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傅介子:仅凭一己之力就征服西域诸国,再次打通丝绸之路的英雄

傅介子:仅凭一己之力就征服西域诸国,再次打通丝绸之路的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4008 更新时间:2024/1/15 19:59:06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在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战争发生的几率好像是越来越小了,于是,在近二三十年中所发生的战争,其中有个现象是反复出现,那就是被称为“斩首行动”的军事行为。

这个名词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二战时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利比亚的卡扎菲、伊拉克的萨达姆、基地组织的本拉登等等,都是在斩首行动中丧命的。斩首行动最大的好处,是能迅速让敌方指挥系统失灵,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失去组织战斗的能力。

这个战术对我历史悠久的中华来说,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奇袭白虎团、胡家窝棚战斗等等,现在想来大概都属这一类战例吧。更有那陈汤,矫诏出兵,奔袭三千里灭北匈奴,被称作世界上是早的斩首行动。其实我觉得,应该还有比陈汤更早的,比如汉昭帝时的傅介子

傅介子,甘肃庆阳人。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均联合匈奴,杀汉使官,劫掠财物。他要求出使大宛,以汉帝诏令责问楼兰、龟兹,并杀死匈奴使者,返奏被任为平乐监。又奉命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另立在汉的楼兰质子为王。以功封义阳侯。

其实按实际来说,这无疑称作一次政治谋杀事件可能更为精准,同陈汤那大气磅礴的远征自是无法相比,也没那么震撼,但斩首所取得的效果无疑也是巨大的。

傅介子,《汉书》有传,但很简略,共计只有六百余字,主要就是记载斩楼兰王这一件事。不得不承认,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个为“通西域、辟丝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丝绸之路的开创始于张骞通西域,但保障通畅所需的成本也是巨大的,长安距西域数千里之遥,本土离西域最近的如嘉峪关之类的,都在长城内,西出阳关,黄沙漫漫,沿途地形复杂,有群狼出没的草原,有茫茫无际的沙漠,有终年积雪的峡谷。西域“三十六国”散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

但是,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和北道,都会受到匈奴的骚扰,尽管匈奴被在武帝时被打得满地找牙,但其残余势力对西域这些蕞尔小国来说,那还是强大无比的了。匈奴骑兵飘忽即到,对他们形成了威胁,他们夹杂在两强之间,从军事上无以自保,所谓“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所以,现在有些人说这些西域国家反复无常,这是不对的,他们也是无可奈何,作为他们来说,保住自己的国家不被灭是最终目的,他们也实在是可怜,汉来朝汉,胡来朝胡,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汉为了控制西域各国,特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其目的是就近对西域进行军事和政治管理,以保护商旅往来之目的。一旦有变,可迅速组织相属之国组军讨伐。

汉廷还从敦煌到罗布泊间,沿路设驿站。又在轮台、渠犁等处屯田,屯田士卒最多时达60多万人。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建立起一长串大小不等的兵站,维护着“丝绸之路”的通畅与安全。但即使这样,也时常会发生叛乱,不听中央政府号令的事件发生。

楼兰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西去丝绸路的南北交通道上,因“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为汉使负有“发导、负水、担粮、送迎”等义务,但有些汉使也真是很不自觉,以上国大使自居,颐指气使,为一已之私利不断地索取和骚扰,弄得一国之人对大汉也是敢怒不敢言,如果说怨声载道是重,说颇有微词是轻,说大为不满应该是没错的。

不知是什么原因,开始是龟兹王杀死汉派官员,西域波动。继而在楼兰国王死后,匈奴抢先扶植安归为楼兰王,名义上归附汉朝,却脚踏两只船,暗地里和匈奴密切往来。“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后来发展到同匈奴勾结起来,“数遮杀汉使”,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安全。

我在想这楼兰王这样大胆应该是有原因的,不会无缘无故地同大汉为敌,因为这样做对他没任何好处,但史书没有任何记载,我也不敢妄想臆断,史书就是说这楼兰觉得有匈奴人撑腰,就有些膨胀,不仅截留杀害汉朝的使者,还袭击汉朝军队。这种事情,汉朝哪能容忍,于是汉昭帝便派傅介子出使楼兰问罪!结果饭吃到一半,楼兰国王就被刀捅死了。

傅介子理直气壮:你们国王得罪了汉朝,天子派遣我杀了他,汉军马上就到了,你们敢乱动就灭你们国!于是所有人都怂了,国王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杀,虽然很耻辱,但全国无人敢反抗。汉使割下了国王的头,带回长安,挂到了未央宫的城楼上示众。 两千多前的汉人已经在搞美国人的斩首行动,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分分钟教你如何做人,对于汉朝来说真不是一件空话。

于是,汉昭帝把楼兰改名为鄯善,并把安归的弟弟、亲近汉朝并留在长安作人质的尉屠耆立为鄯善王。傅介子征服楼兰,不仅对当时及后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他这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的胆略和气度,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东汉时“丝绸之路”再次受阻,明帝曾多次派遣将士远征,然而屡不见功。当时有位名叫班超的青年拍案直呼:“大丈夫当如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可以事笔砚乎!”遂投笔从戎,后来成为有名的抗匈大将。

傅介子没有劳师动众,仅凭一己之力就征服西域诸国,功绩其实不比卫青霍去病的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塞下曲》一诗中赞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可见对傅介子的崇拜程度之深,可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傅介子却几乎被人遗忘了。

标签: 傅介子匈奴丝绸之路龟兹张骞

更多文章

  • 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历史解密编辑:咸鱼团读书标签:班超,汉朝,傅介子,楼兰王,匈奴人,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张骞凿空西域;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三十一年……这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书,作者选取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时期的关键人物及历史事件来描述,将丝绸之路历史串联起来。文中有些地方前后段落人名错误,不过,总体上瑕不掩瑜,值得一读。书名:《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作者:徐兆寿、金西源一,张骞:凿空西域从汉

  • 傅介子手刃楼兰王,大汉使者在西域扬名立万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傅介子,楼兰王,匈奴,龟兹,匈奴人,刘彻

    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西域一直都在匈奴的势力范围之下,匈奴还特意派人带兵驻扎在西域的焉耆一带,就是为了方便控制西域诸国。后来汉武帝派人打通西域,特别是后来的打败匈奴和征讨大宛,让汉朝在西域的声望越来越高。而后汉朝不断派使者出使西域,就是想让西域习惯自己这个新朋友。就这样,匈奴和汉朝在西域这块土地上展开

  • 古代有名的五大斩首行动,刘秀的运气最好,傅介子的做法最为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刘秀,傅介子,秦国,斩首行动,匈奴,王莽

    两军交战,如果双方实力相差太远,该怎么办?当然是想办法了,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就算不能反败为胜,至少也不能输得太难看吧?历史上的战场经历了千锤百炼,实力悬殊巨大的战争并不在少数,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同样不在少数。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告诉我们,如果对方人数太多,完全不用担心,只要斩了敌人首领,剩下的士兵没

  • 铁血外交官‘傅介子’斩匈奴使者,诛杀楼兰王,威震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匈奴,龟兹,大宛,傅介子,楼兰王,铁血外交官,北方游牧民族

    公元前87年,一代雄主汉武帝死后,由大将军霍光辅佐年仅八岁的昭帝登上帝位,这时的朝廷里很不太平,皇帝太小,主少国疑,再加上大权都在霍光手里,外面又有风言风语,说朝廷里会有人谋反,意思不言而喻。这就是朝廷内部不稳定的因素。而在外面呢,匈奴虽然退到了漠北,可还是虎视眈眈。再加上乌垣这个游牧民族又在东北经

  • 明朝初年,官员私盖公印,朱元璋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曹操二世标签:明朝,元朝,洪武,官吏,朱元璋,小说家,慈禧太后

    明朝初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案,叫作“公印案”。因为这个案件,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数百名相关官员。但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公印案”应该是一个冤案。在史学界,公印案的发生时间是有争议的,可能是洪武八年(1375年),也可能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当时,各个布政使司下属的府、州、县,每年需派出审计官

  • 〔备份〕甘英路线里数等相关问题之补充说明

    历史解密编辑:沧浪一壶周楚山标签:甘英,大军,于阗,西域,大夏,条支,汉高祖刘邦

    原稿:VX 2019-12-21关于(上篇)《甘英路线图》中里数等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上一篇发表后,有些朋友提出反对意见,主要是对于史料中涉及的里数问题,无非是认为我将终点定在阿拉伯太远,说至恰赫巴哈尔港的南线只需要46天太短。现归纳并统一回复如下:其一,认为“具体路程在中国早期文献中不是特别准确,即

  • 东汉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历史解密编辑:承承故事汇标签:耿秉,匈奴,窦宪,班超,南匈奴

    简介耿秉出生自东汉的著名开国军功家族——耿家,他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建威大将军耿弇的侄子,大司农耿国的大儿子。耿秉这个名字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更加了解投笔从戎孤身经营西域三十多年,最后万里封侯的班超、北击匈奴建立“勒石燕然”这种旷世奇功的窦宪、以及带领他的十二名将士们荣

  • 科考队闯入三峡绝壁谜窟, 洞中景象让人惊诧, 真是公孙述藏宝洞!

    历史解密编辑:老陈做菜标签:藏宝洞,三峡,科考队,悬崖,壁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或者是民间传说。随着现代科技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谜团逐渐转向在大家的眼前。随着科学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很多曾经不知道的事情,都慢慢地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例如科考队冒死进入三峡绝壁千年谜窟,队长:不要踩到别人骸骨。一、千年迷窟在三峡的

  • 枭雄隗嚣与刘秀和白帝公孙述势成鼎足,他的结局为何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刘秀,隗嚣,公孙述,成鼎足,来歙,邓禹

    公元32年夏,光武帝刘秀亲率诸将兵分数路,西征叛汉降蜀的陇右军阀隗(Wěi)嚣。隗嚣的大将牛邯接到来自汉营的老朋友劝降信后,经过十余日激烈的思想斗争,率“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十众万,皆降。”隗嚣面临土崩瓦解绝境,派心腹王元火速入蜀向求救白帝公孙述求援的同时,“将妻子奔西域”,企图负隅顽抗。刘秀诏

  • 隗嚣在公孙述和刘秀之间首鼠两端,刘秀亲征将其击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秀,隗嚣,公孙述,光武帝,来歙,王莽

    隗嚣(?——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贤,举为国士。刘歆死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政权建立后,隗嚣叔父隗崔、兄隗义及上(今甘肃天水市)人杨广、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周宗等合谋起义,响应刘玄,兴汉灭莽。隗嚣趁机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