。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当时父亲刘备刚刚丢失荆州,被迫

  • 司马昭看到刘禅门前3字,杀心全无,众人不解,司马昭:反过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糖不天呀标签:司马昭,刘禅,蜀汉,钟会,司马懿

    导语:历史上的司马昭可是一个非常狠辣的角色,年纪轻轻就跟随司马懿上阵杀敌,尽管多次被教育,但还是一无所惧。后来司马懿教导他要学会隐忍,他便亲自到乡间种田;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司马昭带着几千死士闯入皇宫逼迫太后下诏;后来成为晋王的他更是亲自策划了灭蜀战役,成功吞并了蜀国并把刘禅等一干大臣迁往洛阳实行控制

  • 时机已到,今日起兵!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为何要自立?有他志也

    历史解密编辑:燃烧的岛群标签:司马昭,钟会,邓艾,姜维,魏国,蜀汉

    本文2924字,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首发时间2021年11月15日。景泰五年(即264年)正月十五日,借着替魏明帝皇后郭氏发丧的名义,钟会在成都召集魏军诸护军、郡守、官职在牙门骑督以上的将领以及蜀汉旧臣。在蜀汉的朝堂上,钟会拿出了一份遗诏,宣称这是魏明帝皇后郭氏留下的遗命。借着这份诏书,钟会要求诸将

  • 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司马昭却不内斗?司马懿:此子竟可也

    历史解密编辑:天空很蓝袄蓝标签: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曹芳

    处于权力顶峰的人不再向上看,而是向四周看。——詹·拉·洛威尔自古帝王无亲情,因此才有了无数皇室血案的发生,子杀父,在皇室家族也不过寻常事,更何况兄弟之间!比如,玄武门之变时的千古一帝唐太宗,不就是如此,杀了哥哥弟弟不说,还让无数侄儿陪葬。那么事情真都如此,还是也有特例?其实特例还是有的,那就是司马懿

  • 司马昭看到刘禅门前三字杀意全无,众人不解,司马昭:反过来念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禅,司马昭,刘备,诸葛亮,魏国

    三国时期,刘备驾崩,其子刘禅继位,虽然人称扶不起的刘阿斗,但是论资排辈,也轮到她他了。没办法,人家会投胎,生在了帝王将相之家,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当初一起出来创业的人相继离开,令人好不凄凉,最后蜀国只是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和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孩子。不过诸葛亮的能耐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事情,此人不仅能

  •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当时究竟有多狂妄?

    历史解密编辑:小洪说事儿标签: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曹爽,司马炎,曹操

    如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那些野心很明显的人,暗指那种狂妄之徒,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而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司马昭确实是个阴谋家,甚至他们司马家全家都是,但是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表现得十分沉稳,而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傻子都知道他对皇位有觊觎之心。所以当时的

  • 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不敢动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禅,司马昭,诸葛亮,刘备,蜀汉

    一个伟大王朝的坠落往往在一次次的“烽火硝烟”和一次次“马革裹尸”中产生。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将文明延续至今的国家,在灿烂的历史当中有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是帝王,是将军,也可以是奋起直上的平民百姓。”但是这样的英雄都是相对的,有可以开创盛世的帝王也就有葬送江山的昏君。其中就有一

  •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何不但没杀死他,还对他优待封为安乐公?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刘禅,司马昭,钟会,蜀汉,姜维,邓艾

    魏景元四年,司马昭力排众议发动了灭蜀之战。经过艰苦的奋战,刘禅在山穷水尽之际,只得向魏军投降。投降后的刘禅被迁往洛阳,受到了司马昭的优待。对于自己的对手,而且是魏朝不共戴天的敌人,司马昭为何不杀刘禅,还对他十分优待呢?一、刘禅的性格让司马昭感到放心。后人在探讨蜀汉灭亡的原因时,刘禅的个人原因被认为是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三国

    亡国之君素来是很难有好的下场的。在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蜀中的孟昶、江南的李煜先后都被毒死。而北宋灭亡后,宋徽宗、宋钦宗更是强制被执行“牵羊礼”,最后两人窝窝囊囊死在了北国。而金国灭亡的时候,金国最后一个皇帝竟然尸体被劈成了两半,分别被带回了蒙古和南宋,可谓悲惨之极。历史就像一个死循环一样,不断地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