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齐国、秦国等诸侯称霸之时,南方的楚国始终不服。既然晋国是春秋第一强国没有争议了,那我们就说说晋国哪个时期最强盛。不少人认为晋文公在位期间,晋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毕竟是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晋国最鼎盛时期是晋悼公时期。
晋国的晋悼公在位期间,楚、秦、齐皆不敢与其争锋。秦穆公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而内耗严重,齐国和各诸侯国们同时失去了重心。尊王攘夷的重任于是落在了后起之秀的晋国肩上。晋国取代没落的齐国称霸,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尊王攘夷”,其实性质已经变了。
晋文公“尊王”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作秀,而所谓的“攘夷”,除了扫除自身发展的障碍和祸患之外,更多的则是仗着声势扩大自己的影响。晋国的称霸开始于晋文公重耳,契机就在于太叔带事件。周襄王继位之初,太叔带不服于,是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只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周王畿。
当时霸主齐桓公已经去世了,诸侯国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帮周天子出头的。这个时候,晋文公和秦穆公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替周襄王出头。晋文公怕功劳被秦穆公抢了,便抢先一步出手,护送周天子回到王畿,杀了太叔带。晋文公勤王有功,名声大振,成为中原霸主。
尊王让晋国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但是只有“攘夷”干得出色,才能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攘夷,仍然是要北拒戎狄,南压楚国。对晋文公来说,北拒戎狄,是他份内之事,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弥漫在晋国四周的,都是戎狄的势力,如若戎狄南下骚扰,首当其冲的就是晋国。把戎狄彻底消灭,晋国就可以正常地发展,而且打败戎狄,还可以开疆拓土,扩大晋国的霸业。
所以,晋文公抵御戎狄,并与诸侯会盟,是有自己的算盘的。公元前633年,晋国把自己的军队改编成步兵,分三路向山林中的戎狄发动了进攻,结果无功而返。公元前626年戎狄入侵晋国,被晋军打败。虽然晋国在这次战役中抓住了戎狄太子,但晋国也损失了上将军先轸,只能算是胜负参半。
后来,晋悼公来了个和戎的策略,和戎看似妥协,其实却是高明得很。所谓和戎,就是招安,首先是以货易土,就是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戎狄的土地。戎狄游牧为生,土地对他们毫无用处,巴不得跟你交换。结果是,戎狄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离灭亡就不远了。晋悼公从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和戎策略实施后大见成效,到公元前562年(晋悼公十二年),仅仅的八年时间,就争取到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和戎以后,晋悼公逐渐蚕食了肥、虞、鼓、中山等国,国力迅速增强,土地越来越多。晋国在新开辟的土地上修建城郭,推行耕稼,并趁机占领了邢、卫两国被戎狄侵占的故土。
晋悼公势力日渐东扩,与齐国接壤,使晋国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强国。晋悼公解决了晋文公解决不了的戎狄问题,接下来就要对付南方的楚国了。对付戎狄,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南下攻打楚国,才是霸业的根本。早在晋文公时期,晋国就和楚国结下了梁子。公元前632年,晋国联合宋、齐、秦与楚、陈、蔡的联军在卫国的城濮展开了大战。
争霸的目的,不外乎扩充势力范围,争夺更多的附庸国。那些在齐桓公时代被保护的小诸侯国,现在却成了被兼并的对象。晋悼公在位期间,楚国北上屡屡受挫,不得不向东发展。不得不说晋悼公在位期间,晋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北方的戎狄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东边的齐国也被迫低头,秦国也始终不敢东出。
最惨的当属楚国,一直被晋国压制的死死的,一直等到晋悼公去世之后,楚国的楚庄王才敢北上问鼎中原。如果说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那么晋悼公将晋文公的遗志发扬光大,使晋国问鼎诸侯之巅,成为无冕之王。
参考资料:《东周列国志》、《春秋》、《左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