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亲政后西汉朝廷中政争不断,其中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的权利争夺对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个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田蚡借着灌夫醉酒骂座的行为将其扣押,这便是震惊朝野的灌夫案。这个案子看似田蚡借机报复反对自己的灌夫,实际上是为了打击灌夫的后台窦婴。窦婴为了救灌夫,上书刘彻为灌夫辩解,于是刘彻便把这个案子拿到东宫进行廷辩讨论。最终在王太后的政治压力下,灌夫被处死,窦婴也被斩首示众,田蚡似乎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然而田蚡不知道,他已经堕入了汉武帝刘彻的阴谋之中。
灌夫在田蚡迎娶燕王之女的宴会上醉酒骂座,让田蚡非常难堪,也违反了王太后的诏令,但他的确是罪不至死的。窦婴为灌夫辩解的话并没有错,汉武帝刘彻也不是糊涂之人。从这个案子本身来看,灌夫按律应该受到惩处,但绝不会是处死灭族这样惨烈的后果。以灌夫在西汉军队中的声望和功绩,对于这种罪过是向来是不痛不痒的处罚,他在一生中经历过不少次。即便是他醉酒打了窦太后的弟弟,最终也不过被降职为燕国国相。正因为如此,灌夫才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不顾窦婴的劝说,非要在宴会上和田蚡硬钢。
然而田蚡却早已包藏祸心,已经罗织了不少灌夫的罪名,力图将其置于死地。所以他让人把灌夫扣押下来,然后打入牢狱。他的目的很直接,就是通过处死灌夫来打击窦婴。只要窦婴保不住灌夫,这样就会让朝廷中倾向于窦婴的官员人人自危。他再施展一些恩威并施的手段,既能瓦解窦氏外戚集团,又能继续独霸朝廷政务大权。他的这番算计几乎是完美的,可以说是将窦婴逼到了墙角。不论窦婴怎么处置,都在斗争中损失惨重。而且他也算定汉武帝刘彻不会支持窦婴,瓦解窦氏集团也是刘彻希望看到的,所以对于此案是十拿九稳的。
然而田蚡怎么都没想到刘彻会把这个案子拿到朝会上公开讨论,专门搞了个东宫廷辩。从历史文献来看,当时虽然田蚡占据了斗争的上风,但是对窦婴并没有绝对的优势。窦太后死后窦氏集团的确走了下坡路,但窦婴是汉景帝时候的老臣,在朝廷的权势和威望也是不可小觑的。西汉长期尊崇黄老治国而提拔起来的大臣,很多都是支持窦氏集团的。再加上窦氏家族与开国元勋、各地诸侯王交往密切,所以在朝会上田蚡并没有绝对的优势。田蚡作为后起之秀的新贵,从朝廷政治的基础来看,比窦婴还是薄弱了不少。
因此在东宫廷辩中,田蚡十拿九稳地处死灌夫的结果并没有出现,而是出现了田蚡和窦婴互相制衡的态势。就连身为御史大夫的韩安国,在刘彻面前都没有直接表明支持田蚡,而是把皮球踢向了刘彻,这是让田蚡最为意外的事情。韩安国本来是梁王刘武的谋士,刘武死后韩安国获罪免官。田蚡当丞相后,他通过贿赂田蚡当了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西汉初年地位很高,仅次于丞相和太尉。按理说韩安国应该支持田蚡的,可关键时候他却耍了滑头。他的这样表态让田蚡阵营出现退缩的态势,很多田蚡提拔的官员都不敢表态了。
而朝廷大臣中也有不少支持窦婴,还有不少为了自保而不表态的,这使得田蚡在政治舆论中不占优势。这样的结果不是田蚡想要的,这让他有些骑虎难下了。虽然此案最后在王太后的强势干预下让田蚡获胜,但这种获胜却给田蚡埋下了大患。实际上从刘彻坚持举行东宫廷辩的大会开始,他就盘算着阴谋诡计,力图在窦田之争中渔翁得利。他举行这次廷辩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置灌夫,因为灌夫的罪名是明摆着的,按照律法根本伤不了皮毛。刘彻废了这么大的功夫挑起窦田之争,自然不是为了捧田蚡当丞相,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事情的根源还是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产生的外戚专权问题,这是刘彻心中永远的痛。刘彻刚即位时朝廷权力被窦氏集团的官员把持,窦太后几乎控制了朝廷的所有话语权,这让刘彻感到非常被动。再加上他的母亲王太后也想为家族争取利益,这使得朝廷中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说话的份。虽然刘彻组织了以儒家官员为代表的一次反击,但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就连他自己都不得已韬光养晦的自保。他好不容易把窦太后熬死了,但是王太后还在,所以刘彻并没有完全摆脱外戚垄断朝廷政治的恶劣局面。
刘彻要收回皇权,做到乾纲独断,则必须把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踢出朝廷。窦氏集团在窦太后去世后就在走下坡路了,被踢出朝廷是早晚的事情,但王氏却进入了蒸蒸日上的状态。作为丞相的田蚡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兄弟,也是王氏集团在朝廷的代言人。在王太后的支持下,田蚡的丞相做得风生水起。他不但吸纳了很多儒家官员,还有不少官员从窦氏改投其门下。田蚡也利用丞相的权力大肆提拔亲信,谋取家族私利,排除异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而这样的情形却不是刘彻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刘彻对田蚡有所防范。
汉武帝刘彻是性格比较霸道的皇帝,他可不想灭了窦氏集团,却弄出各王氏集团,自己不得不继续在外戚集团下苟延残喘。东宫廷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而刘彻的根本目的是借此打击田蚡及他背后的外戚集团。由于王太后正处于盛年,刘彻因刚亲政权势不稳,所以他没有办法正面硬钢,于是采取了迂回的策略。这次东宫廷辩表面上是讨论灌夫的罪行和处理办法,实际上是为了借此打击田蚡的权势。在廷辩中窦氏集团肯定会对田蚡火力全开,这样一来就不只是关于灌夫案的事情,很可能扯出田蚡的各种非法行为。
事情果然如刘彻预料的一样,在朝会上窦婴和田蚡争锋相对,互相揭短骂架,局势搞得一度难以收场。这些揭短骂架中也暴露了不少田蚡以权谋私的非法行为,比如和田蚡新建豪宅,霸占官府的土地,豢养的门客欺压百姓、与各地诸侯王往来、与列侯元勋家族利益互换等等罪行和劣迹。这样的劣迹被揭露出来,如果是普通官员肯定磕头请罪,力保家族不被灭了。但在王太后的插手下,不但田蚡毫发无伤,而且还把灌夫和窦婴处死了。这种结局看似田蚡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却结下了无数的仇家,也让刘彻抓住了小辫子。
田蚡在东宫廷辩中看似获胜,却把自己的命门交代了出来。王太后在世的时候,田蚡自然没事,可王太后一旦去世,刘彻随时都可以用这些罪名向田蚡开刀。田蚡如此大的罪名都能依靠王太后翻盘,这说明王氏外戚集团在朝中的势力强大,也就促使朝廷其他官员进行自保的选择和站队。有的人会站到田蚡阵营,但黄老学说的官员肯定不会支持田蚡。因为在儒家与黄老的斗争中,田蚡已经得罪了太多的人。在窦氏集团被打灭的情况下,黄老学说的官员只有投向刘彻才能自保,于是刘彻便在窦田之争得了渔翁之利,增强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除此之外刘彻还在给王太后挖坑,他狠起来连母子之情都不顾。西汉政治风气中有个最大的逆鳞,就是坚决反对太后临朝称制。这是因为吕雉乱国造成的后遗症,所以各地诸侯王、勋贵和豪强对此都是坚决反对的。王太后的权力距离临朝称制还很远,但随着田蚡势力的扩大,走到那一步只是时间问题。刘彻通过东宫廷辩把事情挑明了,这就让朝廷大臣、勋贵、诸侯王们对王太后产生了猜忌防范。有了这些猜忌防范,自然有人向刘彻主动投诚,刘彻也可以借此经营自己的心腹,诱导朝廷将矛头对准王太后和田蚡。
可以说在这次东宫廷辩中,窦婴和灌夫就是诱饵,王太后和田蚡才是刘彻真正的目标。所以在廷辩中韩安国多次暗示田蚡,但田蚡并没有明白这层道理。等廷辩结束后他从韩安国处得知刘彻的谋划后,已经后悔都来不及了。在窦婴被处死后不久,田蚡便惊惧而死,其根源原因便是来自于这次东宫廷辩。这次廷辩也表现出了刘彻极为高明的权谋手段,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从窦田之争中渔翁得利,而且掌控的朝廷斗争的主动权。有了这个主动权不但是他的心腹势力扩张,也使王氏外戚集团的可能性被彻底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