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登位以后,推行善政、广施恩惠,晋国的国力迅速崛起。晋文公在位九年,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公认的第二个霸主,他是如何实现他的宏伟霸业的呢?
在位不长的九年时间里,通过勤王救驾、城濮之战、践土之盟、征讨、协调诸侯等完成了齐桓公之后第二个中原霸主的华丽转变。
勤王救驾公元前636年(文公元年),周天子周襄王因他的弟弟王子带发难而逃到了郑国,周襄王为尽快复国,于是派人分别向秦国、晋国通告此事,希望勤王救驾。在周朝的分封体制内,作为诸侯国拱卫王室义不容辞,因此周天子向他们通告是很正常的,但周王室已很衰微,这是有了一些请求的意味儿,毕竟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秦国一直想谋求大国地位,于是秦穆公对此事很上心,就派军队屯驻到黄河岸边,准备护送周襄王回国。赵衰劝晋文公立即救驾,要赶在秦国之前护送周襄王回国以谋求霸业。虽然周王室很衰微已无力统领诸侯,但在诸侯并起的年代,拥护周天子依然是政治正确,做到这一点就站在了政治的最高点。于是晋文公答应了赵衰的劝说,于是派兵到了阳樊(河南济源),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国都洛阳。后来又杀死了王子带,彻底解决了周襄王的后顾之忧。晋文公完成了救驾勤王的任务,周襄王为表达谢意用甜酒(醴li)款待了文公,又命加上币帛(小礼物)来助兴。周天子不但要在面子上给足了晋文公,还给了实质性的封赏,把阳樊、温、原、攒茅的土地封赏给了晋国。从此晋国开始开发南阳的土地(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区域)。
城濮之战当时的天下诸侯形势是这样的,周王室依然衰微无力统领诸侯,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已经去世几年,宋襄公虽然短暂的接替齐桓公维持中原诸侯秩序,但毕竟实力有限。在晋文公称霸之前,南方的楚成王迅速崛起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把周边的邓、江、蔡等国都变成了自己的小弟,同时又不断北扩把宋、曹、卫等中原诸国也纳入了自己的阵营,郑和鲁国因为分别夹在晋、齐、楚之间做起了墙头草。到了公元前634年,宋国开始亲近晋国而背离了楚国,于是楚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兵进攻宋国,包围了缗地(宋国的一个城邑)。
第二年楚成王率领一众小弟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派公孙固前去晋国求救。晋文公召集卿士商议此事,先轸说“搭救宋国既可以报答宋襄公赠马之恩,也可以在诸侯中树立威信,最终可谋求霸业,可以搭救。”先轸的建议中说要报答宋襄公赠马之恩,是因为晋文公流亡国外时受到宋襄公的礼遇的原因。狐偃也就是他的舅舅说“楚国刚收拾了曹国,而且刚与卫国联姻,趁着曹卫与楚国关系刚建立,如果我们去攻打曹卫,楚国一定前来救援,这样宋国就解围了。”君臣上下都赞成攻打曹卫来给宋国解围。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的军事战术,围魏救赵是发生在之后的战国时期,相必是借鉴了这次事件。于是晋国开始整备军队,并建立了三支军队,赵衰推荐郤縠(hu)统领中军,郤臻协助他,赵衰为卿;狐偃统领上军,狐毛协助他;栾枝统领下军,先轸辅佐他;荀林父驾车,魏犨(chou)为车右护卫,前往征讨曹、卫。晋军首先攻占了太行以东的原地,并封给了赵衰,接下来就开始攻打曹国,攻打曹国、卫国是否顺利呢?
公元前632年(文公5年),晋军攻打曹国借道卫国遭到了拒绝,晋军只好向南渡过黄河进攻曹国、征讨卫国。不久后晋军攻占了卫国的五鹿城(今河南濮阳南),晋国为给将自己壮胆又与齐国结盟,这下子卫国吓坏了,因为这时候卫国是站在楚国阵营的一方,面对临近的大国只好去讨好晋国,晋国拒绝了请和。卫侯又想继续倒向楚国,但是卫国人不同意,于是把卫侯赶出国门而讨好了晋国。楚国前往救援卫国没有成功。
而后晋军攻入曹都,楚国认为曹卫都战败了救援无用,只好再次包围宋国以挽回颜面,宋国再次向晋国求救,此时文公如果救援宋国必然与楚国大战,但楚国对自己流亡时有恩,不想攻打楚国;但是宋国也对自己有恩,不救援宋国又说不过去,晋文公陷入两难的境地而犹豫不决。先轸建议说“现在曹卫被打败,可以把曹卫的部分土地分给宋国,楚国急于救援一定会解除对宋的包围的。”于是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楚成王率兵回国了。
楚将子玉非常不解楚成王的决定,他认为成王曾经对晋文公非常优厚,现在文公知道楚国要救援曹卫却偏要攻打与楚国为敌,这是在蔑视君王。而楚成王非常敬重晋文公,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不想再出兵与晋发生战争。但子玉坚持出兵要与晋国一较高下,楚成王很生气只给了他很少的军队。于是子玉让宛春前去转告晋国,表达了解除对宋的包围来换取恢复卫侯以及归还曹国的土地的要求。晋国的咎犯认为子玉无礼,想用解除包围宋一件事来换取曹、卫恢复的两件事,实在是对文公无礼。先轸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子玉提的请求最终的目的是有利于宋、曹、卫的和平,如果我们拒绝就意味着这三国的战争,显然我们如果拒绝此事是不得人心的。他又提出了解决方案:私下恢复曹国、卫国并与之建立同盟关系,并扣押宛春激怒楚国以观形势的发展。晋文公采纳了这个方案,于是曹国卫国宣布与楚国绝交,楚将得臣很气愤就率兵直接攻打晋军,文公命令撤军。有军官不解问道“为何撤军呢?”文公“过去我在楚国流亡时曾立约交战时会退避三舍以报答楚成王的礼遇,如今怎么能违背誓言呢?”楚军也想撤离,但是得臣不愿意。此时宋、齐、秦与晋军形成联军驻扎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不久两军交战,晋军大胜,楚军打败。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当初晋文公还疑惑不定,认为楚国曾经有恩于他。狐偃建议说“打吧,赢了从此称霸诸侯统领中原,打不胜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之险,也绝不会有多大的损失,至于楚王的恩惠不能因小的恩惠而乱了大谋。”文公的疑惑解开这才与楚军决一死战。
通过城濮之战晋国一战成名,征服了中原诸侯的心,曹、卫、宋、鲁、郑都归附晋国,秦、齐等大国也与晋国亲近,完全解除了楚国霸占中原的企图,晋文公的霸业基本告成,只差周王室以及诸侯形势上的认可,那么周王室以及诸侯是以怎样的形式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的呢?
践土之盟城濮之战以后晋军返回到衡雍(今河南原阳),当时属于郑国的地盘。还在附近的践土为周襄王修筑了行宫,因为当时周王宫在洛阳,在这里建的被称为行宫,为什么要为周天子建行宫呢?因为城濮之战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在周天子看来更是维护了中原正统的荣誉,他一定会前来祝贺并接受晋国及诸侯朝拜的,而晋国也有此意,周襄王当然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周王室已衰微平时又有哪个诸侯把他放在眼里呢?
晋文公在践土把俘虏献给了周襄王,包括驷马披甲的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文公,让王子虎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说白了就是诸侯的老大哥。接下来又赏给了文公弓箭、香酒等。晋文公和齐、宋、鲁、蔡、郑、莒等国的国君以及卫成公的弟弟武叔盟誓,陈穆公也到会听命,这就是践土之盟,是晋文公称霸的标志。晋文公的霸业就此告成。这年冬天卫、许不服从践土之盟,晋文公打算联合诸侯讨伐又担心诸侯不听从,心有点虚就拉上周襄王以朝拜天子的名义会盟了诸侯,于是晋文公率诸侯把许国打了一顿。在这个过程中恢复了曹伯的地位。此时晋军开始设立左行、中行、右行三支军队。荀林父统领中军,先穀(gu)统领右行军,先蔑统领左行军。
公元前630年(文公7年),由于郑国倒向了楚国,晋国为维护霸主地位就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的烛之武前去秦穆公的营帐,劝阻秦穆公,因为攻打郑国有利于晋国而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秦穆公认为很有道理就撤军了,这样一来这场战争就没打起来,有人说秦国太不仗义,晋文公说秦国曾帮助自己登上君位,不可对秦国无礼,文公在为九年没有与秦国发生冲突,可见文公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两年以后晋文公去世,他在位期间所创立的霸业一直延续后世一百余年,勤王救驾显示了他尊王的大义,城濮之战用硬实力威震中原实现了诸侯归附,践土之盟彻底成就了霸业之名,联秦伐郑又表明维护中原诸侯秩序的决心。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文公霸业的成功原因:
1、文公流亡在外19年,练就了他一身沉稳、不惧任何挑战的人格魅力。
2、左右卿士大夫的有力辅佐。赵衰、狐偃的谋略,还有郤縠、荀林父等人的军事才华,先轸的战术策略等等,在文公身边人才济济,智囊团空前强大。
3、高举尊王的旗帜勤王救驾周襄王,在政治上抢得先机,落得个尊王的名号被赏赐更是莫大的荣耀,为后来称霸奠定政治基础。
4、与楚国决一死战齐桓已去世,齐国还在内乱无力管理诸侯事务,而秦国偏安西部虽是大国但还不具备霸气,只有南方的楚国能与之争锋,通过城濮之战,他的霸业基本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