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才子主父偃:深入骨髓的刻薄,让他最终墙倒众人推,葬身群攻下

才子主父偃:深入骨髓的刻薄,让他最终墙倒众人推,葬身群攻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1506 更新时间:2024/1/28 11:39:15

从布衣迅速升迁至中大夫,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主父偃本可以安享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却最终自己作死,把自己的老命葬送。主父偃的一生,经历了几次戏剧性的转折。他在这些风波中飘摇、崛起,最终也葬身于此。

按照主父偃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在游学,可依旧做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他不是好儿子,兄弟不认他这个同胞,宾客纷纷弃他而去。那种处境艰难的日子,他过了很久。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西进函谷关,前去拜访大将军卫青。当时卫青正为汉武帝对自己的进谏视而不见而苦恼。碰巧来个主父偃这么一个文笔了得的读书人,卫青便很快任用了主父偃。不过汉武帝“忽视”卫青都快习惯了,对主父偃一开始也毫不理睬。最终走投无路的主父偃铤而走险,给汉武帝写了表达个人观点的奏章。

主父偃确实是个颇有才华的人。他上午才上奏,晚上就受到汉武帝召见。高高在上的汉武帝,居然一脸惋惜的对主父偃说:“何相见之晚也。”

正是因为看中了主父偃的才华,汉武帝一年以内,四次提拔主父偃,让主父偃很快从一个平名成为内朝的重臣。

在担任汉武帝的顾问期间,主父偃针对当时诸侯国坐大的情况,为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这一良策。

主父偃想到,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的方式,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慢慢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主父偃提出的这一办法,确实是当时处理诸侯国和中央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也被汉武帝采纳。配合着对诸侯国和地方的其他政策,汉武帝时,困扰汉朝皇帝几十年的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有效解决。

提出推恩令,可以说是主父偃在任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

而主父偃的过错,更多的是他个人的毛病。作为一个先前不顺了四十来年的读书人,主父偃发达以后,颇有一种“暴发户”的气势。

我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主父偃不一样,他是睚眦必报。“倒行逆施”这话,最初就是用来形容主父偃的。

他发迹以后,对行贿的大臣来者不拒,毫不收敛。而朝中大臣,对这个皇帝身边文笔了得的红人,也是有怒不敢言。

后来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进当时势力较强的齐国的后宫,结果被齐王和齐国纪太后拒绝。于是主父偃便想报复齐王。主父偃给汉武帝列了两条齐王的罪状:一、齐国都城临淄是富庶之地,应该是皇帝亲近的家人的封地,而不该是齐王这个远方亲戚的封地;二、齐国国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多次有谋反之心,现在齐王还乱伦。所以现在齐国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应该好好查一查。

随后汉武帝如了主父偃的意,派主父偃以齐国国相的身份前去查案。主父偃一到齐国就开始兴师动众,获得的每条口供几乎都牵扯到齐王。年轻的齐王看到主父偃这番架势,最后顶不住,服毒自杀。

齐王一事,他不自杀时还安好,一自杀,其他有过乱伦的诸侯王就坐不住了。赵王就选择先发制人。在齐王自杀后,赵王上书汉武帝,说主父偃受贿,还逼死了齐王。

主父偃对自己受贿一事到是供认不讳,但却不认逼死齐王。可齐王又确实是在主父偃开始查案以后自杀的。汉武帝舍不得主父偃这么个有才的大臣,可主父偃又确实难以脱身,便只好先把主父偃关入了大牢。

本来这时候凭着汉武帝对自己的喜爱,主父偃还可以翻身。但让人意外的是,公孙弘这时候跳了出来。

他告诉汉武帝,此时要是不杀主父偃,恐怕难以给天下交代。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主父偃是“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看着主父偃此时失势,平时看不惯主父偃的大臣都跟着公孙弘开始踩他。不仅朝臣不乐意主父偃出狱,赵王也在汉武帝那煽风点火。

最终,为了平息众怒,平时树敌过多的主父偃被诛了全族。

倚仗自己的才华,主父偃摆脱了早年的困窘,为汉武帝提供了治国良方。可由于深入骨髓的刻薄,他没能和周遭的人打好关系,得饶人处不饶人,最终墙倒众人推,葬身群攻下。

标签: 主父偃刘彻卫青齐国公孙弘诸侯国

更多文章

  •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卫青,公孙弘,齐王

    老话说得好,人狂没好事,够狂挨砖头。人失意时不要气馁,得意时不要张狂。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武帝时期红得发紫的主父偃。主父偃绝对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咖级人物。但是为了能够建立功名,他费了九牛二虎啊之力,终于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常常会伤人又伤己。主父偃任性行事,搅得别人不安宁,最后也搭上

  • 以主父偃的遭遇,分析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的权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刘彻,丞相,齐王,齐国,赵王,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

    公孙弘谗言主父偃,表现了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已经势同水火一,汉武帝时的内朝和外朝的产生。汉武帝时代,为了对外作战而设立了一个参谋部,这就是有名的"中朝",外朝是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务办事处。中朝的权势,地位,俸禄不及外朝,但中朝人员参与决策,筹划等工作,与皇帝走得近,具有比外朝更有优势的发言权,左右着

  • 提出推恩令的寒门主父偃,在权力与富贵旋涡中沉沦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畅想游戏之美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公孙弘,贾谊,秦国

    一、春秋战国变法者非死则逃在古代社会中,变法者皆没有好下场: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丞相,提出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将鲁国除了君主以外的境内三个诸侯王统治的国中国拆除,强化鲁国的中央政权,后三恒极力反对,齐国也趁着鲁国内乱而派兵,鲁国国君鲁定公为了抵抗外敌,于是废除了孔子所提之策。孔子为了

  • 汉武帝宠臣主父偃,为何落得被灭三族的下场?早年读错了书

    历史解密编辑:小杰聊综娱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张仪,王太后,董仲舒

    主父偃被杀的时候,估计满朝官员多少有点吃惊。这位俸禄只有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实际权势盖过三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事,汉武帝不去找丞相商议,而是找主父偃。当初,主父偃一封奏疏达到汉武帝案前,早上到,晚上他就得到汉武帝召见。一番详谈后,汉武帝感慨相见太晚,立刻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四迁

  • 主父偃贪财手段太特殊太阴损,官场人人自危,汉武帝不得不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青家東山标签:刘彻,齐国,齐王,赵王,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历史故事

    主父偃六十岁了才当上官,给汉武帝献上削藩之计,被汉武帝采纳。汉武帝颁发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坐大的问题。主父偃因此而得到汉武帝格外重用,对他宠信有加。仗着汉武帝的信任,主父偃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告大臣,告诸侯王。而他告发的都是大臣诸侯王见不得光的隐秘私事,搞得整个官场人人自危,恨不得生啖其肉。主父

  •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会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王娡,公孙弘,刘彭祖

    主父偃确实有才华,但说他是首功之臣过于夸张了。事实上,主父偃对汉武帝的帮助,正是将自己推向灭亡的原因。主父偃被杀,起因源自于个人的贪欲。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想给自己的外孙女找一门好亲事,她相中了齐王刘次昌。王娡本人又拉不下脸去求亲,身边一名叫徐甲的太监看穿了她的心思,他一拍胸脯:我是齐国人,这件事包在

  • 穷兵汉武(十一)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立下奇功,为何被刘彻下令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刘彻,主父偃,公孙弘,丞相,王太后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被很多网友称为天下第一阳谋,认为这是西汉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隐患的终极法宝。而提出推恩令的官员主父偃也受到很多网友的推崇,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是顶级谋士的存在。然而让这些粉丝们失望的是,主父偃除了推恩令外,在汉武帝时期立下的功劳并不大。反而因为受贿诸侯王黄金的罪名受到追究,最终被刘彻

  • 最后的纵横家主父偃,父母不相认,尝尽人间寒凉,以极端方式自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齐王,张仪,苏秦,纵横家主

    主父偃被杀的时候,估计满朝官员多少有点吃惊。这位俸禄只有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实际权势盖过三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事,汉武帝不去找丞相商议,而是找主父偃。当初,主父偃一封奏疏达到汉武帝案前,早上到,晚上他就得到汉武帝召见。一番详谈后,汉武帝感慨相见太晚,立刻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四迁

  • 主父偃:汉武帝的重臣,到底得罪了什么人,才会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彻,齐王,晁错,卫青,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汉高祖刘邦

    主父偃,汉武帝时期名臣,他提出的“推恩令”,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曾几何时,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成为横行一时的权臣,但是豪横不羁的做派,让主父偃最终走上了末路,当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主父偃的末日到了。他的结局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太嚣张,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诸侯们群情激奋,要求必须严惩主父偃这个

  • 主父偃被满门抄斩: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刘启,匈奴,齐王

    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多数人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在人性以及现实的驱使下,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有的人在最开始会十分看不惯别人的一些行为,可是后来自己却变成了最开始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汉武帝时期的首功之臣主父偃,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他明明帮助汉武帝开创盛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