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东汉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承承故事汇 访问量:1970 更新时间:2023/12/18 11:38:03

简介

耿秉出生自东汉的著名开国军功家族——耿家,他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建威大将军耿弇的侄子,大司农耿国的大儿子。耿秉这个名字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更加了解投笔从戎孤身经营西域三十多年,最后万里封侯的班超、北击匈奴建立“勒石燕然”这种旷世奇功的窦宪、以及带领他的十二名将士们荣归玉门的戊己校尉耿恭。然而虽然耿秉没有他们那样的“出名”,但是这些事迹的背后都跟耿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耿秉的努力,就很有可能不存在上面所提到的那些被千古传颂的英雄事迹。

白描刀马画耿秉

“英雄事迹“的保障者

为班超出使西域提供了可能外安边御敌班超之所以有机会出使西域,纵横于西域诸国,一方面有班超个人的突出外交能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这个“米”就是由窦固、耿秉等人送的。在西域的收复之战中,耿秉作为主将窦固的副手,身先士卒,作为先锋军一举击败敌人,成功收复西域地区。因此东汉王朝才得以时隔半个世纪在西域重新建立起西域都护府,这才有后来班超留在西域发展的机会。

班超出使西域

派兵及时增援耿恭脱离险境收复西域后,汉军主力就班师回朝了,然而不久在汉明帝去世之际,朝廷无暇西顾,西域一些部落在北匈奴的怂恿下发生了叛乱,西域都护陈睦被杀,戊己校尉耿恭等人被困,是朝廷派出耿秉代理酒泉太守,才有能力从酒泉出发营救耿恭,否则就不是十三勇士归玉门了,而是和都护陈睦他们一样,马革裹尸于玉门关外。

疏勒城十三将士归玉门

辅助窦宪拿下千古奇功西域的再次失守,东汉王朝痛定思痛,为了彻底解决西域问题,决定“擒贼先擒王”,首先解决掉那些反叛的西域部落背后的靠山——北匈奴。而最终能让东汉王朝下定决心出兵的原因就是得到了老将耿秉的首可,这才给当时掌权的窦太后信心,最后才力排众议,出兵北匈奴。如果当时不是耿秉的主动请缨,恐怕是无法坚定窦太后的立场。而且在追击北匈奴的过程中,耿秉作为副将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中也可以看出来耿秉的特殊地位,在此功铭碑中,作为副将的耿秉被特意的单独提到,而其他有功将士则以集体的名义一笔带过,这就很能说明耿秉在此次战役中的功绩很大,最后才有窦宪的“勒石燕然”伟大功绩。

窦宪影视形象

均衡朝堂内外势力

作为皇家和外戚窦家的“均衡点”

章、和二帝时期,窦家由于窦皇后的原因,作为外戚权倾朝野,多次触犯皇家的利益。尤其是章帝去世后,年仅九岁的和帝即位,主少国疑,当时作为母亲的窦太后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把持朝局,只能利用娘家的哥哥窦宪威慑朝堂,这样一来窦宪的权力就更大了,跋扈起来更是没边了,此时还是个儿童的和帝怕得要死,外戚篡位的事情随时有可能发生。但即便窦宪在拥有如此巨大优势的条件下也没敢篡位。这其中一方面有她妹妹窦太后限制的原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今天的主角——耿秉的存在,那么,为什么窦宪会顾忌耿秉呢

窦家和耿家共同打过多年交道,是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在追击匈奴的天山之战时,耿家的耿忠耿秉的堂弟就曾做为窦固的副手立下大功,后来的攻降车师国的战役也是由耿秉和窦固共同完成的,与此同时耿忠也是做为窦固的副将。勒石燕然时耿秉的亲弟弟耿夔是以窦宪的假司马身份随军出征。再后来,在窦宪的建议下,耿夔又再次出兵北匈奴。和帝“清算”窦家时,耿夔也受到了牵连,由此也看出,窦家和耿家一直保持着过分紧密合作的关系,要不然耿夔也不会受到牵连。

但于此同时耿家的代表人物耿秉和皇家的关系也是非常不错的,耿秉对皇家忠心耿耿,而皇家也是对其非常信任。众所周知,东汉时期重兵都布防在北防线。而耿秉几乎带过所有北防线的士兵,并且在当地有些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得不到皇族的信任与支持,耿秉是不可能被安排这么重要的职务。尤其是后来,被章帝调回洛阳任执金吾一职位,更是显现出皇帝对耿秉的绝对信任,因为执金吾这职务非比寻常,他负责的是整个洛阳城的安全,包括各种兵器、人员的调度,同时皇帝出行时也会安排耿秉来负责出行队伍的安全。也就是说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但凡动点歪心思,皇帝的安全就会随时受到严重的威胁。可见能任执金吾这个职务,皇帝对耿秉是多么的信任,而且后来还加封了他的三个儿子。再者,当耿秉去世后,皇家赐的是玉衣,这个规格一般只有诸侯王和皇帝才能使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皇族对老将军耿秉的重视与认可。

银缕玉衣

所以说窦宪要想动皇家人,就必须过的了耿家人尤其是耿秉这一关。然而,无论交情上、还是实力上,都不允许窦宪这么放肆。耿秉作为窦家和皇家两大势力都相信的人,在处理涉及双方的实务上,很好的解决了窦家和皇家之间不信任的问题,使双方都克制在一个“均衡点”上,不至于爆发冲突。

专家们正在对杭爱山《封燕然山铭》进行拓印

耿秉去世后东汉帝国朝堂内部格局风云突变

耿秉去世后,外戚窦宪和皇家之间失去了缓冲带,厉害冲突开始短兵相接,窦宪甚至险些篡逆成功,事情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逼的和帝最后不得不联合宦官郑众,指挥执金吾,才趁窦宪一干人等不备,一网将其同党打尽。没有了耿秉,执金吾对窦家也就没有了交情可言,但同时窦宪也缺少了在皇帝面前缓冲的人,最终才导致东汉王朝的政局失衡,这一失衡基本再也没有解决过,所以从和帝以后,东汉朝局一直乱下去,东汉也从顶点开始慢慢地走下坡路。从这个朝局变换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耿秉存在意义多么的重要。耿秉对皇家人忠心耿耿,一直秉持大局,同时也是窦家可信赖的伙伴,耿秉一直努力维系着整个东汉朝局的均衡与稳定。

郑众开了东汉宦官专权的时代

耿秉同时也充当着南匈奴与东汉王朝的之间的均衡点

我们上面提到过,耿秉在东汉帝国的被防线几乎都任职过,当地军民百姓对他都非常拥护,这事可以从以下几件事中看出来。一个是由于耿秉带兵纪律严明,干脆直接,不拘泥带水,能打胜仗,所以他带过的士兵都愿意为他死战,忠诚度高。再一个是当南匈奴百姓得知耿秉去世的消息后,他们举国大哭,悲痛不已,可想而知耿秉在做度辽将军时是如何善待他们的。南匈奴他们之所以能一直服从于中原王朝,而且还多次主动请缨出征北匈奴,这与耿秉的细心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南匈奴肯定有自己的打算,但是终究在耿秉能为他们“说上话”的期间没有跟东汉王朝闹掰,反而一直在配合汉王朝攻打北匈奴。窦宪带兵北征匈奴时,之所以带上耿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大程度上由于耿秉有着和南匈奴、乌桓人丰富的打交道经验,这些人不一定能很好的服从窦宪的命令,但由于耿秉了解他们,同样他们出于对耿秉的信任,会愿意配合东汉将领的指挥。

公元89年汉军从鸡鹿塞出发进击北匈奴

耿秉去世后东汉王朝与南匈奴摩擦不断

然而上面这一切和谐的画面都是在耿秉活着的时候发生的,当耿秉”照顾”不到他们时,事情就开始不一样了。和帝时南匈奴安国单于即位后,和分管当地的东汉将领杜崇开始不断闹矛盾,甚至安国单于一度上书朝廷,但是被中途拦下了,最后安国单于在内乱和汉军的围剿下被诛杀了。汉匈关系前后的巨大反差从侧面可见当时耿秉所做出的努力。耿秉是南匈奴和朝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很好的做起了南匈奴和东汉朝廷之间的共同桥梁作用,但是一旦朝廷中没有为南匈奴“说话”的人,汉匈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调节,结果造成了双方兵戎相见。汉和帝之后,南匈奴、乌桓反叛更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说耿秉的存在为汉匈之间和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可谓是秉持大局的社稷之臣。

结语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无论从耿秉的战功还是为汉王朝内部和外部势力的平衡所做出的努力哪一方面来考虑,耿秉的贡献无疑都是巨大。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老将在建立功勋时,大部分都是以副将的身份获得,而主将往往都是那些皇亲国戚,不得不说在这种“关系户”制度的影响下,耿秉的将星光芒被掩盖了许多,他功绩严重被低估了。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耿秉也以“辅助中的王者”身份得到了朝堂内外势力的认可。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充当着“均衡点”的角色,撑起了东汉鼎盛时期朝堂内外两大局势的关系网。我们不应忽略掉这样外能安边御敌,内能均衡朝堂的优秀老将军。

所以,希望以后在我们谈论起班超出使西域、十三将士归玉门、窦宪勒石燕然时,还会记得有位叫做耿秉的老将,记住,耿是忠心耿耿的“耿”,秉是秉持大局的“秉”。

标签: 耿秉匈奴窦宪班超南匈奴

更多文章

  • 科考队闯入三峡绝壁谜窟, 洞中景象让人惊诧, 真是公孙述藏宝洞!

    历史解密编辑:老陈做菜标签:藏宝洞,三峡,科考队,悬崖,壁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或者是民间传说。随着现代科技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谜团逐渐转向在大家的眼前。随着科学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很多曾经不知道的事情,都慢慢地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例如科考队冒死进入三峡绝壁千年谜窟,队长:不要踩到别人骸骨。一、千年迷窟在三峡的

  • 枭雄隗嚣与刘秀和白帝公孙述势成鼎足,他的结局为何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刘秀,隗嚣,公孙述,成鼎足,来歙,邓禹

    公元32年夏,光武帝刘秀亲率诸将兵分数路,西征叛汉降蜀的陇右军阀隗(Wěi)嚣。隗嚣的大将牛邯接到来自汉营的老朋友劝降信后,经过十余日激烈的思想斗争,率“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十众万,皆降。”隗嚣面临土崩瓦解绝境,派心腹王元火速入蜀向求救白帝公孙述求援的同时,“将妻子奔西域”,企图负隅顽抗。刘秀诏

  • 隗嚣在公孙述和刘秀之间首鼠两端,刘秀亲征将其击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秀,隗嚣,公孙述,光武帝,来歙,王莽

    隗嚣(?——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贤,举为国士。刘歆死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政权建立后,隗嚣叔父隗崔、兄隗义及上(今甘肃天水市)人杨广、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周宗等合谋起义,响应刘玄,兴汉灭莽。隗嚣趁机占

  • 公孙述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落日路十七号标签:公孙述,太守,来歙,刘秀,平定

    当初,刘秀派来歙盖延进攻蜀地,公孙述任命王元为将军,命令他在河池御敌,结果被来歙打败。来歙乘胜追击攻克了下辨(今甘肃成县)。公孙述十分恐慌,就派出刺客来行刺来歙,竟然得手了!不知道刺客是怎么进入军营进行行刺的,要知道战争时期防范是很到位的。只能说明这个刺客很厉害,轻功、武艺都高人一筹。公孙述显然尝到

  • 公孙述兵行险招,刺杀刘秀左右手,结果怎样?刺杀成功却全族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刘秀,公孙述,来歙,光武帝,吴汉,岑彭

    成都素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地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人安居乐业。今天的成都更是异常地繁华美丽,旅游资源丰富,有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武侯祠等。其中,最吸引游客的是这里的慢节奏生活方式,让人能够放松身心,排解生活带来的压力。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繁华的城市,曾经被血洗?在这里,

  • 东汉大司马吴汉为何要屠成都?又为何说公孙述难辞其咎?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吴汉,公孙述,刘秀,太守,王莽,隗嚣

    公元35年春,汉光武帝刘秀为统一天下,挟平定隗嚣陇西割据势力余威,令征南大将军岑彭大举征伐蜀地同时,亲笔给自称白帝的公孙述写信劝降。公孙述却“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大言不惭道:“废或兴均由天命,岂有投降的天子!”他两次拒绝刘秀劝降,“终无降意”,负隅顽抗,并派手下先后暗杀东汉名将来歙与岑彭。汉大司

  • 公孙述本可争夺天下,但最有机会的那几年,被刘秀手下悍将所阻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刘秀,公孙述,冯异,关中,王莽,邓禹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之初,各地割据势力错综复杂,虽然刘秀势力强大,号称“跨州据土,带甲百万”,但是不代表这天下就是他刘秀的,我们现在说刘秀是位面之子,不过在当时,任何割据一方的势力集团,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其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可是要比刘秀还早就称帝了,建立了大成,并且很快占据了全部益州

  • 东汉风云:公孙述引谶称帝,王元据陇阻汉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王元,公孙述,汉军,冯异,来歙,马援

    东汉风云:公孙述引谶称帝,王元据陇阻汉军是时,公孙述方收集延岑、田戎两军,令延岑为大司马,封汝宁王;田戎亦邀封翼江王。特使部将任满与田戎同出江关,沿途收田戎旧部,窥取荆州诸郡。一面妄引谶纪,说是孔子作《春秋》,尊周尚赤,共得十二公;汉亦用赤帜,自汉高至平帝,中加吕后称制,也是十二代,历数已尽,一姓不

  • 田蚡和灌夫之间的矛盾,外戚们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程海讲体育标签:灌夫,丞相,太后,王太后,韩安国,刘启

    本文转载自 局外人的视界 公众号,原创作者:卡夫卡不忙了对于田蚡和灌夫之间的矛盾,窦婴当然很清楚。跟灌夫处了这么久的朋友,窦婴更加清楚这货几杯酒下肚之后的德行,但这回王太后亲自召集的,为娘家兄弟搞场面的婚礼明说了,列侯跟皇族必须参加,窦婴是列侯,那是必须去的,灌夫级别不够,交情也破裂了,其实不必去的

  • 穷兵汉武(五章)窦婴只是帮灌夫据理力争,为何刘彻将其斩首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窦婴,刘彻,遗诏,汉景帝刘启,灌夫

    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的重臣,太皇太后窦氏的侄子,在西汉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然而在汉武帝刘彻亲政不久,他就在窦田之争的政治风波中被处死,甚至是遭到了斩首示众这样严酷的刑法。要知道窦婴作为窦氏集团的代表人物,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最顶级的。这样的权贵即便要处死,一般也不会选优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