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春秋战国名医,和东汉时期的华佗都被视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医师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位。但他的存在一直都有着不小的争议,历史上的扁鹊是一个“神秘人”,很多关于他的记载都有着矛盾、冲突的地方,再加上中医的一部分与现代医学相冲突,有很多没有被确认的地方,而作为中医的集大成者,扁鹊的存在自然会受到怀疑。2013年,在成都地区发现一座汉代的古墓,从中出土了一批古代竹简,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翻译与解读,从中得出扁鹊可能不存在的结论,扁鹊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甚至我们曾熟识的文章《扁鹊见蔡桓公》都已经从教材中删除,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扁鹊的内容也已经被剔除,那扁鹊是否确有其人?将其移出教材有何原因?史书中的医仙尽管后人对扁鹊的资料进行了充分而详细的整理,但是扁鹊的身份依然是个谜,只能确定扁鹊的姓氏,籍贯等,生卒年却是不为人知,这也是后人怀疑他是否真实存在的最大依据。从史书的记载中来看,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名卓越的医师,曾医治过晋国大夫赵简子昏迷不醒的病症。
赵简子是赵文子的孙子,赵氏是晋国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正当赵氏不断扩张声势的时候,赵简子突然病倒,赵文子为他请了很多的医师,而众医师对赵简子的病症毫无头绪,就这样,他昏迷了五天五夜,都以为赵简子已经死了的时候,众人向赵文子推荐了扁鹊来为他的孙子治病,赵文子也没有办法只得照做。扁鹊面对赵简子的病症时,得出了和其他医生一样的结果:赵简子的身体一切正常,心脉平稳,但人却是昏迷不醒的状态。扁鹊没有对他做出治疗,而是说赵简子并无大碍,两天后,赵简子恢复了清醒。
还有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的轶事。史书中记载扁鹊见蔡桓公,第一次见面说,蔡桓公的皮肤有病症,蔡桓公不予理睬,扁鹊再见时则说,蔡桓公的病症已经深入到了肌肉之中,第三见到蔡桓公,扁鹊说病症已经到了肠胃之中,最后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则是直接跑开,此时他断定蔡桓公的病症已经深入骨髓,已经病入膏肓,果然蔡桓公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史书中还记载了不少扁鹊的轶事,但是史书是由人编纂的,这些也不能全信。
“扁鹊”是否存在?2013年,成都市在开挖地铁线路的时候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些汉代的史书典籍,经过专家的研判,这批史书典籍是古代医书,这些则被解读为与扁鹊有关,但不能确定这批史书的作者是扁鹊,史书中也没有署扁鹊的名字。更为重要的是“扁鹊”在历史上有两人,一是指黄帝时期中的人物,只在神话传说中出现过,这扁鹊不可能是神医,而另一个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生秦氏,后者是扁鹊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扁鹊的存在。第一手的资料即出土的文物都没有能指向扁鹊的,目前都是以文献史书的形式来间接证明他的存在。而文献史书中对扁鹊的记载有很大的纰漏,而且有些根本不符合常理,违背了科学,所以这些文献史书也受到了不小的怀疑。
被历史教材抛弃的扁鹊对扁鹊的详细介绍是《史记》中的记载,司马迁所选取的关于扁鹊医术的三个案例在科学性上都是存在疑惑的,根本经不起推敲,这也就与前文提到的扁鹊的生卒年有关。《史记》成书是基于太史公司马迁在民间的访谈与对古代文献的整理,这些史料都不能确保它们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在对扁鹊的记述中,《史记》就出现了很大的纰漏。司马迁所记载在《史记》中的案例有春秋时期的赵简子,虢国太子,以及战国时期的秦武王,而这一时间跨度长达200年,在那个人均年龄不过40岁的年代里,活到200岁是不可能的,放在现在也是不可能,扁鹊不可能活到200岁,所以这一点是对他的最大质疑。
这些种种疑点汇聚起来,就使得扁鹊的地位“一落千丈”,先是在语文教材中,《扁鹊与蔡桓公》被剔除,后来又是被历史教材删去。因为教材是为了下一代的学习,对于一些有争议或者存在性有疑惑的人物、事件都会去删除。例如张衡的地动仪、国外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帮助医生动手术等,这些都有着不合适之处,所以出于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考虑,教材编写组将其删去,此举合情合理。虽然扁鹊也被删去了,但扁鹊也有“翻身”的可能,专家们正在全力攻克对先前出土医术的翻译与解读,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受损比较严重,这些古医书的译读需要很长的时间,直到它们被完全解读,扁鹊才能被重新放进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中。在这么的长的时间里只能“委屈”扁鹊退居二线了。
小结:扁鹊是否确有其人?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扁鹊真的是一位神医,能够在病人昏迷五天五夜后对症下药让他苏醒,也能够一眼就望出病人所患病症以及发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