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有一个评价——外宽内忌,其实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个样子,表面上做出一种宽厚的态度,实则猜忌心很重。曹操也是这样的。不过曹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主要说一说袁绍外宽内忌的一个表现。袁绍做出的人设以豪侠为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也算是一呼百应,人脉很广泛。然而他对一些部下的态度是非常猜疑且残忍。在臧洪与陈琳的书信中,提到一个人物叫做张景明。张景明对袁绍有功,最后却被袁绍所杀。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资料不详的张景明——登坛歃血、逼迫韩馥让位
首先来说一说《答陈琳书》写作的背景。时间大概是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这一年曹操终于控制了心心念念的汉天子刘协,袁绍也没有闲着,他在处理反叛自己的东郡太守臧洪。臧洪的叛变又牵扯另一件事情——''兖州之变''。
在兴平元年到兴平二年(即公元194年到195年),在曹操进攻陶谦的时候,张邈、张超、陈宫等人迎接吕布占领兖州,与曹操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曹操最终击败曹操,并且围攻张超以及张邈家眷于雍丘。
臧洪的身份是袁绍所置东郡太守,立场是在袁绍、曹操一方。然而臧洪还是张超的故吏,臧洪希望能够出兵救援张超,而当时曹操和袁绍还是盟友的关系,袁绍当然不会同意臧洪的请求。臧洪因此脱离袁绍。袁绍久攻不下,让陈琳劝降臧洪,臧洪给陈琳回信,就在这个时候。
《答陈琳书》中提到张景明这个人,原先是袁绍的部下,后来因为袁绍的缘故而死。他在袁绍集团中有两个贡献,第一是关东联军建立的时候,张景明代表袁绍登坛歃血为盟。这个活倒不是太重要,换个人也行;另外一件事是帮助袁绍夺取冀州。在当时袁绍虽然声望很高,因为他出身汝南袁氏,又有在洛阳养望的经历,但是官职和实权并不是很高。袁绍只是一个渤海太守,受到冀州牧韩馥的压制。
于是袁绍使了一个损招,他让公孙瓒往冀州打,自己也率军从河内威逼邺城。韩馥本身还是具备一定军事力量的,但是他为人非常懦弱,对袁绍和公孙瓒的军事压力非常畏惧。袁绍又派人劝降韩馥,最后韩馥选择将冀州让给袁绍,自己逃到张邈那里,再后来因为畏惧袁绍的报复在厕所里自杀。劝降韩馥的使者中,就包括这个张景明。不过张景明并不是全功,同行的还有高干、郭图、辛评、荀谌等人。
张景明是何许人也
很多人认为这个张景明就是上面提到的张超,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张超与臧洪的关系。关东联军中,各个军阀在前线大致分布在河内、酸枣、颍川、南阳等地,大部分军阀都集中在酸枣,包括广陵太守张超。在酸枣的时候,各个军阀要走一个程序,就是歃血为盟。当时各个军阀都互相推让,最后是张超推臧洪出来宣布誓词。
《答陈琳书》中提到张景明''登坛歃血'',张超是参与了酸枣会盟的活动,还是推臧洪宣誓的人。另一方面在当时张超确实被曹操围攻而死,袁绍作壁上观,不愿意让臧洪救援张超。两个条件加上姓氏都吻合,所以张景明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超,景明是他的表字。但是这个说法应该是有差错的,张景明其实另有其人。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袁绍并没有参与酸枣会盟,他的位置其实是在河内,和河内太守王匡在一起。酸枣会盟中的人物按史料记载只有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五人(仅计郡守以上人数),在会盟后''遥推绍为盟主'',也就是说张超、臧洪的会盟和袁绍没有直接关系,张景明应该是袁绍、王匡在河内会盟时的人物。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张景明曾经劝说韩馥让出冀州。袁绍在关东联军中虽然是盟主的身份,但是他并不能够控制其他军阀为自己谋利。一同出使韩馥的郭图、高干、辛评、荀谌,或为袁绍的亲信,或为袁绍的亲属,都不是张超这种能够与袁绍平等对话的人物。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是一种破坏联盟的举动,也不应该邀请联盟主要成员参与。
那个这个张景明是何许人也呢?《三国志集解》中引用《水经注》中的一段资料,叫做张导。张导在东汉建和三年(即公元149年)做过巨鹿太守,在任期间兴修水利,颇有政绩。关东联军建立的时间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相差了四十一年的时间。所以有人认为这里的''建和''是''光和''(东汉年号,公元178年到184年)的误写。反正也是猜测而已,这个小编就不继续讨论了。
张景明因何而死
关于张景明或者说张导的记载,实在是非常匮乏。《答陈琳书》中写张景明的死因是''拜章朝主,赐爵获传'',如果说张景明是张超的话,勉强还可以理解,张超迎接吕布入主兖州,最后被曹操围攻而死,家眷也被夷灭。但是张景明另有其人,张导的记载又非常匮乏,''其余未详也'',没有具体的事例,很难确定张景明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既然这样,小编就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小编认为张导的死因,在于他是董卓控制的刘协的忠臣和拥护者。''拜章朝主,赐爵获传'',指的可能是向董卓势力所控制的汉室上奏沟通,维持联系,表达自己支持刘协的态度。然而刘协在袁绍心中,早已经成为一个弃子。
在初平元年关东联军与董卓集团的战争屡战屡败,给关东联军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一方面消灭董卓、救援刘协的任务十分艰难;一方面汉室已经难以复兴,袁绍的野心也发生膨胀。袁绍打算直接放弃刘协,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可惜这件事没有成功;另外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时,袁绍内心中有脱离汉朝自立门户的想法,还令主簿耿包试探群臣的态度。
这些迹象表明出袁绍野心的膨胀与对汉室统治的不认同。张景明作为袁绍的部下,在心中却始终倾向于刘协,或者说董卓控制的汉室,无论是刘协还是董卓集团的立场都与袁绍背道而驰。袁绍怨恨、猜忌张景明,于是借机杀死他,小编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