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役----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万多军队,打败了袁绍率领的11万8千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
在这场战役里,袁绍率领优势兵力,却打了大败仗。因此,在历史上,对曹操的夸赞之声高涨,说他“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而相对的,对袁绍则是一片贬斥之声。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细节,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在获得官渡之战胜利后:
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曹操当时的危急情势。所以说,袁绍也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堪,他也是有获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机会的。但是,他最后失败了。那他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曹操
一、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首先是军事上的失败。我们先来看看,袁绍在军事上有哪些失误的地方。
在史书上,对袁绍的军事指挥有以下的一些批评。主要的有,拒绝田丰袭击许都的建议,派颜良、文丑孤军渡河,没有采取田丰持久奇袭之计,没有采取沮授防备乌巢的建议,拒绝张郃援救乌巢的建议。我们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批评。
袁绍
1、拒绝田丰的袭击许都,救援刘备的建议。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自率领军队讨伐盘踞徐州的刘备。这时,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向袁绍建议袭击许都。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兒之病失其会,惜哉!”
大家因此指责袁绍坐失时机。可是,我们看看这段历史,就发现,这个指责有失偏颇。曹操攻打刘备是在正月,而袁绍进攻曹操,开始官渡之战是在二月。曹操速战速决,在一个月里面就打了个来回,驱除了刘备的势力,活捉了关羽。
如果在这个时候,袁绍出动攻击曹操,只能打乱自己的部署,而且是否能够打下许都,救援刘备也是个疑问。以历史事实来看,刘备在曹操面前的不堪一击,是这次军事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刘备兄弟
只要刘备能够在曹操面前坚守一两个月,一切都会改变。可是,刘备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如果袁绍采纳田丰的建议去袭击许都,很可能会遇上回来的曹操主力,凶多吉少。因此,不采纳田丰的建议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能算是军事失误。
2、派颜良和文丑渡河。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率领一万两千多人的前锋,渡过黄河攻打白马。被曹操率领的援军击败,颜良也被关羽匹马斩杀于众军之中。
袁绍得知颜良的败讯后,又再次派文丑和刘备渡河进攻曹操,为颜良报仇。结果,文丑中了曹操的诱敌之计,被打得大败,文丑也战死沙场。
官渡之战
这两次战斗,折损了袁绍两员名将,损失巨大,给军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后续的战斗。折损确确实实的军事指挥错误。让颜良、文丑孤军深入,和主力隔绝一条黄河。还逐次投入兵力,犯了军事上“添油”的大忌。在这方面对袁绍的指责是理所应当的。
3、没有采取田丰持久奇袭之计。
在史书中说道,在开战之前,田丰为袁绍策划了一个方案: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案实际上是符合兵法上“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的。它的实质是以主力在正面吸引曹操的主要兵力,而派奇兵对曹操的领地进行袭击。这样在经济上消耗曹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官渡之战概图
而袁绍在进攻曹操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变相的实行了田丰的策略。主力和曹操在官渡相持,先后派出了刘备、韩荀等军队袭击曹操的后方,使得曹操惶惶不可终日,陷入失败的边缘。所以说,这条指责是不成立的。
4、在曹操袭击乌巢前后,拒绝沮授和张郃的建议。
曹操火烧乌巢,被后人当做取得官渡之战的关键战斗。在这之前,曹操就有袭击火烧袁绍运粮车队的事情。这次,沮授建议加派兵力防守,被袁绍拒绝了。
在乌巢火起后,张郃建议赶快救援乌巢。袁绍认为曹操主力出动,大营必定空虚,让张郃、高览率领主力攻打曹操大营,派其他次要军队救援乌巢。结果乌巢被烧,张郃高览也攻打曹营不下,投降了曹操。
张郃与高览
这里,从袁绍这一方面来说,认为自己的军粮储存地机密,不会被曹操知道,不去增加防守,也有情可原。但是,不派主力救援乌巢则是严重的错误。就是这个错误,导致了官渡之战的失败。
如果当时,袁绍以主力援救乌巢,一个可能是保护下一部分粮食,并消灭曹操主力。另一个可能是,没有救下乌巢的粮食,在半路和曹操的军队遭遇,也可以给曹军以打击。这两种可能性都比攻打曹军大营要好得多。
结果,袁绍不听张郃的建议,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粮食被烧掉,张郃也因为攻不下曹营而投降。造成军心士气瓦解,一败涂地。
袁绍
二、比起军事指挥的失误,更可怕的是人和上的失败。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四条被大家指责的错误,实际上袁绍只犯了两条。而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上,田丰提出的正确方略,袁绍也变通的执行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曹操逼到了失败的边缘。
即便是到了最后,乌巢就是被烧了,曹军的大营没有打下。粮食再运也可以,张郃高览的主力未失,重新整顿再战也行。对比已经没有粮食的曹军,袁绍的赢面还是有的。可怎么会突然一败涂地呢?
张郃
这主要是袁绍内部不团结,残酷的内部倾轧造成的。相比军事上的失利,袁绍内部的斗争,造成了袁绍最终的失败。
按照历史上记载,袁绍并非庸碌之人。凭借着祖上“四世三公”的良好条件,他兴义兵,讨董卓,被诸侯们奉为盟主。他胸怀大志,富有韬略。在战斗中,他面对危险,能够临危不惧,大呼奋战。在史书上还记载着他和曹操谈起的取天下的方略: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而袁绍按照他的方略,实现了他第一步的方案。他统一了青、冀、并、幽四州广大的地区。但是,我们要看到,袁绍在他的成功之路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帮手,他的谋主沮授,起了重要的作用。
沮授
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问策》一样,沮授和袁绍也有着一段有名的对话。
(袁绍)引沮授为别驾,因谓授曰:“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授进曰:“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为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
我们可以看到,沮授和袁绍的方略基本相同,两个人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在沮授的帮助下,袁绍很快就统一了北方,准备实施第二步方案,南下争夺天下。
郭图
但是,在这个时候,一切突然发生了变化。随着袁绍的事业壮大,志得意满的他娇气日盛,再也听不进反对意见,因此和沮授之间产生了分歧,而其他早已眼红的人,一起向袁绍进谗言。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袁绍对沮授从言听计从到根本片言不听。史书记载:
(郭)图等因是谮沮授曰:“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未及行。(沮授)遂以疾退,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
沮授无过而因为谗言被夺权,这给袁绍全军上下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久在沮授统领下的将领,更是愤愤不平。而郭图之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对这些袁绍的主力采取卑劣的手段,更是瓦解了军心士气。如果不是沮授忠心耿耿,袁绍的失败会来得更快一些。
官渡之战的最直接的败因除了乌巢的粮草被烧,还有张郃、高览的投降。在颜良、文丑战死后,张郃和高览以及他们率领的精锐部下,是袁绍军中的支柱。当时,袁绍部下装备的步兵大铠万领,基本都在张郃和高览的部队中。
郭图
张郃和高览被郭图的谗言所害,再加上沮授的遭遇,对袁绍的倒行逆施的不满,投降了曹操。精锐尽失的消息,使得袁绍剩下的部队军心大乱,在曹操的攻击下,不战自乱,一败涂地。
所以说,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是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在这中间最重要的因素,则是他不能调和好自己部下的关系,偏听偏信,不辨忠良。内部的自相倾轧,造成了袁绍军心的分崩离析,造成了官渡之战的失败。
三、曹操获得胜利的唯一希望。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时,其实有些细节想起来是细思极恐的。就拿曹操的胜利来说,我们如果真的去考虑一下,会发现,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曹操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
因为按照战略战术上来说,曹操采取的是一个完全违背兵法的战略战术。袁绍兵力强,粮草多,利于持久。曹操兵力少,粮草少,利于速决。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袁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时,曹操这个号称用兵如神的人,却也陪着袁绍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必然要失败。
荀彧
在那些吹嘘曹操如何英明神武的史书里,到处充斥着捧高曹操贬低袁绍的文字。比如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荀彧的“四胜”论,可谓说的十分充分了。和当年韩信和刘邦分析项羽有一比,可惜没有司马迁给袁绍立传,让他成为媲美项羽的失败英雄。
其实,我们来仔细看这些评价,就会发现,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宽心曹操的言语,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丝毫改变不了袁强曹弱的格局。在袁绍的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虽然曹操取得了斩颜良诛文丑的胜利,依然挽回不了形势。史书里面说:
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袁氏君臣
在这段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对峙的后期,已经要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甚至要撤退许都。如果一撤,那真如荀彧所说的,退而势屈,大势已去了。在荀彧的鼓励下,曹操又坚持了下去。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错误战略的,必然要失败的曹操和荀彧在等待什么呢?荀彧所说的必将有变的“变”又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变”就是许攸的投降。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得知许攸到来时候的心情:
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
然后就听从许攸的计策,发兵乌巢,打败了袁绍。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描述中感受到一些不可言状的东西。我们知道,许攸和曹操是老相识,老朋友。而更奇怪的是在几年前,荀彧就预言了他的投降。
许攸献计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我们这就能够明白了,荀彧劝曹操等的有变,就是指的是许攸的叛变。可是,荀彧预言许攸的叛变也太神奇了。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让我们再多看两个细节:
军食方尽,(荀)攸言於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我们看看这两条历史记载,我们就会发现,一是曹操阵营对袁绍的内部机密了如指掌,连运粮部队的将领、路线、时间都清清楚楚。二是,曹操对战事的发展有着惊人的预见性。这一切都暗示着在袁绍的阵营中有着曹操的内奸,而这个内奸很可能就是许攸。
许攸
许攸的到来有两个可能,或者是按照历史上说的家属因违法被抓,或者就是自己内奸身份暴露而逃。他之所以在开始不去公开投靠曹操,是因为众寡悬殊,想脚踏两条船。到最后迫于无奈,才公开投奔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的毒计,让袁绍惨败。
总之,袁绍的官渡之战本身在战略上并没有多大的错误,而且在战术上也对错相抵。拥有强大的实力,却最终失败。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志得意满,不辨忠良。这使得他最终在军事、人和、叛卖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走向了失败。