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丞相曹参喝酒下棋,整日无所事事的他,为何能称为西汉第二贤臣

丞相曹参喝酒下棋,整日无所事事的他,为何能称为西汉第二贤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1581 更新时间:2024/1/26 5:54:46

说到西汉的贤臣,论起功劳,在秦末辅佐刘邦起义的萧何算得上是第一,他是西汉开国的功臣之一。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后论功行赏,封萧何为丞相,曹参为齐国的平阳侯。身为丞相的萧何,处处都是为国家考虑,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忠心耿耿。虽然没有亲自立下什么汗马功劳,但是萧何却让家族中十几个人和刘邦一起南征北战。而自己也在关中制定了一些法令制度来巩固后方的安宁,并且为刘邦在前线的战斗中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自然给他的奖赏也是最多的。后来萧何被称为了西汉的第一贤臣。这样的称号也是合理的,毕竟他的忠心和付出的心血是他人都比不上的。

但是作为武将出身的曹参在为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冲锋陷阵,身上有七十多处伤疤,还打下了一百多个城池,也可以说是大功臣。可是,刘邦却始终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曹参和萧何原来就是沛县的同乡、同事,两个人的感情相当的好。就是因为这次分封名位高下的事情,两个人之间有了很深的隔阂。从此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了来往。后来,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特地到萧何的家中看望。问萧何,如果你死后,谁可以继承你的丞相的位置呢?萧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汉惠帝,皇上心中认为谁更合适呢?惠帝说,曹参怎么样呢?听到这话,萧何眼前一亮,说;"皇上真是慧眼识人啊!看来我可以死而瞑目了。"就这样,曹参就成了西汉的第二个丞相。

本来满朝文武都知道他和萧何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大家都以为他当丞相之后,一定会开始清理萧何的一班人马,朝廷的政局会有很大的变动。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曹参却要求大家一切都遵照萧何的制度来办理。自己则优哉游哉的喝酒下棋,整日地无所作为。这一举动让大臣们都感到不理解,年轻的汉惠帝也不能理解曹参的心思,就找了个机会劝曹参要少喝酒、多操心国家的政事。听到皇帝这样劝自己,曹参不急不忙地回答,萧何的贤能和才智远远超过了我,他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也都非常的完善,我们只需要继续的去遵循,认真的去执行他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惠帝这才明白,曹参的想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多改朝换代或者是权力的转移都会发生很大的变革。"新人新气象"、"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统思想,让刚刚上台的官员都恨不得大刀阔斧的将前人制定的规章制度给彻底推翻,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强于前人。

但是很多时候,非但没有推动社会的发展反而为新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王莽改制"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汉初的社会果然在萧何、曹参一脉相承的无为之治下得到了很好的生息,国力也富强了不少。萧何和曹参没有因为两个人之间本来就有的矛盾,而以私害公。萧何大度的推举曹参;曹参也尊崇萧何的贤能,一切都按照萧何的制度来尊崇,选择了清净的无为。就是这样的"无所作为"彻底的扭转了汉初因为长期战争造成的残破的经济现状,也奠定之后的"文景之治"。

实际上曹参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力的选拔贤能和发展经济的上面,他只任用那些忠厚善良的人对于那些想凭借当官发财的人,他都会把他们给骂走。在他治理的三年中,国家稳定,百姓们安居乐业,所以在当时的百姓中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曹参能够从前人的经验中懂得吸取和借鉴,虽然被很多人看成是无所作为,但是实际上却获得了很大的成效。曹参整日的喝酒下棋,无所事事只不过是大家看到的表象罢了,实际上他已经认清了作为第二任丞相,他应该怎样去更好的巩固国家的发展了,所以后人称他为西汉第二贤臣也是当之无愧的。

很多的时候,我们因为"新鲜"而力求改变,却忘记了吸取前人的经验,结果往往弄得自己也是身心疲惫还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现在看来,曹参的智慧真的是需要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更多文章

  • 秦汉风云人物之曹参

    历史解密编辑:爱吐槽的特长生标签:曹参,丞相,萧何,汉惠帝,刘邦,项羽

    曹参是刘邦老乡,跟随老刘出生入死,参加大小战无数,居然败少胜多,战罢项羽,老刘论功行赏,曹参功居萧何之后,众将领之前。萧何死后,又接替萧何成为西汉王朝第二任丞相,留下“萧规曹随”的成语典故。纵观曹参,反秦斗士,忠心不二,打仗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做丞相安分守己,洞若观火。做了丞相以后,每日喝酒,并不理

  • 萧何与曹参有才干,为何死心塌地追随刘邦?这件事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船夫聊历史标签:萧何,曹参,刘邦,秦国,樊哙

    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有些流氓的角色,这其实是后世史书的撰写者在潜移默化地抹黑这位开国之君。事实上,刘邦有很多过人之处,准确地说是领袖魅力,不然除了和刘邦沾亲带故的樊哙之外,其他像萧何、曹参和张良这样的人才哪里会心甘情愿地跟随刘邦,自己另立山头不是更好吗?原来当初在沛县,已经将县令杀了的萧何和曹参

  • 国家有那么多人,刘邦为何非要让曹参当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曹参,丞相,萧何,吕雉,刘盈

    大家都知道,汉朝的高祖去世之后,刘盈成为了新皇,而这个时候吕雉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忌惮的了,已经开始将自己的手伸向了前朝。当时但凡是在政治上和她不一个立场的大臣基本上都被残害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盈和他母亲的关系也陷入了紧张中,为了避免吕雉的暗害,萧何也一直说自己生病整天躲在自己的家里不出来。???但

  • 萧何的一生到底有多谨慎,他和曹参又有什么样的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萧何,曹参,刘邦,汉惠帝,丞相,刘肥

    萧何在死之前,给后人添置了一些家产,毕竟他的儿子没有什么卓越的才能。肯定不会像他一样做汉帝国的丞相的。他想到的能留给后代的就是房子,但是,萧何买房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买的地方都是距离京城较为偏远的。在那个年代,又是那么个偏远的地方买房子,毫无疑问是没有什么升值潜力的。萧何那么精明的一个人,脑袋没有毛

  • 刘邦为何拔高萧何压制曹参?一着妙棋瓦解丰沛集团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刘邦,萧何,曹参,韩信,樊哙

    曹参与萧何,是西汉开国最重要的功臣之二,也都是刘邦的故交。当年曹参为沛县狱吏,萧何为主吏,二人都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豪吏”。两个人关系交好,最大一笔“合资买卖”,就是把刘邦推向沛县瓢把子:“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

  • 萧何临终前,为何大力举荐曹参接替丞相之位,而不是陈平?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萧何,曹参,三毛,刘邦,丞相

    简单来说,萧何需要的是一位追随者,能够将自己的规则坚定地执行下去,而不是一位计策甚多的“顾问”。萧何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作为功勋,继续担任丞相。没过两年,萧何也行将就木,刘盈亲自登门探望,并征询他谁适合继任丞相。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他推荐了曹参。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后,居然能事先预料,相位非他莫

  • 刘邦登基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曹参沦为刘邦施展帝王权术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风牛马不相及标签:刘邦,萧何,曹参,项羽

    刘邦建立西汉,手下谋臣武将功不可没。在白手起家时付出的汗水与劳动,在刘邦登基之后自然会受到回馈。在刘邦登基之后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认为征战沙场的曹参应排在首位,但事实上萧何却是排在了第一。萧何功劳不可否认,他给了刘邦一个安稳的后方。但曹参征战沙场流血流汗,看上去更为重要。刘邦如此做法有何深意呢?萧何不

  • 刘邦按照功劳封赏:萧何第一,曹参第二,为何张良排六十二?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刘邦,萧何,曹参,张良,封赏

    刘邦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自己本身的才能不够,但是他知道利用身边的人,按照功劳封赏,当然了这种功劳还是要看刘邦的想法,《史记·高祖功臣年表》里面曾经记载过,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其实仔细看来这三个人并不是一个类型的人,因为背景也是一种实力。决定功劳并不是全看才能,而是以长远的大局观来看,

  • 文武双全的曹参,才能不比汉初三杰逊色,为何没能入选汉初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娟子讲科技标签:曹参,刘邦,韩信,萧何,项羽,张良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多年的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落下帷幕。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并且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而后来在谈及取得天下的缘由时,刘邦曾赞扬自己手下的三位良才,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然而,除了这三人之外,刘邦却并没有提及自己的另一位得力干将—曹参。曹参曾经在

  • 真的是“萧规曹随”吗?实际上曹参的能力并不比萧何差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萧何,曹参,丞相,刘邦,高祖,司马迁

    “萧规曹随”是个成语,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后来扬雄在《解嘲》中解读为:“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汉朝刚刚建立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丞相的时候,大的社会环境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