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并没有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三让徐州的故事是《三国演义》杜撰,见于原著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
故事背景:陶谦的部将截杀曹操之父,曹操怒而发兵攻打徐州复仇。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闿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闿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曹操痛不欲生,丧失理性,竟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第一次让徐州:
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陶谦自知难以抵敌,只好派人四处求救。刘备闻知,率领关羽、张飞、赵云哥几个和数千军队救援徐州,并在徐州城下打败曹军于禁所部,使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
陶谦大喜,设宴款待刘备,并在席间乘机提出,上表朝廷,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受宠若惊,连忙表示:哥是来帮你的,不是想夺取徐州的。于是拒不接受。
陶谦第二次让徐州:
刘备打败于禁没过多久,吕布偷袭曹操后方,曹操只好撤兵。陶谦喜出望外,认为非刘备不能安定徐州,又提出让徐州,但仍旧被刘备断然拒绝。陶谦只好退而求其次,让刘备驻军小沛,刘备从之。
陶谦第三次让徐州:
不久,陶谦患上重病,自料来日无多,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下邳城。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玄德,请你务必掌管徐州,否则我死不瞑目。没想到刘备还是拒绝,让陶谦把徐州交给他的儿子。陶谦至死没有说服刘备。
不过,陶谦去世后,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刘备这才同意接管徐州。
说到这里,有朋友很好奇,陶谦是真心让徐州吗?
陶谦肯定是真心让徐州。根据故事背景,曹操已经记恨上了陶谦,把陶谦当作杀父仇人,以他的秉性,一旦攻破徐州,势必诛灭陶谦全族。而陶谦的儿子才智平庸,根本没有能力守住徐州,所以陶谦只能寄希望于刘备。
可若是如此,刘备为何要三次推辞?
首先,据《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刘备是个仁义君子,不愿意乘人之危,夺取徐州,也担心别人说闲话。正因如此,当刘备打败于禁,陶谦提出让徐州时,刘备马上表示,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刘备的初衷,是希望辅佐陶谦的儿子。
其次,徐州是块烫手的山芋,刘备不敢轻易接受。曹操虽然暂时退兵,但迟早会卷土重来,而以徐州的实力,断然无法对抗强大的曹操。刘备一旦接受徐州,就等于和陶谦家族站在同一辆战车上了,身陷险境。
那么,刘备最终为何又同意接管徐州?
正如前文所说,刘备是仁义君子,仁义君子以拯救万民为己任,看到徐州军民都要求他接管徐州,都希望他来拯救徐州,刘备自然不忍拒绝。再者,刘备毕竟是个想做大事的人,又缺乏资本,所以想接管徐州一试,万一打败曹操了呢?
其实,历史上虽没有三让徐州的故事,但陶谦的确曾把徐州让给刘备。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
和演义中一样,刘备起初也是拒绝的,“先主未敢当”,并表示,“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希望徐州军民让袁术接管徐州。不过,在陈登和孔融的劝说下,刘备最终还是接管了徐州。
那么,历史上的刘备,为何辞让徐州?又为何接管徐州?
历史上的刘备接管徐州的原因很简答,志向远大,却没资本,现在有人送一个偌大的徐州给他,他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至于起初辞让徐州的原因,恐怕与害怕曹操的关系不大,刘备从来就不是个怕事的人,如果刘备是个怕事之人,那么,曹操决定发动赤壁之战时,弱小的刘备就会马上投降曹操,而不是竭力联合孙权。
况且,陶谦去世前,曹操已经两次攻打徐州,并进行了屠城报复,可以说已经发泄了杀父之恨。陶谦死后,曹操虽然仍会攻打徐州,但目的显然已经不是为报父仇,至少也不会牵连刘备。刘备接管徐州,不会得罪曹操。
事实确实如此。建安三年(198年),吕布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进攻刘备,曹操还曾派夏侯惇援救。后来,刘备被吕布击败,只身逃往,于途中遇到曹操,曹操友好地收留了刘备,并与他一同攻打吕布。
历史上,刘备辞让徐州的真正原因,与谦让恐怕也没多大关系,可能仅仅只是客套。古代帝王称帝有三让三辞之说,目前是为了证明自己谦虚有礼,不是一个垂涎帝位的野心家,刘备让徐州,恐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