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壮士归玉门”的故事极其悲壮,早些年已经被拍成了电影,它描述的是东汉初年,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耿恭率领数千将士,与匈奴数万大军血战10个月,最后仅剩13人回到祖国怀抱的感人故事。
西汉时期汉廷曾经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有效遏制了匈奴人控制西域,从河西走廊入侵汉地的战略被动。新朝时期由于战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匈奴人再度控制西域,切断了丝绸之路,并经常以西域为跳板入侵汉地。
为了解决战略被动,汉明帝下令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率军进入西域,力图恢复对西域的控制,打断匈奴的臂膀。
故事的主角耿恭,是东汉开国功臣耿况的孙子,耿弇的侄子,耿秉的堂弟。
永平十七年,汉军打败了匈奴与车师国联军,顺利地恢复了西域都护府,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屯驻金蒲城。永平十八年3月,匈奴人派两万大军攻打车师国,耿恭派出的300援军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匈奴骑兵气势汹汹地包围了金蒲城,耿恭只有数百人,他顽强地打退了匈奴人的进攻后,于7月份移师地理位置更佳的疏勒城。
耿恭预料到匈奴人必然会卷土重来,他抓紧时间招募了数千士卒,还来不及训练,疏勒城就被匈奴人包围了。
疏勒城虽然地理位置极佳,可是耿恭没想到匈奴人很阴,他们切断了流往疏勒城的河流,导致城中断了水源,数千将士靠马粪汁解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打退了匈奴人的无数次进攻。
一个月后,汉军终于打出了水井,可城中的粮食却告罄了。汉军吃光了所有能吃的东西,最后将铠甲和弓箭上的皮子都吃了。熬到冬季来临时,汉军人马仅剩数十人。
就在这种状况下,耿恭依然拒绝投降,他烧死了前来劝降的匈奴使者,发出与城池共存亡的呼喊!
朝廷为何不来救援?很不巧,就在那一年主张收复西域的汉明帝驾崩,同时又爆发大规模的灾害,还伴随着古人最恐惧的天象示警。新即位的汉章帝只能按照礼法,老老实实地闭门自省,不能出兵。
第二年正月,耿恭派出去求援的军士范羌,率领2000援军踩着一丈多深的积雪,终于出现在疏勒城下。此时疏勒城里仅剩的26名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将士,他们与援军抱头痛哭。
按照朝廷的指示,26名壮士随援军撤出疏勒城返回汉地。他们被匈奴人一路追杀,撤到玉门关时,仅剩13人活了下来!
这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感动了无数人,以司隶校尉鲍昱为首,他上书汉章帝说,耿恭的事迹比当年的苏武还值得尊敬,应该给他封侯以表彰他的忠勇。
然而,汉章帝给十三勇士的待遇实在有点拿不出手,耿恭仅仅被提拔为骑都尉,他的司马石修升任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范羌为共县丞,其余九人授予羽林之职,封侯想都别想。
一代明君汉章帝为何对十三勇士如此刻薄呢?原来汉章帝左右权衡,决定改变汉明帝的策略,放弃掉西域。
对西域的态度历史上颇有争议,光武帝统一天下后,西域诸国就主动上门,要求朝廷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可刘秀拒绝了。很多人认为,光武帝应该对此负责。
其实考虑到现实,光武帝此举也实属无奈。经过十几年战乱,统一的东汉帝国是满目疮痍,人口减少了八成,很多县都十室九空。这种情况下,帝国根本没有能力经营西域。
汉明帝晚年国力迅速恢复,所以他才有了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的行动。即便如此,他的行动还是遭到了诸多反对。
事实证明,一场大规模的天灾就打倒了东汉帝国经营西域的步伐。汉章帝被迫下旨撤销西域都护府,所有人员全部撤回国内。
在这个政策环境下,假如给耿恭封侯,就等于释放出另一种不同的声音,难免会引起两派的争议。再加上耿恭的这次军事行动从结果看是失败的,古代封侯要论战功,耿恭达不到“硬指标”。
幸运的是,有个人在回国的途中被于阗国臣民挽留,以先斩后奏的方式率领数百随从,历经17年艰辛再度重建了西域都护,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班超。
应该说耿恭未能封侯有点遗憾,高兴的是,“十三勇士归玉门”的故事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耿恭化作了我们的民族魂,这一点哪里是一个封侯所能达到的高度?
国家强盛方能抵御外辱,时代需要更多的耿恭,请为长眠的英灵致敬,请为十三勇士敬礼,请为耿恭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