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代表袁绍歃血为盟的张景明,为什么被袁绍所杀?

代表袁绍歃血为盟的张景明,为什么被袁绍所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1192 更新时间:2024/1/26 21:52:15

袁绍有一个评价——外宽内忌,其实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个样子,表面上做出一种宽厚的态度,实则猜忌心很重。曹操也是这样的。不过曹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主要说一说袁绍外宽内忌的一个表现。袁绍做出的人设以豪侠为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也算是一呼百应,人脉很广泛。然而他对一些部下的态度是非常猜疑且残忍。在臧洪陈琳的书信中,提到一个人物叫做张景明。张景明对袁绍有功,最后却被袁绍所杀。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资料不详的张景明——登坛歃血、逼迫韩馥让位

首先来说一说《答陈琳书》写作的背景。时间大概是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这一年曹操终于控制了心心念念的汉天子刘协,袁绍也没有闲着,他在处理反叛自己的东郡太守臧洪。臧洪的叛变又牵扯另一件事情——''兖州之变''。

在兴平元年到兴平二年(即公元194年到195年),在曹操进攻陶谦的时候,张邈、张超、陈宫等人迎接吕布占领兖州,与曹操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曹操最终击败曹操,并且围攻张超以及张邈家眷于雍丘。

臧洪的身份是袁绍所置东郡太守,立场是在袁绍、曹操一方。然而臧洪还是张超的故吏,臧洪希望能够出兵救援张超,而当时曹操和袁绍还是盟友的关系,袁绍当然不会同意臧洪的请求。臧洪因此脱离袁绍。袁绍久攻不下,让陈琳劝降臧洪,臧洪给陈琳回信,就在这个时候。

《答陈琳书》中提到张景明这个人,原先是袁绍的部下,后来因为袁绍的缘故而死。他在袁绍集团中有两个贡献,第一是关东联军建立的时候,张景明代表袁绍登坛歃血为盟。这个活倒不是太重要,换个人也行;另外一件事是帮助袁绍夺取冀州。在当时袁绍虽然声望很高,因为他出身汝南袁氏,又有在洛阳养望的经历,但是官职和实权并不是很高。袁绍只是一个渤海太守,受到冀州牧韩馥的压制。

于是袁绍使了一个损招,他让公孙瓒往冀州打,自己也率军从河内威逼邺城。韩馥本身还是具备一定军事力量的,但是他为人非常懦弱,对袁绍和公孙瓒的军事压力非常畏惧。袁绍又派人劝降韩馥,最后韩馥选择将冀州让给袁绍,自己逃到张邈那里,再后来因为畏惧袁绍的报复在厕所里自杀。劝降韩馥的使者中,就包括这个张景明。不过张景明并不是全功,同行的还有高干郭图、辛评、荀谌等人。

张景明是何许人也

很多人认为这个张景明就是上面提到的张超,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张超与臧洪的关系。关东联军中,各个军阀在前线大致分布在河内、酸枣、颍川、南阳等地,大部分军阀都集中在酸枣,包括广陵太守张超。在酸枣的时候,各个军阀要走一个程序,就是歃血为盟。当时各个军阀都互相推让,最后是张超推臧洪出来宣布誓词。

《答陈琳书》中提到张景明''登坛歃血'',张超是参与了酸枣会盟的活动,还是推臧洪宣誓的人。另一方面在当时张超确实被曹操围攻而死,袁绍作壁上观,不愿意让臧洪救援张超。两个条件加上姓氏都吻合,所以张景明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超,景明是他的表字。但是这个说法应该是有差错的,张景明其实另有其人。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袁绍并没有参与酸枣会盟,他的位置其实是在河内,和河内太守王匡在一起。酸枣会盟中的人物按史料记载只有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五人(仅计郡守以上人数),在会盟后''遥推绍为盟主'',也就是说张超、臧洪的会盟和袁绍没有直接关系,张景明应该是袁绍、王匡在河内会盟时的人物。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张景明曾经劝说韩馥让出冀州。袁绍在关东联军中虽然是盟主的身份,但是他并不能够控制其他军阀为自己谋利。一同出使韩馥的郭图、高干、辛评、荀谌,或为袁绍的亲信,或为袁绍的亲属,都不是张超这种能够与袁绍平等对话的人物。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是一种破坏联盟的举动,也不应该邀请联盟主要成员参与。

那个这个张景明是何许人也呢?《三国志集解》中引用《水经注》中的一段资料,叫做张导。张导在东汉建和三年(即公元149年)做过巨鹿太守,在任期间兴修水利,颇有政绩。关东联军建立的时间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相差了四十一年的时间。所以有人认为这里的''建和''是''光和''(东汉年号,公元178年到184年)的误写。反正也是猜测而已,这个小编就不继续讨论了。

张景明因何而死

关于张景明或者说张导的记载,实在是非常匮乏。《答陈琳书》中写张景明的死因是''拜章朝主,赐爵获传'',如果说张景明是张超的话,勉强还可以理解,张超迎接吕布入主兖州,最后被曹操围攻而死,家眷也被夷灭。但是张景明另有其人,张导的记载又非常匮乏,''其余未详也'',没有具体的事例,很难确定张景明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既然这样,小编就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小编认为张导的死因,在于他是董卓控制的刘协的忠臣和拥护者。''拜章朝主,赐爵获传'',指的可能是向董卓势力所控制的汉室上奏沟通,维持联系,表达自己支持刘协的态度。然而刘协在袁绍心中,早已经成为一个弃子。

在初平元年关东联军与董卓集团的战争屡战屡败,给关东联军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一方面消灭董卓、救援刘协的任务十分艰难;一方面汉室已经难以复兴,袁绍的野心也发生膨胀。袁绍打算直接放弃刘协,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可惜这件事没有成功;另外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时,袁绍内心中有脱离汉朝自立门户的想法,还令主簿耿包试探群臣的态度。

这些迹象表明出袁绍野心的膨胀与对汉室统治的不认同。张景明作为袁绍的部下,在心中却始终倾向于刘协,或者说董卓控制的汉室,无论是刘协还是董卓集团的立场都与袁绍背道而驰。袁绍怨恨、猜忌张景明,于是借机杀死他,小编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标签: 袁绍张景明曹操太守张邈董卓

更多文章

  • 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为何曹操消灭袁术时,袁绍却坐视不理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袁术,曹操,袁绍,公孙瓒,东汉,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对于各个诸侯来说,虽然有不臣之心,但是,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却只有袁术这位诸侯僭越称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彼时,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朝数百年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曹操:你在开玩笑吗?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官渡,袁军,平定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首的“官渡之战”是决胜出北方归属权的一场重要战争,谁胜谁败基本奠定未来的结局,后来发生的历史的确是如此。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官渡之战的胜败对曹操至关重要,对袁绍却不是这样,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有人一直疑惑,官渡之战后,袁绍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其实这个定论是个伪命题,不成立的,

  • 曹操迎奉汉献帝前,有人劝说袁绍抢先迎接,他为何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曹操,袁绍,董卓,沮授,袁术,东汉,曹魏,汉献帝

    曹操在迎奉汉献帝之前,就是一个地方上的诸侯,实力算不上是最强的。可是在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东汉朝廷的名义征讨各地诸侯,并招揽天下的人才,从而迅速壮大了力量。不过在曹操之前,袁绍是有机会迎接汉献帝的。公元195年,汉献帝遭到李傕、郭汜等人追击,最终来到了洛阳。

  • 袁绍错失了4个顶级谋臣,4个顶级名将,他们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曹操,荀彧,公孙瓒,郭嘉,吕布,张郃,汉朝

    董卓、刘表、刘璋和袁绍,是汉末群雄逐鹿中的四个失败者,但这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手下人才济济。董卓手下有李儒、贾诩、吕布、李榷、郭汜、张济、董越、徐荣、段煨、华雄、胡轸、樊稠、杨定、王方、张辽等人才,可他偏偏作死,废汉少帝,杀何太后,抢女人(王允养女),最终被吕布所杀。刘表手下有黄忠、魏延、霍峻、文聘

  • 袁绍有五位好友,没有一人善终,两位被董卓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袁绍,董卓,许攸,刘备,太守,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

  • 袁绍麾下第一猛将鞠义,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袁绍,鞠义,吕布,曹操,臧霸,汉朝,公孙瓒

    鞠义是袁绍麾下第一猛将,却落得惨淡收场,令人扼腕叹息。鞠义到底有多猛?鞠义确实很猛,通过两场关键的战役,打击和摧垮了雄踞北方的诸侯公孙瓒,为袁绍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第一场:界桥之战。此战发生于公元191年冬季,公孙瓒借口弟弟公孙越被杀,发动了对袁绍军的猛烈进攻。在公孙瓒凌厉的攻势下,冀州许多郡县纷纷投

  • 三国志11《大浪淘沙》 贤臣良相排名 荀彧独占鳌头袁绍紧随其后

    历史解密编辑:游影电报标签:袁绍,荀彧,刘备,蜀汉,汉朝,诸葛亮,大浪淘沙,曹操手下,三国志11

    尽管《三国志11》和其众多的 MOD,在游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在战场上征服所有对手完成制霸,但是想要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一方面是要有足够勇猛的将领和擅长愚弄对手的军师,另外一方面则是需要能够肩负起本方拥有充足钱粮、士兵和兵装的内政贤臣,如此才能够保证一线部队的拥有充足的战斗力,在战场上进行厮杀。今天

  • 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了,为什么还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韩馥,冀州,董卓,公孙瓒,沮授

    191年,陈留太守张邈府上来了一名袁绍的使者。在座的韩馥看到张邈与使者窃窃私语,感觉不妙,于是在厕所里自杀了。他在临死前,长叹一声:“高幹(袁绍的外甥)、荀谌(荀彧的弟弟)这两个狗贼害我不浅啊!”韩馥,字文节,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人。他曾经做过袁家的门客,后来担任了汉灵帝的御史中丞。因为恪尽职守、安

  • 浅析官渡之战,看似强大的袁绍,最终败于曹操的多重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袁绍,许攸,项羽,刘邦,三国,东汉,诗人,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在三国时期,除了赤壁大战之外,最著名的战役应该就是官渡之战了。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而这场大战的两位主角,便是当时北方最强的两位诸侯:袁绍和曹操。就连刘备在当时,也只能作为配角出现,在袁绍手底下跑龙套,也正是官渡之战的结果,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格

  • 三国志6:袁绍不断有援军的官渡之战,这关其实还有点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单机时代标签:袁绍,沮授,曹洪,逢纪,三国志,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上一回曹操第二战在白马砍颜良、诛文丑,以4.8万步兵大胜了7万步骑兵,守住了白马渡口。不过这只不过是局部的胜利。因为自从黄巾之乱,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人口流失、土地荒芜,经济和兵力是远比不上袁绍的。在整体钱粮和兵力上,曹操仍然处于劣势。首战失利,袁绍内部没有反思过错,哦,不对,在逢纪的煽风点火之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