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汉的贤臣,论起功劳,在秦末辅佐刘邦起义的萧何算得上是第一,他是西汉开国的功臣之一。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后论功行赏,封萧何为丞相,曹参为齐国的平阳侯。身为丞相的萧何,处处都是为国家考虑,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忠心耿耿。虽然没有亲自立下什么汗马功劳,但是萧何却让家族中十几个人和刘邦一起南征北战。而自己也在关中制定了一些法令制度来巩固后方的安宁,并且为刘邦在前线的战斗中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自然给他的奖赏也是最多的。后来萧何被称为了西汉的第一贤臣。这样的称号也是合理的,毕竟他的忠心和付出的心血是他人都比不上的。
但是作为武将出身的曹参在为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冲锋陷阵,身上有七十多处伤疤,还打下了一百多个城池,也可以说是大功臣。可是,刘邦却始终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曹参和萧何原来就是沛县的同乡、同事,两个人的感情相当的好。就是因为这次分封名位高下的事情,两个人之间有了很深的隔阂。从此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了来往。后来,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特地到萧何的家中看望。问萧何,如果你死后,谁可以继承你的丞相的位置呢?萧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汉惠帝,皇上心中认为谁更合适呢?惠帝说,曹参怎么样呢?听到这话,萧何眼前一亮,说;"皇上真是慧眼识人啊!看来我可以死而瞑目了。"就这样,曹参就成了西汉的第二个丞相。
本来满朝文武都知道他和萧何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大家都以为他当丞相之后,一定会开始清理萧何的一班人马,朝廷的政局会有很大的变动。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曹参却要求大家一切都遵照萧何的制度来办理。自己则优哉游哉的喝酒下棋,整日地无所作为。这一举动让大臣们都感到不理解,年轻的汉惠帝也不能理解曹参的心思,就找了个机会劝曹参要少喝酒、多操心国家的政事。听到皇帝这样劝自己,曹参不急不忙地回答,萧何的贤能和才智远远超过了我,他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也都非常的完善,我们只需要继续的去遵循,认真的去执行他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惠帝这才明白,曹参的想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多改朝换代或者是权力的转移都会发生很大的变革。"新人新气象"、"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统思想,让刚刚上台的官员都恨不得大刀阔斧的将前人制定的规章制度给彻底推翻,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强于前人。
但是很多时候,非但没有推动社会的发展反而为新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王莽改制"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汉初的社会果然在萧何、曹参一脉相承的无为之治下得到了很好的生息,国力也富强了不少。萧何和曹参没有因为两个人之间本来就有的矛盾,而以私害公。萧何大度的推举曹参;曹参也尊崇萧何的贤能,一切都按照萧何的制度来尊崇,选择了清净的无为。就是这样的"无所作为"彻底的扭转了汉初因为长期战争造成的残破的经济现状,也奠定之后的"文景之治"。
实际上曹参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力的选拔贤能和发展经济的上面,他只任用那些忠厚善良的人对于那些想凭借当官发财的人,他都会把他们给骂走。在他治理的三年中,国家稳定,百姓们安居乐业,所以在当时的百姓中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曹参能够从前人的经验中懂得吸取和借鉴,虽然被很多人看成是无所作为,但是实际上却获得了很大的成效。曹参整日的喝酒下棋,无所事事只不过是大家看到的表象罢了,实际上他已经认清了作为第二任丞相,他应该怎样去更好的巩固国家的发展了,所以后人称他为西汉第二贤臣也是当之无愧的。
很多的时候,我们因为"新鲜"而力求改变,却忘记了吸取前人的经验,结果往往弄得自己也是身心疲惫还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现在看来,曹参的智慧真的是需要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