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五霸晋文公的人生污点:忘记割肉之恩,火烧介子推

春秋五霸晋文公的人生污点:忘记割肉之恩,火烧介子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路上读书APP 访问量:3979 更新时间:2024/6/9 11:21:52

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的春秋霸主晋文公,即公子重耳,在位仅十年,功绩显赫,凭借卓越的治理才能,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他的人生写满奇幻与理想,唯一的污点便是火烧功臣介子推

据说,在重耳的流亡途中,曾经有一次,和他的小伙伴们,被困在了一个鸟不拉屎龟不下蛋的山头上,粮食和钱财也都被人给偷走了。

这群人又冷又饿,难受得不得了。而从小娇生惯养的重耳,情况更加不乐观,只见他眼冒金星,腿肚子打转,眼看就快要饿死在这荒山野岭。

这时,跟随在他身边的介子推,一声不吭地站了出来,钻到了旁边的小树林里,他狠下心来,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血淋淋的肉,和着雪水,熬成了肉汤,献给重耳。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下肚,刚才还奄奄一息的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歇息片刻,继续赶路。

可以说,介子推对重耳,是有救命之恩的,那等重耳发达了,还不得重重地赏,狠狠地赏,玩儿了命地赏?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晋国,成为了晋文公,论功行赏的时候,赏过了身边的亲信,赏过了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却偏偏忘记了介子推。

本身,介子推就不是一个爱慕名利的人,他更不屑于主动开口,向晋文公讨个一官半职。于是,介子推带上了年迈的老母亲,隐居绵山,从此不问世事。后来,晋文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再去找人请介子推出山,就已经太迟了。

在有的版本的故事里,因为晋文公实在太想弥补自己的过失,情急之下,还听取了一个特别馊的馊主意,一把大火烧了绵山,想把介子推给逼出来。结果就是,一介忠臣葬身火海。临死前,还不忘留下血书,塞在了一棵柳树洞里,劝谏晋文公,从政要清明。

那么,火烧介子推是不是真实发生的呢?晋文公重耳,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介子推宁愿割下自己的一块肉,也一定要护他周全?以及晋文公为什么忘记赏赐介子推?

1.擅长:逃跑,爱好:躺平

重耳的流亡之路,始于骊姬的乱国。

他的父亲晋献公,是一个妥妥的恋爱脑,晚年的时候,出去打仗,带回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骊姬,而且十分宠爱她。

可是再多的宠爱,也换不来骊姬的安全感。尤其是当骊姬为晋献公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就更是变本加厉地想要得到更多。她的小算盘先是打在了当时的太子——重耳的大哥申生头上,她诬陷申生在献给晋献公的肉里下毒。

而申生又恰恰是个老实孩子,他明知受到了陷害,却为了不让父亲左右为难,竟然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申生死了,骊姬还是不放心,毕竟晋献公还有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骊姬对晋献公说,申生下毒这件事啊,不光是申生一个人的主意,重耳他们都有份呢。

晋献公也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好呐,重耳要反?给我杀!说着,连夜派人,去击杀两个亲儿子。

重耳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他素来与人为善,不争不抢,本以为可以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完一生。可没想到,亲情的决裂来得这么突然,重耳从此被迫过上了流亡的生活。

重耳带着他的小伙伴们溜回了姥姥家,他母亲的故国,翟国,也叫作狄国。不过,这个时候的重耳实在很没有野心了,慌慌张张到达狄国之后,没过多久,他发现,老家的生活是真舒服啊,娶了个外国老婆,生了两个娃娃,快乐地开始了躺平生活,这一躺就是十二年,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重耳传》

而另一边,晋国早就风云变幻,晋献公去世后,重耳的弟弟夷吾,已经当上了晋国新的国君,史称晋惠公。在权力面前,那个一向和善的哥哥重耳,也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晋惠公七年,针对重耳的第二次追杀开始了。这次追杀,逼迫着重耳离开舒适圈。这个时候,恰巧齐桓公手下的两个得力大将,管仲和阴朋相继离世,重耳和他的小伙伴看到了这个机会,动身前往齐国。

2 娘子,我真的没想打天下

前往齐国的这一路上,困难重重。介子推割肉救主,也是发生在这一途中。

其实早在父亲晋献公去世时,就有人来请重耳回去,让他继承王位。可重耳思前想后,一方面觉得之前自己抛下父亲,独自逃走,心有愧疚。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当国君太辛苦,太危险了,不如过一点平静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

于是,重耳到了齐国没多久,又娶了一个老婆齐姜。感情也是特别的好,早就把晋国忘到了脑后。

这可把重耳的小伙伴们都给气坏了,于是,小伙伴中的赵衰和狐偃,就找了个地方,偷偷商量如何让重耳赶快回晋国去。

这边偷偷密谋着,那边就被重耳老婆的丫鬟听到了,丫鬟赶紧回去告密,说不好啦,公子重耳要跑啦。

《重耳传》齐姜

重耳的老婆齐女也是个奇女子,她怕走漏了风声,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即立断,杀了这个丫鬟。并且当天晚上,劝说重耳赶快离开。

重耳一听,拉过齐姜的双手,情真意切地表白道:“傻丫头,和你在一起,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你相信,我一定不会抛下你自己逃跑,死也要死在你身边。”

却没料到,齐女正色道:“你,身为一国公子,来齐国做事,本身就已经是自降身价。况且,那些跟随在你身边的仁人义士,他们可是拼了性命地想要保护你、支持你。你却一直不着急,不急着回去夺回属于你的东西,不急着回去报答这些帮助你的人,反而心里装的全是儿女情长,连我这个女子,都为你感到羞耻。你这样不求上进,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能成功呢?”一通话,像是点醒了重耳。

重耳回想起,那些和小伙伴们一同度过的苦日子,想起了介子推那碗不那么美味的救命汤,他什么话也没有再说。可是,他仍旧舍不得眼前的幸福,他的欲望很小,小到只要和爱的人彼此相拥,就已经足够。可他身上的责任太重,重到一定要舍弃自己的幸福,换得晋国的太平。

那天夜里,重耳喝了个烂醉。第二天醒来时,他已经躺在一驾摇摇晃晃的马车上,是齐女和狐偃的计划,他们趁着重耳喝醉,偷偷将他送出了齐国。

重耳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的愤怒,他拿起身边的小刀就扑向狐偃,恨不得要跟他拼命。

最终,一伙人离开了齐国,继续他们四处流亡的日子。而重耳也知道,这一次与上一次,绝不相同。他回到晋国,夺回王位,已经是势在必行。

3 成熟的男人,不拘小节

离开齐国之后的这段路程,重耳一行人走得格外艰辛。

公子重耳和他的小伙伴们,先后路过了曹国、宋国和郑国,都受到了无礼的对待。特别是曹国的国君,非常不懂礼貌,甚至可以说有点变态。他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很特别,居然让重耳脱了衣服,给他看看。这完全就是把一国公子当猴耍,素质极差,可重耳一行现在可是寄人篱下,只能敢怒不敢言。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侮辱中,重耳也算是看清了一点。那就是,如果自己没有实力,没有地位,那就不要怪别人的白眼相待。也是在这个期间,重耳快速地成长起来。

离开郑国,重耳到达了楚国,楚国的国君以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他,事后,他半开玩笑地试探起重耳,说我对你这么好,你今后如果发达了,要怎么报答我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暗藏玄机。楚王这是赌了一手。因为他知道,一般的人呐,如果受多了苦难,一旦别人给点小恩小惠,就会感激涕零,如果重耳一感动,许诺等我以后当上了国君,分给你一块土地,或者给你多少多少钱财,那一旦事成,不就赚大发了?就算没成功,那也白得一个美名。楚王是个聪明人。

可重耳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金银财宝,楚王您拥有的,都比我得到的要多。我无以为报,只能向您承诺,如果今后,楚国和晋国不得已发生了战争,我,自愿退让三分。”

这时的重耳,俨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会像从前那样,珍惜眼前的一点甜头。他心中所想的,已经是星辰大海,和更远的未来。而在后来,晋国和楚国真的发生了战争,重耳却利用“退避三舍”这个诺言,诱敌深入,狠狠地成为了赢家。

以至于,当一切尘埃落定,重耳终于要回到晋国,成为后来的晋文公时,连伙伴中最聪明的狐偃,也看出了重耳的变化,狐偃有些担心“狡兔死,走狗烹”,主动请辞,要求离开。

而重耳为了表明态度,他将一块璧玉投入河中,向河伯起誓,归国后定不辜负他的这群小伙伴。同患难,共生死,富贵不相忘。

可是,这时的介子推却已经动了归隐之心。他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想追随的,只是那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和兄弟们有难同当的公子重耳,而不是这个运筹帷幄,心思深重,国家利益大于兄弟情谊的晋文公。

4理想与现实分道扬镳

《史记》中记载,晋文公之所以没有赏赐介子推,一个原因是介子推早在晋文公上位之前,就主动离开了团队,没刷够存在感。

另一个原因,是晋文公的王位还没坐热乎,就忙着打仗忙着社交,本来他这个人记性又不是太好,忙着忙着,就把介子推给忘记了。

不过,介子推和晋文公之间的隔阂,表面上来看,是因为君主的疏忽,寒了臣子的心。但我们再细细品味一下,会发现,这两个人越行越远,也是必然的事情。

介子推这个人,实际上代表了晋文公理想主义的一面,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完全不计较得失,不考虑后果。可是,想要成大事,就必定要在社会的毒打之下,放弃一些情怀和任性,变得瞻前顾后,成为一个所谓现实的人。

所以,在归国称王的这个节点,介子推选择了理想,远走深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度过余生。

《重耳传》

而重耳选择了现实,参与到诸侯的尔我诈之中,为了利益出卖之前的恩人楚王也好,为了地位勉强出兵,营救周天子也好,每一步都不是之前那个重耳会做出的选择。一对君臣的缘分,也到此为止。

不过话又说回来,晋文公真的火烧了介子推吗?其实也不见得。在正史的记载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个绘声绘色的故事。

相反,《史记》里,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连忙派人去请介子推。只是介子推坚持避而不见,反而躲得更远。晋文公四处打听,最后才知道,介子推是带着他的母亲隐居到了绵上山。

晋文公也不再强求,于是环山而封,将这块土地定为了介子推的封地,从此只能隔山相望。

也许,晋文公是理解介子推的。他们都曾向往着简单而真诚的生活,但又因为命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如果真的是这样,晋文公又怎么会忍心,放火去烧介子推呢?

他明白,介子推只是过上了他们都想要的生活,以他们多年相处相知的经历,晋文公又怎么忍心再去打扰呢?

从不争不抢、无欲无求的重耳,成长为掌握大局、身肩重任的晋文公,在这一路上,重耳完成了一次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蜕变。

对于晋国来说,有了一位明君,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对于晋文公本人来说,究竟是这些得到的东西更重要,还是那些失去的东西更重要呢?这些,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特约撰稿人:星河,北京大学民间文学专业

编辑:凉三

《历史人物B面》节目策划:文杰 程勇

更多文章

  • 东周列国故事258卫成公逃离,晋文公移师伐曹

    历史解密编辑:在下毛毛雨标签:重耳,先轸,齐国,卫成,曹国

    东周列国故事258卫成公逃离,晋文公移师伐曹卫成公看到五鹿一下子被攻破了,大吃一惊。连忙派了宁速的儿子宁俞,前来谢罪请和。宁俞(生卒年不详),即宁武子(谥号为"武"),宁(宁)氏,名俞(典籍亦作"宁武""宁子""宁生""宁生"),春秋时期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卫文公时,宁武子开始在君主身边做官

  • 晋文公摘桃子称霸?他这一事就非人人能做,摘桃子也让人无话可说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重耳,桃子,狐偃,先轸,晋献公

    晋文公自公元前636年回国为君,到公元前628年就去世了,仅仅执政了8年。然而,晋文公这八年的业绩,却远胜同时期其他许多诸侯国国君。秦穆公在位38年,楚成王在位45年,但他们奋斗了一生,都只能争霸,却没能称霸江湖。可是,晋文公回国仅仅五年后,就达成了称霸梦想,这又是为什么?晋文公之所以能称霸成功,其

  • 韩赵魏原是晋国臣属,为何能够三家分晋?这事要怪晋文公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骊姬,重耳,三家分晋,晋献公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27年后,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将他迁到端氏县,并且瓜分了晋国残存的土地,至此那个曾经称霸春秋时期的晋国彻底灭亡了。那么问题来了,韩、赵、魏原本都是晋国的臣属,为何能够“以下克上”,实现“三家分晋”呢?一、晋国的内乱这件事还得从春秋时期

  •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和秦国爆发一场大战,结果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重耳,晋国,秦国,齐国,秦军,周王室

    在春秋时期,齐国、晋国、秦国、楚国是实力最强大的四个诸侯国。其中,秦国和晋国,原本是关系和睦的两个诸侯国,甚至还因为长期联姻,从而被称之为“秦晋之好”。当然,大家都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自从崤之战后,秦国和晋国长期互相进攻,爆发了多场战役。一具体来说,秦穆公(?—前621年),嬴姓,

  • 中国古代史:晋文公的故事与政治举措,原来清明节也与晋文公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重耳,介子推,骊姬,秦国,晋献公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生于公元前697年,卒于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的时候已经69岁了,在古代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长寿的年龄了,所以说晋文公走的时候是非常祥和地离去的。晋文公虽然是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故事与他的政治举措却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单单给我们留下的成语故事就有多达十一条之多,比较出名的就

  • 匪议东周(十九)介子推割股奉君却被恩将仇报,晋文公腹黑手狠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重耳,狐偃,卫国,秦国,骊姬,先秦,周朝,介子推,秦穆公,晋文公,匪议东周

    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奉献不为名利,最终成了史书上道德模仿之一。本章节要讲的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他割股奉君的传说一直以来都被儒家学者所推崇,成为忠君爱国的典范。但是介子推的结局却不怎么好,他为了不食晋文公的俸禄与母亲隐居山林。而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居然做出了焚山的举动,最终介子推和

  • 被推上位的晋文公,其实是军政复合体选出的代言人,寡头出笼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重耳,秦国,郑国,宋国,周朝,先秦,介子推,晋文公,历史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姐夫秦穆公的斡旋和保护下,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涯,回到晋国坐上晋国的铁王座,史称晋文公。当年,晋文公准备封赏一同流亡十九年患难与共的忠臣贤士,封赏的名单中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就带上母亲隐居到深山中。想把隐居起来的介子推找回来一起安顿后奖赏,结果没找着介子推,就先封赏了一处田地作

  • 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人有何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钦点历史标签:重耳,齐国,管仲,范睢,战国,周朝,先秦,齐桓公,晋文公,历史故事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君主,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属于春秋时期晚期和战国时期早期。尽管他们的统治时间相隔较远,但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力却非常相似。齐桓公、晋文公经历之比较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晚期的君主,他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旨在削弱诸侯的势力、减少贵族的特权,以

  • 跳出中国历代明君“年老昏庸”的怪圈,晋文公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琳之说史标签:重耳,明君,卫国,狐偃,秦国,先秦,周朝,晋文公,历史故事

    遥想当年,晋惠公、晋怀公父子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小人行为早给天下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晋国的公信力也为此大打折扣。再加上经受诸多磨难和遍游各国的经历,已经使得年过花甲的重耳深深认识到重诺守信是一个人,进而言之,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晋文公大义凛然、“退避三舍”的践诺行为还重在对楚成

  • 为什么齐桓公身死霸灭,而晋文公死后,晋国仍可延续其百年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齐桓公,重耳,晋国,齐国,管仲,刘邦

    提到春秋五霸,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在五霸之中,只有晋国保持了长期的霸权,同时作为中原霸主,他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则是楚国,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自然能够保持长久的霸业和威慑,和开创晋国霸业的晋文公有很大关系,尽管重耳在位不过几年。尊王攘夷:身死霸灭的齐桓公。齐桓公最早称霸于诸侯,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