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拿不拿出汉景帝的遗诏,他都会遭到诛杀,但诛杀他的人不是汉武帝,而是另有其人,窦婴死于汉武帝初期的朋党之争。
窦婴与田蚡的“相爱相杀”
汉武帝即位之初,由于年幼,按照汉朝的开国惯例,应由太后临朝称制。然而此时的后宫却有两个太后,一个是汉文帝的皇后--窦太皇太后,另一个是汉景帝的皇后--王太后,这就使得两宫太后及其外戚争权的局面变得不可避免。
婴是窦太皇太后的堂侄,景帝在位时就已身居要职,因平叛七国之乱而受封魏其侯。而田蚡虽是王太后的弟弟,但其地位远不能与窦婴相比。
田蚡虽处于劣势,但并不影响他有一颗上位的野心。因为从血缘的远近关系来看,汉武帝与他的关系更近,在很多事上也愿意听取他的意见。因此,他也得到武帝的赞赏而受封为武安侯,并仗着汉武帝的宠幸有些飘飘然了。
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和太尉之位出现了空缺。田蚡自然是想抢丞相这个位子,但他的门客却劝他让出此位,以此博取武帝和朝野的好感,再说太尉与丞相的权位不相上下,都在三公之列,所以做太尉也不吃亏。
这样一来,窦婴担任了丞相,田蚡做了太尉。二人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喜欢儒学,都撺掇汉武帝自己主政,并启用儒家弟子在朝中为官。
但窦太皇太后一向主张黄老无为之学,对他们遵儒的行为不满,不仅诛杀了儒家子弟,而且窦婴、田蚡也都被撤了职。
两人虽然同时被免职,但由于王太后的关系,武安侯田蚡得到武帝的信任和照顾,在政治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时,官场中的势力之徒便转投到了田蚡门下。从此,田蚡的势力逐渐壮大,风头盖过了魏其侯窦婴,人也变得日益骄横起来。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皇太后崩,入霸陵与文帝合葬。窦氏之死,标志着黄老之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终结,儒家学说即将走上统治地位,同时也标志着以黄老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朋党集团即将失去政治优势,而以儒生为主体的朋党势力开始正式登上中国官僚的政治舞台。
窦婴与田蚡本同属儒家,窦氏去世后,他们二人都同时得到了上位的机会。但是,很显然,与武安侯田蚡相比,魏其侯窦婴已经不占优势了,因为田蚡由于王太后的地位提升也处于了有利地位。
于是,朋党之争又在同一儒学思想下,因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而再次展开了斗争。其激烈程度与黄老学派的斗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此时的朋党之争已不是意识形态的争夺,而是各个集团间的利害关系。
那么窦婴当初被革职后,为什么没有受到窦氏的支持呢?因为窦婴为人耿直,他曾拆过窦氏的台。
景帝活着的时候,有一次梁孝王刘武入朝,兄弟二人和母亲窦氏一同饮酒,窦婴也在。由于当时景帝还未立太子,而窦氏又十分喜欢刘武,景帝微醉时就对窦氏说,等他千秋之后就把大位传于弟弟梁王。
窦氏听了十分高兴,但是崇尚儒学的窦婴听到景帝失言,便对景帝说,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的约法,皇上怎么能随便传给梁王呢?
此后,窦氏对这个侄子窦婴的态度就来了个大转变,最终窦婴被免职,还不让他入朝。直到七国之乱爆发后,窦婴才再次被弃用,立功之后被封为魏其侯。
因此,可以看出,窦婴与窦氏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当他和田蚡同时被免职时,田蚡可以在王太后的照顾下壮大势力,而他却失去了往日的风彩。
没有势力维护的窦婴,在窦氏死后,也就只剩下被整的份了。
魏其侯窦婴之死
汉武帝为肃清窦太皇太后的势力,很快将窦太后的羽翼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撤了职,武安侯田蚡终于当上了他梦昧以求的丞相。
此后,田蚡的势力越来越大,与武帝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参与的事务也越来越多,甚至引发武帝不爽。此外,田蚡的骄奢之气也日益膨胀,豪宅肥田奢侈品全都上线了。
与武安侯田蚡形成鲜明对比的莫过于窦婴了,没有后盾支持,与武帝也越走越远,得不到重用,无权又无势,朝中几乎无人光顾他的宅门,除了一个叫灌夫的人。
那么这个灌夫是谁呢?灌夫同窦婴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平叛七国之乱时,他勇猛无比,一战成名。后来做了中郎将,因犯法而被免职。此后又担任过代国的丞相,武帝即位后,又调他为淮阳太守,后又入朝任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属九卿之一。之后又因犯法而被处罚,最后只能回到长安家中。
窦婴与灌夫同病相怜,如父子一般,往来密切,十分投机。后来由灌夫牵线,没落的魏其侯与不可一世的武安侯居然见了一面,而且还是在窦婴的府上,席间,灌夫要求武安侯起舞,被拒绝了。由于此人性格刚烈直率,不喜欢献媚,但却好借酒生事儿,在席间便屡屡讥刺田蚡。
之后没过多久,田蚡便派人来向窦婴索要城南的良田。窦婴说,虽然自己失势了,但你田蚡也不能仗势欺人吧,灌夫当时也在场。于是,二人把来者骂了个狗血喷头。从此,田蚡便将此二人视为了敌人,准备寻机整治他们。
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田蚡向武帝汇报,说灌夫在颍川横暴,目无法纪,欺压百姓,请求治他的罪。武帝认为,这些小事儿没必要向他汇报,丞相办就是了。
可让田蚡没想到的是,在灌夫手上还握着他的一张底牌。田蚡曾收受淮南王的金钱,暗中勾结,秘密谋反。田蚡担心事情败露,只好暂时搁置此事。
不久之后,田蚡娶了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下诏,命列侯宗室必须前去祝贺,窦婴便带了灌夫一同前往。在酒席间,灌夫又一次辱骂了田蚡。
这次田蚡再也忍不下这口气了,跑到汉武帝那里去告状,在未经武帝同意的情况下,就把灌夫全家关进了大牢。由于忌惮灌夫告发他私会淮南王之事,灌夫被单独关押,随时准备处死。
窦婴为营救灌夫,进宫面见了汉武帝,并将事情原委说清楚。武帝也认为田蚡有些小题大做,但武帝又慑于太后的威严,未敢自作主张,最后还是要看王太后的裁决。
王太后当然是庇护自家兄弟了,最后灌夫及家族全被杀戮。同时,窦婴也因此被抓起来审问,罪名是为灌夫的辩护之词与事实不府,于是也被关押了起来。
这下窦婴急了,为了保命,他只好拿出他的杀手锏,也就是景帝的遗诏。景帝时,窦婴曾受诏,“事有不便,可论说原委而上达于天子。”。
武帝在收到窦婴的上书后,便下令让尚书去查有没有遗诏这回事儿。尚书查实后,说并没有这道遗诏,又到其家中查实,发现这道诏书是用家丞的印信封上的。
于是武帝大怒,给窦婴定了罪名,说他假造先帝遗诏、欺君罔上,罪上加罪,全家罪当弃市。
窦婴在得知自己的罪名时,一时急火攻心,又中风,干脆绝食,准备一死了之。但过了几天,又听说武帝无意杀他,遂觉得有希望平反,便又开始进食治疗。
但田蚡坐不住了,他继续制造舆论中伤他,又让王太后给武帝施压,最终魏其侯窦婴被处决。
田蚡之死
但历史往往具有戏剧性,田蚡以为除掉了窦婴,自己就能与太后一道挟持武帝,在丞相的位子上为所欲为,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窦婴死后的三个月后,田蚡就恶疾缠身,自己也一命呜呼了。
田蚡死后,由他经营一生的官僚朋党势力自然也就随之瓦解了。后来淮南王刘安真的谋反了,田蚡之前与刘安的丑事也被暴露了出来。
汉武帝在知晓此事后,不禁悻悻的说,要是武安侯还活着,免不了灭族之罪。
综上所述,窦婴与田蚡之争,实为汉武帝确立儒学地位之后的新朋党之争。同时,他也意识到,丞相的权力过大,可以直接威胁到皇权,于是此后他不断地削弱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