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汉王朝:汉武帝推恩削封,公孙弘处斩郭解

大汉王朝:汉武帝推恩削封,公孙弘处斩郭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2012 更新时间:2024/1/31 6:06:27

大汉王朝:汉武帝推恩削封,公孙弘处斩郭解

主父偃的这封书呈将进去,竟蒙汉武帝鉴赏,即日召见,面询数语,也觉应对称旨,遂拜主父偃为郎中。前丞相史严安与主父偃同为临淄人,见主父偃得邀主知,也照样上书,无非是举秦为戒;还有无终人徐乐也来凑兴,说了一番土崩瓦解的危言,拜本上呈,具由武帝召入,当面奖谕道:“公等前在何处?为何至今才来上书?朕却相见恨晚了!”遂并授官郎中,主父偃素擅辩才,前时尝游说诸侯,不得一遇,至此,时来运转,因言见幸,乐得多说几语,连陈数书。好在武帝并不厌烦,屡次采用,且屡次超迁。俄而使为谒者,俄而使为中郎,又俄而使为中大夫,为期不满一载,官阶竟得四迁,真是步步青云,联梯直上。严安、徐乐并皆瞠乎落后,让着先鞭。主父偃越觉兴高彩烈,遇事敢言。适值梁王刘襄(刘买之子)与城阳王刘延(刘章之孙)先后上书,愿将属邑封弟,主父偃即乘机献议道:古时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之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佚;急则恃强合纵,以逆京师;若是依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靡不感德。实则国土既分,无尾大不掉之弊,安上全下,无逾于此。愿陛下采择施行!

汉武帝依议,先将梁王、城阳王奏牍,一律批准,并令诸侯得分国邑,封子弟为列侯,因此,远近藩封,削弱易制,比不得从前骄横了。贾长沙早有此议,主父偃不过拾人牙慧,并非奇谋,然尚有淮南之叛。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月,匈奴又发兵侵边,突入上谷渔阳,武帝复遣卫青、李息两将军,统兵出讨,由云中直抵陇西,屡败胡兵,击退白羊、楼烦二王,阵斩敌首数千,截获牛羊百余万,尽得河套南地。捷书到达长安,武帝大悦,即派使犒劳两军。嗣由使臣返报,归功卫青。无非趋奉卫皇后。因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连卫青属下部将,亦邀特赏。校尉苏建,得封平陵侯,张次公得封岸头侯。

主父偃复入朝献策,说是河南地土肥饶,外阻大河,秦时蒙恬尝就地筑城,控制匈奴,今可修复故塞,特设郡县,内省转输,外拓边陲,实是灭胡的根本云云。但知迎合主心,不管前后矛盾。汉武帝见说更命公卿会议,大众多有异言。御史大夫公孙弘且极力驳道:“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城北河,终归无成,今奈何复蹈故辙呢?”武帝不以为然,竟从主父偃之策,特派苏建,调集丁夫,筑城缮塞,因河为固,特置朔方、五原两郡,徙民十万口居住。自经此次兴筑,费用不可胜计,累得府库日竭,把文景两朝的蓄积,搬发一空了。

主父偃又请将各地豪民,徙居茂陵。茂陵系武帝万年吉地,在长安东北,新置园邑,地广人稀,所以主父偃拟移民居住,谓可内实京师,外销奸猾等语。武帝亦惟言是听,诏令郡国调查富豪,徙至茂陵不得违延。郡国自然遵行,陆续派吏驱遣,越是有财有势,越要他赶早程。时有河内轵人郭解,素有侠名,短小精悍,动辄杀人。不过他生性慷慨,遇有乡里不平事件,往往代为调停,任劳任怨,甚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亦可不顾。因此,关东一带,说起郭解二字,无不知名,称为大侠。此次亦名列徙中。郭解不欲迁居,特托人转恳将军卫青代为求免。卫青因入白汉武帝,但言郭解系贫民,无力迁徙。偏武帝摇首不答,待至卫青退出殿门,却笑顾左右道:“郭解是一个布衣乃能使将军说情,这还好算得贫穷么?”卫青不得所求,只好回复郭解,郭解未便违诏,没奈何整顿行装,挈眷登程。临行时候,亲友争来饯送,赆仪多至千余万缗,郭解悉数收受,谢别入关。关中人相率欢迎,无论知与不知,竞与交结,因此,郭解名气益盛。会有轵人杨季主之子充当县掾,押郭解至京,见他拥资甚厚,未免垂涎,遂向郭解一再需索,郭解却也慨与。偏郭解侄子代为不平,竟把杨掾刺死取去首级。事为杨季主所闻,立命人入京控诉,谁知来人又被刺死,首亦不见。首都治下出了两件无头命案,当然哄动一时,到了官吏勘验尸身,察得来人身上,尚有诉冤告状,指明凶手是郭解,于是,案捕首犯,大索茂陵。郭解闻讯潜遁,东出临晋关。关吏籍少翁未识郭解之面,颇慕郭解之名,一经盘诘,郭解竟直认不讳。籍少翁越为感动竟将他私放出关,嗣经侦吏到了关下,查问籍少翁,籍少翁恐连坐得罪,不如舍身成全郭解,乃即自杀。郭解竟得安匿太原。越年遇赦回视家属,偏被地方官闻知,把他拿住,再向轵县调查旧事。郭解虽犯案累累,却都在大赦以前,不能追咎。而且全邑士绅,多半为郭解延誉,只有一儒生对众宣言斥郭解种种不法,不意为郭解门客所闻,待他回家时候截住途中,把他杀死,截舌遁去。为此一案,又复提郭解讯质。郭解全未预闻,似应免罪,独公孙弘主张罪解,且说他私结党羽,睚眦杀人,大逆不道,例当族诛。武帝竟依公孙弘言,便命把郭解全家处斩,郭解非不可诛,但屠及全家,毋乃太酷。还是郭解朋友替他设法,救出郭解子孙一二人,方得不绝郭解之后。东汉时有循吏郭伋,就是郭解的玄孙,这些后话不提。

(本篇完)

标签: 郭解公孙弘刘彻主父偃卫青丞相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公孙弘,刘彻,主父偃,丞相,董仲舒,司马迁

    丞相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人臣所能达到的顶峰。自汉武帝起,丞相还有一个荣誉——封侯。所以,在帝制社会,一个人能做到丞相位置,无异于登天。当然,汉武帝一朝除外,那时候的丞相是高危职业。汉武帝一共提拔了十三位丞相,六位被杀,一位自杀,剩下的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只有两位除外,一位是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另

  • 穷兵汉武(十三)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刘彻,丞相,汲黯,汉武,公孙弘,董仲舒,汉高祖刘邦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

  • 汉武帝一朝的丞相公孙弘为何成功?又因何被后世看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彻,公孙弘,丞相,司马迁,儒生,法家

    汉武帝一朝,一共启用过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么碌碌无非,要么战战兢兢。只有公孙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树,还在任上寿终正寝。所以题干说,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一点没错。公孙弘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汉武帝行皇权独裁,与相权矛盾很深。这就导致丞相们要么结局悲惨

  • 西汉丞相之位频繁遇难,公孙丞相却寿终正寝,公孙弘的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公孙弘,丞相,刘彻,皇上,为官,主父偃

    公孙弘,西汉丞相,与旁人不同的是,公孙弘四十岁才开始读书,六十岁初徵博士,后来出使匈奴,不合皇上心意,于是免官回家。七十岁的时候汉武帝下令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收到了汉武帝的青睐,于是又被任命为博士。前124年,公孙弘拜为丞相。公孙弘能够在丞相之位上平凡渡过没有祸患,和他为臣的智

  • 如何在征召制下成为丞相——公孙弘的成功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青年农民小黑胖标签:皇帝,丞相,才干,公孙弘,征召制,尚书令

    在征召制的模式下,人才的选拔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偏好和实际需要,而这种制度下的晋升也并非唯一途径。公孙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采取切实可行策略的代表, 成为了西汉的丞相。公孙弘出身卑微,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但他却拥有强大的思想能力和才智,因此在进入官场后很快就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和赏识。公孙弘深入学习兵

  • 被称为毒牙丞相的公孙弘,真的靠拍马屁,六年从老百姓做到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公孙弘,丞相,主父偃,刘彻,董仲舒,司马迁,皇帝,史记

    丞相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人臣所能达到的顶峰。自汉武帝起,丞相还有一个荣誉——封侯。所以,在帝制社会,一个人能做到丞相位置,无异于登天。当然,汉武帝一朝除外,那时候的丞相是高危职业。汉武帝一共提拔了十三位丞相,六位被杀,一位自杀,剩下的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只有两位除外,一位是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另

  • 公孙弘从布衣到丞相只用了6年,经常给同事挖坑,到底是忠还是奸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丞相,刘彻,刘恒,汲黯,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丞相,他之所以著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身上有比较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狱吏,没干多久就因作风问题被免职,一度落魄到海上养猪为生;40岁又开始正儿八经地潜心学习,60岁的时候才被推荐入仕,没干多久,却因出使匈奴回来汇报工作让大老板汉武帝感觉不尽如人意而再

  • 削竹简抄读的公孙弘,是怎样大器晚成,最终成为布衣丞相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丞相,武帝,刘彻,皇帝,宰相,汲黯,公孙弘,主父偃

    《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自勉。”描述的是:西汉时期,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皆因家贫而买不起书。于是路温舒便将书抄于蒲草之上,而公孙弘则在自己牧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于竹简上。虽然他们二人没有书,但是却不忘勤奋勉励。公孙弘削竹简抄读浮雕今天我们就说说公孙弘的故事

  • 汲黯两次硬怼公孙弘,却被轻松化解,堪称教科书般一对一现场教学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公孙弘,汲黯,刘彻,丞相,齐国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第六任丞相,当他进入官场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逾七十的老头。让人奇怪的是,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为数不多能够老死在丞相任上的。要知道,汉武帝亲自任命了12任丞相,有6人的下场都是惨死,死亡率高达50%,公孙弘能够在丞相任上死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确是有一些本事的,

  • 汉朝以丞相封侯第一人,公孙弘有何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封侯,丞相,武帝,刘彻,贾谊,汲黯,汉朝,公孙弘,董仲舒

    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国举贤良,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能够进京接受皇帝召见,这绝对是天大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广川人董仲舒就是在与武帝的策问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名扬天下。但公孙弘对送上门的机会却予以婉拒,建元元年(前140)公孙弘就曾被郡国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