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

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时刻史 访问量:4575 更新时间:2024/1/19 1:00:50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役----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万多军队,打败了袁绍率领的11万8千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

在这场战役里,袁绍率领优势兵力,却打了大败仗。因此,在历史上,对曹操的夸赞之声高涨,说他“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而相对的,对袁绍则是一片贬斥之声。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细节,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在获得官渡之战胜利后:

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曹操当时的危急情势。所以说,袁绍也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堪,他也是有获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机会的。但是,他最后失败了。那他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曹操

一、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首先是军事上的失败。我们先来看看,袁绍在军事上有哪些失误的地方。

在史书上,对袁绍的军事指挥有以下的一些批评。主要的有,拒绝田丰袭击许都的建议,派颜良、文丑孤军渡河,没有采取田丰持久奇袭之计,没有采取沮授防备乌巢的建议,拒绝张郃援救乌巢的建议。我们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批评。

袁绍

1、拒绝田丰的袭击许都,救援刘备的建议。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自率领军队讨伐盘踞徐州的刘备。这时,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向袁绍建议袭击许都。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兒之病失其会,惜哉!”

大家因此指责袁绍坐失时机。可是,我们看看这段历史,就发现,这个指责有失偏颇。曹操攻打刘备是在正月,而袁绍进攻曹操,开始官渡之战是在二月。曹操速战速决,在一个月里面就打了个来回,驱除了刘备的势力,活捉了关羽。

如果在这个时候,袁绍出动攻击曹操,只能打乱自己的部署,而且是否能够打下许都,救援刘备也是个疑问。以历史事实来看,刘备在曹操面前的不堪一击,是这次军事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刘备兄弟

只要刘备能够在曹操面前坚守一两个月,一切都会改变。可是,刘备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如果袁绍采纳田丰的建议去袭击许都,很可能会遇上回来的曹操主力,凶多吉少。因此,不采纳田丰的建议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能算是军事失误。

2、派颜良和文丑渡河。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率领一万两千多人的前锋,渡过黄河攻打白马。被曹操率领的援军击败,颜良也被关羽匹马斩杀于众军之中。

袁绍得知颜良的败讯后,又再次派文丑和刘备渡河进攻曹操,为颜良报仇。结果,文丑中了曹操的诱敌之计,被打得大败,文丑也战死沙场。

官渡之战

这两次战斗,折损了袁绍两员名将,损失巨大,给军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后续的战斗。折损确确实实的军事指挥错误。让颜良、文丑孤军深入,和主力隔绝一条黄河。还逐次投入兵力,犯了军事上“添油”的大忌。在这方面对袁绍的指责是理所应当的。

3、没有采取田丰持久奇袭之计。

在史书中说道,在开战之前,田丰为袁绍策划了一个方案: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案实际上是符合兵法上“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的。它的实质是以主力在正面吸引曹操的主要兵力,而派奇兵对曹操的领地进行袭击。这样在经济上消耗曹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官渡之战概图

而袁绍在进攻曹操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变相的实行了田丰的策略。主力和曹操在官渡相持,先后派出了刘备、韩荀等军队袭击曹操的后方,使得曹操惶惶不可终日,陷入失败的边缘。所以说,这条指责是不成立的。

4、在曹操袭击乌巢前后,拒绝沮授和张郃的建议。

曹操火烧乌巢,被后人当做取得官渡之战的关键战斗。在这之前,曹操就有袭击火烧袁绍运粮车队的事情。这次,沮授建议加派兵力防守,被袁绍拒绝了。

在乌巢火起后,张郃建议赶快救援乌巢。袁绍认为曹操主力出动,大营必定空虚,让张郃、高览率领主力攻打曹操大营,派其他次要军队救援乌巢。结果乌巢被烧,张郃高览也攻打曹营不下,投降了曹操。

张郃与高览

这里,从袁绍这一方面来说,认为自己的军粮储存地机密,不会被曹操知道,不去增加防守,也有情可原。但是,不派主力救援乌巢则是严重的错误。就是这个错误,导致了官渡之战的失败。

如果当时,袁绍以主力援救乌巢,一个可能是保护下一部分粮食,并消灭曹操主力。另一个可能是,没有救下乌巢的粮食,在半路和曹操的军队遭遇,也可以给曹军以打击。这两种可能性都比攻打曹军大营要好得多。

结果,袁绍不听张郃的建议,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粮食被烧掉,张郃也因为攻不下曹营而投降。造成军心士气瓦解,一败涂地。

袁绍

二、比起军事指挥的失误,更可怕的是人和上的失败。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四条被大家指责的错误,实际上袁绍只犯了两条。而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上,田丰提出的正确方略,袁绍也变通的执行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曹操逼到了失败的边缘。

即便是到了最后,乌巢就是被烧了,曹军的大营没有打下。粮食再运也可以,张郃高览的主力未失,重新整顿再战也行。对比已经没有粮食的曹军,袁绍的赢面还是有的。可怎么会突然一败涂地呢?

张郃

这主要是袁绍内部不团结,残酷的内部倾轧造成的。相比军事上的失利,袁绍内部的斗争,造成了袁绍最终的失败。

按照历史上记载,袁绍并非庸碌之人。凭借着祖上“四世三公”的良好条件,他兴义兵,讨董卓,被诸侯们奉为盟主。他胸怀大志,富有韬略。在战斗中,他面对危险,能够临危不惧,大呼奋战。在史书上还记载着他和曹操谈起的取天下的方略: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而袁绍按照他的方略,实现了他第一步的方案。他统一了青、冀、并、幽四州广大的地区。但是,我们要看到,袁绍在他的成功之路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帮手,他的谋主沮授,起了重要的作用。

沮授

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问策》一样,沮授和袁绍也有着一段有名的对话。

(袁绍)引沮授为别驾,因谓授曰:“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

授进曰:“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为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

我们可以看到,沮授和袁绍的方略基本相同,两个人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在沮授的帮助下,袁绍很快就统一了北方,准备实施第二步方案,南下争夺天下。

郭图

但是,在这个时候,一切突然发生了变化。随着袁绍的事业壮大,志得意满的他娇气日盛,再也听不进反对意见,因此和沮授之间产生了分歧,而其他早已眼红的人,一起向袁绍进谗言。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袁绍对沮授从言听计从到根本片言不听。史书记载:

(郭)图等因是谮沮授曰:“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未及行。

(沮授)遂以疾退,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

沮授无过而因为谗言被夺权,这给袁绍全军上下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久在沮授统领下的将领,更是愤愤不平。而郭图之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对这些袁绍的主力采取卑劣的手段,更是瓦解了军心士气。如果不是沮授忠心耿耿,袁绍的失败会来得更快一些。

官渡之战的最直接的败因除了乌巢的粮草被烧,还有张郃、高览的投降。在颜良、文丑战死后,张郃和高览以及他们率领的精锐部下,是袁绍军中的支柱。当时,袁绍部下装备的步兵大铠万领,基本都在张郃和高览的部队中。

郭图

张郃和高览被郭图的谗言所害,再加上沮授的遭遇,对袁绍的倒行逆施的不满,投降了曹操。精锐尽失的消息,使得袁绍剩下的部队军心大乱,在曹操的攻击下,不战自乱,一败涂地。

所以说,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是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在这中间最重要的因素,则是他不能调和好自己部下的关系,偏听偏信,不辨忠良。内部的自相倾轧,造成了袁绍军心的分崩离析,造成了官渡之战的失败。

三、曹操获得胜利的唯一希望。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时,其实有些细节想起来是细思极恐的。就拿曹操的胜利来说,我们如果真的去考虑一下,会发现,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曹操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

因为按照战略战术上来说,曹操采取的是一个完全违背兵法的战略战术。袁绍兵力强,粮草多,利于持久。曹操兵力少,粮草少,利于速决。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袁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时,曹操这个号称用兵如神的人,却也陪着袁绍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必然要失败。

荀彧

在那些吹嘘曹操如何英明神武的史书里,到处充斥着捧高曹操贬低袁绍的文字。比如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荀彧的“四胜”论,可谓说的十分充分了。和当年韩信刘邦分析项羽有一比,可惜没有司马迁给袁绍立传,让他成为媲美项羽的失败英雄。

其实,我们来仔细看这些评价,就会发现,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宽心曹操的言语,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丝毫改变不了袁强曹弱的格局。在袁绍的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虽然曹操取得了斩颜良诛文丑的胜利,依然挽回不了形势。史书里面说:

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

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袁氏君臣

在这段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对峙的后期,已经要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甚至要撤退许都。如果一撤,那真如荀彧所说的,退而势屈,大势已去了。在荀彧的鼓励下,曹操又坚持了下去。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错误战略的,必然要失败的曹操和荀彧在等待什么呢?荀彧所说的必将有变的“变”又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变”就是许攸的投降。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得知许攸到来时候的心情:

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

然后就听从许攸的计策,发兵乌巢,打败了袁绍。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描述中感受到一些不可言状的东西。我们知道,许攸和曹操是老相识,老朋友。而更奇怪的是在几年前,荀彧就预言了他的投降。

许攸献计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我们这就能够明白了,荀彧劝曹操等的有变,就是指的是许攸的叛变。可是,荀彧预言许攸的叛变也太神奇了。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让我们再多看两个细节:

军食方尽,(荀)攸言於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我们看看这两条历史记载,我们就会发现,一是曹操阵营对袁绍的内部机密了如指掌,连运粮部队的将领、路线、时间都清清楚楚。二是,曹操对战事的发展有着惊人的预见性。这一切都暗示着在袁绍的阵营中有着曹操的内奸,而这个内奸很可能就是许攸。

许攸

许攸的到来有两个可能,或者是按照历史上说的家属因违法被抓,或者就是自己内奸身份暴露而逃。他之所以在开始不去公开投靠曹操,是因为众寡悬殊,想脚踏两条船。到最后迫于无奈,才公开投奔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的毒计,让袁绍惨败。

总之,袁绍的官渡之战本身在战略上并没有多大的错误,而且在战术上也对错相抵。拥有强大的实力,却最终失败。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志得意满,不辨忠良。这使得他最终在军事、人和、叛卖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走向了失败。

更多文章

  • 代表袁绍歃血为盟的张景明,为什么被袁绍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袁绍,张景明,曹操,太守,张邈,董卓

    袁绍有一个评价——外宽内忌,其实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个样子,表面上做出一种宽厚的态度,实则猜忌心很重。曹操也是这样的。不过曹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主要说一说袁绍外宽内忌的一个表现。袁绍做出的人设以豪侠为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也算是一呼百应,人脉很广泛。然而他对一些部下的态度是非常猜疑且残忍。在臧洪与

  • 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为何曹操消灭袁术时,袁绍却坐视不理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袁术,曹操,袁绍,公孙瓒,东汉,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对于各个诸侯来说,虽然有不臣之心,但是,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却只有袁术这位诸侯僭越称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彼时,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朝数百年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曹操:你在开玩笑吗?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官渡,袁军,平定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首的“官渡之战”是决胜出北方归属权的一场重要战争,谁胜谁败基本奠定未来的结局,后来发生的历史的确是如此。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官渡之战的胜败对曹操至关重要,对袁绍却不是这样,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有人一直疑惑,官渡之战后,袁绍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其实这个定论是个伪命题,不成立的,

  • 曹操迎奉汉献帝前,有人劝说袁绍抢先迎接,他为何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曹操,袁绍,董卓,沮授,袁术,东汉,曹魏,汉献帝

    曹操在迎奉汉献帝之前,就是一个地方上的诸侯,实力算不上是最强的。可是在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东汉朝廷的名义征讨各地诸侯,并招揽天下的人才,从而迅速壮大了力量。不过在曹操之前,袁绍是有机会迎接汉献帝的。公元195年,汉献帝遭到李傕、郭汜等人追击,最终来到了洛阳。

  • 袁绍错失了4个顶级谋臣,4个顶级名将,他们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曹操,荀彧,公孙瓒,郭嘉,吕布,张郃,汉朝

    董卓、刘表、刘璋和袁绍,是汉末群雄逐鹿中的四个失败者,但这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手下人才济济。董卓手下有李儒、贾诩、吕布、李榷、郭汜、张济、董越、徐荣、段煨、华雄、胡轸、樊稠、杨定、王方、张辽等人才,可他偏偏作死,废汉少帝,杀何太后,抢女人(王允养女),最终被吕布所杀。刘表手下有黄忠、魏延、霍峻、文聘

  • 袁绍有五位好友,没有一人善终,两位被董卓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袁绍,董卓,许攸,刘备,太守,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

  • 袁绍麾下第一猛将鞠义,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袁绍,鞠义,吕布,曹操,臧霸,汉朝,公孙瓒

    鞠义是袁绍麾下第一猛将,却落得惨淡收场,令人扼腕叹息。鞠义到底有多猛?鞠义确实很猛,通过两场关键的战役,打击和摧垮了雄踞北方的诸侯公孙瓒,为袁绍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第一场:界桥之战。此战发生于公元191年冬季,公孙瓒借口弟弟公孙越被杀,发动了对袁绍军的猛烈进攻。在公孙瓒凌厉的攻势下,冀州许多郡县纷纷投

  • 三国志11《大浪淘沙》 贤臣良相排名 荀彧独占鳌头袁绍紧随其后

    历史解密编辑:游影电报标签:袁绍,荀彧,刘备,蜀汉,汉朝,诸葛亮,大浪淘沙,曹操手下,三国志11

    尽管《三国志11》和其众多的 MOD,在游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在战场上征服所有对手完成制霸,但是想要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一方面是要有足够勇猛的将领和擅长愚弄对手的军师,另外一方面则是需要能够肩负起本方拥有充足钱粮、士兵和兵装的内政贤臣,如此才能够保证一线部队的拥有充足的战斗力,在战场上进行厮杀。今天

  • 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了,为什么还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韩馥,冀州,董卓,公孙瓒,沮授

    191年,陈留太守张邈府上来了一名袁绍的使者。在座的韩馥看到张邈与使者窃窃私语,感觉不妙,于是在厕所里自杀了。他在临死前,长叹一声:“高幹(袁绍的外甥)、荀谌(荀彧的弟弟)这两个狗贼害我不浅啊!”韩馥,字文节,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人。他曾经做过袁家的门客,后来担任了汉灵帝的御史中丞。因为恪尽职守、安

  • 浅析官渡之战,看似强大的袁绍,最终败于曹操的多重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袁绍,许攸,项羽,刘邦,三国,东汉,诗人,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在三国时期,除了赤壁大战之外,最著名的战役应该就是官渡之战了。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而这场大战的两位主角,便是当时北方最强的两位诸侯:袁绍和曹操。就连刘备在当时,也只能作为配角出现,在袁绍手底下跑龙套,也正是官渡之战的结果,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